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媒体“中央厨房”究竟能否常态化?
某电视新闻中心融合指挥平台(题图)
陈浩洲、周童/观媒
编者按:近日,《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陈国权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迄今只运行了17次》的文章,文章认为,“全媒体复合出版平台”的核心理念是“一鱼多吃”,也就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这与现在的“中央厨房”理念、模式是一样的。陈国权还在文中谈到,中央厨房不可能常态化,也不应该普及化。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观媒对话了部分业内人士。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董林对观媒表示,“中央厨房”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内容产品,如果能够真正在观念和理念上革命,“中央厨房”还是可以常态化的。
对于“中央厨房”普及化,董林认为中央厨房未来可能会以工业化理念,即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来批量生产新闻产品。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核算体系的变革和经营上的融合,否则都只是数学上的叠加,而不会产生“化学反应”。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办主任、集团“中央厨房”负责人崔健告诉观媒,重报集团的“中央厨房”(重报集团新闻内容生产及运营监管平台)2015年已全面建成,而且已经开始常态化使用,其中每年仅重大采访报道都会有几十个,该平台对集团转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平台具有传播力分析、版权维护、资源汇聚等六大板块,不光是生产体系流程的改造,组织架构、人员调度、主题设置、管理考核等都已经开始实行一体化,可以说,中央厨房正倒逼整个重报集团进行深度转型。
崔健认为,中央厨房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采编一体化的发布体系,新的新闻生产传播体系建成后,将帮助传统媒体改变当前颓势。
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传媒专家郭全中通过浙报集团“中央厨房”的常态化成功案例说明,“中央厨房”并不是不能常态化,但是最关键的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中央厨房的常态化有难度”,第一财经电视副总编辑张志清说。(中央厨房)既取决于前方记者的多兵种作战能力,也取决于后方多平台的协同能力,所以总体来说,中央厨房模式应该继续摸索,其在大事件报道上的协同效应会更明显。全媒体记者是特种兵,要成为“集团军”,目前来说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在观媒社群“总编村”中发言认为,关于中央厨房目前许多人概念不清。中央厨房其实就是一个信息集中处置有序控制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工程而不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注意工具和工程的表述差別。如果是工具的话,那当然不可能常态化,也不可能普及,但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对媒体转型非常重要。
徐世平对观媒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转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实现全集团的信息共享,这是一个最基础化的一个工作,在这个前提下面形成信息的集中处置机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厨房。现在部分媒体将中央厨房作为一个工具,仅用于某些大型活动或赛事的报道,这是对中央厨房的一种严重误解。
“能否把“中央厨房”设计的更轻一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沈阳认为“中央厨房”建设本身是好事,能让日常用起来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沈阳比喻说,中央厨房如果做的很大,平时炒菜可能就不去了,我们应该需要一个简洁的、自助式的“中央小厨房”。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朱春阳教授认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目前模式不仅仅服务于本报,还有地方性媒体。要想成为常态,就要寻找到《人民日报》作为央媒和地方媒体的共同兴趣点。在处理该报与地方媒体产销关系时,非日常化是理性的一种举动,因为只有大的新闻事件作为共同兴趣,才能推销给地方媒体,这样的事情不是天天有,日日有的。但是,作为《人民日报》内部而言,在高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只有重大事件才启用中央厨房,则是非理性的。
[观媒推荐]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姜璇 jiangxuan@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投稿、爆料、合作、加入观媒村请联络
微信id:guan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