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专家权威阐释怎样才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题图)
导读:
进入2017年,“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直白响亮的话语成为开年最红的号召。媒体人,尤其新闻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宣传报道的第一线,他们的“加油干”,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而“中国新闻奖”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奋斗目标,可究竟如何才能在众多的新闻文本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一奖项?“看传媒”整合相关获奖者与评委的深入剖析与观点,权威阐释这一重要奖项背后的故事、逻辑与实用经验。
一、淬炼中国新闻奖青睐的文风:四个秘诀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在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研讨会上说:“文风代表作品的语言风格,折射作者的思想品格,背后体现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媒体的责任担当。”可是,朴实真切、生动鲜活的文风究竟从哪儿来?
沉下去
落实改文风,“最笨”但也最有用的办法就是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坚持俯下身、沉下心,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基层、走进现场,才能推出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作品。
一年中平均有半年在基层采访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光明日报社记者唐湘岳,写的上百个典型人物,都是从基层挖掘出来的。他为了报道为教育付出生命的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乡村小学校长李黎明,在宜章住了3个月专门搜集新闻素材,为了反映民间职业剧团发展历程,用10年时间跟踪“映山红现象”。回首自己34年记者生涯,唐湘岳觉得最珍贵的财富是8个留言本,唐湘岳说:“采访对象给我的留言,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他们发自内心的留言,简洁、生动、形象又非常深刻,这给我改进文风有很大的启示。”
换说法
有好文风的新闻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换说法,用通俗语言阐述复杂道理和冷冰冰的数据。6000多字就新闻报道而言是不多见的长篇幅,但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人民日报》报道《五问中国经济》却依然让读者感到“解渴”“过瘾”。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组访谈全是干货,较好地将“高空俯瞰”与“细节聚焦”统一起来,拉近了重大经济话题和普通读者的距离。“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类似的表达,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语阐述了经济道理。
说细节
“要想不‘自说自话’,让读者爱看、看得下去,就必须有足够的事实——特别是有生动细节的事实支撑。”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编辑程卓的这句话,点出了改文风的又一大秘诀。媒体讲故事的时候,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落实改文风。作为《习近平的“刚”与“柔”》英文稿的主笔,程卓提到她的这篇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时说:“文章开头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站在大雨中与企业工人交谈、合影,衣服都湿透了的细节描述,既有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务实亲民的作风更是得以自然展现。”
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河南日报》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通篇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马保东四处寻找失联的马奋勇,想把钱还给马奋勇时是这么写的:“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几句话,就把马保东“找人”“还款”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出来。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国庆说:“新闻记者要让讲述的故事有画面感,让故事‘独到’‘味足’,让人物鲜活起来。”
善创新
在数字时代,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记者要时刻保持对时代、对生活的敏感,努力把握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在改进文风方面积极尝试、有所创新,在同题竞争中寻找独特的新闻点。
关注多地记者联动为白血病患者找到廉价救命药这一话题的媒体很多,为什么《工人日报》的文字系列报道《“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就能一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工人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贺少成认为,关键是他们找到了独特的落点。贺少成回忆,当时大家在分析选题时觉得如果写成简单的正面表扬稿,与不少媒体已见报的稿件没有多大区别。“‘炒冷饭’的新闻不叫新闻,我们在琢磨的过程中,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新闻,里面反映的是廉价药难觅的‘老大难’现象,改变思路后才写出了这篇获奖作品。”贺少成说,新闻就像一颗钻石,它有很多的切面,你从哪个角度切入,它折射给你的光芒可能会不太一样,“在新媒体和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我们的独家新闻可能越来越难做,但我们可以去找独特的新闻点。找到这个点,也许可以四两拨千斤地去做新闻”。
二、获得中国新闻奖者言:九种经验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李宣良:好新闻要靠好的作风文风、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示》是集体成果,记者白天在训练场上和战士们挥汗如雨,晚上在驻地挑灯夜战、整理资料、构思写作。60余天的深入采访获得大量生动细节。
留言本里有动力
光明日报社唐湘岳:回首34年记者生涯,最珍贵的是8个留言本。时间像一位魔术师,把我的留言本变幻得乐趣无穷。本子里,少年足球队员终成国足主教练,青涩高中生实现演员梦,退伍军人独守大山30年……采访对象给我的这些留言,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发自内心的留言都简洁、生动、形象又非常深刻,对我改进文风有很大启示。
好新闻要靠“硬功夫”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国华:新闻工作需要丰富的实践锤炼,才能不断趋于成熟。优秀新闻作品是靠“硬功夫”而不是“巧功夫”拼出来的,是用智慧、汗水和生命书写的。一篇好新闻不是只靠漂亮的文字和技巧的处理,而应该体现记者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用匠心“研磨”新闻作品
中央电视台岳群:要让电视作品有感召力,就要切实落实“三贴近”要求。在《大国工匠》报道中,我们坚持文风的改变,深入基层,用细节说话,用镜头说话,沉下心去挖掘,让大国工匠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我们也是新闻界的一名工匠,工匠身上的敬业、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用匠心去“研磨”每一个新闻作品。
脚底板下出新闻
工人日报社车辉:新闻价值、新闻点的判断和提炼至关重要。《“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的采访和写作没有高深的技巧,而是抓住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既有建设性,又不越位添乱,体现了记者的担当。为了报道廉价救命药为什么难找,我们采访了制药企业、药房、医院、医生等各方机构和专业人士,使廉价药投入少、生产难等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以 “故事化”实现“柔性”传播
河南日报社王国庆:党报是新闻纸、观点纸,也是“故事纸”。这就要求记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悦读”率,实现“柔性”传播。《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从讲述看似平常的借钱还债故事,传递出诚信的力量;以白描方式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等,刻画出人物性格,让人物鲜活起来。
到人民群众中去挖素材
江苏城市频道黄琼花: “一滴水中见太阳”。记者一定要到人民群众中去找典型,挖素材。《老冯家的“传家宝”》以一位87岁老人坚持亲手编撰《家》报的故事切入,通过详实采访,以对当事人、网友、现场评论员的访谈互动方式,多视角探讨传承优良家风的时代意义,展示“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
媚俗与猎奇换不来读者认可
中国网吴闻达:新闻报道的核心始终是“有血有肉”的人,这要求我们在报道中无论是画面要素还是文字介绍,都要突出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注重发掘报道对象的个性与共性,发掘故事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对于网媒记者,媚俗与猎奇也许能换来一时的点击量,但一定换不来读者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让“想讲的”和“想听的”相结合
中国日报社朱萍:提升国际传播实效,需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和范畴,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相结合。不能把贴近外国读者理解成一味迎合外国读者,特别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要始终保持“政治家办报”的清醒意识。
三、评委说:五类新闻如何获奖?
文字类
湖北省记协原副主席许万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必须体现新闻传播规律,既要“顶天立地”,又要有鲜明特色或创新表达。“顶天”是紧扣中央精神,“立地”是接地气、冒热气;鲜明特色或创新表达则是对文风和写作的要求。视野宽度影响报道厚度;独特细节增强作品感染力说服力;短句式不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有效增加信息量。这是传播的规律。
广播类
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蔡尚伟:获奖作品多元化的题材选取,体现了年度重大主题;在表达上用多种声音符号叙事评论,充分发挥了声音特色。在新理念和新技术推动下,广播节目形态要集更强的互动性、更灵活的选择性、更舒适的伴随性和更深的融合性于一体,表达要“短实新活”,增加报道温度。
电视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高级编辑赵微:从题材看,两极化分布趋势明显:一极指高端时政类、重大主题类题材,另一极指贴近基层的民生题材;从形式看,从粗陋简单、不修边幅到讲究包装,更加注重颜值和卖相。把纪录片的制作技巧用于新闻节目,更加突出电视特点和更强的可视性,成为讲好故事的有效方法。
网络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获奖网络作品有以下几点共性:一是聚“热点”,做深度探寻,政治、文化、价值观导向正确;二是重“落点”,“大题材”着眼,落点百姓民生,回应现实关切;三是有“看点”,大胆引入3D、H5等新技术报道方式,网络特点鲜明、突出,创造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建立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之上,包括文化表现规范、价值要素规范和技术使用规范。
国际传播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通过“短、实、新、雅”实现“改进创新”,实现“简而有法”,提高国际传播效果。短,即“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实,就是“意真”,不为空言,不为妄语;新,就是“务去陈言”,说话、做文章不为套话,不拿腔拿调;雅,就是“品贵”,官方语言具有权威性,呈现时要庄严、端正、规范。
注:本文转载自看传媒(ID: iseemedia)
[观媒推荐]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张少杰 shaojie@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