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七年(1668)十月初冬,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由江苏如皋入京谋职不得而归,中途去河南商丘探望四弟。
路经河北邢州(今邢台)时,他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1625—1682年)
词中已经明示,是荆轲,是高渐离,是豫让,三位悲剧英雄。
此时,距陈维崧行走的邢州道上不足百里,是赵州。
赵州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称棘蒲,即今河北石家庄赵县。战国初又属中山国,后归“三家分晋”的赵国。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称宋子县,归巨鹿郡辖。
春秋战国,是各国相互攻伐的年代,也是刺客吐气扬眉的年代,乃至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章荡气回肠的《刺客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
宋子城,是这一幕大剧中不可或缺的舞台。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有过烽烟,有过繁华,有过闹市悲歌,有过慷慨击筑,至今犹存的古城遗址,无声地诉说着一切。
而以“宋子”二字明证宋子古城的,除了史书中关于这座城的记载,以及这座城演绎的传说和故事,还有一枚与高渐离同时代的古钱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枚三孔布面世的背景,堪称波澜壮阔。
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历了疯狂、蒙昧、荒唐和愚弄的十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1982年3月25日,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西方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共同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在此之前的1981年4月,平朔露天煤矿区域规划领导组成立。领导组下设九个组。其中科技组的任务之一,是调查露矿规划区域内地上地下文物状况,提出保护措施。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位于原朔州朔县与平鲁区交界处,总面积达376平方公里。这片区域,秦汉时期是雁门郡下一个大县马邑之北郊,且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拉锯争夺和交流融合的地方,地下遗存之多可想而知。
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平朔考古”开始了。
这次考古,甚至得到中央最高层的重视。1982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专门指示:建设一流的露天煤矿,搞一流的考古发掘。
1983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一支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山西各地市派遣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平朔考古队正式成立,隶属山西文物局考古研究所。
“宋子”三孔布就是在最早的“平朔考古”中,从一座汉墓中发掘出来的。
时间定格在1983年4月,地点在原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城东北8公里的北旺庄,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第一施工区内编号为8号的一座汉墓。
布币,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是东周时期主要在三晋地区通行的青铜货币。因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鎛”和“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像鎛的钱币叫做布币。因其形状类似铲,故又俗称铲布。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农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变薄,变小,变轻,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布币在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仍在铸行并流通。
有关三孔布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
在这本书中,他刊载了面文“南行唐”、背“十二朱”的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世上还有一种布币,叫三孔币。
清末民初,三孔布就因稀见而价值昂贵,目前总计发现有30余种,不足百枚,且大部分在1949年前已经流出国外,其中尤以日本银行所藏最多,达二十枚左右。
在古钱币收藏界,向有“古泉五十大珍”之说。因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存世稀少,傲居“五十大珍”前列。泉界甚至有云,如没有收藏三孔布,就没有资格称为钱币收藏大家。
不仅仅是其珍稀程度,三孔布身上缠绕的谜团,甚至让研究三孔布的学者无不迷茫。
有专家曾统计,从清嘉庆二十四年到现在,一百多年间发现或仅见于著录的三孔布不足百件,却有背字不同地名的35个品种,种类虽多但每一品种均寥若晨星,不少为仅见孤品,数量稀少到让人怀疑它是不是流通货币。
一般来说,通行货币的种类如此之多,覆盖地区如此之广,必定需要长时间的使用,是全国性的货币,但三孔布存世量如此稀少,令人生疑。这种布币,要么发行时间短、发行量少,要么属于当时发行量大,而由于特殊原因进行了集中销毁。
对于三孔布的铸造国别,学术界争议也颇多,主要有赵国铸、中山国铸、秦国铸三说。目前,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及历史文献等因素考证,泉界大多倾向于赵铸说。
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出土的“宋子”三孔布,明确是赵国所铸。
“宋子”三孔布,不惟是至今所见的惟一“宋子”孤品,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目前全国惟一考古发掘,有准确出土地的实物三孔布,意义重大。
在山西博物院,还收藏有一枚也是海内孤品的“无终”三孔布,但它是公安部门1986年6月在山西襄汾县缉获走私文物时收缴的,没有出土纪录和信息。当时,警方共起获两枚布币,一枚是“无终”三孔布,一枚是圆肩弧裆方足“共半釿”布。
山西博物院藏
有明确出土纪录的“宋子”三孔布,对研究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可谓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弥足珍贵。
但还有一个疑问令人不解:战国后期的“宋子”三孔布,为什么会出现在汉墓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朱华曾经担任过平朔考古队副队长,亲眼见证了“宋子”三孔布的出土。
据他透露,“宋子”三孔布出土时,同一墓中还发现战国时期赵国的一枚“安阳”方足布,三枚汉代“半两”方孔圆钱。此外,还出土了三件西汉早期的泥质灰陶罐。他据此推测,“宋子”三孔币和“安阳”方足布,是墓主人因为生前爱好而专门保存下来的。
也就是说,1983年发现的“宋子”三孔币,是汉代一个有收藏癖好的藏家的爱物。
综合各种考古史料和实物,朱华则更进一步推测,“宋子”三孔币当为秦国灭掉燕国、高渐离在公元前222年匿藏于宋子城前的赵国铸币。
如果历史场景可以复原,在合理推测中,当时在宋子城避祸的刺客兼击筑高手高渐离,也许见过或使用过这种铸于宋子城的三孔布。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史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嬴政大怒,诏王翦军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虏燕王喜,统一天下。
此时的高渐离呢?
《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之后,“高渐离变名姓为人佣保,匿作于宋子”。
心高气傲的音乐家高渐离,在“宋子”这个地方隐姓埋名为人当起了佣仆,时间长了,自然劳累气闷。每每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他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叹息:“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其他侍者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那个佣人懂得击筑,私下说长道短的。”
主人于是把高渐离叫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酒给他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做客击筑,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说:“这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啊。”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也怕他有不轨之举,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时常为自己表演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的。
渐渐地,高渐离更加容易接近秦始皇。他悄悄把铅灌进筑中,再进宫为秦始皇击筑时,举筑击向秦始皇想杀死他,但没有击中。
如果说荆轲筹谋已久的刺秦计划,还有一丝成功的希望,那么眼盲的高渐离这次刺杀,几乎就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
高渐离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对他来说,刺杀的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这种死法,可谓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春秋战国,是一个刺客梦想改变历史的时代,但他真正改变的,只能是局部的微小的历史片段,而不可能拨动历史的走向。
但,击便击了,刺便刺了。士为知己者死,荆轲和高渐离们所展示的勇气,虽如蚍蜉撼树,但其勇其义其胆其侠,亦可褒可嘉。
而把喟叹历史的无常,还是交给词人和诗人们吧。
看呐,群山远望细小似蝌蚪,近处枯碎稗花在月光下凝霜堆积,赵魏燕韩,湮伏其中,不知所踪……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