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入门哲学?

张小星 哲学咖啡PhiloCafe 2020-10-01

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号写作习惯,于是先转一篇旧文,万门大学关于「哲学入门」的知乎约稿。略有改动。


初学哲学一般会遇到许多问题,其核心问题为:不知道哲学是什么。


「不知道」,可分两种情况:

  1. 对哲学完全没概念;完全没概念的同学,通常知道自己不知道。

  2. 对哲学持有错误的印象——其印象可以来自政治课本、心灵鸡汤、以及费曼霍金等当代物理学家的只言片语;对哲学持有错误印象的,往往十分确定的以为自己知道哲学是什么。


在错误的道路上用力过猛需的,我们先不讨论。反倒是对哲学完全没概念,或者误解成见不深的,比较容易通过恰当的方式了解哲学大概是什么。


先推荐下《大问题》这本哲学导论。它的优点是:

  • 相对全面的介绍了哲学研究的对象

  • 基本展示了哲学研究这些对象的方法

  • 比较生动的体现了哲学对世界的「关怀」,即哲学问题的意义


了解这三个方面,你就大致明白了哲学是什么。



                                               

今天重点讲讲如何避坑


除了《大问题》这类导论外,人对哲学入门的观点往往可分两派:


  • 哲学史入门派

    ——「了解哲学,先读哲学史!」


  • 哲学经典入门派

    ——「了解哲学,先啃哲学经典!」



以哲学史入门?



先说哲学史入门派。「哲学史入门派」的初衷是:了解哲学史上发生过什么,也就能了解哲学是什么。


Naïve!


「哲学史」跟「哲学」连研究对象都不同。的确,哲学史应当详细论述“历史上哲学研究过哪些对象”,但它毕竟是「史」;而为了让哲学史成为史,就不仅仅要考虑哲学研究过的对象,还需要在不同时期的哲学之间建立“历史”联系。


比如:

休莫和康德的思想,有哪些关系?
笛卡尔有哪些想法来自中世纪?
罗蒂有没有受德里达的影响?
……


这些问题有趣吗?有趣。但它们更多是「史」的问题,而不是「哲学」的问题。你本来要了解的,是休莫具体研究过什么、康德、笛卡尔又具体研究过什么,而不是哪个想法来自哪,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种联系,对于哲学入门者来说,往往只会增加你大脑的负担,分散你的注意力,不能让你更好地入门。


当然了,优秀的哲学史教材能处理好历史和哲学的关系。比如说Samuel Stumpf和Anthony Kenny的教科书都非常不错。不过,这种优点仅限于哲学史教材,不包括哲学史畅销书(罗素),也不包括哲学史研究(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材和畅销书的区分比较明显;哲学史教材和哲学史研究的界限倒是有些模糊。我们这里说的哲学史研究,不是「亚里士多德论实体」这类——初学者一看这种书名,就知道不是写给自己的。


我指的,是文德尔班以哲学史发展本身为对象的著作。鉴于曾有很多人推荐这类书,这里要特别提醒:初!学!者!请!避!让!


避让的原因是:作者给自己布置的历史叙述任务非常宏大——除了介绍哲学命题与立场外,还要深入说明不同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以地理为喻,这相当于:为了介绍北京和天津,不仅要指出两个城市的基本方位,还要详细描绘出他们之间的所有交通线路,甚至还要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线路。



然而你最初想了解的,仅仅是北京和天津而已啊......


了解两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在里面生活。哪怕你阅读市内地图,看旅游手册,甚至查大众点评也行啊。


当然,描绘城市间的交通线路图的确有助于理解两座城市。但是,哲学及思想史的构造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作者A认为一个梳理恰当,B却认为不合适,而C可能会把他俩的观点综合一下,绘出新的线路图来。在哲学段位不高的情况下纠结于这些,是会把历史越描越黑的。


中国人读书讲究「先立乎其大」。而哲学的「大」,是对哲学问题的准确把握,不是哲学史框架的宏大。



以经典入门?



再说说「哲学经典入门派」。


与「先立乎其大」类似的、容易误人一个原则是「取法其上」——一上来就要去啃最经典的著作,比如学物理就要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学起,学哲学就要从《纯粹理性批判》读起。


然而取法其上的本意,是要设立更高的目标、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是让你启动「地狱模式」直接打BOSS。


经典入门派不太顾及这个差别,认为无论入门还是深入,都应当以哲学经典阅读为本。他们觉得:反正都是文字嘛,有什么难的,反复看总能看懂。咦?可是读经典不是为了「取法其上」吗?怎么又容易读了呢?


所以,经典入门派的心态是比较矛盾的:

  1. 既然都是文字,所以人人都能读懂嘛

  2. 哇我读懂了我好厉害啊


呃....




(静默三秒钟)




不过,有些经典还是非常友善的。


笛卡尔的《方法谈》和柏拉图的对话录都很好。跟《大问题》这样的导论不同,这些经典著作处理的问题比较集中,它们并不能帮你总览哲学的所有议题;它们对哲学问题意义的阐释,也比《大问题》高冷。但这些友好的经典更加详细的展示了哲学的研究方法——当代学者研究哲学的方式,其实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没有本质不同。



如何入门,及后续



通过《大问题》式的导论、Stumpf和Kenny的哲学史教材、以及笛卡尔或柏拉图的经典阅读,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不知道哲学是什么。


理解这个问题,是哲学「入门初级阶段」,是找到门的过程。至于怎样算「入了门」,没有统一的标准。


「入了门」参照之一是给你任何一段完整的哲学文本,你都能:

  • 迅速掌握里面的论证;

  • 根据文本构造出论证的合理版本;

  • 想出2到3个反驳;

  • 然后,对这些反驳做出回应。


这里,「哲学文本」可以是经典文献的片段、当代的论文、你跟导师或同学的对话,等等。「完整」,是指文本中的意义和论证没有明显残缺,前提基本充分,论述没有大幅跳跃,结论也基本清晰。之所以不要求文本“绝对”没有残缺的原因是:补全论证,也是哲学的基本功。


这种能力用多了,你就能慢慢独立思考、并自己创造论证了。等到掌握了大量文献,思维也磨炼的足够锐利时,就有可能针对当前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一针见血的思想实验了。当然这是后话,是哲学深入研究阶段需要开发的新技能。


获得上述基本能力的方法很多。比较便捷的,是在经过「入门初级阶段」后,从主流英语教材开始学起,比如Michael Loux的Metaphysics和John Heil的Philosophy of Mind。先学一遍核心课程。如果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再读高阶作品和前沿论文。


等学会了哲学思考,懂得如何直面问题后,再来研究哲学经典和哲学史,就会发现:哇!竟然——还是很难 


但至少这时的你已看得出它「为什么」难,并有能力在防御BOSS的攻击后回砍一刀。




欢迎订阅 哲学咖啡PhiloCafe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