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老记者: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怎么被一群小年轻超过去了

2016-11-08 陈浩洲 传媒大观察


某新闻发布会上踊跃提问的记者(题图)

陈浩洲/观媒


今天是2016年记者节,观媒对话六位离开传统媒体或仍坚守的媒体人,倾听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的心声。  


离开者


1

苟骅,原南都报系副总裁,现为南友圈创始人兼CEO



苟骅大学毕业就进入报社,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到编辑部做校对,接着做报纸发行,后来才是当跑线记者。苟骅先是跑民生新闻,后来是做经济和时政。被拔擢为编委后,值班的时候需要对整张报纸进行把关。随着职位的提升,他也分管采编和经营。

 

“可以说,传统媒体所有的岗位我几乎都经历过。”苟骅认为,报社有一整套的人才培养流程,这个过程是新媒体所不能取代的。谈起在传统媒体的这18年,苟骅认为,专业系统的新闻训练是媒体人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转型的基础。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相比,人脉的积累也是很大的收获,起点是不一样的,另外是媒体人的视野和价值观,和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批人也是不同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价值观会影响终身。

 

现在传统媒体被很多人唱衰,仍在传统媒体坚守的这些人,觉得这是在打击他们的信心。苟骅对此表示,现在纸媒寒冬不是哪一家媒体的问题,我们要看到整个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确实是衰落了,不是说谁唱衰后才衰落的。所有行业的核心其实还是人,决定传媒行业盛衰的根本,就是它对精英人才的吸附力,如果精英流失,就会加速衰落。只要精英到了哪里,优质的内容就会被带到哪里。

 

最近两年,内容创业引起了投资人的极大关注,苟骅认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还是大规模传统媒体人的入场,给整个自媒体行业带来了新气象。

 

去年11月,苟骅离开工作了18年的南方报业,创办了“南友圈”。就在今天,南友圈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媒体人创业峰会,苟骅说,媒体人转型的空间其实还是很大的,我们要给在传统媒体工作的媒体人展示一种可能。

 

采访最后,苟骅建议传统媒体人,一定要直面大变局,不要当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


2

郭晓松,原《东方卫报》新闻总监,现正参与筹建今日头条某地方分公司



郭晓松大学修的是经济法,2003年,他来到《东方卫报》实习,当时正赶上报业大发展,毕业后就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是13年,郭晓松一直做到了《东方卫报》新闻总监,先后策划制作了一系列红透互联网了的头版。今年七月份,经过慎重考虑,郭晓松选择离开报社,进入新媒体行业,现在他正参与筹建今日头条某地方分公司。

 

谈起传统媒体的经历,郭晓松认为,传统媒体有严谨的操作流程和制度,内容生产很规范,传统媒体还培养我们的价值观,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每个在传统媒体工作过后进入新媒体行业的人,不管是工作了一年两年,还是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肯定会感恩传统媒体带来的这段经历。

 

在郭晓松看来,过去的这些年,是传统媒体发展最迅速,接触到的新生事物最多的时光,媒体人的地位在这十几年里有显著的提高。他认为媒体人有很多的含义,媒体人可能从来都没有这么被重视和关注。

 

传统媒体正处在媒体巨变和转型的节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是指有很多的平台和渠道,最坏的可能是一种失落,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忽然进入新媒体这个圈子,在新媒体这个平台来看,他们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怎么被一群小年轻超过去。

 

郭晓松认为,传统媒体人在报社工作,就是在不停地掏空自己,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如果不学习,直到某一天的时候,我们对传统媒体来说,可能已经没有了作用。

 

郭晓松告诉观媒君,自己在报社工作了这么多年,很多事情希望去改变,但囿于体制的局限,难以施展,所以很希望跳出来,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种角色转换特别的快,前不久可能还在想着怎么和新媒体“对抗”,一夜之间就跳到了对岸,做起了新媒体。

 

早些年的记者节,报社会举办一些广场活动,其实在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感触,当时很忙很累,压力也很大,当时也很少谈记者节。


采访最后,郭晓松给传统媒体人提出建议,要看准方向顺应趋势,如果不是自己创业,那么请选择最优秀的平台,站在最优秀的平台上,能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也能瞄准下一个风口。


3

花儿,原《北京晨报》记者,现任某门户网站编辑



花儿是新闻科班出身,三年前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大四那年,花儿在财新实习了三个月,“我看到了最优秀平台最优秀采编团队在业务和理念上的专业,”谈起这段实习经历,花儿仍非常敬佩那时带着她采访和写稿的前辈们。

 

大学毕业后,花儿入职《北京晨报》。新记者都要从热线、突发开始做起,跑社会新闻虽然辛苦,但可以迅速成长。花儿称,这段经历为她现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纸媒工作两年后,2015年6月,花儿选择到一家门户网站工作。原来主要做本地化的社会新闻,而现在则是报道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和热点事件,尤其是在各家都发力即时新闻的状况下,压力和挑战其实不小。

 

花儿告诉观媒君,进入门户网站工作,新闻操作的方法没变,具体方式上是现场采访变成了电话连线采访以及网络搜索,整合信息的要求更高,还要抢时间,有时候稿子慢半小时落在别人后面就没法用了。

 

谈到传统媒体工作经历,花儿认为,帮助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了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锻炼了基本功;二是跑马航MH370这样的大突发和北京“两会”等时政新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说热爱太矫情,从学新闻到做记者,其实就是喜欢。一眨眼已经是过的第四个记者节,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花儿觉得,哪怕带着镣铐跳舞,还是应该在是记者的每一天做好无愧于这个职业的事,也希望能朝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目标不断努力。


坚守者


1

白素君,《都市消费晨报》首席记者



白素君有12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其中记者就做了11年,剩下的一年是做报纸编辑。现在,白素君是《都市消费晨报》首席记者,这么多年来,自己只做了一件事儿——救助报道。

 

从业12年,白素君也有她的焦虑和烦恼,每天打求助电话找她筹款的人特别的多,“没有一天清闲”。白素君告诉观媒君,求助者给她顷倒的全是负能量,“我要把我的稿件转化成正能量,感动读者,让他们给求助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白素君的微信好友有3000多个,其中求助对象接近1000人,“有时候,我看的心里也难受。”“有时我也在想,要不要坚持下去,是不是该换个职业。”

 

优质内容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同样令白素君感到压抑,白素君有些失落,那些散发着美好的美文越来越少,在编编凑凑的热闹中,读者追逐当前流行的“时尚”,喝着各种鸡汤段子。白素君坦言,自己是个有情怀有底线的人,可现在的她却有些矛盾和焦躁不安,觉得随时都会被淘到沙滩上。

 

白素君认为,自媒体时代,大家的发稿速度很快,但是很多编辑的稿件掌控能力不够,对框架结构也吃不准,稿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我也欣赏愿意尝试一切美好事物,比如我也在转型。”白素君谈到,报社现在都在玩全媒体,我学会了做微信,见到新闻,先手机拍图,遇到突发事件,我们用手机打稿件先发简讯。

 

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白素君提醒同仁们,好好吃饭,注意身体,做个有情怀有温度的记者,保持自己的风格,多写有力量的文章。


2

吴振鹏, 《新京报》调查记者,社会部副主任



观媒君今天联系上吴振鹏,是下午的两点半,他刚准备睡觉。为了跟进突发的新闻,他一宿未眠。

 

2012年,吴振鹏从广州大学毕业,当时云南的《都市时报》举办了一个青年记者训练营,他幸运入选。吴振鹏在《都市时报》留了下来,做到了2013年年初,然后北上来到了《新京报》。谈到这个新的开始,吴振鹏告诉观媒君,当时报社只招编辑,他找到领导,表示希望能到一线采访,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进入《新京报》工作以来,吴振鹏做深度调查,采写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稿件。就在半个月前,他升任社会部副主任。

 

第一时间关注和报道突发事件,是《新京报》的工作常态,吴振鹏告诉观媒君,立体化的操作模式在《新京报》已经被普遍采用。

 

6日上午,河北保定发生“6岁男童坠井”事件,新京报社会部派出两名记者赶赴现场,吴振鹏这次留在了后方,进行统筹协调,从昨天早上一直忙到今天下午,给前线记者拟提纲,打磨稿件,并给出必要的建议。

 

虽然报纸不能及时发布报道,但微信等新型渠道仍能将《新京报》的声音传播到各个角落。

 

以前比较优秀的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到传统媒体一线工作,而现在很多的学生则会选择进入新媒体领域。吴振鹏认为,记者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希望更多优秀的青年人进入这个领域,做出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3

余宽宏,荆楚网编委、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副总监兼时政要闻部主任


余宽宏是一名省级新闻网站记者,2007年全年在荆楚网实习,第二年毕业后进入荆楚网工作。2009年,余宽宏被借调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了一年,当然工作还是和新闻有关。

 

余宽宏告诉观媒君,刚进入荆楚网的时候,那时工资还比较低,当时有不少同事选择了离开,进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发展前景较好的单位。但余宽宏还是坚持了下来,他做过时政新闻,也搞过监督报道,先后换过很多的岗位。

 

最让余宽宏难忘的是2014年的春节,当时他接到农民工打来的电话,反映碧桂园拖欠工资,余宽宏和同事随即赶到碧桂园进行采访,“当时工程项目负责人态度冷淡,以为我们就是做做样子找他们要钱。”余宽宏告诉观媒君,采访结束后,他们的负责人拿着两个大信封硬往我们手里塞,但被余宽宏和同事拒绝了。

 

回城的路上,余宽宏的手机被各种说情的电话打爆了,当时余宽宏也向领导请示,最后大家顶着压力,把稿件发了出来。“看到农民工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我们感觉很有成就感。”

 

谈及传统媒体的工作,余宽宏也感受到了枯燥。日复一日的采访和写稿,没有毅力很难坚持下来。

 

荆楚网总编辑张先国曾在新华社工作,遇到突发事件,他会把大家分成几个小分队,大家明确分工,分头行动,在“头儿”的带领下,他们写出了不少带有国社特点的“微信体”稿件。余宽宏告诉观媒君,这类稿件很受欢迎,在互联网上传播效果很好。

 

算下来,余宽宏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快十年了。观媒君请他说两句,他停顿了一会儿,发来这样一行字:大家在这里,虽也有埋怨,带着艳羡议论着外面的世界,却依然踽踽前行!



[观媒推荐]

央视校招取消传统编播岗招聘

新华通讯社社庆收习大大贺信

北京互联网公司多设党委书记

大学生浪费引自媒体省台开撕

商网总编辑拿到了“正高”职称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姜璇  jiangxuan@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投稿、爆料、合作、加入观媒村请联络
微信id:guanmedi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