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村 | 新城镇风景如画的沙女沟村

2017-05-18 襄汾老乡俱乐部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襄汾老乡俱乐部”,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村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沙女沟

沙女沟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下辖有7个居民小组,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为主。

沙女沟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南端、紧邻县城,为丘陵地带,全村总面积7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共有821人,分7个居民小组,4个自然村。

沙女沟的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红枣产业发展迅速,总面积达500余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历史文化


沙女沟是临汾市襄汾县县城东南5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距著名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丁村人”文化遗址仅3公里。在丁村遗址10公里外的陶寺遗址,又挖掘出了中国最古老的鼓乐器土鼓、鼍鼓。 
  更加巧合的是,沙女沟在1979年又发掘、整理出四句秧歌,这种曲式结构简单、调式旋律单一的秧歌的乐器恰恰就是鼓,“虽然四句秧歌源于何时还没有考证,但这三地的距离如此近,所以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戏剧的源头锣鼓杂剧或更早音乐形态。”襄汾县文化馆馆长梁铁锁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最早的音乐形态 
  1954年,距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1976年,在此地又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以此揭开了距今10万年左右生活在汾河岸边丁村人的生活。 
  中国最古老的鼓乐器土鼓、鼍鼓就出土在距丁村10公里的陶寺遗址,陶寺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前1900年,而1979年发掘出来的四句秧歌,到现在仍没有史料证明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丁村遗址约有10万年的历史,而陶寺的鼓乐器是不是就是从中流传演变而来的,四句秧歌所用的鼓乐器是不是土鼓?这三地之间如此相邻,很容易让人遐想开来。”梁铁锁说。 
  四句秧歌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唱调简单,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鲜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济。其曲调分 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鼓是四句秧歌的主要乐器,而陶寺遗址挖掘出中国最古老的土鼓,因此梁铁锁说:“这种四句秧歌很可能是最早的音乐形态。” 

  一本戏一个调就可唱完 
  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女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 受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演变,戏剧与歌剧的不断进化,只有四句秧歌还保存着它原有的风格与独特的唱法。68岁的胡奇才是村里五六个会唱四句秧歌的老人,说起那唱调,他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怀儿里抱标草泪流满面/街市上无人问也是枉然/迎着面恨不得把天叫穿/何不于遇难人普度只船”“婶婶不必细叮咛/孩儿难忘你恩情/临行与你施一礼/好买棺木葬坟茔”。 
  虽然他的言词不清楚,但大体的调子可以感觉到。四句秧歌唱词,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重复中变化,变化中重复,除了头句叫板,末句落板略有不同外,其余唱法基本相同,既没有其他戏剧种类的多种曲调,也没有其他腔调的婉转。 
  乐器以鼓为主,配苏锣、苏钹、小钹、勾锣、干板(板鼓)、战鼓,这些只在每一句结束时,作为上下句鼓点所用,一本戏一个调就可唱 完。 

  表演者全为男性 
  “从我祖父起,家里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老艺人胡太义介绍道。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四句秧歌是祖辈传下的,早的早哩,戏剧出现之前就有它了。”今年68岁的胡子奇说:“我是七岁开始学戏的,从小就跟着会唱四句秧歌的韩跟莲爷爷学,韩跟莲爷爷是老生子,他爸近60岁才有了他。 
  小时候听爸爸说,他家几辈人都会唱这戏。小的时候还见过爷爷用的小锣和锣板,锣板上还刻着爷爷的名字。”至今胡子奇的爷爷唱戏时用来挂棉油灯用的灯钩还当作水担钩用。他们家还保存着官商书览一书,书中还存有沙女沟民国十六年手抄锣鼓鼓谱,还保存有唱书一部《秋莲拣柴》、《清官传》一本,几部没皮的旧剧本。 
  现代的四句秧歌和现代大型剧团演出一样,分生、旦、净、末、丑,但所有扮演者都为男性,演员在表演时穿戏装,马鞭、桌裙椅搭等道具,大都在舞台上演出,文戏较多,表演形式古朴、简约、自然、生活,是一种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戏剧原生态艺术形式。 
  50年代末期,沙女沟四句秧歌演出相当的火暴,不但周围村子纷纷邀请,还频繁到老汾城县及周边区域巡回演出。当地有“正月十五没有过,沙女沟里看秧歌。沙女沟秧歌不用排,正月十五猛上台。”的民谣。 

  只有五六人会唱 
  “原先保存着节目分单(剧目名称及角色分配名单)就有一捆子,可惜几年前孩子们当废纸烧掉了。”胡奇才惋惜地说道,“我们大致演过几十本戏,三大本头戏是《惠风扇》、《苦节图》(《白玉楼》)、《结义楼》,还有《深山计》、《红灯计》(非现代剧)、《拾玉镯》、《杀庙》等,还有《长工熬活》、《五哥放羊》一些民间小戏。有些剧目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现在可以全套唱下了来一本剧的人也很少了,在沙女沟村只有五六人可以唱全,但他们都年事已高。现在的歌剧、戏剧已经发展的多元、多样化,而类似于这种单一的文化艺术形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梁铁锁对濒临消失的四句秧歌有着说不出的感觉,“现代人的娱乐活动很多,年轻人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我们发现的古老艺术,它有可能对研究中国古代锣鼓杂剧有一定的见鉴作用。前段时间,文化部的四个专家与山西的一位专家,专门来这里考察。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远古时代突然的断代,进化到了现代,而又可以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下来,保存它有利于我们寻到答案。”  


图说沙女沟村

图片来源:丁陶单车吧


我爱我村

妠妠沙女沟村是个好地方,地好人美好风光,沙女沟儿女遍全国,时时都在思家乡, 近来家乡变化大,与时俱进喜呵呵, 人在异地心在家。

FIRE

家才是咱的港湾,我在外漂泊30多年了,只有踏上沙女沟的土地才有踏实感。

听妈妈的话

生我养我的地方、祝愿家乡更加美好!

《每日一村》征稿启事:


征稿目的:展示乡村魅力 鼓励各村供稿

征稿主题:传播乡村文化,展示最美山西,凝聚天下老乡。

征稿内容:历史渊源、村名来历、所属乡镇、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均收入、姓氏分布、村办产业、民俗习惯、节庆传统、传说故事、农业种植、名人成长、历史事件等。

征稿图片:标志性建筑、历史遗存、村民生活、田野趣味、街道布局等图片。

投稿方式:1.直接回复到本公众平台

2.投稿邮箱:178735988@qq.com

投稿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60351

xiangfen

每日热文



襄汾老乡点下面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