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创造的佛陀和永生

2016-01-25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

我的乡邻  你的佛陀
不愿端坐云间,

就像花朵,
不愿开在天空。
迥异于皇家巨制

民间自发把他们打造,
这些佛陀,

这些菩萨,

这些罗汉,

这些力士,

这些天女,
仿佛是每个人的老家,
我们无比熟悉的那一部分——
灶头的神灵,
门前的古树,
乡邻的絮叨,
儿童的微笑,
长者的叮咛。……

他们呼出的气息,

离我们如此之近,
他们无言的话语,
是奔跑在地底的雷霆。
他们的存在,
更令人笃信,
坚定的信仰永远无法埋没。
民间的力量,
能创造永生。
造像,语出曹植《宝刀赋》:

“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

达摩祖师《破相论》则云“造像”: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

石、泥、木、铜、铁,皆可造像,而提到山西古代造像,则有云:

“皇家石刻看云岗,民间石刻在沁州。”

沁州,即今晋东南之长治沁县,古称铜鞮 [tóng dī],盖因春秋时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之一。

沁州如何会出现大批佛家造像?

那些民间的求解脱者
,是如何“摅神思”并“以智慧为巧匠”,将灵性和虔诚注入了无知觉的顽石?

那些集资造像的平民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让平凡的生活因信仰而倏然一转,变得绚烂多姿?

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仰,为什么突然深埋地下,又因何机缘得见天光?
沁县城东北30公里处,烂柯山西,有南涅水村。

这个略显拗口,但村名来源一目了然的村子,因位于涅河南岸而得名。
涅河,浊漳北源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武乡县分水岭乡五里铺村,河水一路逶迤,由西流向东南。

南涅水村已经是沁县的最北端,隔河相望,是长治的另一个县武乡。南涅水村面对的村子,叫北涅水村。
一河隔两县,但由南北涅水村地名,两县历史上关系之紧密,可见一斑。
战国、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尚无武乡的概念,今武乡西部和沁县北部,包括南涅水村和北涅水村在内,全属涅县。
公元529年,涅县一度改称阳城县,到隋时的596年至605年,阳城县又改称甲水县,县城治所也发生了变化。
移治到哪里了呢?
正是今天的南涅水村。
也就是说,如今偏于沁县一边的南涅水村,当年并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涅水之南,有人常居。

涅水之南,安知有佛居焉?

南涅水村西,有一座寺院叫洪教院,寺院后有一个村名称作“荒丘山”的地方。

说是“山”,其实是一个离涅水河河床不远的很小的土丘。

上世纪四十年代,村民在此取土时,意外挖出一些石条、瓦砾。石瓦缝间,还有很多蛇在游动。

洪教院是一座前身是北齐,金代命现名,明清屡有修缮的古寺。又是在寺庙后,又有那么多蛇,对神灵满怀敬畏的村民们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到1956年,取土的地方有坍塌,露出了不少雕造有繁缛花纹和造像的石刻,村民们意识到非同小可,其中一个叫张玉科的村民,就向县文化馆反映,县文化馆立即向山西省文管会报告。

1957年秋,省文管会派人开始正式发掘。

由此,沁县南涅水石刻惊艳面世。

它与河北曲阳石刻、山东青州龙兴寺石刻、成都石刻,并称为20世纪考古界四大石刻发现,轰动一时。      
发掘的场景,在考古报告和当事人回忆中,是这样还原的:

窖藏的范围东西长8米、南北长5米、深8米。呈穴式的土坑内,掩盖层基本是碎石、残体和泥土中混杂的彩色的碎泥片,中层是密集排列摆放的大大小小的单体像一类的石刻,最下面是一层一层成排成行的造像石。石刻在窖穴中摆放得比较整齐,很有规则。

当然,石刻夹缝中还有很多蛇。

考古人员搬动这些石刻时,一开始是在窖穴西面打开一个口子,不是很好搬运,于是又从窖穴顶部开口搬。

但这不是通常的搬出来就了事,而是每一个步骤都要记录的考古。就这样,一点一点,全部发掘搬运,居然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
不生不灭●南涅水石刻
考古发掘中,一共先后出土各类大小石刻2139件,其中比较完整的有800余件,类别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铭文碑碣等。


其中,有文字题记的60多件,有雕造纪年的37件。50多块碑碣石刻,有纪年的有10余件。

最重要的信息,毫无疑问是石刻上的纪年。

仔细辨认,最早的纪年是北魏永平元年(508年),最晚的是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其间有北魏神龟、正光,东魏兴和,北齐天保、武平,唐咸通九年等年号。

就是说,这批被埋藏在地下的石刻,从1500年前的北魏开始雕造,叮叮当当不辍,一直延续到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而埋藏在地下,又最少有980余年。
1963年,石刻被移到沁县文物馆保管。1984年春,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陈列馆”,五年后建成并陈列展出。

这就是今天沁县城东南角二郎山上的南涅水石刻陈列馆。
这批石刻,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等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历时近6个世纪。

造像多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国内罕见。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
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动等。

造像或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或结跏趺坐于莲台,或讲经说法,或静目沉思,体态端庄,神姿安详,各具个性,再现了佛国人物和故事交汇的宏大场面。

除了佛、菩萨等造像的服饰多样化外,佛龛装饰也繁缛富丽。
典型的有建筑造型的柱枋阑额,飞檐翘脊;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金翅鸟、莲花、牡丹,象征佛法无边的飞天、流云;还有威武雄壮的狮兽,飞龙等图案,设计布局考究,刻制精细,意境高远。
此外还有体现民间杂技艺术的浮雕百戏图和礼佛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端坐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昭示着什么样的过去和未来?它有着怎样不凡的前世今生?
菩萨无上慈悲
南涅水石刻与云冈、敦煌、龙门石刻风格类似,但更以小巧玲珑著称于世。
它与同属山西的大同云冈石窟相比,其明显的特点,是虽不恢宏壮丽,却具精彩别致之美。
这些雕凿于砂岩上的石刻,无论佛像、罗汉,还是供养人、飞天,都已从印度风、中亚风转向中国风,并进而从西域型渐变为中原型,画面上的建筑、陈设、服饰、装饰纹样等都明显地显示出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特征,表现出生机勃勃,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而更重要的,它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还要早60多年。
更令我感兴趣的,还在它不是皇家敕封建造,而是发自民间的、自觉自愿的集资凿刻。
这是民间创造的佛陀。
这是普罗民众的精神世界。
这是民间“原力”的积累和爆发。
这座石刻入选了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教材
有人说,时间跨度达500多年的南涅水石刻,犹如一部卷帙浩瀚的史书。
在我看来,它更像一幅活力四射的古代民间生活风情画。
仔细观察,这些造像,亲切随和得就像身边的家人或邻居:
看似随意的举手投足,浅浅的一颦一笑,甚至佛龛场景的设置,仿佛花草缠绕在低低的房屋间,房屋里住着的是活色生的人——在这里,不可侵犯的神性已被无形中消减,人性展露,并让人禁不住生发出对他们倾诉、亲近、攀谈的欲望。
有专家从艺术风格分析,认为南涅水石刻既有师承关系,又具有大胆的创新,反映了一个特定的艺术时期的变革成果,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例。
而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民间信仰不受拘束发展的结果。
这种民间信仰,在我看来,与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祗、祖先的信仰,并无二致。
它是万物有灵和“世俗生活”的共同映射。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并较多利用有地方色彩的元素形成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比如底层民众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那么,也许会有人问:这是哪种形态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多么?
翻检历史,你会发现,这样的时代往往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这样时代,也多,也不多。
南涅水石刻也许是个观察点:它的被民间自发雕造,它的被民众无奈埋藏,里面隐藏了太多的故事。
那么,佛陀为什么会选择了南涅水村?
抑或,为什么南涅水人选择了佛陀?
2007年,在距南涅水村约二里的牛寺乡山曲村西烂柯山“闪身崖”下,考古专家发现一处与南涅水石刻风格相同的摩崖石刻,同时发现一个巨大的采石场遗址。
专家对石料材质进行比对,初步认定这里是南涅水石刻的取材之地,是1500多年前十分活跃的民众造像的大型“车间”。
专家同时提出一个论断:这批石刻同北魏政治核心南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494年十月,北魏孝文帝祭告太庙之后,下令迁都。后宫百官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到第二年九月才全部到达洛阳城。
北魏迁都洛阳后,往返于平城大同和洛阳的官商行旅不断,涅河两岸,成为南来北往的一条通道。
于是,石刻造像之风,从平城吹向中原,一座座造像和石窟,在沿途次第诞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考古学家李零是武乡人,他在老家走访发现,涅河两岸分布有大量的寺庙群,与寺庙共存的,往往有北朝石窟和北朝石刻。

如,良侯店石窟所在的福源院、千佛塔所在的洪济院、北齐造像碑所在的大云院、南涅水村石刻和洪教院……

这样的依存关系,可以侧面印证崇佛的北魏,是如何在洛阳和平城之间的南涅水两岸,意外发现烂柯山有合适的石材后,最终有工匠停留下来,和当地崇佛的民众一起,开始建造心中的佛国,梦中的天堂。

其后,斧凿的叮当声一直在响。
到南北朝十六国时,涅县成为羯族“奴隶皇帝”石勒的故乡。据载,当上皇帝后,石勒崇佛,可以想见,在他一声令下之后,涅水之畔,参加雕造的人流更加稠密,佛号更加悠扬……
过隋唐,到宋代,直至有一天,南涅水突然遭遇了变故。

现在已经无从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被政治力量逼迫?是遇到又一次灭佛?还是因战乱,当地民众和寺僧不得不离开南涅水,并且知道此生再不能返回家园?

不管什么原因,行动开始了。

那也许是一个风雨如晦之夜——
在涅水持续不断的拍岸声中,寄托了当地民众500余年精神信仰的佛陀、菩萨、力士、飞天、罗汉、供养人,走入他们的归宿,走入他们近千年的深沉睡眠……
感谢著名作家、诗人唐晋提供主要图片 其他图:耶律一溜烟  人文风水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End
回复数字1—64,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1】看看西周霸国霸器到底有多么霸气
【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亲媳妇儿造
【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着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之集萃(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在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百川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的祆神楼
【20】倗国:与秦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唐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古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释迦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大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我们都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里有什么秘密
【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来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的文明微光
【30】奇异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黄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他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的锦囊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器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大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和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的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  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背后的美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
【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
【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
【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
【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
【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
【54】揭秘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
【55】昆山凤凰顾炎武发现晋国陨落晋国
【56】唐晋油画:又一次把悲愤引向寂静
【57】秋天如上帝:与古器物暗合的色彩
【58】傅山霜红龛:一代武林高手也藏书
【59】五台山清水河为何崛起神秘中山国
【60】贾樟柯看飞走的铁雁和消失的河流
【61】雁鱼灯照不亮昏聩的海昏侯的内心【62】奇人徐渭是一根自由而狂野的青藤【63】大同之寂静火山是捺向大地的指纹【64】箭响马到的陆浑戎人和青蝇的悲歌
原创公号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