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陨落山西┃一代宗师顾炎武发现“晋国”逝在“晋国”

2015-07-29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昆山玉碎凤凰叫
八年前,过昆山。

一句“昆山玉碎凤凰叫”突然蹦了出来。

明知此昆山非彼昆山,但感觉李贺这句诗,仿佛就是为即将到达的扬州昆山写的。

原因无他,昆山人顾炎武,大儒也,宗师也,人中凤凰也。

与这句诗更贴切的是,亭林先生不忘故国,文武兼备,纵横天下,及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强音。

即便浑身伤痕累累,依然仰天大呼,强项而行,岂非“昆山玉碎凤凰叫”?!
顾炎武(1613.7.15-1682.2.15),苏州昆山千灯镇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明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被尊称为亭林先生。
他把最后的声音,留在了山西。

这位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出现过的一代宗师,行走天下时与山西结下不解之缘,并最终逝于山西。

他在山西留下了许多故事、传奇、轶事和诗句——

他与傅山惺惺相惜,过从甚密,除了酬唱诗文,还共同筹划反清复明。

他在曲沃整理完成一生最伟大的著作《日知录》,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提倡经世致用,长于经济,催生了后来赫赫有名的票号。

他甚至以临近花甲之年娶了个娇滴滴的妙龄小妾。

他还考证出介子推究竟隐居在哪座绵山。

他还“发现”了晋国。
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这句话赞的是琼花,它是扬州市花,也是昆山三宝之一(昆山三宝:琼花、昆石、并蒂莲)。

琼花风姿淡雅,风韵独特,背负种种传奇浪漫色彩和逸闻逸事,传说隋炀帝就是为到扬州赏琼花而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揭开了隋王朝动荡不安的序幕。
昆山三宝:琼花、昆石、并蒂莲
朝代更迭,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琼花曾几经摧残,历尽悲欢离合,后一度传言琼花已绝迹。
上世纪,在昆山亭林园,一对夫妇发现了一种俗称“八仙”的花,几经考证,发现这种花居然是隐没已久的琼花。

发现琼花的亭林园,是民国年间(1936年)当地为纪念顾炎武由一座公园改建而成。

八年前的那次昆山行,曾经到亭林园徘徊低吟,曾经在亭林园轻抚过已有300余年树龄的琼花树,曾经叹过那句“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顾炎武,如同被称为“稀世奇花异卉”的琼花一样,卓尔不群,当得上“四海无同类”。
昆山亭林园琼花四海无同类维扬一株花
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顾炎武于生于昆山千灯镇一个江东望族。

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八年前的那一次游历,当到达千灯时,已近黄昏,千灯镇当真是千灯尽出。

踏走在被誉为“江南一绝”、江苏保存最完整的长达两公里的明清石板街上,不禁思忖:“亭林先生是否当年也如此足踩青石板,头顶窄巷间的一线天,从此经过?”。
已经无处去找寻答案,但在千灯镇的顾炎武故居,一个答案是明确的: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及山西友人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墓穴旁。

江南名宿,国之大儒,何以逝世于黄河之北的山西曲沃?
昆山千灯镇与镇上的明清石板街
昆山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除顾炎武外,东吴大将陆逊、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清代书画“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陈圆圆均为昆山人。

顾炎武出生时,顾家这个大族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他被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


14岁那年,顾炎武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好朋友,一辈子,这位归庄也是个不世奇人,而且是顾炎武一生一世的朋友。二人都是特立耿介、不谐于俗的性格,时称“归奇顾怪”。

归庄的来历,甚至比顾炎武还要大,他的祖父大名鼎鼎,是明朝隆庆时南京大理寺丞、后人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

归庄自幼受诗书熏陶,为诸生时,即博览群书,下笔数千言不止,工诗文散曲,擅画竹石,尤精于书法,狂草功力更深,时人以为绝伦。
竹石图归庄.明末清初
顾炎武和归庄同龄兼同窗,十八岁时,二人一同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
复社,明末的一个文社,崇祯二年(1629)成立于江苏吴江,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尊师交友,结社成风,江浙一带尤甚。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局面,复社主要领导人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故名之曰“复社”。

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2255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该社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社会影响极大。
加入复社之后,特立独行的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因屡试不中,27岁那年,他干脆下了决心,断然弃绝科举之学。

顾炎武认为的“行己有耻”,即是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有鉴于明末清初有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趋炎附势,他把“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结合起来,为此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既是顾炎武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崇实致用学风的出发点。
此外,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一大特色,是他不仅强调读书,而且提倡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这种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

为此,他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昆山亭林公园的顾炎武纪念馆
然而,如果仅仅照此发展下去,扬州昆山可能会出一个著名的杂家,顾炎武也许不会成为被当代历史学家评出的中国七十二位伟人之一。

正在这个时候,他亡国了。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4月25日,34岁的崇祯在煤山自缢。

那一年,顾炎武31岁。
当头一声霹雳之时,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但清军趁乱入关,山河顿时残破。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针对军政废弛及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然而,清军八旗精锐气焰正炽,临时组织的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百纷起抗清,其中嘉定人抗清反剃发尤为顽强激烈。清军遂于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归庄、杨永言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余人,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常熟语濂径而侥幸得免。

9天后,常熟陷落,顾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即使是一个妇人,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推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但由于嗣母新丧,顾炎武一时难以赴任。

但顾炎武没闲着,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等人策动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可惜事情败露,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顾炎武侥幸脱免。


顺治三年(1646年),顾炎武打算赴福建就职,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


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亭林诗文集·精卫》

而在此时,顾炎武又无端陷入家族争夺遗产的风波中。


平地起纷争,这一挫折,对顾炎武打击不小。


当时,昆山豪族叶方恒与顾炎武的堂叔等人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居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


到顺治七年(1650年),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进展情况。同时,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吴炎、潘柽章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季,顾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顾炎武,打算置之死地。


顾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恩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迫胁顾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挚友路泽博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顾炎武故居

此时,顾炎武的硬骨头又一次显露了出来


事情危急之际,好朋友归庄计无所出,向昔日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后又降清的钱谦益求援。


钱谦益已经从明朝的礼部侍郎变成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又是当时文坛领袖,早就想收揽大名在外的顾炎武于帐下。他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


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拜师大违顾炎武本意,情急之下,还是替顾炎武拜谦益为师。


而顾炎武知道后,端的是快刀斩乱麻,立即叫人去钱谦益处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钱谦益好不容易“收”了顾炎武这个大名人当弟子,坚决不给拜师帖子。


顾炎武也真是毫不给钱谦益一点面子,釜底抽薪,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名震江南的钱谦益大为尴尬,只能自我解嘲:“炎武也太性急了!”

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顾炎武出狱。


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阴魂不散,如附骨之蛆一般,竟派遣刺客跟踪刺杀。


仲夏,顾炎武游钟山,在南京太平门外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脱险。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顾炎武之家。


这之前的几年当中,顾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能成行。至此,顾炎武决计北游,一为远行避祸,一为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一为结纳各地抗清志士,徐图复明大业。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顾炎武晋谒明孝陵(其七年之间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
随后,他返回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拜别发小归庄及诸同人,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
顾炎武书法

是年,顾炎武45岁。


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


在此期间,他与山西结下了至死不渝的缘分。
在顾炎武长达二十多年的游历生活中,曾多次辗转于山西、陕西之间。

在山西境内,他的足迹遍布五台、大同、祁县、永济等地,所到之处均有诗作纪行。有人统计过,《亭林诗文集》共收录诗歌315篇,其中涉及山西人、地、事的多达56篇。


让他眷恋山西的,主要是山西有若干与自己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和学问家,如傅山、卫蒿、戴廷栻等。在太原,他还结识了来山西游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屈大均及祖籍太原的阎若璩、祖籍洪洞的李因笃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学者。


明朝遗民的身份认同与意义寻求,以及学问方面的研磨砥砺,是顾炎武与人交往的基础:傅山与卫蒿等人,均是明朝遗民,对清政府均抱不合作态度,且学问高深,人品高洁,与顾炎武自然一拍即合,意气相投。
顾炎武入山西先到大同考察北岳

顾炎武初入山西,是康熙元年秋天(1662年)。


他当时正好50岁,是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的。十月,抵大同浑源。冬,渡汾河,至平阳府,在临汾过了个年。


与傅山的交往,是在入晋第二年,《顾炎武论考》载:“正月,自平阳登霍山,游女娲庙,至太原,访傅山”。


顾炎武在阳曲(今太原)的三晋书院,先结识当时的著名理学家卫蒿,后见到傅山。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十年间中的康熙二年、五年、十年,顾炎武过太原,总住在傅山所隐居的太原城东七、八里永祚寺附近的“松庄”。


二人除谈论国事外,还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和学问方面的话题,并常以诗唱答。
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临风吹短笛,属雪荷长铲。老去肱频折,愁深口自缄。

相逢江上客,有泪湿青衫。


这是顾炎武赠傅山的一首诗,题为《赠傅处士山》。傅山看了挚友相赠的这首诗,立刻步原韵和了一首:


好音无一字,文采会贲岩。正选高松座,谁能小草铲。天涯之子遇,真气不吾缄。秘读朝陵记,臣躬汗浃衫。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顾炎武特别推崇傅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惦记着傅山。在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又评价说:“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对傅山的评价很高,甚至愿意永远和他“相随拾芝草”。


傅山的医学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继后又撰写了《傅青主男科》,康熙十二年,顾炎武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云:“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一卷,《小儿科》一卷,《男科杂证》一卷,诚医林不可不有之书”。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与傅山一样,顾炎武也是以死坚拒推荐,“耿耿此心,终始不变”。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坚辞大学士熊赐履举荐他参与编修《明史》的聘请,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


顾炎武数次拜访傅山,有意思的是,除了忧时伤世、谈政论文、诗歌唱和外,他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些实业。
傅山《啬庐墨妙卷》

甚至,傅山还成了顾炎武的生活“参谋”。


顾炎武一生无子,引为憾事,傅山为顾炎武把脉时,发现顾炎武脉象蓬勃,为他子嗣计,傅山就劝顾炎武置妾。


不过,傅山也给老朋友开出医嘱,劝他不要过于留恋床笫之欢:“君子甚至爱气而谨于房。是故新壮者十日而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大衰者以月当新壮之日,而上与天同节矣。”


顾炎武对纳妾的建议还真听了进去,托人从忻州静乐县找了个小姑娘,纳为小妾。

顾炎武当时已经59岁了,虽自恃筋力强壮,毕竟力不从心,对傅山的“医嘱”也没太在意,结果没过一两年,“众疾交侵”,身体就吃不消了,儿子也没生下。他有些后悔,便将侄子过继到自己这一门,然后将小妾出而嫁人了。


为此,当另一友人要纳妾时,他还写下《规友人纳妾书》,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提醒友人慎重。此事虽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从中可见顾炎武与傅山深厚的交情。
但顾炎武逗留时间更多的,是晋南的曲沃。
西周人首神兽纹玉戈曲沃北赵村晋侯墓1993年出土

也许是介于太原和陕西之间的曲沃更便于进退和联络,更便于筹谋反清复明,晋南这个小城,成了顾炎武、傅山、卫蒿等人多次汇聚的地点。


卫蒿又称绛山先生,字匪莪,曲沃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他先是在太原三晋书院讲学,后回到曲沃绛山书院(现曲沃一中)讲学。


绛山书院始创于清顺治十四年(1658年),由曲沃安吉村人、兵部尚书贾汉复出资兴建,而后从太原的三晋书院请来著名学者卫蒿讲学,因卫蒿别名“绛山先生”,书院也便被称为绛山书院。


顾炎武在《赠卫处士蒿》诗中云:


抱疾来河东,息此浍水旁。寒禽绕疏枝,百卉沾微霜。一身殉社稷,自古无先皇。

与君同岁生,中年历兴亡。


诗中,对卫蒿有着强烈的认同。据统计,他前后五次经过曲沃,讲学著书,延续达二十年,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8月至1682年1月9日去世,并在这期间完成了其毕生治学的扛鼎之作《日知录》。
这部鸿篇巨著,囊括了经济、政治、世界风云、礼制、科举、艺术、文学、名义、史法、杂事、兵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出自于《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条。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顾炎武又一次来曲沃访老朋友卫蒿。他住在卫蒿办的绛山书院,后嫌城内噪杂,徙居于曲沃东韩村韩宣之宜园。


东韩村在曲沃县城南五里许。宜园南邻浍河,与曲沃十景之一的“绛山冰岩”遥遥相对,廊舍清雅,景色宜人。


宜园主人韩宣字旬公,又字裕斋,是康熙十八年进士,顾炎武和他相识后,立即成为道义之交,常宿于宜园中。在宜园,顾炎武与秦晋名人学士傅山、卫蒿、李二曲等吟诗作画,同筹抗清复国,并写下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史学等方面的讲稿。


他还与傅山一道,讲学于绛山书院,为曲沃培养了大批人才。每课听众多达数百人,他所涉讲的科目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地学等,他的讲学风格和渊博的学问,使众多的学者远道慕名而来,一批卓有建树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期间,顾炎武有关晋国始封地及都城的考证,是他对曲沃的一大贡献。

曾经创造了辉煌春秋历史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瓜分。两千年过去了,人们眼中的晋国,早已面目全非,如《说苑》、《东周列国志》,留下的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公认比较真实的史籍《史记》、《左传》、《国语》,其后的注解也众说纷纭。


那时,“晋始封于太原”、“古唐国在太原”是“权威”的历史结论,而谬误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朝杜预,但顾炎武考证出了晋始封于太原的谬误。
晋侯鸟尊曲沃北赵村晋侯燮父墓出土

在曲沃期间,为寻探晋国源头,顾炎武多次沿浍水东行,不辞路途艰辛,往返考证。


经过深入考察研究,他首次提出古唐国在翼城之境。他在《日知录》卷三十一《晋都》写道:“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翼城县,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


1962年首次发现的曲沃境内的曲村—天马遗址,至今先后发掘清理出9代19座晋侯及夫人墓,这是20世纪中国100项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而这一考古发现,也确证了曲沃是晋国的始封地、晋国都城故绛所在地、晋国宗庙社稷所在地。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和苏编钟

在晋期间,他游历遍了山西南北,对北岳、五台山、晋阳古城、运城盐池、古代国、尧舜禹活动的河东地区,都做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不同看法,厘清前人谬误。


他还考证出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其实是今曲沃与翼城交界的小绵山。


小绵山是连接曲沃、翼城的桥梁,是曲、翼交界的分水岭。为搞清介子推隐于绵山的确切地址,他多次亲赴小绵山考究,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过反复分析,对介子推隐介休“绵山”和万荣“介山”提出质疑,并确认介子推隐于绵山的方位,应为今曲沃与翼城交界的小绵山。


对于晋国和晋文化来说,在现代考古学即将诞生的前夜,顾炎武能结合史书和实地考察结果,先知般地得出这个结论,不得不叹服他洞烛入微的眼光。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和金饰
名人的众筹

其实,顾炎武对于曲沃,对于山西的贡献不仅如此。


从小生长在江南,受当地商品经济发达之影响,加上自己在昆山为避祸,游走吴、会之间经商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理财的本领,而且既搞农场、搞养殖,也搞过金融、搞地产,绝对是个跨界经商的能人奇人。


顾炎武第一次哭吊完明孝陵后,独身北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首先在山东章邱县长白山下垦田自给。之后弃去,由门人辈管理田产,自己另寻他所。每到一处,他便买几个妾婢,置房屋和地产,因此他一生,基本没有困乏的时候。


清康熙五年(1666年),顾炎武重游五台山,见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便和傅山、朱彝尊、屈大均、李因笃等组织了二十多人,在五台之东、雁门之北垦田致富,并投资搞畜牧业。


为浇田,他还派人到南方,请能造水车、水碾、水磨的工匠来山西传授技术。


按现在时髦的话说,他们开展了一次成功的众筹,而且,参加众筹的,全是一干声动天下的名人。
顾炎武的“众筹”项目是五台恳田和畜牧

他的这一才能,让他虽然在外二十余年,但生活绝无困窘,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不无自得:“……大抵北方开山之利甚于垦荒,畜牧之获,饶于耕薅,使我有泽中千牛羊,则江南不足怀也。”


他两个在北京做官的外甥曾向他借钱用,共计数千两白银,他也不向他们索要。


同时,他通过好友傅山代为转递资金,来管理其设在各地的农垦庄园,首开诚信理财之先河,催发了清朝200多年来的金融中心——晋商票号。顾炎武《日知录》称:“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法。唐宪宗之飞钱,即如今之会票也。” 


梁启超考证顾炎武生平,他撰写的《清代学术史》记载:“山西票号相传为傅青主、顾亭林所创办。”章太炎《顾亭林先生轶事》也记载:“近闻山西人言晋人得李自成窖金,由顾、傅设票号,立新规,天下俗从……有清一代票号制度皆顾、傅所创也。”

金庸先生武侠巨著《鹿鼎记》里提到过顾炎武,说他是当世大儒,明朝亡国以后,他老人家奔走各地,联络天下豪杰,一心一意谋划着反清复明,江湖义士非常敬重,联名推举他做“锄奸盟”的总军师,跟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平起平坐……


小说固然是虚构,但顾炎武毕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大业,他的足迹确实遍布各地,所经营的产业又多,各地经济钱财如何往来,自然在他考虑的范围内,而其中或许正隐伏着为反清复明筹措资金的目的。


赫赫有名、盛极全国二百余年的晋商票号,与顾炎武、傅山的关系到底如何,还可厘清迷雾继续探究,但顾炎武的经济活动和理念,对崛起于明清之际的晋商和晋商票号的发展有所助益,却是毋庸置疑的。

晋侯墓地出土玉串饰

从西周到明清,珠玉丁当响山西

风云际会之间
一代通儒也走入了他人生的黄昏。

康熙二十年 (1681年)二月望,时年69岁的顾炎武由华阴专程到曲沃,受到曲沃县令熊僎的热情招待。


当年下半年,顾炎武再次经由华阴至曲沃,出发时间是八月初二。对顾炎武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熊僎听说顾炎武又来了,十分高兴,乘着轿子到县城西三十里外的侯马驿相迎。


顾炎武入城后,暂住在元帝庙里。但到曲沃后,顾炎武身体出现状况,“大病,呕泄几危,幸遇儒医郭自狭三五剂而起”。十月,身体基本恢复的他从县城移寓宜园。


在宜园期间,顾炎武曾为其抚子衍生议婚靳氏。在曲沃,在宜园主人韩宣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欢欢喜喜过完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春节。


但在喜庆的正月里,意外突然发生。


“正月初四,旬公(韩宣)设宴会宾友。初八,先生早起,将答贺熊令(曲沃县令)及诸官绅,上马失足坠地,疾作,竟日夜呕泄不止。”(齐燕《韩旬公传》)


第二天,即正月初九丑时,也就是凌晨时分,70岁的顾炎武在宜园与世长辞。
大恸之下,顾炎武的丧事,韩宣等人一手操办。韩宣亲自装殓并为顾炎武扶柩,与顾的亲友一同护送灵柩南下。
顾炎武故居内的贻安堂

一代大儒,江湖漂泊二十年,卒于曲沃,终于要回家了。


在他的故乡昆山,他的朋友归庄正等着他。

这位顾炎武一生的朋友,与顾炎武一同求学,一同乡试,一同参加复社,一同经历国破,一同勇守昆山城,一同秘密联络抗清,一同当终生的反对党;当顾绛改名“炎武”,他则改名“祚明”,以示志向;当顾炎武遇难入狱,他则奋力搭救……


这位名门之后,坎坷甚至过于顾炎武,先是被指名搜捕,亡命他乡,未几潜返乡里,削发为僧,称普明头陀。顾炎武北上一去不返,他家茅庐柴门破烂不能掩闭,椅子缺腿少面以绳纬索,却又自撰归庄居室联:入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嚣然曰。


为了表示和新朝划清界限,归庄甚至将自已的居所命名为“己斋”以示抗拒。“己斋”乃是“己之斋也”,亦即是“我之所居”,取“不得已而寓其意”。后他回昆山隐居,卖书画为生,拒不仕清,野服终身。后遭母丧,继而长子外出谋生,不知所终,遂愈癫狂,每日“纵酒狂歌,长篇短咏,挥洒淋漓”,往来湖山。晚年寄食僧舍,非素交虽厚不纳。


顾炎武此时远游北方,奔走王事,归庄每念及故友,不胜唏嘘,写信言道:“昔柳子厚之窜于南方,怀其祖先不若马医畦之鬼,无享岁时之祭,君独无邱墓之思乎?”然参商两地,两人终未再见一面。


归庄晚年致力于汇刻曾祖《归有光全集》,康熙十二年(1673)未竟而卒,卒年六十一。


顾炎武在山东章丘获知归庄死讯,特在桑家庄设坛致祭,写下《哭归高士》诗四首悲悼。后人在诠释“归奇顾怪”时说:“先生北游后已不复怪,庄虽里居而晚节益奇。”


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同年“怪奇”朋友,耿耿傲骨,不媚新朝,同进同退,相映成辉,竟至于斯!


但今天,归庄,我回来了!昆山,我回来了!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在他身前,名声已隆;在他身后,当之无愧地获得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的称号,


他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但他的意义,在我等后辈看来,不仅仅在于经学、史学、音韵、金石考古、方志舆地、诗文等由实践得来的学问。


他的价值,更在他亡国之后的痛定思痛,更在他亡国之后的取舍,以及如何在皇权的重压之下做一个有骨头的知识分子,并在暴力不得的情况下,以另一种非暴力的方法去影响天下,并以此竖立起一个可效仿的标杆。

反压迫、反专制、反奴性,这些在今天看来依旧振聋发聩的词语,在顾炎武那个时代,已经被他及傅山等大家践行,他们的思想,已经具有近代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鲜明底色。


比如,顾炎武曾经用“九论”来论述社会制度,他说,如果县官的权力大一点,中央的权力就会削弱,这样有利于地方的发展;他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关于“众治”和“独治”,顾炎武在《日知录》的“君”条中,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进而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这种怀疑君权、提倡“众治”的主张,已经具有了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明末清初这一批大家,几乎均以“明道救世”为己任,比如,傅山认为工商业者可以当权,因为他们懂得市场规矩;黄宗羲提出,把学校变成议会……


他们的学问,是入世的学问,正如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时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楷书自著文》北京保利2013秋拍“欣遇——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以20万元起拍,最终以1500万元落槌。
顾炎武作为“明末三儒”之一,其著作可做等身观,书迹却鲜见于世。此册《楷书自著文》抄录自著文章四篇,皆其平生得意鸿著,分别是《北岳辨》、《裴村记》、《钱粮论·上》、《日知录·原姓》。据《顾炎武年谱》:“康熙元年(1662),五十岁,十一月,往大同之浑源州。作《北岳辨》”,主要内容是在于辨明古来帝王祭恒岳之所在。《裴村记》则是顾炎武康熙二年(1663)五十一岁时所作,主要是根据作者在喜闻县裴村的所见所闻,记述了裴氏宗族之与唐存亡的情况。
顾炎武在山西留下的特殊印记,至今不泯不灭。

过曲沃宜园废址怀顾宁人先生


徐储


去过真怜著作才,穷愁投志此山隈。祗今绛浍余清波,

想见先生洗砚来。


——载民国版《曲沃县志》

清同治元年,曲沃人特在朱子祠(今曲沃一中校园内)挂起了顾炎武的画像,陈列起他的牌位。


曲沃东韩村的宜园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为了纪念顾顾炎武,韩宣的后代把其居所题名为“日知轩”。

是谓:


昆山凤凰,陨落山西。


曲沃宜园,空留废墟。


亭林千灯,常明不灭。


琼花夭矫,怒放无匹。
图片:山西博物院 方天戟 动脉影 老顾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End
回复数字1—54,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1】看看西周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集萃(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我们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什么秘密
【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悲剧的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54】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解密
原创公号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