其他

老韶关眼中那些被人“遗弃”的东西…

2017-06-14 韶关生活网 发现韶关

这里是广告

 

写在开头:粤北的采茶戏,作为一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巅峰时期,专业戏班就有30多个,这也从另一层面向外界展示着韶关丰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为何当前的人们对于采茶戏的关注却是如此的低?



戏,源于生活,又独立于生活。然当前的环境下,你可以说是社会进步了,也可以说是人们思想或生活质量提高了。


然而,对于源自旧时生活的采茶戏,大多数人仍不知它所表达的是什么……



尽管偶有某些节日,广场或公园,一些热心的长辈会进行一些免费表演,然而,时代的代沟,看不懂的人仍然居多。于是,久而久之,也便陷入了一个尴尬潮……



以下为老韶关@凡口老留 写下的关于“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有删改。



01


正所谓世事无常,河东河西三十年。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岁的“老韶关”,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非常繁荣和流行的采茶戏为何到今天急需保护和传承的地步而迷惑不解。


在我们韶关,采茶戏也是被列入到了“被保护”的名单之中----因为它和瑶族刺绣、瑶族服饰、外营草席和宰相粉一样,也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说来,粤北采茶戏已有两百年历史了。据查,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民国32年(1943年)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于1957年组建粤北民间艺术团,1959年改名粤北采茶剧团。


与此同时,曲江、翁源、南雄、连县等县也建立专业采茶剧团。这些采茶剧团收集整理粤北采茶戏的传统艺术,共得传统剧目200多个,音乐曲调200多首,同时举办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艺术的研究革新工作。


50、6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其中一部分是经过整理改编、具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补皮鞋》、《装画眉》、《王三打鸟》、《哨妹子》、《钓蛤》、《借亲配》等。


另一部分是为了扩展剧种的艺术表现力而移植改编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刘三姐》、《红叶题诗》等;还有一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刘介梅》、《玛瑙山》、《血榜恨》等。


02


这里也提一下粤北采茶戏的创作。在我的印象中,采茶剧的创作是由文革期间才开始的。主要剧本有《女儿上大学》、《新风赞》,主要作者有朱江、姚亚士、黄永东、陈中秋、龚政宇等。 但最辉煌的创作成果当属郭福平先生。他在八十年代初创作的采茶剧《青山水东流》取得了韶关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获得了广东艺术节一等奖、鲁迅文艺奖。


上世纪90年代,韶关的戏剧创作进入了低迷期。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创作队伍流失严重,因此这个时期连续三届全省的艺术节,韶关都没有节目参加,市艺术研究室由6个编剧,只留下两个人,惨淡经营。


其原因是随着成熟作者的流失,新人没有培养起来。人才出不了,作品更是无从谈起。


韶关采茶戏的创作出现萧条也由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有才人孔雀东南飞。水是永远往低处流的,但人还是往高处攀的嘛!


03


进入21新世纪,韶关戏剧创作又迎来了第二个兴旺期。《霜雪山梅红》(郭福平)、《借婚记》(吴达明)、《阿添牯》(吴达明、郭福平)、《县令打天子》(吴达明)先后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


小戏《追车记》获得全国“群星奖”。由青年剧作家吴海榕创作的现代采茶小戏《孟管当砸缸》获2009年度广东省群众戏剧评选一等奖,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戏剧、小戏小品赛”杭州复赛获三等奖并获2011年决赛资格。国家一级编剧吴达明创作的粤北采茶戏《女儿的泪》获首届地方戏展演剧目奖。大型现代采茶戏《哎呀嘞,于嫂》、《丰碑》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戏剧创作对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是一道犹如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这些创造人员市如何闭门造车写出来的可以闪亮登台演出的剧本?


04


还是说说采茶戏的演出吧。


小时候我是一个地道的戏剧迷。那时的韶关剧院在现在的风度广场对面(影都),剧院与市一小为邻。印象中,六、七十年代的韶关文化演出单位很多很多,体制内的专业文艺团体,除了采茶剧团外还有市歌舞团和市杂技团以及粤剧团。可见当年的演出市场是多么的欣欣向荣。当年的人口远没有现在多,但文艺演出市场却如此的繁荣旺盛。


喜欢看采茶戏,不仅仅因为我是客家人的缘故。采茶戏让我着迷之处是它大量运用歌舞表演的形式以及不断变化的舞台套路。如大家熟知的舞春牛、牵纸马、花棍舞、采茶舞花鼓戏以及民间歌舞段子。


小时候看过不少采茶戏,像《阿三戏公爷》《傻子相亲》《人生路》等等。很多戏剧的名字记不起来了。但当年有几个比较有点名气的演员却还想的起来的。如被称之为“小郭兰英”的何瑶珠、被坊间称“戏王之王”的罗发斌。


他们都是当年深受群众喜爱,很有表演艺术天赋并且对采茶艺术事业有毕生执着追求的粤北采茶剧老艺人。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12月,由何瑶珠、谢玉醒主演的现代戏《血泪榜》以翻身解放为题材,曾上京调演还受到周总理以及省领导陶铸陈郁的接见!


一个地级市的戏剧演员能有这等礼遇,我看在全国亦不多。此外,依稀还记得当年的采茶剧团还有几个很有影响力的主演,如谢玉醒、何胜祥、谢福生等。如今。这些主演基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名字却很难消失在我的脑海深处。


这些回忆早已时过境迁,它只能是我怀旧系列梦中的一部分。


05


众所周知,20世纪末,全国戏曲形式的演出由高峰跌人低谷,粤北采茶戏也不例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各种影视、文化传媒、歌舞厅的冲击下,粤北采茶戏的活动空间日趋狭小,有着两百年历史的采茶戏举步维艰,陷入困境,采茶戏的昔日风光景象一去不返。


韶关各县市采茶剧团面临改制,资金严重匮乏,新剧目难以产生,采茶戏艺人队伍老化、贫闲化。从艺人员的大量流失,直接威胁到剧种的生存,使采茶剧种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机。


到了21世纪初,我偶尔也还能看到采茶剧团的演员登台演出。但此时的他们基本以流行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出现在各种场合,像节日庆典公司开张甚至个人婚庆仪式上。而此时的演出属性已是为了求生存……


06


“人走歌息”“人亡艺绝”。


粤北采茶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化“常态化”正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机。包括韶关在内在很多地方,文艺舞台演出节目中的地方传统戏剧已难见其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蒸蒸日上的广场舞大妈。手持红丝缎左摇右摆的她们成了当今各地文艺舞台的主演。


大妈们是不用花国家一分钱而主动请缨的无偿义演者,而培养专业歌舞戏剧演员需要成熟的市场体制来解决需基本生存问题。


07


那一晚,确切地说是6.10晚上,中山公园中心舞台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其中有“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排练的三台节目——分别为《采茶神韵》《醉美水乡》《韶关欢迎你》。


那些台下熟悉粤北民间艺术的年长观众,当耳边重新回响着熟悉的剧情和韵律并且从中看到了民间艺术展示的新风采时自是喜不自禁;而那些不了解、不熟悉民间艺术的年青观众,则惊叹韶关的采茶戏也这么好看,这么好听,用客家话来说,那就是:看得好有瘾头!


第一次听到有人为被边缘化了的采茶戏点赞而且还是年轻人。这让我这个老观众也觉惊奇。


而我还发现,当晚台上参加演出的采茶剧演员中多了好几张年轻靓丽的新面孔。今时今日,粤北采茶戏终于自有后来人?


看来,曾让韶关一代人骄傲的粤北采茶戏又有戏了!据说去年成立的粤北采茶剧保护和传承中心已经开始了运作并且有了逐步回归和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而有关部门也慢慢加大了对采茶戏的购买、支持力度。


或许,韶关也已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住粤北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所以,我相信,粤北采茶戏重拾上世纪辉煌绝非遥遥无期。



来源 | 凡口老留

整理 | 工号10019号搬运工

品牌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