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出土的三把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2015-03-03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上篇说戈,本篇说剑。

唐诗最喜李白《侠客行》,说剑之前,再读一遍。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然后——

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五霸出七雄,湛泸对鱼肠。
太阿谁倒持,巨阙争崩狂。
最是龙渊怒,赤霄斩蛇忙。
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

这首诗,却是为这一篇小文临时诌的了。
湛泸、鱼肠、太阿、巨阙、龙渊、赤霄、干将,是名列于中国古籍或传说的古代十大名剑(其他还有莫邪、胜邪、工布),实物如今都不知所终。带铭文的青铜剑,存世量大概将近300把,大都属于王侯贵族佩剑,但有像十大名剑那种剑名的古代青铜剑,目前全中国只发现一种。

它,就是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李峪村的少虡(jù,音句)剑。

是谓“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

这是一把正宗的晋国剑。
至于诗中的“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说的则是1964年在山西原平峙峪出土的“吴王光剑”。其为吴王阖闾的佩剑,剑上遍布火焰纹,赫然夺目。
“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指的是1985年出土于榆社县城三角坪的“吴季子剑”。

吴季子,吴王阖闾的小叔叔,贤明博学,三辞王位,是孔子最仰慕的“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这后两把剑,均是在晋地发现的吴王贵族佩剑。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出土的有考古记录的东周青铜剑,有53把。之后出土的,可谓多多矣,但上述这一把晋剑、两把吴剑,无论是剑中藏隐的历史信息,还是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都是当之无愧的名剑。

三晋三剑,故事悠长。
剑,近搏之器,短兵之祖。

因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剑为荣。

剑的黄金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时,剑,不仅仅是格斗的兵器,还被赋予特别的文化意义。

它是权力和神秘力量的象征,故剑是当时贵族阶层的重要标志,并通过剑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德。如《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披明月兮佩宝璐”。
↑春秋五霸,无不佩剑
剑还蕴含着强烈的侠义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像战国时的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就养有大量极有侠义精神的“士”,他们弹铗长啸,纵横一时,上演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剑术在春秋后期极为盛行,史籍中开始出现剑术家事迹的记载,大量著名的剑客登上历史舞台。

剑在中国的历史,从春秋战国还可以继续回溯,它最早出现于商代。


但在当时,与其说是剑,不如说是匕首,长度大概只有30厘米左右,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而且,最早的剑,还不是被中原各国使用,据考证是当时的戎狄抑或方国的兵器,带有明显的草原风格。


在如今的黄河沿山西一线,是古代方国和戎狄活动的主要地带,考古发现的一种商代铃首剑,属吕梁山一线青铜文化,与后来的东周青铜剑是否属同一文化系统,尚待研究,但其对西周青铜剑施加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铃首剑.商代晚期
长:32厘米
宽:4.5厘米
1971年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
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兵器。剑首作扁圆球形镂孔铃,铃内置活动小球。
山西博物院藏
↑羊首曲柄短剑.商代晚期
通长:30.2厘米
柄长:11.6厘米
锋刃长:18.6厘米
重:350克。
1961年河北青龙抄道沟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藏

柳叶形,柄首呈环状,无格,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的一般是这一类剑。在西周至东周初期,战车盛行,主要武器是戈和矛这种长兵器,易于远距离直刺勾杀甚至横扫,柳叶形青铜短剑,只能起到贴身防身的作用。


公元前七世纪以后,列国争霸,战争不断,而这一时期战车衰落,步兵兴起,剑作为劈刺功能强劲的短兵器,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以及游侠、士的标配。


与商周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出土情况见证了青铜剑由短变长的过程: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青铜剑,全长不过27厘米;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长度,超过91厘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青铜剑的长度已经超过了三尺。

那是古典的中国,剑,是兵,更承载着道。


除了剑术,在国家、诸侯、君主、王族、侠士、门客之间,剑上之“道”,以如今眼光来看,可谓神乎其神。


《越绝书》记载,为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的太阿剑,楚国和晋国还打过一场战争。

据说,太阿剑为吴国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


晋国派来使者,索要此剑。楚王不允,“晋郑王”即从北方一路打到楚国,“兴师围楚之城,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


晋郑王最后发出通牒:如再不交剑,第二天将攻陷此城。


楚王不屈,吩咐左右,自己要亲上城头杀敌,如果城破,自己将用太阿剑自刎,然后左右要拾得此剑,骑快马奔到大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


第二天拂晓,楚王登上城头,只见城外晋国兵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晋兵开始攻城,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楚王双手捧剑,长叹一声,拔剑出鞘。奇迹此时出现了,只见磅礴剑气激射,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楚王趁机反攻,晋军大败。

这件事情过后,楚王召来国中精于识剑、铸剑的相剑师风胡子问:太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


风胡子对曰:太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


由剑引发出来的“道”,在冷兵器时代,成为支撑国家道义的无形力量。


是否真有“晋楚争剑”,我是存疑的。此故事最大的可能,是由战国时期的晋楚争霸史演绎而来。


但这柄剑后来演变为一个“太阿倒持”的成语倒是真的,意为“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有“今陛下致昆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之句,太阿,遂有社稷神器之喻。

那么,少虡剑是怎样的一把剑?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923年正月的一天,山西大同浑源县李峪村,刚刚过年不久,人勤春早,村民高凤章去地里干活儿。


高家所在的耕地,俗称“庙坡”。高凤章正在田间劳作之际,锄头突然触碰到一些坚硬的物件,他刨开浮土,一件绿锈斑驳的青铜器赫然映入眼帘。据记载,发现时,“铜器在地下排列于一堆,曾有粗大之木睴共生。”


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及后发生的奇事,震惊了考古界。


在这一天后,诞生了一个考古专业名词:“浑源李峪彝器”(回复数字31,可阅读“山西浑源彝器往事:国宝的流失与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浑源县李峪村地貌

在村民们闻讯而来如火如荼地挖宝之际,古董商们也闻讯而来。这其中就有法国的古董商瓦涅克,收购了约20余件青铜器。第二年,瓦涅克在法国的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了李峪村青铜器展,轰动了整个欧洲的艺术界和收藏界。


当时,浑源知事谢承恩得知李峪村发现了宝物,立即派遣警力奔赴李峪村,清查没收了35件铜器。为牟私利,他打着“以古兴教,以古兴农”的旗号,成立了所谓“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要拍卖这些青铜器。


而巨大的成功和无数的赞美,使法国古董商瓦涅克欣喜若狂,当他与合伙人高疆(Grosjean)筹划以5万银元购买浑源官方拍卖的这批青铜器时,当地官员居然以赝品交付。有着卓越鉴赏能力的瓦涅克看破了骗局,就和浑源当地政府打起了官司。


这件事随后被越传越远,引起的争论和非议也越来越多。迫于压力,瓦涅克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便不了了之。
↑浑源彝器在赛努奇博物馆展出时震惊欧洲

但这批青铜器的厄运并没有结束,1932年,还是被一个叫卢丰年的古董商以29万大洋全部买断。自此,35件青铜器作别浑源,离开了山西,被秘密运往北平。


幸运的是,当时,民国政府所属的古物保管委员会得知消息后,立刻电告天津海关严加防范,不准出境。在多方紧盯下,卢丰年不敢轻举妄动,这批青铜器一藏就是15年。


1947年,时局渐乱,上海著名的大古董商张雪庚趁战争动荡之际,谋划从上海将它们偷运出国。此时,原来的30余件已只剩下12件,大部分已被零散带出,大多沦为欧、美、日等国的一些公私收藏。


幸运的是,就在邮轮启航赴美国之前,上海市立博物馆工作人员奇迹般出现在码头,宣布重新检查,千钧一发之际,浑源青铜器物被扣下。


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这批青铜器移交给博物馆收藏至今。
↑上海博物馆很多青铜重器来自山西

少虡剑,就是1923年在大同浑源李峪村发现的宝物之一。


所幸的是,与其他“浑源彝器”不同,少虡剑没有流失国外,也没有经历上海偷运的惊魂一刻,而是被一个叫于省吾的学者早早保护下来了。

于省吾,字思泊,号夙兴叟,1896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西十五里中央堡,1984年7月17日病逝于长春,享年88岁。


于省吾先生一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古籍整理、古代历史、古代文物等方面的研究,治学严谨,成绩卓著,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

1931年“9.18”事变前夕,东北形势急剧变化,为避免日寇奴役统治,于省吾先生变卖了在奉天及海城的家产,辗转迁居北京。


到北京后,于省吾开始研究古文字及从事古籍经典的校订、研究工作。为了更深入地从事研究和著述,他动用了大部分资产,甚至不惜变卖夫人首饰,来收集甲骨、青铜器等文物。


少虡剑,就是这一时期,辗转于各大古董商手中,最后被于省吾先生当做研究对象买了下来。


当时,于先生拥有很多有名的兵器,除了少虡剑,还有吴王夫差剑、吴王光戈、楚王酓璋戈等。


但先生最得意的还是少虡剑和吴王夫差剑,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双剑誃”,号双剑誃主人。他的著述,多冠以斋名“双剑誃”,如《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吉金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等。
↑于省吾先生的著述,多冠以斋名“双剑誃”
1949年后,于省吾先生将珍藏的200余文物,尽数捐给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于先生的藏书,在东北三省位居第一,尤以明清善本为多,逝世后,其家属也全部捐献给吉林大学图书馆。

其中,少虡剑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少虡剑.春秋后期
长:53.5厘米
宽:5厘米
重:0.88公斤
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也称“吉日壬午剑”,晋国兵器

国家一级文物


此剑前锋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形首。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

剑脊上有错金铭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铜,“胃”通“谓”。

铭文的大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与铜。我给这把剑起了个名字,称为“少虡”。

虡读jù,有四种意思,一是古时悬钟鼓木架的两侧立柱;二是鹿角龙首的神兽名;三是一种较高的几案;四是量词,钟鼓编组,一组为一虡。


少虡剑中的“虡”,自然是神兽的意思了,“少虡”,即生机勃勃的勇猛的神兽。


从目前所见资料看,已知同铭剑有3件,法国藏有一柄。1991年,在山西原平又曾发现一柄,其锋残,与此件相比,铭文少“吉日”和“鎛吕”四字,其他完全相同。
↑错银编磬铜虡兽座.汉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铸剑天下闻名,三晋铸剑似略逊色,但从历史的转折和细节处探究,三晋铸剑与吴越铸剑有莫大干系。


公元前584年,带着夏姬从楚国来到晋国的申公巫臣,因家族被灭,向正与楚庄王争霸落了下风的晋景公献计,联吴制楚,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
随后,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军力直线上升(回复数字40,阅读“错金鸟篆铜戈密码:晋吴楚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艳事”)。


当时,晋国已是中原强国,军事实力强劲,而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晋国既然向吴国输入用兵之术和军事技术,必然会连同兵器一同输入。不过,只是因为吴国和其后的越国更重视步兵,铸剑材料更加易得,大师辈出,铸剑技术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越国勾践剑
一代名剑
少虡剑
带剑名的东周青铜名剑

三晋铸剑之精,可从下面两件文物领略一二。


这是两件人物陶范,应是用作青铜器足,身不盈寸,2003年出土于侯马铸铜遗址。侯马铸铜遗址是东周时期晋国铸造青铜器作坊的遗址,位于牛村古城南,面积20万平方米。


屈身回望的这个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佩剑,样式与山西浑源发现的少虡剑一般无二。


而那个“光头小子”,人物表情生动逼真,扬眉吐气的神情和凌然拔剑的姿态,极其生动地展现了晋国之“士”重义轻死、杀身成仁的春秋精神。

↑佩剑样式与少虡剑一般无二
↓“光头小子”剑将出鞘英姿勃发 李夏廷 绘

少虡剑的珍贵之处,除了带有明确剑名,它还是一把铸造精良、刚柔相济的复合剑。


铸造青铜剑,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克服柔韧性和攻击性“不可兼得”的难题。


青铜时代,铸剑采用的是铜锡合金,如果锡多了,剑会很锋利,但容易折断;如果锡少了,剑的柔韧性会明显增强,但是攻击力度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个难题,青铜剑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复合剑应运而生。
少虡剑的中脊及两从,由不同成分的青铜嵌铸而成。中脊使用锡含量较低的合金,以确保剑的韧性;而剑的刃部和锋部用锡含量较高的合金,确保剑的杀伤力。

在浇铸程序上,复合剑比一般的青铜剑更加复杂,一般的青铜剑采用的是分段铸造的工艺,先浇铸剑体,再在剑体的基础上铸接剑格、剑柄和剑首,最少经过两个浇铸步骤。但如果是复合剑,铸造剑身的时候中部还要留有凹槽,凹槽中的部分要单独浇铸,然后再嵌进去,至少都要经历三到四次浇铸,才能做出一把优良的复合青铜。


如此经过繁复程序铸造的青铜剑,从剑脊到剑从,因材质差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颜色,少虡剑不但是这样一把复合剑,且剑和铭文历经两千余年,无锈无土,犹似新作一般。

千古名剑,入土复出,湛然如秋水,锋刃隐惊雷,流转至今,其曾经的风云际会,令人神往。


李太白的《古风.十六》,恍然就在描写这把三晋少虡剑——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敬请关注随后推送:


山西出土的三把青铜名剑之二:
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出土的三把青铜名剑之三:
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图片:山西博物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关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
1、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文博山西
2、搜索ID:sxwbwbsx
3、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回复数字1—40,可阅读以下内容
【1】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现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日记精选
【19】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 中国的“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
【27】惊!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