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3号墓的秘密:一个次夫人的祖国的灭亡

2015-02-16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羊年将到,大家先欣赏一只玉羊
玉羊(西周)
高:2.5厘米
长:5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玉质青白色,圆雕,作回首卧伏状。卷角圆眼,前后腿曲踞,蹄趾明显。底座为凸出的长方形。最具特色的是,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有隆起的棱脊,饰有排列整齐的阴刻纹,具有前后呼应的效果。整体造型简练生动,颇具写意风格。

在山西考古中,与其他名目繁多的动物形象的出土文物相比,羊,并不多。


这只玉羊,出自天马-曲村晋侯墓地63号墓。


一直关注着63号墓,一直想写写63号墓。


不仅仅是这座墓葬制的特殊,不仅仅是这座墓出土器物的丰富和典型,更在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背后的家国故事。


一个公主,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她死后,却获得非比寻常的荣耀。

在山西临汾曲沃县,一个名叫曲村的小山村,与周边的天马、北赵和毛张4个村子,构成“晋国皇家陵园”。


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


特殊的是,19座晋侯墓中,基本是一夫一妻,惟一的例外,是晋穆侯,一夫二妻并列。


63号墓的主人,就是这一夫二妻中的次夫人。


这位惟一一个以次夫人身份入葬晋侯墓地的女子,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其中玉器就达800多件,仅玉戈就有12件之多。

这让人想到了另一位著名的古代奇女子?


谁呢?举世闻名的商王武丁的妻子,有“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之称的妇好。


妇好墓是殷墟惟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其中玉器755件。

晋侯如夫人墓文物:4280余件;妇好墓文物:1928件。


晋侯如夫人墓玉器:800余件;妇好墓玉器:755件。

妇好墓里755件玉器已然琳琅满目,名动天下,而晋穆侯次夫人63号墓里的玉器多达800多件,比妇好的玉器还多,精美程度也不遑多让。


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性?一位次夫人为何能以“惟一”之躯进入晋侯墓地?随葬品和随葬玉器如此之多,她因何享有如此待遇和尊荣?
↑妇好墓出土玉人
↓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玉人

晋穆侯,她的夫君,晋国第九任国君,亦作晋侯邦父,公元前811年—公元前785在位,在位27年。


他也是著名的晋国67年内战“曲沃代翼”中的两位主角——公子“仇”和“成师”的父亲,即晋文侯和曲沃桓叔的老爹(输入数字38,可提取阅读“羊舌上的晋国:67年内战的爱恨情仇”)。


晋穆侯当国君四年后(公元前808年),迎娶了齐国的宗室女子姜氏为夫人,史称齐姜。


次夫人迎娶于何时,史无记载。但她的名字,却因63号墓的发掘而为人所知,她失落的祖国的秘密,也由此揭开隐秘的一角。


她叫杨姞,她的祖国叫“杨国”。

曲村-天马晋侯墓地,处于曲沃乔山南麓10公里开外的山前地带。


墓地以南地势逐渐下降,在毛张村南的滏河河谷降至最低点,滏河为季节性河流,由西北向西南绕天马-曲村遗址,在西北约25公里处汇入汾河。


在滏河南面,横亘着一道叫峨眉岭的土梁,土梁后的曲沃南山依稀可见。墓地背山面水,远山相对,视野开阔,地望颇佳。


在过去的3000年中,这里一直是宁静的世外桃源,直到盗墓者的爆炸声轰然响起,才使考古队员来到山下,对十余座晋侯墓地进行抢救性挖掘。

1993年9月,编号为M62、M63、M64的大墓开始挖掘。


根据先前的勘探得知,62号墓和64号墓为带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而63号墓却是带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在确定了墓葬的边界后,考古队员开始逐步发掘,结果意外发现,这几座墓居然没有被盗!


根据前两年被盗墓的发掘情况,晋侯墓地如果没有被盗,出土文物将非常可观。
玉马(西周)
高:5厘米长
长:7.7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圆雕,作站立状,低头,目视前方,鼻翼翕张;颈部刻鬃毛;胸肌略鼓,臀腹部紧圆;以双钩阴线纹样表现马的肌体,线条婉转流畅。

晋侯墓地周围,无论白天黑夜,盗墓贼鬼影时时出没,鉴于当地警力不足,考古队决定请求当地驻军的保护。很快,政府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从最近的武警部队抽调一股精锐力量参与墓地保卫。


此时已是深秋,太行山的风吹散了曲村的落叶。由于武警很难辨认一些被盗的痕迹,考古队和部队领导又决定武装考古队员,配发武器:白天部队负责全权保护,夜晚则由考古队员和武警结组巡逻。


发掘到3座墓的椁室时,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这三座墓还是有防盗设施的墓,即文献中记载的积石积炭墓。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其功用就是用石头阻止盗贼,用木炭防止潮湿。


历代晋侯的墓室大都采用积石积炭的埋葬方式,因为早在两周时期,盗墓贼就经常光顾贵族墓地。《吕氏春秋》记载,盗贼与狐狸、水泉、奸邪、寇乱并列,是对墓葬构成威胁的几大敌人,贵族们由此发明了这种防盗墓。
↑↓玉鸮(商)
高:6.9厘米
宽:3.8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遗物。玉质透亮,圆雕,鸮体躯正面羽翼近似方形,应是屏翅俯冲向猎物时的姿态。

清理完覆盖在椁室上面的土层和木炭,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打开椁室,清理掉墓室中多余的土,众多缤纷各异的陪葬器物扑入眼帘,让他们差点在墓地里高兴得跳起来。


初步估计,这3座墓葬的陪葬品达几千件,相当于一座大型博物馆的展出品数量。

元旦过后,天气愈加寒冷,发掘工作进入尾声。考古队员开始思考谁是这组组合奇怪的墓葬的主人。


说这组墓葬奇怪,主要有两点。


首先,这是整座晋侯墓地惟一的一组一侯二夫人的墓葬组合。晋侯墓地共9组墓葬,其他8组均由晋侯及夫人墓各1座组成,这座与两位夫人的异穴合葬显然是一种特殊现象。


根据64号墓主人因出土“晋侯邦父”鼎,确定无疑为晋侯。墓中还出土8件编钟,其中一件在钲、鼓部铸有68字铭文,记载“楚公逆为纪念祖先出征,有所俘获,作此编钟”等内容。
↑楚公逆钟(西周晚期)
通高:51厘米
铣间:28.8厘米
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

“楚公逆”在以前的出土器物中曾经出现过,楚公逆即楚之熊,其时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宣王之世。而这一时期,晋国的国君正是晋穆侯。


楚国的东西怎么会跑到晋穆侯的墓里?

专家分析,依据《史记·楚世家》相关记载,楚公逆在位的时间和晋穆侯几乎相当,当时两国的关系不错,可能是楚公逆将编钟作为礼物赠给晋穆侯,抑或这是晋穆侯的战利品,穆侯非常喜欢,死了亦拿来陪葬。


根据鼎簋组合的情况来看,64号墓为五鼎四簋,62号墓为三鼎四簋,63号墓为三鼎二簋,63号墓主人身份当为最低。
可是,偏偏就是这位身份最低的夫人,却有着高于她晋侯丈夫的双墓道葬制,即使在晋侯墓地中,也是惟一享有双墓道的夫人墓。
↑楚公逆钟铭文临本

其次,根据周礼,如夫人不能与诸侯合葬,那么这位享受殊荣的夫人会是谁呢?


最为奇怪的是,这位夫人还有她的晋侯丈夫和大夫人所没有的超规格的墓穴和超豪华的陪葬物品,共计4280件陪葬品,其中有近800件玉器。


与之比较,大夫人齐姜墓中虽然也出土了一些玉器,包括一组精美的玉组佩,但比起二夫人来,玉器数量大大不如不说,二夫人墓出土的玉组佩,是一套长2米有余的超豪华组合的玉组佩。

这组玉佩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令人叹为观止,是整个晋侯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


这套玉组佩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这组玉佩与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龙纹兕觥、西周晋侯鸟尊一起,永远禁止出境展览。

从这位二夫人墓中出土的玉器看,她平生似乎就是一位玉器收藏家,不但拥有当时西周时期的玉器,还有前朝商代的玉器。


椁室西北角的一件青铜方盒内,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鹰、罍、龟等,一看便是墓主生前的玩物。

↑玉螳螂(西周)
长:7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白玉片雕,一大一小两只螳螂,大者在上,体态修长,大腹宽尾,曲肢斜伸,以爪抚摩着下面的小螳螂头顶。小者躬身,头尾及地,肢爪屈缩。皆圆眼微凸,腹部呈节状。肢体只用几道单阴线表现,风格简约。学者认为当是雌雄螳螂正在交配的情景。

在一件破碎的铜匣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一串珍珠和玛瑙珠。它们被泥土粘结成一块,玛瑙珠排列成行,原为项链,珍珠直径尚有4毫米左右,有的可见钻孔,虽经岁月剥蚀,依然光泽闪烁。


最早的珍珠挂饰,是公元前520年波斯王室贵族妇女石棺内的珍珠饰,而这串成组珍珠,年代约在公元前770年以前的西周晚期,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珍珠串饰。
↑玉鼓(西周)
高:5.7厘米
宽:6.2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黄绿色圆雕。造型扁阔,纹饰均用单线阴刻。上部为穿孔圆冠,便于系挂。鼓腔两侧各有一兽首,鼓下有方足。鼓为军中号令之物,玉器中不多见。

她为什么应该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呢?她究竟是谁?


两件63号墓出土的铜壶,是揭开墓主身份的钥匙。


壶共两件,器形、纹饰和铭文均相同,盖口外壁和壶颈内壁铸有铭文9字:“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


因铭得名,这两件壶,就被称作“杨姞壶”。

“杨姞”是什么人?随后的研究中,国内的专家们开始了激烈争论。


两周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如秦国为赢姓,秦国女儿嫁到晋国就称她为“秦赢”;齐国是姜姓,齐国女儿嫁到其它国家就称她为“齐姜” ;晋国是姬姓,国君女儿嫁到他国称为“晋姬” 。


杨姞之名亦是如此,“杨姞”,意为是此女乃杨国的女儿,“姞”是杨国国君的姓。


姞姓杨国,史无记载。曲沃63号墓杨姞壶的出土,补上了典籍未记载杨国历史的缺失,堪称重大发现。这一组墓地的发掘,也成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随后,国内李学勤、王光尧、李伯谦三位著名考古学者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

而且,她很有可能还是“姞”姓杨国的末代公主。


为什么说是末代公主?因为从各种考古资料推测,这位公主嫁到晋国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灭掉了。

晋穆侯的在位年,是周宣王十七年(公元前811年)至四十三年(前785年)。在此段时间里,杨姞既然能嫁到晋国,说明姞姓杨国应还存在。


但对这位公主来说,残酷而悲剧的,是她看着自己的祖国一步步被战争的车轮碾压后,化为乌有。


灭掉姞姓杨国的,最大的可能,是猃狁[xiǎn yǔn]。
猃狁人战场交战图
↓电玩中的犬戎部落

猃狁又称犬戎,是一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古羌人,以游牧为生,自传说时代就已存在,一直是炎黄之大敌。


猃狁崇拜的图腾是白狼,西周时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西周末期“烽火戏诸侯”的入侵者,就是猃狁,最后,周幽王被强悍的犬戎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强盛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西周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东周列国志》中的犬戎主绣像
↓春秋初年戎狄与各国地缘形势图
不管如何,姞姓杨国被灭掉了。但奇特的是,在姞姓杨国灭亡的同时,同一片土地上,另一个杨国诞生了,不过,这个杨国在史籍中是有明文记载的。


这个杨国,称为姬姓杨国。


史籍上对于两周时中国存在的诸侯国有一次比较全面的记载。在《国语·郑语》中,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说: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


此“杨”,已经是姬姓杨国。此时,杨姞的祖国姞姓杨国已经消失了。
↑玉人(西周)
高6.3厘米

1993年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由头发、身体和腿部三部分组成,有上下直通的穿孔可将三部分串连起来。头发碧玉雕刻,发梢齐额;人体黄褐色圆雕,阔鼻平嘴,耳下有坠饰。以三角等纹饰来表现衣纹。胸前刻对称的圆圈纹,束腰,双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

历史上,因为有关杨国的记载很少,所以在考古界,一旦有带“杨”字的文物出土,就会引起极大关注。


陕西一件器物的出现,使“姞姓杨国”和“姬姓杨国”的面目更加清晰。
↑四十二年逑鼎(西周) 
高:57.8厘米 
口径:48.6厘米 
重量:46公斤
2003年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
  
立耳,口沿平且外折,圜底,蹄足,口沿下饰变体龙纹,腹部饰环带纹,耳外侧饰凹弦纹。器身铸扉棱6个,足根部外侧面饰饕餮纹。铭文铸于内壁,共计25行,约280字。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的王拉田等5个村民,想取些土垫猪圈用,便到村北一砖场边的土崖上挖土。


土崖高近十米,下午4时许,王拉田一镢头下去,一大块黄土被刨得滚下崖去,正在他奇怪为何自己有如此神力的时候,眼前露出的一个土洞已经让其他人惊讶不已。


他们趴下来往土洞里小心地看,这一看吓了一跳,洞内依稀是一个土窖,窖内堆藏着大量青铜器,发出幽幽的光亮。


他们没想到,这一镢头下去,挖出了27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此次发现的青铜器,铸造年代大多在西周晚期,都属于一个“单”氏家族。这批“单”氏家族的器物,件件有铭文,共达4000字左右。
有一件青铜器,被专家起名叫“四十二年逑鼎”,共有铭文280多字,记录的是周宣王42年,一个叫“逑”的大臣征伐猃狁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

其中,说“逑”的事迹有75字,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并明确提到杨国。


“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


翻译成白话,大意是:


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

远在陕西出土的“四十二年逑鼎”,出人意料地保存了周宣王封杨国的权威记载。铭文中的“长父”,就是古文献中姬姓杨国的初封君“尚父”。


长父是姬姓杨国的始封君,它是建立在姞姓杨国的地盘上的。在周宣王封长父于杨,建立姬姓杨国之时,姞姓杨国当然是已经被灭亡了。


就是说,“姞姓杨国”被灭之日 ,也是“姬姓杨国”受封之时。

↑多友鼎(西周)
通高:51.5厘米
宽:11.6厘米
厚:3厘米

重:35公斤


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这些都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也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

在“四十二年逑鼎”面世之前,1980年,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村民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了一件“多友鼎”,也与“杨”有关。


1980年11月12日,下泉村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只听喀嚓一声,一位村民的铁锨被硬物折断了。

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


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


与以往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相比,这只青铜鼎样子实在是太普通了,鼎腹底部还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


随后,这尊叫“多友鼎”的鼎,被列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此朴素简单的青铜鼎,暗藏着怎样的玄机,使它能够成为专家眼中的国宝重器呢?
原来,清理发现,青铜鼎腹内壁后方竟然铸有22行铭文,共279个字,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历史。

铭文记述:某年十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威胁到京师的安全,于是周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多次大战,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周境内,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


武公将多友的战绩转告给了周王,于是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便把周王赏赐给他的铜器铸造成鼎,作为宴请宾朋好友的器具。


从这件鼎和前述“四十二年逑鼎”以及其他史料来看,当时的猃狁对周王朝形成了长期的威胁。发生大战的杨冢,一般被解读为杨国人的墓地,成了双方攻守的重地。这也充分说明,周宣王在杨建立侯国,目的就是防备猃狁侵扰。
周宣王四十二年五月前“建长父侯于杨”,根据《晋世家》,晋穆侯邦父在位时间是周宣王十七年(公元前811年)到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邦父统治下的晋国存在的时间跟姞姓之杨有短暂的交叉。
↑猃狁征战图

于是,历史的真实一幕应该是这样的:


晋国所在都城翼城西北方向不远,是一个小小的姞姓杨国,晋穆侯欢天喜地迎娶了公主杨姞,对她倍加宠爱,但不久,“姞姓杨国”在强悍野蛮的猃狁人打击下,不幸亡国了。

很快,周宣王对猃狁进行了反击,夺回杨国故地,但“姞姓杨国”整族被灭,周宣王将这块国土封给自己的儿子“长父”,并委任征战猃狁非常有经验的大臣“逑”辅佐儿子。


就这样,在日后的岁月里,杨姞满怀忧愁看着自己出生的那个王国,不可逆转地消失了。
玉人(西周)
高:8.1厘米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在“姞姓杨国”故土上建立的“姬姓杨国”最后又怎样了呢?


——100多年后,被逐渐强大并霸气侧漏的晋国灭掉了。


是晋武公,就是那位“曲沃代翼”的胜利者灭掉了“姬姓杨国”后,把他的小儿子“伯峤”封在了那里。


这是最后的古杨国,也是短暂的古杨国。


不久,晋武公死去,晋献公诡诸继位。晋献公是晋国历史上对外扩张土地最大的君主,也是对内打击宗室贵族最严厉的君主。


为消除夺位威胁,保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地位,“伯峤”封国被晋献公剥夺了,他的孙子突被封到了“羊舌”,从此“羊舌”就成了他们的姓氏。

↑春秋时代是各国互相攻伐的时代
↓晋献公时对内搞专制对外搞扩张

羊舌突出自晋国公族,后代一直作晋国的大夫。到了晋悼公时,羊舌氏的一支羊舌肸[xī](字叔向)和他的兄弟们更是盛极一时,形成《左传》里说的“羊舌四族”,叔向被封到了杨,还担任了太子彪的老师,称为贤臣。


但叔向一族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因为他的家族在晋国权力之争中站错了队伍。


大约到公元前525年以后,史书中就不见叔向的事迹了。10年后,韩宣子杀死了叔向的儿子杨食我。此时,因家族被封在杨这个地方,杨食我以邑为氏,已经由姓“羊舌”,改为姓“杨”。


为逃避杀戮,杨食我的后人逃到了华山仙谷中,其后开花结籽,播洒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东汉时,食我之后弘农人杨震名噪一时,形成弘农杨氏。


这一支,便是今天“杨”姓始祖之一。也就是说,天下杨姓,有一支出于杨国之羊舌氏。

那么,不管是“姞姓杨国”还是“姬姓杨国”,杨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洪洞!山西的洪洞!
↑杨国所在的洪洞与晋国都城翼城极近
洪洞县名,因城南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但这个县名,始于隋末。

秦汉时,正是因为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个古杨国,所以设立杨县。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因厌隋家皇帝姓杨,才把杨县改为洪洞。


据考证,这个姞姓杨国可能在今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和其他众多古代遗迹一样,这处遗址是20世纪50到60年代初,由当地农民取土发现的,之后陆续进行了考古发掘。商代提梁铜卣和分档铜鼎、羊甲骨文、西周陶器、玉器、蚌器等物品不断被出现。专家从出土文物推测,此处应该为古杨国遗址。


在今天的赵城镇以南到尧都区一带,为临汾盆地地壳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洪洞正处在这沉降的中心,上古时代这里是浅湖,名“杨纡”,汾河穿湖而过,据考证,古杨国正在其东。


在古文中,“杨”通“扬”,西周金文的“扬”字,似乎是一个人正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专家由此推测,“姞”姓古杨国人傍泽而居,可能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

这里,正是杨姞的故土——


天边的云聚集又散去,古杨国的男子们在“杨纡”湖里捕鱼,美丽的少女杨姞踩在湖边松软的泥土上,把湖水汲到陶罐里,抱起滴水的陶罐向家里走去。


夏天的雨快来了,草木浓郁的气息蒸腾。路边,有人忙着在茅草屋上修补漏洞,有人在陶器上画下弯曲或交叉的装饰线条。不远处的玉器作坊里,一件玉羊在玉工的手里逐渐闪现出光芒……


“啊,我的最爱!”少女杨姞迈着轻快的步伐,抿着嘴浅笑着,边走边想。


此刻,她的家中,晋国国君派来迎娶的使者正静静等待着……
图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博物院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关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
1、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文博山西
2、搜索ID:sxwbwbsx
3、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回复数字1—38,可阅读以下内容
【1】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现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日记精选
【19】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 中国的“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
【27】惊!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