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条大新闻,东方卫视提前新闻联播半小时播出

2017-03-08 蔡一鸣 传媒大观察

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报道截图对比(题图)

蔡一鸣 / 传媒大观察


两会会期进入第六天,几天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多个地方代表团,听取汇报、聆听建议、提出计策。相继于3月5日、7日和8日来到上海、辽宁、四川代表团,同代表们共商国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几天来频繁参加的地方代表团审议的报道中,上海电视台敢为人先、先声夺人,采取了“时效性为先”的策略,于当天下午18时30分左右抢先《新闻联播》30分钟,首发自制时政新闻,成为全国首家报道该则新闻的媒体,这也打破了此前“时政画面央视独大”的惯例。


5日下午15时许,习近平参加了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当天15时31分,新华社率先发布新媒体快讯,以简明扼要的一句话新闻覆盖所有新闻点,成为新媒体端各媒体转载的新闻来源。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是每年两会的“必选内容”,有一定的预见性,因此媒体对于该条时政的处理也较为从容。


但由于会议时间安排较晚,会议结束后至《新闻联播》开始前可供后期编辑的时间紧迫,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诸如此类的重大时政体裁,安全播出通常是第一要义,使用统一通稿是最保险的举措。但面对“压力山大”的棘手问题,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电视新闻中心却迎难而上,以新闻时效性为追求,争分夺秒、接力报道,在确保安全播出的前提下,于当晚18:30抢先《新闻联播》30分钟,率先发布自制时政,成为全国第一家发布该条重要时政的电视台。



根据播出情况,由SMG电视新闻中心制作的《习近平与上海代表团共商国是》时长7分钟左右,与《新闻联播》播出的《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时长相近。但从内容上看,东方卫视《东方新闻》首发的时政与《新闻联播》版差异较大,无论是从行文的遣词造句、语言语态还是画面剪辑,都存在不小的区别。在诸如此类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上敢于自制新稿件、敢于谋求差异、避免同质化,是地方新闻媒体敢想而不敢做的,这方面东方卫视尤其值得点赞。


两台对同条时政新闻的处理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


①导语设置的不同。


对比央视版和东方卫视版不难看出,央视注重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以统领全局的意识,以大思想带小方向,切入点小,覆盖面大。东方卫视则更侧重于习近平对于上海建设的积极评价,并延伸出“与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深化自贸区改革”等补充信息量。


②文章结构有差异。央视在全文中着重对于习近平的强调和论述作了大篇幅报道,而东方卫视则利用了一半的时间对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新当选的市长应勇及其他代表们的发言做了详尽报道。在央视的稿件中,上述代表发言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由此看来,东方卫视在时政的处理上,更偏向于将“大时政”软化,以本土视角关心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的见闻所感,充分报道本地领导班子在会上的建言献策,提升“上海元素”在该条时政中的占比。


优点在于,不同地域的受众在观看不同电视台制作的时政新闻时,所获得的必要信息量也不同。以上海本地受众为主的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观众能从中了解到上海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大走向,也能感受到总书记对于治国理政的新方针、新路子;而关注《新闻联播》的观众则能从央视版的时政中,对照自身、举一反三,以上海的城市发展为契机,呼应自己、辐射全国,从而对部分地方政府起到决策参考、理论依据的辅助作用。


③画面剪辑有差异。央视版的时政新闻画面干净、剪辑流畅,会场内的关系镜头、反应镜头、发言镜头均有涉及。与此同时,东方卫视由于条件所限,机位架设的角度不佳,导致拍摄视角不如央视版规范,但毕竟受客观条件所限,理应谅解。



除此之外,东方卫视在临近末尾处,大胆增添新画面、新内容,将习近平与上海代表团的代表们亲切握手、寒暄的画面以无配音、全程同期声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在央视版的时政中是没有的。通过电视画面,我们不仅能看到出席和列席的上海各界代表,还能从现场的同期声中感受到习近平亲临代表团的喜悦和激动心情。习近平在与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握手时,笑称“你是主持人,你的节目我看到了”,在与一位上海文艺工作者代表握手时,习近平询问她“最近拍片子了吗?”一下拉近了同代表委员之间的距离。


电视体与通稿体:传播媒介不同  “文风”理应有所区分


2013年以来,随着时政新闻报道的放开和“走转改”文风的推进,央视和新华社开始在部分时政新闻中尝试“求同存异”。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撰写的稿件自然更正统更权威。此外,由于纸媒和电视媒体的差异性,新华社往往不具备“大量使用口语”、“使用同期声”和“出镜记者报道”的条件。例如在党和国际领导人外出访问时,《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可以在外景进行出镜报道,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和基本概况,并对领导人行程进行提前预告。形式丰富且不单一,无形之中扩大了信息量。但新华社在一般的时政通稿中并不会将这些列入正式稿件中,而且由于是文字上的表述,和电视的口语表达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助词的选择上也更加严谨和书面。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是,央视习惯于将“3月8日”表述为“3月8号”,将“3月8日,某某某参加会谈”表述为“昨天,某某某参加会谈”,这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差异。延伸开来说,这就是电视新闻时政稿和平面新闻时政稿的不同。电视要考虑播出形式和口语化表达,要考虑说出去的话便于理解且不会过于生硬。《新闻联播》主播欧阳夏丹就曾表示,《新闻联播》的主播们有时对于不是非常重要但生硬拗口的稿件,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加助词使其更加通顺便于观众理解。


时政新闻要勇于突破桎梏:以走转改为契机 融“时度效”为一体


这次东方卫视敢于自制时政稿件,改进时政“画风”和“文风”值得地方电视台学习和效仿。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报道一直遵循着严谨的文风,迫于播出安全的需要,时政类新闻往往文稿单一,遣词造句有规律可循;几个媒体看下来,新闻稿件似乎高度统一,缺少有效的信息量,缺乏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改文风、转作风的勇气。2013年中央下发“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让“走转改”、“接地气”的文风改革吹遍祖国大地。在中央精神的引导下,《新闻联播》减少了长篇累牍的时政报道,将政治局常委级以下、副国级领导人的时政新闻移至《晚间新闻》,减少时政新闻报道时长,做到了“有的放失”。


一段时期以来,时政新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非但没能起到助推时效的利器,反而成为制约信息发布的阻碍。9·11事件当天,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受到了“时政版面”的制约,难以“打通版面、打通时段”,做到信息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时政新闻逐渐“退下神坛”,在诸如“马航MH370失联”、“MH17坠毁”等“强强相碰”的新闻时段,央视敢为人先,分别采用“双视窗”和取消、延后时政播出的大胆举措,为新闻价值充分让路,形成了以递进新闻为主体、直播连线为依托的新闻编排方式,确保新闻不因时政而“断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止吹捧。一些地方媒体,时政新闻制播缺乏智慧,领导形象高大全,左手指点江山、右手挥斥方遒,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开会发言光张嘴不出声,让观众看得无聊无趣、一头雾水。2月17日刘奇葆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指出,新闻界改文风“永远在路上”,要形成“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粗话雅说、空话不说”的报道风格,做走转改的“先行者”、改文风的“排头兵”。


春节前夕,《新闻联播》在播出习近平在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巧妙运用同期声,透露了许多新华社“通稿”没有的内容“。


——“这什么馅的?”

——“猪肉馅的。”

——“你们家炸的那个东西挺好吃的,我在北京经常买那个江米条吃,还有炸排叉。”

——“这就炸好了是吧?”


习近平手拿账本帮村民算“支出帐”


2月24日习近平在首都体育馆考察时,《新闻联播》巧妙运用同期声,展现总书记与备战2022冬奥会的少年运动员的亲切交谈:

——“你们都是什么时候来滑冰的?”

——“我们已经滑冰三年了”

——“三年啦?那都是老运动员了”

——“咱们来一个碰撞,把块头长大一点”


无论是探究时政文体的异同,还是鼓励倡导省级新闻媒体“时政抢发”的“时度效”导向。显而易见,东方卫视的“走转改”反映了地方新闻媒体谋求“时政同步”的迫切需求,也赢得了普遍的好评和赞誉。时政新闻也应遵循新闻规律,坚持以真实性、时效性为原则,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打破传统桎梏,以走转改为契机,融时度效为一体,充分利用各媒介载体的技术手段。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融合新兴科技创造。央视台长聂辰席在部署今年两会宣传报道时强调,“坚持创新创优,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努力将时政报道出新出彩”。在今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开幕式直播上,央视直播团队架设11个机位,首增鱼竿式摄像机、轨道吊臂等特殊机位,并在后期剪辑中尝试使用淡入、淡出等特效转场的应用,提升了时政报道拍摄水平,确保了直播画面重整体、求细节,生动展现了开幕会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氛围。据统计,央视新闻中心制播的两会公共信号被157个国家和地区的215家海外合作方转播或部分使用。


于时政报道而言,平面媒体要强化语言运用、遣词造句的功力底蕴,让观众凝聚最大公约数;电视媒体把握好现场为大、时效性为先的原则,着力提升新闻播发速度,以音画结合提升时政观感,在舆论场激发最大正能量;新媒体多采取碎片化、短标题处理,随时随地传播重要资讯,与大屏两端实现同频共振、从相加到相融,在百姓中画出最大同心圆,让主流阵地更牢固、主流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充沛。



《财经》杂志880万卖了?

北上广党报报道人大开幕

人民日报创意H5火爆刷屏

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现新变化

纸媒终将战胜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陈浩洲   haozhou@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