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复仇与驯龙者的宿命│寂静鸣条岗上多国青铜器聚集之谜
其之绵长,东起夏县,西延临猗,背稷山,带涑水,如列屏障,起伏百里,堪称伟壮。
河东膏腴之地,亦深厚人文之土,传商汤曾于鸣条岗一役打败夏桀,其亦为虞夏帝都所在,连孟子都说“舜卒于鸣条。”
何为鸣条?
顾名思义,风吹发声之枝条也。
其声,往往能动人心魂,引人感思。
故西晋陆机《猛虎行》,有“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三国曹植作《橘赋》,有“颺鸣条以流响,希越鸟之来栖”。
乃至鲁迅,对风中之萧萧鸣条亦有感触,其《集外集拾遗补编》云:“微风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由名可知,百里鸣条岗上,曾经林木峥嵘,微风起处,万千枝条闻风起舞,如同山岗从胸腔发出的声响。
横列如阵、有龙蛇之象的百里鸣条岗,尾翼扫过闻喜县,扫过桐城镇上郭村和邱家庄一带。
我们的目光,必须在这里停留。
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城。
因为,这里曾经见证过晋国的铁与血、情与仇、爱与恨。
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上郭村和邱家庄,位于县城南约5公里的鸣条岗下。
两村相邻,邱家庄位于上郭村东北2.5公里,839县道把两村连接在一起。
两个村庄属同一个镇管辖,这个镇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桐城镇。
在秦代以前的春秋战国,闻喜一带被称为“桐乡”,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统一全国后,置左邑,属河东郡。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北征匈奴至此,闻南越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
“桐城镇”之名,正与闻喜的古称“桐乡”一脉相承。
既称“桐乡”,必有桐树。既有桐树,安能无凤凰?
在春秋战国时代,此地有无凤凰无从可知,但这里,确切地存在过一座城。
一座风云聚集的城。
一座改变历史的城。
一座血海淹没的城。
其城址,这在今天的上郭村。
漫步上郭村东,至今犹见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高0.5—3.5米,夯层厚为7—15厘米。村南100米处,则有暴露出的部分西墙,大概长4—5米,残高3米左右。整个古城遗址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
这是谁的城?
环顾四周,古城周遭的上郭村和邱家庄发现的大量古墓葬和文物,或可作为解读这座城的证据。
但在1974年之前,这里的成片古墓鲜为人知。
1974年,山西的文物考古归原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管理。这一年7月,省文工会接到上郭村传来的消息:村民在耕作中,屡次从地里翻捡出铜锈斑驳、模样不同的青铜器。
文物工作委员会派出两个人前往闻喜勘察,这两个人是朱华和马刚。
1927年出生的朱华是江苏射阳人,曾在故宫博物院群工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63年参与侯马晋国新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后留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工作。
在上郭村,两人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很快在9月到12月的三个月间,在60余亩的范围内探到古墓葬380余座。
在40多年后的回忆中,朱华仍然对闻喜上郭墓地印象深刻。
2015年8月,他在接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口述史”的采访时,还连连感叹,“上郭村古墓地地理位置很好,背靠鸣条岗,面临涑水河,是块风水宝地呀。”
从9月开始,一直到年底,朱华他们一共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物非常丰富,包括陶器、青铜器、乐器、礼器以及玉、金、贝、骨、石等配饰件,达万余件。
这些墓葬,年代从西周晚期到东周初期。在翻检资料时我统计了一下,非常可惜的是,24座墓中,有15座曾经被盗过。
55号墓是那次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墓,而且是积石积炭墓。这种规格的墓,意味着墓主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但发掘过程中,在墓中发现了五个盗洞。
一个墓,这么多盗洞,重要文物多半已经被盗走了!一时间,大家心情非常沮丧
在清理墓葬时,盗洞也要仔细清理,当朱华清理墓室西南壁的盗洞时,竟然发现在盗洞底部,静静躺着一件青铜器。
这是一件铜匜(yí)。
匜出现在西周中后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它一般在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用于沃盥之礼,通常与盘组合使用。
在初步清理后,朱华发现铜匜腹内底铸有3行14字的铭文:“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
看到铭文,朱华当时高兴的像个孩子似地又蹦又跳,他事后回忆,“当晚的饭量都增加了一倍。”
之后,又在5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匜。
M51比M55要小很多,但它是一座未经盗扰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带流铜鼎、龙纹铜盘。更重要的,还出土了一件“贮子匜”。
贮子匜和荀侯匜形制相似,也是在腹内底铸有铭文,铭文为“隹王二月,贮子己父作宝匜,其子子孙孙永用”。
荀侯匜、贮子匜的出土,堪称这次试掘最重要的发现。
长:35厘米
宽:17.5厘米
高:16.5厘米
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
长:36厘米
宽:17厘米
高:13.5厘米
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文44行18字:“唯王二月,贮子己父作宝匜,其子子孙孙永用”。西周时期贾国器。
“荀侯”二字,明确说明这件青铜器来自荀国。
荀,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香草。它,也是一个国的名称。
荀国,即郇国,是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一个诸侯国。
西周初期,周公旦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庶子姬葡被封于郇地,在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为伯爵,史称郇伯,建有郇国。因地近中条山下的盐池,其专职控制和管理重要战略物资食盐的生产与运输,后史简笔为荀国。
荀地,具体位置在今运城市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
荀侯匜,正是荀国贵族之物。
那么,贮子匜又是属于哪里的呢?
贮子匜上的“贮”,据考古学家李学勤、彭裕商先生考释,为“贾”。
也就是说,贮子匜是出自贾国的器物,“贮子匜”也可称为“贾子匜”。
贾国,与荀国一样,又一个姬姓封国。
西周时,周康王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姬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贾共公,作为周朝的附庸国。爵位也与荀国相同,为伯爵。
这个贾国,据考证,就在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西贾、南贾一带。
从1974年第一次试掘,到1989年,闻喜上郭墓地一共进行过5次正式发掘,几乎每次都有重要发现。
荀侯匜和贮子匜发现后的第二年冬天到1976年春天,上郭村村民在村东北300多米的地方,开挖一个70×50米的村级水库,取土时,不时有古墓被掘开。
山西省文管会考古队随即派人前往清理。当时,水库已经挖到一人多深,许多古墓已经被挖掉或完全揭露,大部分墓葬的准确位置和形制已经无法获知,许多出土物要么已经下落不明,要么无法准确“定位”。
后来,考古人员清理了周到至汉代的墓葬40余座。
清理工作一直延续到1978年。这一年,上郭墓地发现一件国属明确的青铜器:董矩甗。
这是一件青铜炊具。
它原本属于董国。
又一个方国的古物出现在上郭墓地。
1978年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西周时豢龙氏董国器物,铭文为“子□作其旅甗,其□五氏孙矩”。
相传,上古时代的部族首领颛顼之后裔飂(音刘),有一个儿子叫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董父生活的年代是帝舜时期,他为舜帝驯养龙有功,舜帝很高兴,就赐他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并把他分封在董父之国。从此,董父的后代便以董为姓,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这一看似子虚乌有的说法,在史籍中还真有明确记载。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魏献子问龙,晋蔡墨(晋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擅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音zōng)川”。
这是中国最早见诸史书的关于豢龙的记载。
董父所驯养的龙,当然不可能是腾云驾雾的那种龙,后人分析,应该是当时在北方广泛存在的鳄鱼。
那么,董父这个驯龙高手在什么地方养“龙”呢?
西晋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时,直接了当地说:闻喜东北有董池陂,即董泽,就是鬷川,舜所封董父之国也。
这个地方,据今人考证,在闻喜县东北的东镇礼元一带,位于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是一个周长20公里的狭长湖泊,现在的名字叫白水滩。
新近关于倗国的发现也证明,绛山(今山西运城绛县西北)南有倗国,倗国西有董国,董国古址确实在今闻喜县东北。
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巧合?如果是巧合,其中的逻辑能够自洽圆通么?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这个疑问时时缠绕在心头,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目光再次扫过,这些不同国别铜器的出土地,不足400户的小小上郭村,和左近的邱家庄,到底隐藏着古代的哪些风雷?
细研之下,鸣条岗下的这两个村庄,看似平常,但在2500余年前,却是座人烟辐辏、车马骈阆的准都城。
有考古专家考证,此处便是古曲沃所在地。
也许,有人会疑惑,沧海桑田,地理变幻,古曲沃又怎么啦?
但如果熟悉晋国历史,尤其是熟悉“曲沃代翼”这一宏大章节,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曲沃代翼,又称为“曲沃代晋”、“曲沃克晋”,是春秋早期晋国内部长达67年的同宗相残的一场战争。最后,被封于曲沃的小宗,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祖孙三代一浪高过一浪的进击,在武公一代,终于逆袭攻入晋国都城翼,篡夺大宗,直接成为晋国的新主人。
作为古曲沃的上郭—邱家庄,是“曲沃代翼”的起始点、谋夺君位的酝酿处,67年内战的策源地、小宗灭杀大宗的出发点、改变晋国乃至西周历史的一个重要地标……
具体请点击以下蓝字参阅“文博山西”文章:羊舌上的晋国:67年内战的爱恨情仇
曲沃系淘汰翼都系,小宗灭掉大宗,是对周代分封制度的巨大挑战,所以在战争初始,视礼法为生命的周王室,对此根本无法接受。
在这种局面下,周王室分封到各地,名义上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和作战并交纳贡赋义务的诸侯各国,根本无法置身事外,纷纷选边站队,卷进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血腥战争中。
纷纷扰扰间,晋国周边你来我往,或联合攻伐,或分头出击,惟见权谋诡计与尔虞我诈,满目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
荀国、贾国、董国此时在做什么?
粗略查了一下资料,尚没有发现董国在此龙虎大战中如何表现,倒是对荀国和贾国这一对姬氏兄弟国,史籍记载得清清楚楚。
据《左传·桓公九年》:“荀侯贾伯伐曲沃。”
就是说,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即公元前703年,荀国与贾国,一起联手讨伐曲沃小宗。
其实在这之前的公元前724年,荀国已经深深卷入晋国的争斗:在“曲沃代翼第二战”中,曲沃庄伯率军攻入晋国都城杀死了晋孝侯,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荀国赫然出头,协助晋国大宗势力反攻,庄伯不敌,恨恨退回曲沃。
不止是荀、贾两国,在持续不断的争斗中,虢国、芮国等国,都加入了讨伐曲沃的阵营。
毫不犹豫的选边站举动,为这些诸侯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因为他们遇到的,是晋武公,以及他下手狠辣、铁血无情的儿子晋献公。
屡屡坏我大事,此仇焉能不报?晋武公登上大位后,当年发动的第一场战事,就是派兵把荀国灭了,然后将其地赐封给大夫原黯。因为享用了荀国封地,字息,原黯又被称为荀黯、荀叔、荀息,是晋国的肱股之臣,忠心耿耿事奉献公近30年。
当年师出有名,却换来灭国之痛——即使行事堂堂正正又怎样?荀国悲剧性地尝到了站错队的苦果。
“江山已经打下,敌人虽然不少,你们慢慢收割吧,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前677年,成为晋国国君的第二年,77岁的晋武公去世。
他的儿子晋献公即位。
这是一个颇让我感兴趣的人物,因为在他身上,凝聚了历史上若干开国者的共同基因:雄才勇武至野蛮,颟顸悲剧至昏聩。
总之,晋献公是位狂野的国君,如果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任性。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诡诸”这个名字,就透着点不寻常:其老爹武公打仗活捉了戎狄首领诡诸,兴奋之下,“儿子,你就叫这个名字吧!”
晋献公做的几件事,都可以在史籍上大书特书:
——为防止第二个“曲沃代翼”,设计把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彻底解决了“公子作乱”问题,但公室衰弱而六卿强盛,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攻打骊戎,得到了骊姬和她妹妹这一对姐妹花,宠爱异常,却培育了晋国再一次内乱的乱源,是谓“骊姬之乱”。所幸动乱塑造了重耳,而重耳也重新塑造了晋国;
——在位期间,奋发图强,大力开拓疆土,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采纳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大肆扩张,国力趋强,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其实,从老爹晋武公还在曲沃的时候,“并国”的行动就开始了,但到晋献公时期,才真正达到了高峰。
通高:12.7厘米口径:8.2厘米腹深:12.3厘米地径:5.8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57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喇叭口,束腰,平底,造型别致。腰部凸弦纹一周,弦纹面尚有双线斜纹。弦纹上铸窃曲纹,下为重环纹。
《国语·晋语二》:“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
《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
在西周中期以前,晋国疆域其实非常小,南过不了绛山,北有霍、杨国,东南有中条山余脉,西有吕梁山,两山均是戎狄聚居地。晋国与戎狄时常发生战争,而发生摩擦的原因,是晋国地方太小,与戎狄靠得太近了——转个身都要磕磕碰碰,更谈不上有什么战略纵深。
当时,晋国实际控制的,相当于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的河西部分,其地理范围在汾河之东,正合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有关晋的始封地,“河、汾之东,方百里”。
“方百里” 的局促,是英武而狂暴的晋献公万万不能忍受的。
既有复仇的因素,主要是为了扩张,从晋武公起步,主要是在晋献公阶段,借吞灭大宗的兵威,晋国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
晋献公在位时期,近乎疯狂的横扫太行山以西,领土面积急剧扩大,国力迅速膨胀,“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为以后文公称霸、襄公接霸,乃至悼公复霸以及晋国延续150年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被灭掉的17个国家中,我们所说的荀、贾、董三国赫然在列。
可悲的是,荀、贾两国被灭的时间,史籍中还有些许记载,而曾经令人侧目的驯龙之国董国,什么时间被灭、如何被灭,遍查史籍,却找不到一个字。
一个历史悠远,与龙为伴的诸侯国,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因为,他遇到的晋献公,是条更大的暴龙,再牛掰的驯龙者,也会被这条暴龙反噬。
山西博物院藏
但为何它们出现在闻喜上郭—邱家庄的古曲沃,而不是出现在著名的位于天马—曲村的晋侯墓地呢?
上世纪60年代至今,翼城和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了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即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上万件,从而确认了西周时期从燮父至文侯的9代晋侯,证实了这里是晋国早期都城的所在。
晋国600余年,按君位顺序,38位国君中,至今只发现早期9位晋侯的墓葬。如果把2003年发掘的、位于曲沃的羊舌大墓可能是第10位国君殇叔算在内,10位晋侯的归宿地已经找到。
那么,另外28位呢?
这28位不知葬于何处的晋国国君,包括本文所说的晋武公、晋献公,以及之后称霸中原的晋文公、晋悼公这些大神级人物。
有没有可能,他们中的一些,最后魂归故乡?
曲沃代翼成功后,对于自己起家的根据地,史籍中记载晋献公曾经多次提到,并着重说:“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
有史籍载,晋文公死后亦“将殡于曲沃”。对这一点,后代学者似无非议。
当时,桓叔一系控制的曲沃城,规模是大于晋国都城的,这也是桓叔敢以小宗冒犯大宗的资本。到桓叔的子孙们终于成为晋国国君,回望起家的根据地,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感恩与和眷恋,是每个人对自己家乡的正常感情。何况,对晋献公一脉来说,那里还是自己的龙兴之地。
所以,如果大胆地推测,昔日的古曲沃,如今的闻喜上郭—邱家庄一带,集中发现荀、贾、董三国青铜重器的原因,能否导向这样一种解释:那里可能与晋侯有着紧密的关联。
▼ 玉玦. 西周1974年闻喜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它是陈信父壶。
和荀、贾、董国的器物一样,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陈国青铜器的发现极少。
西周至春秋之际,有十二个有影响的诸侯国,即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晋国和陈国均在其中。陈境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
这个国家,和晋国也大有渊源。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晋文公成为霸主,陈也服于晋,并参加了翟泉会盟。但在晋楚争霸的背景下,陈国亲晋的行为遭到楚国的报复,而畏惧于楚的打击,陈只得与楚重修于好。这样一来,又令晋国不满,并兴兵攻伐。就这样,陈国不得不得摇摆于两大强国之间。
春秋后期,晋国埋头于内部的权力斗争。东方吴国崛起,与楚国竞争,陈国又只得游走于吴楚两国。不久吴国被兴起后的越国压制,亲吴的陈国最终为楚所灭。
上郭墓地发现的陈国器物,当是晋陈两国来往的见证。
这样一来,在有记录的考古资料中,上郭墓地已经发现了除晋国外的4个国家的青铜器。
高:28.5厘米
宽:22厘米
1978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盛水或盛酒器。自铭为瓶,扁平椭圆形,肩部饰卷曲相对的夔纹。颈部铸铭文5行20字:“陈公子信父作旅瓶,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
发现荀、贾、董、陈四国青铜器的墓,均规模不大,似乎只是“士”一级的墓葬,规模远未达到公侯一级的标准,这与天马—曲村的晋侯墓的豪华奢靡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是研究者对上郭古城的不同认识。
有学者认为该处即为曲沃城,但因为部分城墙位于村北一所小学内,没有深入发掘,故结论存疑。更有专家指出,目前的考古资料,尚难以推断这个城即曲沃古城。
但有一点可以基本达成共识,这里在秦汉时期作为左邑县城使用过。邱家庄一地的墓葬,更多的是战国汉墓,可作为旁证。但它是否由西周的曲沃城称沿袭而来,尚待进一步考证。
但不管如何,这里处处透着不寻常。
目前,这里出土的晋国青铜器虽然不多,但其中的精品,可证墓主当非普通人。
比如
人足双盖青铜方鼎,比如窃曲纹卮,比如斜角云纹钅和(hé),比如独具特色的重环纹双猴匜鼎……
1989年5至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张崇宁在上郭村主持发掘两周时期墓葬36座,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青铜鼎、盘、匜、盆、舟、匕、削、铺首、玉玦、玉圭、玉璜、玉珠、骨管、蚌饰,陶鬲等大量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辆构思精巧的青铜挽车。
具体请点击蓝字参阅“文博山西”文章:刖人守囿:背刻燕子的奴隶啊 你是否依然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
1994年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入八件编钟,名曰“子犯和钟”。
这套铭文长达132字的编钟,记载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晋掌权,以及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史实。
作器者子犯,即晋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
除了铭文,这套编钟最重要的信息是,据传其为1992年闻喜出土。
闻喜最大的西周墓地,只有古曲沃的上郭—邱家庄墓地了。
这套编钟如何流失到台北的,可能是一个永远的谜。
但综合各种信息,上郭到邱家庄一线,近几十年来就没有平静过。
传1992年闻喜县出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套编钟大小不一、高低轻重相次,最大者通高71.2厘米,重44.5公斤;最小者通高28.1厘米,重5.4公斤。各钟形制大致相同,均长腔封衡,鼓部较宽,周围饰目雷纹、夔纹。更重要的,编钟中央钲部各有铭,连读下来,达132字。“子犯和钟”之称“和钟”,是直用钟上原铸铭文所称,意为调和组合成套的钟。
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晋南的万余座古墓葬遭到盗掘,地下文物的损失无以计数。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侯马市出现了“郭千万”(郭秉霖)和“侯百万”(侯林山),而在紧邻侯马的闻喜县,则是“文物大盗”郑某的天下。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这个原县电影公司工人“有着高大魁梧的身材、一张英俊排场的脸,和男人中少有的白皙皮肤,温文尔雅。”因为他和影帝周润发很有几分相像,所以在香港古董街,人们都尊称他为“发哥”。
他盗墓的“主战场”,就在上郭村和邱家庄。一度,他甚至打通驻防武警的关节,把手伸向了山西省储备物资管理局577库下的墓葬。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南征”战役中,“郭千万”、“侯百万”均伏法,郑某被判无期徒刑。
被轻判的原因,还颇有些戏剧性。
1994年5月2日深夜,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县司马光祠余庆祥园殿内的11尊泥塑释迦弟子头像被盗割。办案人员找到在广州、香港一带关系甚广的郑某,请他帮助寻找佛头的下落。郑跑到香港,查访到了重要线索,找到了有关的文物经纪人,出资买回了4尊头像。谁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行为,竟然成为“重大立功表现”,使他免于一死。
直至今天,在这一带的鸣条岗上,掠过这里的不仅仅是吹动枝条的萧萧风声,还有一条条在暗夜中蹿跃的身影。
他们,虽然形如鬼魅,但最终逃不脱被囚的命运。
这些鬼影,当多读读本文开头所说的西晋陆机的《猛虎行》。
图:山西博物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亲媳妇儿造
【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着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之集萃(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在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百川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的祆神楼
【20】倗国:与秦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唐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古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释迦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大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我们都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里有什么秘密
【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来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的文明微光
【30】奇异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黄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他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的锦囊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器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大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和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的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 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背后的美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
【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
【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
【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
【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
【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
【54】揭秘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
【55】昆山凤凰顾炎武发现晋国陨落晋国
【56】唐晋油画:又一次把悲愤引向寂静
【57】秋天如上帝:与古器物暗合的色彩
【58】傅山霜红龛:一代武林高手也藏书
【59】五台山清水河为何崛起神秘中山国
【60】贾樟柯看飞走的铁雁和消失的河流
【61】雁鱼灯照不亮昏聩的海昏侯的内心【62】奇人徐渭是一根自由而狂野的青藤【63】大同之寂静火山是捺向大地的指纹【64】箭响马到的陆浑戎人和青蝇的悲歌【65】南涅水石刻之民间原力创造的永生【66】刖人守囿车上刻燕奴隶的自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