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出土的三把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2015-03-14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1987年8月的一天,正是盛夏,位于太行山腰部的晋中榆社县却有几分清凉。


县城东北,一个当地人俗称“三角坪”的地方,有一个砖瓦厂。这天上午,工人韩四子在取土时,赫然看到从挖出的土中,滚落出一把青铜剑。


韩四子拿起来惊诧地发现,剑身还有两行如同天书般诘屈的铭文。
☝榆社县在山西晋中的位置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下辖县,面积1651平方公里,人口14万,县政府驻箕城镇。
☝榆社县云竹湖,远处为县城

榆社境内山峦起伏,浊漳河水从中流过,有云竹水库颇为著名。榆社建制可追溯到隋代以前,文物众多,有“化石之乡”之称。

王太明,现榆社县文物局局长,当时还是县文管所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一听到三角坪挖出青铜剑,立即赶到现场。


按照文物法,青铜剑当然属于国家,而且韩四子对这种“埋在地下阴气重”的东西也不感兴趣,但他却懂得上缴文物国家有奖励的规定。


王太明走得急,没带几个钱,他到路边的小商店里,花8.5元买了一条香烟,韩四子挺大度,“就拿你这条烟换这把剑吧!”


拿8.5元的香烟当“奖金”征集到这把剑时,王太明并不清楚这把青铜剑的真正价值,只是凭直觉,“剑上既然有铭文,肯定差不了”。
☝王太明30年征集各种文物和化石近三千件
☟榆社博物馆以史前动物化石和青铜器知名

这只是王太明收集的众多文物中的一件。


说起来,今年52岁的王太明在榆社是个传奇人物,30年来,他在全县各个圪角圪拉抢救回各种文物800多件,其中属国家一、二、三级的有169件。榆社是“化石之乡”,他先后收集化石2000余件,其中3件堪称稀世珍宝。而且,王太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县级博物馆升格为国家二级馆的艰巨任务。

因为以上种种,他被评为省特级劳模。

三角坪出土的青铜剑交回到榆社县博物馆,随着对24个铭文的深入研究,这把剑内在的光芒仿佛突破了覆盖在剑身上的绿色铜锈,穿越时代,照亮了2500余年前那段幽暗绵长的历史。


后经专家鉴定,它是目前全国铭文最多的春秋时期青铜剑,而且是一把吴国的王侯级佩剑,更是全国唯一的一把吴季子剑。
☝吴季子剑.春秋晚期
通长:45.2厘米
身长:36.2厘米
首径:3厘米
1987年榆社县城关三角坪出土
山西晋中市榆社县博物馆藏

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剑身后半部一面有两行24字铭文,有专家释为:工吴王姑发訾谒之弟季子肵(qi)扃(jiong)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剑”。铭文大意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弟季子,为他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之礼并设扃后,制作了这把剑,甸人读祈辞说,这是他的元用剑。

这把剑,牵系着一位鼎鼎有名的春秋人物。


他与孔子齐名,被称作“南季北孔”;


他被称为儒家前驱 ,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眼中的“君子中之君子”;


在汉代,有人将他与晋国叔向、郑国子产、齐国晏婴列为“春秋四贤”,他居“四贤”之首;


在唐代,良相狄仁杰毁江南淫祠,却保留了他和夏禹、泰伯、伍员的祠堂;


以他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于三国时期的“彩绘挂剑漆盘”,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吴)

直径:24.8厘米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时期吴国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胎,浅腹,局部残缺,原口沿饰有鎏金铜扣,髹红、黑二色漆,盘心绘春秋时吴国季札在徐君冢前挂剑致祭的历史故事。左方绘出土坟和树,树上挂着一把宝剑,穿红袍向树而立者当为季札,垂首直立,两手举于胸前,哀惋悲伤的神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身后两随从在互相交谈。画面上部绘有山峰,山中也有两个人在悄悄对语,两只追戏的野兔为肃穆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生气。画面外圈装饰白鹭啄鱼、童子戏鱼及莲蓬等图案。


盘底部有用朱漆书写的“蜀郡造作牢”五字铭,可知此器产于古代蜀郡,表明三国蜀郡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三国漆器,过去发现甚少,朱然墓内出土的漆器,不仅填补了漆工艺发展中间环节的空白,而且漆器上的漆画也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缺环。
此外,当我们打开成语词典,会突然发现,源自他的成语如此浩瀚——

季札挂剑、秋风过耳、泱泱大风、自郐以下、叹为观止、一见如故、礼尚往来、燕巢于幕、披裘负薪……
☝以上谜面,打一成语。

他与三晋,也有极大机缘,不但自己亲履晋地,观察民瘼民风,预测政治走向,鲜为人知的是,他的部分后人,在国灭之后,飞渡关山,定居于晋地,在秦代还留下一个以他为名的郡县。


他,就是榆社三角坪那把青铜剑上镌刻的名字:季子。

季札(前576~前485),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前548年,封于延陵(今江阴澄西至常州一带),史称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是吴文化的明星,也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他一生遵礼循道,诚信守节,其“让国”、“挂剑”、“观乐”、“议政”、“救陈”等故事,不但轰动当时,而且启迪后世、传颂至今。


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传位给他,但季札恪守宗法信条,不愿违背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制度,谦让不应承。
☝吴王世系图

前560年,寿梦卒,众兄长及国民均要季札继承王位,季札拒绝了,当时季札只有17岁。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无奈之下,季札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


季札让国之后,他的三个哥哥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遂自作主张将吴国的继承制度暂时由父死子继改为兄终弟及:老大死后传老二,老二死后传老三,最后传给老四季札。但老三余眛死后,季札依然坚持不接受王位,吴国只好立余眛之子僚为王。
☝常州红梅公园内的嘉贤坊
该建筑专门为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札修建

而之后的结果,恐怕是季札没想到的:前514年,公子光和伍子胥安排专诸刺杀了吴王僚。此时,季札正出使中原,或许他也遭遇行刺但逃脱生天——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在齐、鲁边境,赢、博之间,季札长子逞之意外死亡了。


事出突然,年老的季札面对长子的逝去以及祖国的动乱,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就地简葬后快速回国复命。当时孔子正在齐鲁边境,听说此事,马上决定带着弟子前往观礼。


这是历史记载中,季札和孔子唯一的会晤。看到季札将长子草草掩埋,或许有人质疑这次葬礼过于简朴,不符合宗室规格,但孔子给出了“延陵季子,吴之习礼者也”和“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的评价。


这一年,季札63岁,孔子38岁。季札葬子遗迹,亦称“孔子观礼处”,至今还存遗迹。

孔子和季札可谓忘年神交
孔子观礼处位于今莱芜垂杨村

季札回到吴国,首先来到吴王僚的墓前,大哭一场,然后回到朝中见公子光。


公子光看到这位在国中德高望重的叔叔,非常心虚:“我为你除掉了僭主,请您即位为王。”

季札态度坚决地回答:“如果我接受王位,就等于和你同谋弑君;如果我也杀了你,吴国宗室将会陷入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事已至此,还是你当吴王吧,以后要自为之。”

季札从大局出发,肯定了公子光的合法性,公子光正式即位,史称吴王阖闾。客观地说,吴王阖闾并不是一位无所作为的君王,正是他带领吴国成就了春秋霸业。


已过花甲之年的季札,再次离开吴都,悄悄回到延陵,在舜过山下继续他隐居躬耕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为争王位,兄弟之间的血腥杀戮如同家常便饭,而季札屡次让位及此举,不仅仅是政治决策的英明,其中更有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
☝春秋初期吴国周边形势图

季札留诸青史的佳话极多,除了三让王位,最知名的,是“季札挂剑”——


季札出使中原,路过徐国,得到徐君的盛情招待。徐君喜欢季札的佩剑,但没有明言;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思,内心暗许——但宝剑是他作为使者的凭证,不便当时赠予。季札打算等到完成了出使任务,回到徐国的时候再赠剑,但当他回到徐国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君坟前哀悼,然后解下宝剑交给徐国的嗣君。


嗣君说:“先君并没有遗言提及此事,孤不敢接受这把宝剑。”


但季札还是决定把宝剑留下。


随从不解,问道:“这是吴国的宝贝,怎么可以随便赠送?”


季札回答:“不能这么说,徐君高尚,虽然喜欢宝剑,却不明言,但我内心早已许诺将宝剑赠他,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我不能因为人死了就违背我的内心啊。”


于是,季札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翩然离去。


徐国的人民为了纪念此事,特意创作了一首歌谣,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徐州如今有“季子挂剑台”

元末明初诗人杨基曾作古风《挂剑台》——


生诺诺尚浅,死诺诺更深。
当时季子意,即是徐君心。
嗟嗟徐君骨已朽,宝剑摩挲在吾手。
正拟临歧解赠君,不意挂剑坟下柳。
挂剑果何益?聊以明不欺。
当时让国心,肯使徐君疑?
呜呼!剑可折,台可堕,死生之诺不可亏。

又是李白,这位对剑、诗、酒、侠一生痴迷的不世出人物,以“季札挂剑”为典写下了《陈情赠友人》——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金。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有报,按剑恐相拒。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季札之诚之诺,令人慨叹,而从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诗词中,亦可窥见吴国剑的精良和出众。


季札佩戴的剑,当是吴剑中的最精华——出使剑。当时,吴国因为掌握先进的铸剑技术,已经站在先进军事强国的行列。季札出使友国,为展示本国最靓丽的形象,自然要佩带吴国最好的剑——因为他携带的不单单是一把剑吗,而是一张国家名片——否则,这把剑又怎么会让徐国国君羡慕不已、心爱难舍呢。

季札挂剑,发生在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王余祭四年),当时季札33岁,还是儿童的孔子仅8岁。


在那一年,季札被鲁、齐、郑、卫、晋五个国家联合邀请,北上出使中原,周游列国,徐国是往返的必经之地。


这次出使,是季札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刻之一,也是列国被他的风度、言谈、见识和德行征服的时刻。
☝在东周列国中,吴国后来居上

在第一站鲁国,季札请求观摩周乐。鲁国大夫叔孙豹按照风、雅、颂、乐舞的顺序为季札展示了整套周乐,季札在观摩的过程中给出了精妙的点评,刷新了中原列国对吴国的印象。


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礼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


乐工为他歌唱们《邶风》、《庸风》和《卫风》,季礼说:“美好啊,多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卫风》吧!”

乐工为他歌唱《王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的乐歌吧!”


乐工为他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


乐工为他歌唱《唐风》,季礼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是帝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


当精妙绝伦的《韶乐》演绎完毕,季札叹为观止。季札观周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季札也因此被尊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

季札的中原之行,充分体现了他在政治、外交上的卓越的预见能力:


他在鲁国,提醒叔孙豹谨慎用人;在齐国,教晏婴如何避祸;在郑国,与子产一见如故;在卫国,赞美了蘧伯玉等君子;在卫国边境戚邑,听到歌舞之声当即批评,并且连夜离开,令顽固不化的孙林父折服,终生不听琴瑟;在晋国,预见了晋国的乱象,并劝贤臣叔向如何立身。


更为神奇的事,季札的预测和警告,在不远的将来都得到了验证。


叔孙豹、子产、晏婴、叔向等人,都是一时豪杰,且都比季札年长,却都需要季札的提醒,无怪乎太史公司马迁饱含热情地赞美:“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季札像.清.孔继尧
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道光九年刻本)
当时,吴国和晋国、鲁国的关系最好。《史记·晋世家》载:“晋平公十四年,吴延陵季子使聘于晋”。

季札出使晋国时,认真观察晋国的政治形势,敏锐地看出大夫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是晋国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认为这三个人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晋国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三个人手中。


他对身边的人说:“晋国的政权恐怕要归属这三家大夫吧!”

季札对晋国的贵族叔向很看重,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季札断定晋国数年后就会发生动乱,他很为叔向担心。


季札将要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进行了诚恳的劝告:“晋国的国君生活太过奢侈,而晋国有很多有才能的大臣,这些大臣又都很富有。我认为晋国的政权必将归属于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三个家族。先生您为人刚直,希望您一定要慎重思考如何免于灾祸。”


叔向点头称是,但他已无力阻止晋国六卿的壮大和专权。
☝叔向,姬姓,羊舌氏,名肸,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

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出身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叔向和长兄伯华及弟弟叔鱼、叔虎合称羊舌四族。
其实,叔向的见识也颇不凡,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齐国的晏婴出使晋国,和叔向论及两国公室的沉沦,均情绪低沉。

叔向叹曰:“……没有人驾驭和管理车马军队,平民贫困潦倒,而宫室却奢侈无比。人民听到国君的命令,表现得犹如逃避寇仇一般。政令都是出于私家,人民无所依。国君从不知悔改,只知沉湎享乐来逃避。公室的衰微还能持续多久呢?”“晋国的公族将要完结了。我的同宗一共有十一个家族,如今只剩下我羊舌氏一家了,我没有儿子。公室无度,我能善终就是万幸了,还怎能奢求后代子孙的祭祀呢?”
☝若干年后,恰如季札的判断,三家分晋。
叔向就是著名的申公巫臣和夏姬夫妇的女婿(输入数字40,可阅读“错金鸟篆铜戈:晋楚吴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他虽然不曾担任执晋国国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东晋)
纵:26.3厘米
横:470.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旧传东晋顾恺之作,此为南宋人摹本。图中故事取材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上图中右二即为叔向,正接受母亲叔姬的教导。 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光禄大夫刘向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编辑成《列女传》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全书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晋国的发展一如季札的观察。季札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晋国未来的政治局势能作出准确预判,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德行高盛,重剑无锋,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在最后一次出使归国后隐居的季札将就此沉寂,然而在92岁高龄时,他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


前485年,孔子在《春秋经》上写下三个字——吴救陈。


《左传》对此记载的故事如下:这年冬季,楚将子期伐陈,延陵季子救陈。季札对子期说:“吴楚两个国家的君王都不讲道德,为了自己的霸权将陈国争来抢去,但这些国家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你退兵,这样可以成全你的有德而爱民的美名。”果然子期,撤离战场。


就在这一年,年事已高的季札往来奔劳,严重消耗了元气,回到延陵后不久就一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孔子闻讯,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以为凭吊。

春秋时活到92岁,是极为罕见的事。我只想到三个字:仁者寿。


这位仁者,北上中原,迎来一片赞叹和敬仰——只因他有一颗仁心。


他的孙辈,也在之后北顾中原,而这次北上却成为吴国转衰的节点——只因他有一颗虚妄之心。


这位孙辈,是吴国的末代国君夫差,他北上中原却力有不逮,过于虚妄招致国灭的行动,史称“黄池会盟”。


这是一次为了和晋国争霸的会盟。
☝电视连续《卧薪尝胆》中的吴王夫差

在河南封丘县城南11.3公里处的坝台村东,有一小块地方,春秋时叫黄池,其之所以得名,《封丘县志》的说法是:“(周穆)天子东游于黄泽,歌曰: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


吴王夫差在征服越人之后,心中就有了北上争夺中原霸权之志,但吴越之地多河泽,民习水战,多步足,少骑兵,且国家地处东南,若北上图霸,路途遥远,士兵必然疲惫,战斗力大打折扣。但夫差雄心大炽,为了便于水军行动,输兵运粮,不惜国力,开凿“邗沟”运河,贯通了江淮两大水系,这样吴国的水师战船就可以沿着这条人工开凿的河道,从长江到淮河,从淮河再到黄河,向北、向北、再向北……
☝吴王夫差矛
通长:29.5厘米
最宽:5.5厘米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骹的横断面椭圆形,平视骹口呈凹字形;正背两面各有一刻纹精细的兽纹鼻。矛刃锋利,并将脊部铸出血槽,以提高杀伤力。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

公元前482年6月,吴王夫差北上,挟大胜齐国之余威,率领水陆大军来到黄池,和晋定公等中原诸侯们约定黄池一会。


当时中原第一诸侯晋国的大权已经被强势大夫们把持,晋定公不想去,但主持朝政的赵鞅坚持要去,认为夫差来势汹汹,存心挑战,不去反而示弱,到时候带着军队去,会盟也好,打仗也好,随机应变就是了。晋定公只好同意。


参与黄池会盟的除了晋国和吴国这两个大国,还有鲁国和卫国这样的小国。


其实,夫差的黄池会盟仅仅是炫耀武力,迫使晋国承认其盟主地位,并没有打仗的意思。但到了最关键的“歃血为盟”阶段,吴晋两国争执不下。晋国认为自己是诸侯一贯的领袖,订盟约时应该排在首位,夫差不乐意了:晋国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吴国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爷爷,辈分差了几代。再说,晋国当年曾被楚国打败,跟楚国会盟还不乖乖排在后面,现在吴国还不如手下败将楚国吗?
☝“黄池会盟”之黄池位于河南封丘

由于这次会盟一不割地,二不赔款,次序的先后就成了关系重大的面子问题,谁也不肯让步。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夫差突然接到一个噩耗:那个曾经尝过他大便、宣誓永远效忠于他的越王勾践,趁吴军精锐尽出,姑苏只剩老弱残兵,起兵攻吴,太子友阵亡,国都已经被越军围困,危在旦夕。


勾践抄了自己后路,夫差犹如当头被泼一盆冷水。


随行的吴国大臣也都傻了眼,纷纷劝说夫差赶紧回师。夫差倒也冷静,他分析局势:大军远在中原,一时半会儿解不了国都之围,自己如果仓促回兵,万一晋国探到了风声,在后面追杀,那就更麻烦了。
☝夫差,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国君
既来之先盟之,夫差决定先逼迫晋国把盟约订了再说。害怕有人向会盟的诸侯泄露消息,夫差斩七人于帐前。

当晚,他挑选了三万精兵,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了三个。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亲自统率,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黑盔黑甲黑衣。


三万人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刚亮,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顿时惊呆了。据《国语》描述:“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烧的火焰;黑色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在这个心事复杂、色厉内荏的早晨,吴王夫差为后世制造了一个成语:如火如荼。
晋国让了一大步,答应让吴国排在第一位。不过老谋深算的赵鞅提了个条件:你吴王不是要会盟诸侯嘛,盟主就得尊王攘夷——尊敬周天子,现在周天子是王,你夫差也是王,这就是对周天子不敬。夫差得去掉吴王的名号,改成吴公。

夫差也顾不得什么吴王吴公了,就用“吴公”的名义先“歃血”,然后晋国第二个“歃血”,以下鲁国、卫国跟着“歃血”。
☝禺邗王壶(一对).春秋晚期
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辉县出土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有19个字的铭文,其中有“遇邗王于黄池之会”,所记正是黄池会盟之事。铭文的大意是,赵孟在黄池参加会盟,收受了吴王送给他的青铜,铸造了这件器物。赵孟即赵简子,邗王即吴王。该器物表明吴国在“黄池之会”中急于称霸,曾对晋国国卿赵孟示好。

就这么“圆满而散”。夫差赶紧带着军队走水路匆匆往回赶。路上,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等赶回吴国后,大军士气低落,长途行军异常疲劳,和越军一战即溃。


不得已,夫差只好派伯嚭去越军大营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合计,吴国不是一下子能灭得了的,正好伯嚭以前没少在夫差面前说勾践的好话,就做了个顺水人情,退兵回去了。


但勾践选择退兵,只是为了寻找最佳的灭吴时机。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灾荒,勾践再次率大军进攻吴国。


双方在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决战,越军利用黑夜,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


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越国占有绝对优势。

公元前473年,越国复仇的最后机会来了,越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屡战屡败,夫差最后被包围在姑苏山上。


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但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


勾践于是提出羞辱性条件,让夫差做一个管理一百户的小官。夫差听到后羞愧交集,这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生前的忠告,非常羞愧,拔剑掩面自杀,有着600多年辉煌历史的勾吴王国就此灭亡。

在黄池,吴王夫差展示了他剽悍的精锐之师,他和他的国家走向了顶峰。但巅峰过后就直坠低谷,夫差离开黄池的那一刻,他和他的国家也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


黄池大会,是吴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但吴国的灭亡,并不是从黄池大会开始的,从吴国企图争霸中原时,吴国就走向了不归路。


史学家们认为,仅凭越国的实力,是无法打败夫差的。但夫差不自量力地图谋中原,并动员全国力量开凿邗沟和黄沟——这两条工程量极大的人工运河几乎耗尽了吴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邗沟和黄沟开凿完毕后,夫差没有选择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是迫不及待地对齐国开战,争霸中原,导致国内民怨沸腾。
☝夫差开河图
☟勾践尝胆图

从公元前496年登上王位,直到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短短14年时间,夫差两次大规模挖掘邗沟,主动出兵次数超过7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已经耗尽了吴国的人力和财力。不仅如此,黄池会盟后,放眼四周,吴国甚至找不到一个盟友。


孔子的弟子子贡对夫差的评价是:“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
☝吴越争霸,经历数代,旷日持久
☟西施是吴越两国争斗的重要砝码

吴国的兴亡,可以说都被晋国一一看在眼里——为制楚,晋国助吴兴盛;在黄池,晋国看着吴国“如火如荼”与自己争霸,然后又看着吴国一步步由此走向衰亡。


“黄池之会”时,季札已经去世三年。


在“黄池之会”后九年,吴国被越国彻底灭亡。


但季札的后代没有消失,反而从吴国向外繁衍开来。

新平堡,山西大同天镇县城北60里处一个与内蒙、河北交界的小镇。有谁会想到,这个北方不起眼的“鸡鸣三省”小镇,曾经是一个县,一个叫“延陵”的县。


延陵,即延陵季子也。


吴国被灭后,季札后代的一支,顺着季札曾经的脚步,一路北上,来到晋地,选择偏远的今新平堡一带,开始了平静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千里迢迢一路北上,选择晋国之北安居,今天已经无从知道,但合理推测,恐怕与晋吴两国曾经的友好关系,以及季札当年出使晋国建立的良好人脉不无关系。
☝☞古老的新平堡

当时,他们选择的这个安身之处,属于代地。他们中的一员,是季札的儿子,史籍有名,叫延陵生,又作延陵正。


晋国六卿之一的赵襄子接替父位后,杀姐夫代王,将代国划归赵氏版图,并广纳贤才,延陵生进入赵氏核心集团,参与谋略政事。

公元前454年,晋国大夫智伯因赵襄子没能应允给割让土地,联合韩、魏两家向赵氏发起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赵襄子准备带领族人撤到晋阳城。临行前,赵襄子召见延陵生,命令他率车骑先行,自己随后赶到。


在困守孤城晋阳的战斗中,延陵生和众臣始终立场坚定,给了赵襄子极大的信心,最终赵襄子采用反间计,联合韩魏两家灭智伯,随后三家分晋。


晋阳告捷,延陵生得到赵襄子的封赏,名声鹊起,他所居住的延陵也出了名,称为延陵邑。
☝☟延陵生参与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

延陵生死后,其子延陵钧继续效力赵国,为廉颇手下一员大将。孝成王十八年(前247年)廉颇帮助魏国攻打燕国,延陵钧从代郡起兵与之会师。


之后,秦统一天下,设置郡县,代郡治下有十八个县,延陵县正式成为其中之一。
这种结局,何尝不是延陵季子德荫后人的结果呢?

如今,见证这段历史的吴季子剑,作为榆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正静静躺在展柜里。


至于这把剑为什么从榆社县出土,就像本系列文章的第二把剑吴王光剑出现在山西忻州原平峙峪一样,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隐藏在其中的历史的教训,是否被后人汲取:吴国以及东周其他列国的亡国之痛,能否让其后的一些专制王朝和专制者,变得更冷静一些?更智慧一些?更人性一些?更有眼光一些?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战国时代中山国王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刻有大量铭文的鼎与壶,其中一件铁足铜身鼎上,有469个铭文,其中既有中山国王攻打燕国胜利后的记功,更有吴国灭亡对自己的警示。

这位偏居一隅的中山国王,一针见血分析了吴亡的深层次原因:大而耗、富而骄、众而嚣。
☝☟中山国铁足铜身鼎及铭文局部.战国早期
通高:51.5厘米
腹径:65.8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自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469字,记载中山国的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

中山国是个蕞尔戎狄小国,位于河北省中部,距离吴国千里之遥,却在吴国灭亡一百多年后,还要把吴亡的历史原因铭刻在青铜鼎上,可见吴国灭亡对整个中原的震撼。


大而耗、富而骄、众而嚣——吴国鱼烂之局下的灭亡,如今引以为鉴否?


图片:湖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所 榆社博物馆 蒙泰恩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关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
1、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文博山西
2、搜索ID:sxwbwbsx
3、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回复数字1—42,可阅读以下内容
【1】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现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日记精选
【19】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 中国的“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
【27】惊!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