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向|上海报业基层工作者有福了?为何市委书记亲自抓改革

2015-04-30 香港观察 传媒大观察

  与以往各家报社“自己玩”不同的是,这一次,上海报业集团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方案的逼格是如此之高,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以及市领导屠光绍、徐麟、艾宝俊、沈晓明、徐泽洲、侯凯、姜平、沙海林、尹弘、钟燕群、周波、翁铁慧、时光辉、周太彤出席。数了数,一共有17个市领导出席会议。


  而且研究这个方案的会议叫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也就是说上海报业集团的采编序列改革超出了一家报业集团的范围,成为上海市的一项改革举措。


  上海可是中国最牛逼的城市,什么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自贸区等等都在上海,市委书记要抓的工作有很多,偏偏抓了一项看起来很小的一项工作,就是一个报业集团的采编序列改革。


  这是为什么?我尝试给出几点自己的解释,供各位网友参考。


  第一,报纸依旧是党的宣传主阵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上海的报纸办得更好。


  4月28日的这次会议指出,经过一年多来的改革实践,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社的发展迈出了扎实步伐,各项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议认为,报纸作为党的宣传阵地之一,要正确认识阵地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把握导向和效益的关系。改革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生产优质精神产品上,形成一整套符合报纸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此次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要真正调动起全体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上海的报纸办得更好。


  今年2月份,上海报业集团掌门人裘新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主流报纸的关停并转绝不是以赢利与否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基于执政党是否继续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传播工具。只要这个需求客观存在,主流报纸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上海报业集团的这次采编序列改革绝不是一次小动作,而是关乎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的命运,关乎到执政党的执政传播。把报纸办好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和盈利。


  因此,裘新说,“集团砸锅卖铁,也必须要把报纸做好”。


  第二,要把报纸办好,核心是人,关键是队伍,采编序列改革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今年1月14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市委宣传部和上海报业集团时,充分肯定上海报业集团一年多来的工作。他说,下一步的改革,要聚焦重点,始终围绕提升影响力这个目标,核心是人、关键是队伍。


  韩正当时要求,要坚持“导向为先、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始终把充分调动每一名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凝聚起队伍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作为重点,三大报要结合自身定位,推进和深化采编人员职务序列改革。


  裘新在2月份的内部讲话中也说,今年上报集团深化改革,把突破口选在了推行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因为这更契合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更契合广大员工的所思所虑。这项改革最根本的一条是要“让采编人员的权利、义务反映在版面内容上”。


  裘新要求,所有的资源配置、职责赋予都要有利于“首席们”生产出有影响力、能为报社打品牌、能体现大报水平的好作品、好版面。在薪酬制度上,优秀记者和编辑的收入要高于主任、副总编辑甚至是总编辑。


  总之,在本号看来,推进采编序列改革有两个直接目标,第一是留住优秀人才,不要培养了半天,给别人做嫁衣,第二是把留住的人才的精神面貌改变过来,把创造力激发出来,进而把报纸办好。


  第三,上报媒体融合项目出现三个“软肋”,报纸依旧承担着集团自我造血的使命。


  2014年,上报集团的新媒体项目办得如火如荼,澎湃、界面和上海观察在全国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品牌是品牌,要把品牌变换成实际的收入,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情况下,上文虽说办报纸的第一使命不在于盈利,但是报纸在现阶段依旧具有比较强的盈利能力,承担着上报集团“自我造血”的使命。


  上报掌门人裘新自己说过,该报集团媒体融合发展中较为突出的共通性问题有三个:一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大多采用外包方式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对新媒体产品的调整、优化工作容易受制于人;二是缺乏以薪酬考核体系为代表的配套机制的创新应用,现有机制对人员活力的激发不足;三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这三个问题不解决,“融合”肯定是缺乏深度的。虽然上报已经初步建立了报社层面的全媒体采编平台,但是资源、渠道、管理上恐怕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块”,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也赚不到太多钱。


  在本号看来,要赚钱,现阶段还是离不开报纸,特别是新闻晨报、新民晚报等报纸依旧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要延续这个能力,必须要改革采编序列职务,调动大家办报的积极性。


  第四,如今的报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来自国企的弊病。


  包括上报集团在内,目前整个中国的报业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遭遇到了断崖式下滑的局面。想一想这种局面的产生,有多少是因为互联网快速发展造成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唯一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这个只要和欧美同行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肯定是第一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原因。比如,特殊的舆论环境限制了新闻生产能力的发挥,再比如,我们的报业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国企的通病在报业集团运营中也经常可以发现。


  就此而言,上报的这次采编序列改革就是一次针对国有企业僵化的用人制度的改革,用这种改革来释放报纸内部的固有生产力。我猜测,上报改革之后,“首席记者”、“首席编辑”们不仅能获得报业集团的“内部粮票”,未来也应该能够获得上海市层面的“外部粮票”,至少上海人社系统对这些称谓和待遇要认可,以便让这些人踏踏实实做采编,不要为生计和退休后的待遇发愁。


  改变从当下开始。裘新在2月份的讲话中说,今年在预算安排中,各主要报纸的采编费用都比去年实际水平有了两位数的增长,尽量保证广大采编人员有更适宜的办公环境,更多的出差采访机会。 (本文转自香港观察公众号,作者:窦丰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