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揭秘│武则天老爹墓!最高最大的唐代石狮不算什么 地底还沉陷着一座150吨重的巨碑呢!

2015-07-08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碑铭
铁打的江山
流水的统治者

一代皇族
无论多傲娇
总被雨打风吹去

即便赫赫女皇
权倾一时
也被岁月磨洗
空留故事、陵冢和传说
位于陕西乾县的乾陵古建复原图
近期,有媒体发布消息:山西最大最高石狮在文水。

这对唐代石狮,目前安放在距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则天庙山门前,是山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吕梁时验收文物发现的。

石狮为蹲式,底座高1.70米,净高3.16米,总高4.86米,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每尊重达数吨,体量宏大,堪称巨制。
它们是文水县凤城镇南徐村民偶然掘出来的——2013年,有村民在本村西山脚下挖砂时,在深达13米的砂坑中发现“巨石”。
文物部门闻讯后调查,赫然发现“巨石”原来是巨狮,遂组织挖掘,并将出土的这对石狮运到南徐村北的则天庙山门前安放。
吕梁市文水县地图
文水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之名,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则天庙,一座纪念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庙宇。

南徐村,正是武则天的故乡。

而综合各方线索,“文博山西”掌握的信息是:这一对堪称巨制的石狮其实算不得什么。
——体量巨大到骇人听闻的一座石碑,至今仍然深深陷埋在南徐村地界的某处。
☝☟文水则天庙
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7),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现存正殿为金代皇五年(1145)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碑有多巨大?

据称,有150吨左右。

据称,它是古往今来中国第一大碑,巨大的碑体上,刻有6700余字。

而它仿佛一夜之间的凭空消失,充满各种各样的谜团,至今争论不休。

破解历史迷雾,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到它,但不少人孜孜以求,还是难见这一“巨无霸”的踪影。

它的主人,与石狮一样,同属女皇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彟读yuē)。

它昔日的所在,有一个霸气的名字——

攀龙台。
武士彟.从木材商到“皇帝”
在青年时代,武士彟是挑担子走村串户卖豆腐的游商;

在结识唐高宗李渊时,武士彟是一个富甲一方的木材商人;

在与李渊和李世民打得天下后,武士彟是工部尚书转荆州都督,加封应国公;

在称帝的二女儿武则天权势最盛时,已作古多年的武士彟是“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

在武则天去世后的唐玄宗先天年间,武士彟转而成为帝号被撤销的“太原王”……

这些称号和身份的变化,是大唐政治的晴雨表,也构成一部武氏兴衰史。但不管如何变化,文水武氏兴盛之源的武士彟,当得上“精忠报国”四个字。
金狮子.唐湖北省郧县李泰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与大唐的许多开国功臣不同,武士彟的出身可称得上寒门。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武士彟生于文水南徐村。

他的幼年至青年时代,并不幸福,八九岁丧母,20多岁丧父。好在家中兄弟四个,因上有两个哥哥担起家庭重担,排行老三的他读过一段时间书。但即便如此,青年时期的武士彟据称还挑担子走村串户卖过豆腐。

贫寒不抑志向,当时,正是隋朝末年,乱世兆像渐显,而生逢此时的武士彟,恰恰是个不安于现状、有政治抱负的人。


据《册府元龟》,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


时局开始不稳,“深沉大略”的武士彟,到太原的鹰扬府做了—名队正。


府是隋朝开皇中府兵制下的军队编制,相当于中国的军区,每一个卫府之下都有一个鹰扬府,相当于今天的团。


队正,是府兵军府中最基层的军官,大约管辖着20名府兵。虽然是个小兵头,武士彟明显暗藏着勃勃雄心。


武士彟观察着局势,窥伺着周遭可结交的人。

隋仁寿四年(604年),因表现良好,28岁的武士彟受并州牧杨谅推荐,想到隋文帝杨坚的避暑离宫仁寿宫求个一官半职。但事不凑巧,正遇杨坚病重,杨文篡位杀父,随之而来的是杨谅在太原起兵造反,武士彟受到猜忌,幸有人相助,才侥幸逃出。

从此,武士彟躲避山林,过起半隐居的生活。这段时间,是他最艰难之时,却有了改变自身经济基础的机会。

他和同乡许文宝开始做木材生意,“因致大富”。

武士彟的老家文水,毗邻交城、太谷、祁县、平遥,这里正是中国明清之际著名的商业集团“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而在这时,武士彟已经发奋努力,成为一名实力雄厚的“晋商”了。
文水和交城交界森林茂密

文水以及与文水交界的交城,山峦谷地间植被丰厚,林木茂盛。有林木出产之便,武士彟便开始贩卖交城山所产的木材。


每当汛季,他看着一排排木材随着文峪河水滚滚而下,到崖底、峪口集结,再通过水路入汾河、黄河,漕运于晋南、豫、鲁等地;同时,一部分木材走上旱路,北运于晋北、冀,南运于晋西、陝。


如果武士彟仅仅安于做个富户,从此波澜不惊地在文水老家度过,大唐的历史就不是后来的样子了。

《太平广记》中记载:武士彟“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彟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

大富后还在林下读书,且自称“厚材”,可知在武士彟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钻钱眼的商人。

终于,在志向和身躯的双重潜伏中,他遇到了值得追随一生的人。

这个人,是个鲜卑和汉族的混血儿。
他叫李渊,开元盛世的开拓者。
☝☟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开元通宝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遣姨表兄弟、世袭贵族唐国公李渊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

李渊初到并州,即“行写于汾、晋”,和“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建立起联系,并经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

第二年,李渊担任太原地区最高长官——太原留守,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

顾名思义,司铠参军这个职位,应该是负责后勤尤其是兵甲供应的军事参谋人员。


李渊这样安排,也许看中的正是武士彟的家财,可以助力他的军队建设。

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水晶多曲盘

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军事职位,但武士彟却做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


他给李渊上了一份“兵书符瑞”。


出身寒门、贩过木材的的武士彟能有以后的腾达,不寻常之处就在这里:


一是识人——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人跟随;


二是识机——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才切中要害;


三是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之前沉浮中,他居然研究兵法,写成兵书30卷,取名《古今兵要》。


当时,隋朝国土上到处有人造反,烽烟四起,李渊看似稳如泰山,甚至按照隋炀帝指示剿灭山西境内的毋端儿、历山飞等农民起义,内心其实已经在蠢蠢欲动。武士彟此时以下级军官身份献上自己撰写的兵书,并以梦到“龙飞”为“符瑞”,阴劝李渊起兵,可见他两人关系深厚,武士彟已经成了李渊的心腹。


于是,在李渊和李世民开创的大唐国里,武士彟成为开国元老之一。
大唐行政图
隋皇泰元年(618年),李渊灭隋,改元武德,登基称帝,国号唐。
当年,李渊在长安太极殿下诏书,敕封已经42岁的武士彟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加封太原郡公。嗣后又封为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还让他担任长安城的城防将军——并钺将军等重要职务。
然而,即便是开国元老,武士彟在初唐,并不耀眼,更多的是低沉自守和低眉顺眼。
为什么?
两个字:门第。
门阀之乱
魏晋以来,中国政治形成了极为突出的恶劣风气,即士族门阀制度。有历史学家统计,魏晋以来的中央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和垄断。
这些大族和他们的二代、三代,凭借门第可青云直上,位列公侯;而一般士子、商人被称为寒门庶族,无论才德如何,也难得重用,即使进入政界,不过以小吏混迹,极难升迁。偶得显位,也仍被轻视,或置诸冷薯,或被挤推台下。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


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为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淡化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入唐之初,科举并不发达。


到唐太宗时,他也意识到门阀对政权的威胁,但走的路线却是以旧代新——
他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到武则天当皇帝期间,对门阀制度才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她为取人才,也为对抗唐宗室,打击已形成的新的门阀关陇贵族,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同时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武则天的这一改革措施,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武则天如此雄才大略的举措,除了形势使然,在内心深处,与父亲在初唐的境遇,恐怕不无关系。
武士彟由一个木材商人,一跃成为开国的高官,而大都督、大都长史等重要官职,一般只有唐朝名将李靖、李孝恭及唐高祖的子侄王爷才有资格担任,而他出身寒门,既无卓越的战功,又无满腹才学,尤其没有门第依凭,便只有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了。
所以,终其一生,武士彟为官如履薄冰,每次受封,皆多次辞受。
《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他“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但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看,没有成为事实,因为《册府元龟·退让》一节载:“武士彟,武德中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赐实封八百户。士彟为性廉俭,期于止足,殊恩虽被,固辞不受。前后三让,方遂所陈”。他更愿意的职位,是“捡校右厢宿卫”,即做唐宫的一个近卫军军官。
☝☟龙门石窟卢舍那佛据称按武则天雕造
“为性廉俭,期于止足”,低调且勤奋,是开国元勋武士彟的为官之道。

他在长安任并钺将军时,对军职不够熟悉,生怕出漏子,日夜操劳,留在原籍文水的一个儿子和妻子相里氏相继病死,都顾不得返家探亲。


李渊闻知后大受感动,曾下诏褒奖他,说他“忠节有余”“遣身殉国,举无与此”。


但即便如此,门阀的观念在唐代仍然根深蒂固地表现出来。


后来,骆宾王书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开篇便说她的出身“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把她大将军女儿的身份一笔勾销。而徐敬业所以有资格讨伐武则天,也因为“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是豪门大族李勣的后人。


事实上,李勣和武士彟都做过扬州大都督、大都督长史,官阶完全相同,只是出身不同罢了。
所以,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不但是性别的逆袭,更是血统的逆袭,出身的逆袭。
唐代花卉纹玉梳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传世品,唐代贵族妇女头部饰品
勤于政事,惕励自守的武士彟,在老朋友唐高祖李渊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看来,绝对值得信任。
武士彟的妻子死去不久,李渊就主动为他这位“廉俭”“忠勤”的功臣老友做媒续娶了。
他选中的,是隋朝宗室杨达之女杨牡丹,而且指令女儿桂阳公主主婚,结婚费用全部由国库支给。
当时,杨牡丹年过四十而独身。武士彟和杨牡丹婚后,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两人所生的二丫头。
☝☟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唐代流入日本,传世孤品、神品。此种五弦琵琶已失传,仅在敦煌壁画可看到飞天弹奏此种乐器。琵琶纹饰中绘有一个骑在骆驼上的乐手,周围是一些沙漠植物,展示了丝路或中国西北风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武德八年(625年),武士彟出任栓校扬州都督府长史。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以太子身份统领朝政后,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统领豫、息、舒、道四州诸军事;贞观元年(627年),封利州都督,统领利、隆、始、静、西、龙六州诸军事;贞观五年(631年),封荆州大都督,统领荆、峡、丰、郎、岳、果、松七州诸军事。
这些地区,都是大唐的战略地区。一些任命,还是当地发生兵变危机时,李渊和李世民紧急委派武士彟过去处理的,唐太宗手敕称誉他“善政”,充分说明李家对武士彟的信任和器重。
从太原到长安,从汾水到渭河,从促动起兵到尽心辅佐,武士彟紧紧跟随着唐高祖李渊,甚至在死亡的路上,他们都一路相随。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高祖驾崩,武士彟听到老友病逝,十分悲痛,“因以成疾”。


唐太宗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呕血死去,享年59岁。

唐代螺钿紫檀阮咸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在跟随唐高祖起兵的20余位开国功臣之中,武士彟勤恳任事,稳健踏实,政绩不错,结局亦佳。
武士彟一生忠于李唐王朝,朝廷也没有亏待他。唐太宗诏令,按照武士彟遗愿,将他归葬文水,官造灵车送达故乡,委派并州大都督李勣监护丧事,因山作墓,缘丧所用,都有朝廷供给。
同时,唐太宗追赐武士彟为礼部尚书,赐谥“定”。
“定”的含义,是忠心,实干、稳沉,对这位老臣来说,名至实归。
然而,武士彟虽官至唐初四大都督之一,算是地方大员,但由于他是寒门出身,才干在诸元勋中也属中等,终生未得进入朝廷中枢。如果武氏是豪门,必然享受宗族荫封,官爵世袭,而武士彟这个梁柱一倒,一家人便再无依靠和庇护。
武士彟下葬后,武氏一门再无可依恃,显赫之家顿时门庭冷落。
所幸,武家有个二丫头。
武士彟病逝时,已识人间冷暖的武二姑娘武媚11岁。
其后56年,大唐的历史波澜壮阔,武媚的人生波澜壮阔。
天授元年(691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尊号圣神皇帝。
武家,突然成了皇族。

她的祖先,她的父亲,理所当然要被追封。


在此之前,因为武则天当上皇后,武士彟已经被追赠为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等。咸亨年间,再次加赠为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附祭于唐高祖的庙廷,位列功臣之上。


这次,武士彟被理所当然地追封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他在文水的坟墓,摇身一变成为昊陵。


文水有一座皇帝陵墓?如果你到文水问起武则天,那是无人不知。但问起皇陵,十有八九会回答“不知道”。


因为埋葬武士彟的昊陵,因为政治变迁和地理变化,已经失其所在。

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鎏金银杯
梁晋红是文水县博物馆馆长,她曾经对昊陵遗址提出索证。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对先祖的追封,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她是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登基的,十三日就下制,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

哪七庙呢?


她尊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武氏之祖为睿祖康皇帝。然后就是自己的直系祖辈了——


尊五代祖,已是太原靖王的武克已,为严祖成皇帝;尊高祖,已是赵肃恭王的武居常,为肃祖章敬皇帝;尊已是魏义康王的曾祖武俭,为烈祖昭安皇帝;尊已是周安成王的爷爷武华,为显祖文穆皇帝。自己的父亲武士護呢,是太祖孝明高皇帝。


第二年春二月二十二日,她又下诏,诏严祖墓为节陵,肃祖墓为简陵,葬有母亲杨牡丹的咸阳明义陵为顺陵。
☝☟顺陵前的石走狮
顺陵位于咸阳市东北18公里的陈家村南。武则天做皇后第十五年的唐高宗咸亨元年(670)9月,其母杨牡丹去世,先以王礼安葬。武则天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改称顺陵。
在以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对父亲以上的祖先陵墓未见加封。
圣历三年(700年),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九年,在她的经营下,大唐国泰民安,实力雄厚,她又改署文水昊陵为攀龙台,咸阳顺陵为望凤台。至此,武则天对父母陵墓的加封,达到顶端。
时隔两年,一通巨大的石碑在文水昊陵前出现了。
那是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已经78岁了。

这年十二月,她为父亲在昊陵前立了一通非常高大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由宰相李峤撰文,相王李旦书写。碑文长达6700字,详细地介绍了武士護的一生经历与武氏家族的起源,为后世留下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

顺陵前的石翁仲
至此,攀龙台的规模发展到了顶点。
攀龙台的规模有多大?
由于历史原因,攀龙台的地标建筑已经湮没无闻,但与攀龙台同时受封的其母杨氏牡丹的顺陵至今犹存,从其规模,不难想见攀龙台的浩大。
顺陵位于咸阳,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内城长294米,宽286米,以石刻排列看,内城是原墓葬区。覆斗式封土高12.6米,边长近50米,石人、石狮、石马分列三排,体形不大,而在外城南面的石立狮、独角兽等,却体形髙大、做工精美,是唐代石刻精品。
攀龙而望凤,顺陵也叫望凤台,与望凤台对应的攀龙台,规模只会更大——2013年文水南徐村村民在本村西山脚下挖砂挖出的巨大石狮,可资证明。
顺陵前的石狮文水挖出的石狮
挖出石狮的地方,是武士彟的老家。考证的结果,两尊石狮只能是出自攀龙台。
攀龙台墓址已经遗失,巨大的石碑不见了踪影,但6700余字的碑文却留在了史籍中。
碑文记载:“唐高祖崩,帝奉讳号恸,因以成疾,呕血而崩。遗令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
碑文中所说的“帝”,指武士彠,他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说要将他送回文水县安葬,并且要“因山为坟”,将坟墓安置在山上,由此可以看出武士彠的墓地是在文水县,并且是在山上。
顺陵前的石雕天禄
其他史籍,也明确记载了攀龙台的方位和石碑的情况。
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并州文水县,太原王墓在县城西北十五里,即唐则天父,武士護也,双阙与碑石存。”
该书还引用《戎幕间谈》载李德裕言:“某为太原从事,见公牍中有文水县牒称武士護墓碑,元和年忽失龟头所在。碑上有‘武’字凡十一处皆镌去之 ,碑高大非人力所及……” 但这一记载,与《太平寰宇记》作者所见却不同,他当时看到攀龙台碑与双阙都完好无缺,认为小说所载事不可信,“今此碑武字最多,皆刻画完好,无讹厥者,以此知小说所载事多荒诞不可信类如此。”
银药盒陕西何家村出土
白玛瑙铰具银盒陕西何家村出土
又有明朝《永乐大典》卷5204载:“唐武士護墓在文水县城北十里,唐则天皇后父也,则天革命改墓曰陵,旧有碑二通, 太原王碑高宗撰并书,今已不见。只有高皇帝碑,高五丈,阔九尺,厚三尺。其碑地埋一半,文亦剥落,只有碑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
在太平兴国时期,文水县的县城(文水古城)在今天的旧城庄村,“县西北十五里”所指的方位,即今天南徐村西沿山一带。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才符合《太平寰宇记》和《攀龙台碑》所记载的方向和距离。
然而,攀龙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唐代青地夹缬桌垫高:104厘米宽:53.5厘米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她用盖世的美丽、绝顶的聪明、超凡的理性、彻底的无情,再加上强烈的政治欲望,和无与伦比的好运(台湾作家柏杨评语),在一个几千年来男权一直占尽优势的世界里雄飞高举,在权力争夺的杀戮战场上,在传统封建的父系社会中,建立了一个女性当主宰的崭新帝国。
唐代镶嵌螺鈿圆鏡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
在武则天的眼里,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就是这种勇气和才智,造就了大唐气象,使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戴上冕旒的女皇。

武则天67岁称帝,82岁退位,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帝国的巩固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她身后,一切都在改变,包括攀龙台。

唐代武则天除罪金简1982年5月登封农民屈西怀在嵩山峻极峰发现长:36.2厘米 宽:8厘米重:223.5克 厚:0.1厘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通金简,也是所能见到的女皇武则天惟一的可移动文物。
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武则天到嵩山祈福,遣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文曰:“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有唐一代,武则天余威不倒,对她的评价还比较正面。到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对武则天还有这样评论:“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享国者,良由此也”,对她仍算肯定。
但以后,随着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尤其是崇儒思潮和理学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趋坏。

到明代以后,正统观念中已经容不下这位中国有史以来空前成功的女强人。


比如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武则天是明君,“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乎?”,但绝大部分人认为女人当皇帝是“牝鸡司晨”,许多卫道士和酸儒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她,对她的贬损达到一个高潮。

《历代古人像赞》对武则天的评价偏颇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衣蹙金绣半臂
武则天走下皇位后的先天年间(712年―713年),唐玄宗下诏削去武士彟的帝号,恢复太原王爵位,其庙廷也随之而废。武则天死后千余年,攀龙台又接连降损,明代尚可见到个别地面遗留,到清代时,墓葬和石碑都已经无迹可寻了。
是人为损毁么?
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陵园内的建筑和体量不大的石刻等,搬动和损坏起来相对容易,但想移动或敲碎巨大到排名中国历史上第一的石碑,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是官方的指令或组织破坏,定是一件大事件,会记载于史志和相关古籍的,但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记载。
梁晋红认为,陵墓本身以山为陵,别的标志没有了,陵地也就只是青山一座,不会见到墓的痕迹,而巨碑的消失,“应该是由于本身压力太大沉入了地下”。
她的依据,首先是明朝《永乐大典》的记载。
唐代银鎏金葵口盘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
据记载,这通巨碑高五丈,宽九尺,厚三尺,算下来,高度达16.6米,体积达到50立方米,碑身重150吨之多。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碑下沉了一半,即8米多沉入地下。梁晋红认为,在明朝永乐年后到清朝,剩下的一半,也沉入了地下。
更进一步的判断,下沉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种可能——碑下地层出现断裂,使碑沿着裂缝下沉,直至被大地吞没。
第二种可能——地层中流沙的运动造成大碑下沉。这种情况在文水县曾有过先例,据清光绪九年《 文水县志 》记载,在紧靠南徐村的龙泉都曾有一通泌水碑,是唐代虞世南撰书,由于年久沉人地下。光绪初年,官方要求掘出,结果越掘碑越往下沉,最后竟然找不到了。
第三种可能——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地震有关。嘉靖年关中大地震,震中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在晋南有移山倒河的现象,文水县也有房屋震塌压死人畜的灾害。地震中地层变化致使石碑下沉,也是可能的。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判断,就是年久日长,巨碑被淤埋掉了。
唐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
在紧邻南徐村的龙泉村北,有一个叫“碑上地”的地方,据专家推测,“碑上地”的地名,很可能就是因攀龙台大碑的存在而命名的。
另外,《永乐大典》中的文水县地图,在寿宁寺东南靠近文峪河处标有一处武士護墓,在“古迹”部分又记述武士護墓距离寿宁寺三里。康熙十二年的《文水县志》,在同样地点标有一个武后碑图样,后人推测这一图样就是武后所立之攀龙台碑。它的大体位置,就在今“碑上地”附近。
如果攀龙台碑在“碑上地”,那么,武世彟墓具体在什么地方?
据说,武世彟墓在南徐村西柏草沟的“官帽山”
官帽山因状似官帽而得名。其面临文峪河,左靠五龙山,右倚虎皮山,依山傍水,龙盘虎踞,确实是处风水宝地。
但武世彟墓在“官帽山”的猜测,更与当地一次奇特的“地裂”有关。
光绪九年文水县地图
1974年,南徐村永田渠因为渠道底部塌陷漏水,水往里灌注了一个昼夜以后,周围下沉了一米,下沉的面积有一亩多地,继而导致柏草沟的官帽山山脚下裂开一条大缝。当时,有人抛大石头进去,跌落的声音长达两分钟之久。
这条裂缝,又伸向了山中深处,当时,人们就怀疑这里可能是武世彟的墓址。1983年,文水县曾邀请考古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但没有定论,说需要今后继续考察和发掘来证明。
1985年,该县又邀请考古专家来此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是否为古坟墓遗址,限于勘探条件,暂时不能定论,但肯定不是古代煤窑遗址。”
一切,仍在悬疑中。
法门寺窖藏出土唐智慧轮盝顶纯金宝函
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壁画的唐代仕女
令人感慨的是,在山西文水,父亲的攀龙台巨碑神秘失踪少有人知,女儿的一座无字碑穿越千年,依然高高耸立于陕西乾县的乾陵前。
一个迷信文字,甚至造出聛睨一切的“日月当空”,以“曌”当作自己名字的女皇,在为自己盖棺定论的石碑上,却没有刻下一个字。
不管是因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抑或自知争议过大干脆不写碑文,还是不立一言任由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这通无字碑,已让后世深深感受到这位女皇的独立特行和淋漓个性。
无字碑高耸,攀龙台碑沉没,一对父女,晋陕遥望,竟似无语凝噎。
无字碑
立于陕西乾县陵陵前,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巨制
最后要说的是——
崛起或沉没,巨碑,
无疑对应的是权力的美学。
中华帝国的历代帝王,
作为征服者,
总想将自己的伟大,
融合在广袤的大地上。
背后,折射的是疯狂的永无止境的权力欲望。

所以,他们对巨大的建筑或事物有着病态般的热爱。


比如阿房宫,比如紫禁城……
他们喜欢大,或者更大。
他们期待私姓江山万万年,
他们梦想做一个永世的皇帝。
他们不知,
那不过一场春梦而已。
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动脉影 文踪旅迹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合作:lgj1225@163.com
End
关注文博山西 看精彩原创
1、查找公众账号:文博山西
2、搜索ID:sxwbwbsx
3、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回复数字1—53,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1】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现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 被湮没的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
【27】惊!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悲剧中的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