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考古中,与其他名目繁多的动物形象的出土文物相比,羊,并不多。
这只玉羊,出自天马-曲村晋侯墓地63号墓。
一直关注着63号墓,一直想写写63号墓。
不仅仅是这座墓葬制的特殊,不仅仅是这座墓出土器物的丰富和典型,更在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背后的家国故事。
一个公主,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在山西临汾曲沃县,一个名叫曲村的小山村,与周边的天马、北赵和毛张4个村子,构成“晋国皇家陵园”。
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
特殊的是,19座晋侯墓中,基本是一夫一妻,惟一的例外,是晋穆侯,一夫二妻并列。
63号墓的主人,就是这一夫二妻中的次夫人。
这让人想到了另一位著名的古代奇女子?
谁呢?举世闻名的商王武丁的妻子,有“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之称的妇好。
晋侯如夫人墓文物:4280余件;妇好墓文物:1928件。
妇好墓里755件玉器已然琳琅满目,名动天下,而晋穆侯次夫人63号墓里的玉器多达800多件,比妇好的玉器还多,精美程度也不遑多让。
晋穆侯,她的夫君,晋国第九任国君,亦作晋侯邦父,公元前811年—公元前785在位,在位27年。
他也是著名的晋国67年内战“曲沃代翼”中的两位主角——公子“仇”和“成师”的父亲,即晋文侯和曲沃桓叔的老爹(输入数字38,可提取阅读“羊舌上的晋国:67年内战的爱恨情仇”)。
晋穆侯当国君四年后(公元前808年),迎娶了齐国的宗室女子姜氏为夫人,史称齐姜。
次夫人迎娶于何时,史无记载。但她的名字,却因63号墓的发掘而为人所知,她失落的祖国的秘密,也由此揭开隐秘的一角。
曲村-天马晋侯墓地,处于曲沃乔山南麓10公里开外的山前地带。
墓地以南地势逐渐下降,在毛张村南的滏河河谷降至最低点,滏河为季节性河流,由西北向西南绕天马-曲村遗址,在西北约25公里处汇入汾河。
在滏河南面,横亘着一道叫峨眉岭的土梁,土梁后的曲沃南山依稀可见。墓地背山面水,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地望颇佳。
1993年9月,编号为M62、M63、M64的大墓开始挖掘。
根据先前的勘探得知,62号墓和64号墓为带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而63号墓却是带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在确定了墓葬的边界后,考古队员开始逐步发掘,结果意外发现,这几座墓居然没有被盗!
晋侯墓地周围,无论白天黑夜,盗墓贼鬼影时时出没,鉴于当地警力不足,考古队决定请求当地驻军的保护。很快,政府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从最近的武警部队抽调一股精锐力量参与墓地保卫。
此时已是深秋,太行山的风吹散了曲村的落叶。由于武警很难辨认一些被盗的痕迹,考古队和部队领导又决定武装考古队员,配发武器:白天部队负责全权保护,夜晚则由考古队员和武警结组巡逻。
发掘到3座墓的椁室时,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这三座墓还是有防盗设施的墓,即文献中记载的积石积炭墓。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其功用就是用石头阻止盗贼,用木炭防止潮湿。
清理完覆盖在椁室上面的土层和木炭,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打开椁室,清理掉墓室中多余的土,众多缤纷各异的陪葬器物扑入眼帘,让他们差点在墓地里高兴得跳起来。
元旦过后,天气愈加寒冷,发掘工作进入尾声。考古队员开始思考谁是这组组合奇怪的墓葬的主人。
说这组墓葬奇怪,主要有两点。
首先,这是整座晋侯墓地惟一的一组一侯二夫人的墓葬组合。晋侯墓地共9组墓葬,其他8组均由晋侯及夫人墓各1座组成,这座与两位夫人的异穴合葬显然是一种特殊现象。
“楚公逆”在以前的出土器物中曾经出现过,楚公逆即楚之熊,其时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宣王之世。而这一时期,晋国的国君正是晋穆侯。
专家分析,依据《史记·楚世家》相关记载,楚公逆在位的时间和晋穆侯几乎相当,当时两国的关系不错,可能是楚公逆将编钟作为礼物赠给晋穆侯,抑或这是晋穆侯的战利品,穆侯非常喜欢,死了亦拿来陪葬。
其次,根据周礼,如夫人不能与诸侯合葬,那么这位享受殊荣的夫人会是谁呢?
最为奇怪的是,这位夫人还有她的晋侯丈夫和大夫人所没有的超规格的墓穴和超豪华的陪葬物品,共计4280件陪葬品,其中有近800件玉器。
这组玉佩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令人叹为观止,是整个晋侯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
这套玉组佩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这组玉佩与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龙纹兕觥、西周晋侯鸟尊一起,永远禁止出境展览。
椁室西北角的一件青铜方盒内,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鹰、罍、龟等,一看便是墓主生前的玩物。
在一件破碎的铜匣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一串珍珠和玛瑙珠。它们被泥土粘结成一块,玛瑙珠排列成行,原为项链,珍珠直径尚有4毫米左右,有的可见钻孔,虽经岁月剥蚀,依然光泽闪烁。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她为什么应该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她究竟是谁?
两件63号墓出土的铜壶,是揭开墓主身份的钥匙。
因铭得名,这两件壶,就被称作“杨姞壶”。
“杨姞”是什么人?随后的研究中,国内的专家们开始了激烈争论。
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家就称她为“齐姜” ;晋国是姬姓,国君女儿嫁到他国称为“晋姬” 。
杨姞之名亦是如此,“杨姞”,意为是此女乃杨国的女儿,“姞”是杨国国君的姓。
而且,她很有可能还是“姞”姓杨国的末代公主。
晋穆侯的在位年,是周宣王十七年(公元前811年)至四十三年(前785年)。在此段时间里,杨姞既然能嫁到晋国,说明姞姓杨国应还存在。
但对这位公主来说,残酷而悲剧的,是她看着自己的祖国一步步被战争的车轮碾压后,化为乌有。
猃狁又称犬戎,是一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古羌人,以游牧为生,自传说时代就已存在,一直是炎黄之大敌。
猃狁崇拜的图腾是白狼,西周时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西周末期“烽火戏诸侯”的入侵者,就是猃狁,最后,周幽王被强悍的犬戎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强盛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
这个杨国,称为姬姓杨国。
史籍上对于两周时中国存在的诸侯国有一次比较全面的记载。在《国语·郑语》中,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说: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
1993年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历史上,因为有关杨国的记载很少,所以在考古界,一旦有带“杨”字的文物出土,就会引起极大关注。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的王拉田等5个村民,想取些土垫猪圈用,便到村北一砖场边的土崖上挖土。
土崖高近十米,下午4时许,王拉田一镢头下去,一大块黄土被刨得滚下崖去,正在他奇怪为何自己有如此神力的时候,眼前露出的一个土洞已经让其他人惊讶不已。
他们趴下来往土洞里小心地看,这一看吓了一跳,洞内依稀是一个土窖,窖内堆藏着大量青铜器,发出幽幽的光亮。
他们没想到,这一镢头下去,挖出了27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其中,说“逑”的事迹有75字,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并明确提到杨国。
“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
翻译成白话,大意是:
远在陕西出土的“四十二年逑鼎”,出人意料地保存了周宣王封杨国的权威记载。铭文中的“长父”,就是古文献中姬姓杨国的初封君“尚父”。
长父是姬姓杨国的始封君,它是建立在姞姓杨国的地盘上的。在周宣王封长父于杨,建立姬姓杨国之时,姞姓杨国当然是已经被灭亡了。
就是说,“姞姓杨国”被灭之日 ,也是“姬姓杨国”受封之时。
重:35公斤
在“四十二年逑鼎”面世之前,1980年,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村民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了一件“多友鼎”,也与“杨”有关。
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
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
与以往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相比,这只青铜鼎样子实在是太普通了,鼎腹底部还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
铭文记述:某年十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威胁到京师的安全,于是周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多次大战,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周境内,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
武公将多友的战绩转告给了周王,于是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便把周王赏赐给他的铜器铸造成鼎,作为宴请宾朋好友的器具。
于是,历史的真实一幕应该是这样的:
很快,周宣王对猃狁进行了反击,夺回杨国故地,但“姞姓杨国”整族被灭,周宣王将这块国土封给自己的儿子“长父”,并委任征战猃狁非常有经验的大臣“逑”辅佐儿子。
在“姞姓杨国”故土上建立的“姬姓杨国”最后又怎样了呢?
是晋武公,就是那位“曲沃代翼”的胜利者灭掉了“姬姓杨国”后,把他的小儿子“伯峤”封在了那里。
这是最后的古杨国,也是短暂的古杨国。
不久,晋武公死去,晋献公诡诸继位。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对外扩张土地最大的君主,也是对内打击宗室贵族最严厉的君主。
为消除夺位威胁,保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地位,“伯峤”封国被晋献公剥夺了,他的孙子突被封到了“羊舌”,从此“羊舌”就成了他们的姓氏。
羊舌突出自晋国公族,后代一直作晋国的大夫。到了晋悼公时,羊舌氏的一支羊舌肸[xī](字叔向)和他的兄弟们更是盛极一时,形成《左传》里说的“羊舌四族”,叔向被封到了杨,还担任了太子彪的老师,称为贤臣。
但叔向一族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因为他的家族在晋国权力之争中站错了队伍。
为逃避杀戮,杨食我的后人逃到了华山仙谷中,其后开花结籽,播洒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东汉时,食我之后弘农人杨震名噪一时,形成弘农杨氏。
那么,不管是“姞姓杨国”还是“姬姓杨国”,杨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秦汉时,正是因为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个古杨国,所以设立杨县。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因厌隋家皇帝姓杨,才把杨县改为洪洞。
据考证,这个姞姓杨国可能在今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和其他众多古代遗迹一样,这处遗址是20世纪50到60年代初,由当地农民取土发现的,之后陆续进行了考古发掘。商代提梁铜卣和分档铜鼎、羊甲骨文、西周陶器、玉器、蚌器等物品不断被出现。专家从出土文物推测,此处应该为古杨国遗址。
在古文中,“杨”通“扬”,西周金文的“扬”字,似乎是一个人正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专家由此推测,“姞”姓古杨国人傍泽而居,可能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
这里,正是杨姞的故土——
天边的云聚集又散去,古杨国的男子们在“杨纡”湖里捕鱼,美丽的少女杨姞踩在湖边松软的泥土上,把湖水汲到陶罐里,抱起滴水的陶罐向家里走去。
夏天的雨快来了,草木浓郁的气息蒸腾。路边,有人忙着在茅草屋上修补漏洞,有人在陶器上画下弯曲或交叉的装饰线条。不远处的玉器作坊里,一件玉羊在玉工的手里逐渐闪现出光芒……
“啊,我的最爱!”少女杨姞迈着轻快的步伐,抿着嘴浅笑着,边走边想。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