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洋网曹苏宁: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H5去呈现?

2017-05-08 张少杰 传媒大观察


广州日报大洋网总编辑曹苏宁(题图)


编者按:媒体深度融合、全面转型正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最强音。作为国内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行业垂直门户和定位于“影响拥有影响力的人”的“媒中媒”,观媒已连续举办两届观媒峰会,引发行业广泛讨论和关注。第三届观媒峰会于2017年5月27-28日在上海召开,峰会前,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特别策划推出《媒体深度融合对话》栏目。本期对话邀请嘉宾为广州日报·大洋网总编辑曹苏宁。


Q:建设“中央厨房”几乎已成媒体融合的标配工程。除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个“样板间”外,各地方“中央厨房”探索也是亮点多多,比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浙江日报的“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模式,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长江云”。在这些模式中您更认同哪一种?您心目中的“中央厨房”应该是怎样模式?


A: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2014年12月率先成立了中央编辑部,当时被纳入年度媒体融合的重大事件。集团中央编辑部包括三部分:一是《广州日报》编辑部,二是广州日报社全媒体新闻中心,当时主要负责广州日报的“两微一端”;三是广州日报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经过两年半的实践,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央编辑部已经实现采编发的一体化,在重大事件报道和日常报道中,都能成功地打出“组合拳”。


“中央厨房”的不同模式各有优势和特点,对于其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个人有几点思考:


1)要突破原有的以条线为基础的部门分割,成立以用户和产品为导向的工作室,工作室要包括采编人员和产品运营人员;


2)要明确报纸、网站、两微一端各端口的编辑部和各工作室的衔接方式,更加高效地协同作战;


3)要让中央厨房统筹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重火力”团队,更灵活地支持各工作室和各端口编辑部;


4)要设立研究院和实验室,从用户体验出发,为中央厨房的决策提供科学、有数据支撑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

 

Q:大洋网在广州日报"中央厨房"的设置中扮演什么角色?


A:广州日报大洋网应该要在广州日报“中央厨房”中扮演信息传播枢纽的角色。


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旧有的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失灵,内容传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大洋网作为广州日报“中央厨房”的信息传播枢纽,要发挥PC端的兼容性,将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品聚合起来,探索更有效地在“两微一端”之外的自有平台发布,使广州日报“中央厨房”生产的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另一方面,集团内的优质采编资源通过“中央厨房”更顺畅、更快捷地被引流到大洋网上,也是推升大洋网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支撑。


Q:大洋网跨界打造的“媒体电商”平台广报汇APP具体怎么运行的?大洋网在里面负责什么?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A:正如问题中点到的,广报汇客户端的定位里,有“媒体”和“电商”两个属性。平台上的这两个板块,是由广州日报大洋网和合作方各自负责,又合力推进,大洋网负责的是媒体这一块。从2016年1月至今,两个板块在平台建设、用户的吸引和留存、根据用户体验改进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展。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两个板块更好地互动、互推,“双剑合璧”。


对此,我看能否作一个大胆的假设:让客户端单独公司化运作,在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管理法规的框架内,引入合作方的资本,推动双方的深度合作。大洋网不一定要当大股东,但是引入的资本不得介入新闻信息采编业务,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看能否尝试“特殊管理股”的做法,由大洋网内容负责人兼任广报汇客户端总编辑,总编辑对新闻信息内容负总责。


Q:很多门户在媒体融合转型中都搭建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大洋网新媒体矩阵搭建情况怎样?


A: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形成矩阵,单个的“新媒体”是否也可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州日报大洋网旗下的新媒体,主要包括了网站、数字报纸、手机大洋网、大洋网微博、大洋网微信、广报汇客户端等。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大洋网和广报汇客户端。据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每月发布的“城市网站传播力榜”显示,大洋网PC端传播力目前在城市网站中处于领先地位,被转载指数连续6个月排在同类网站首位;2017年1月,广报汇客户端的下载用户超过了100万。


在PC端和移动端的内容管理上,大洋网实现了两者的同步更新。在广报汇客户端推出初期,PC端和移动端发稿是相互独立的,各有一套稿件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的流程,是两个团队在做这些工作。2016年7月以来,最初是出于统一把关的考虑,大洋网对网站和客户端的内容管理进行了整合,一篇需要同时刊发在两个平台的稿件,只需要在PC端的后台处理,然后将稿件“一键关联”到客户端对应的节点,网站和客户端就能同时完成对外发布工作。

 

Q:您认为承接了党报资源的党报网站在媒体融合中如何做到既具权威性,同时又能接地气?


A:作为“地方党报所属新闻网站”,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必须把保持党媒权威性、引导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类信息纵横交错、真假难辨,守好舆论阵地、维护党媒的权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大洋网坚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及时对信息进行核实,在信息发布和传播真相中占据主导权。


大洋网通过强化、整合编委会审读岗、新闻中心审核发布岗、技术中心综合岗的把关审核作用,实现全程统一指挥、全程发稿监控、全程操作留痕,建立起一整套以技术为保障的新闻发布工作流程,确保内容的导向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接地气方面,无论是传统的PC端,还是正赶在潮流中的移动端,大洋网在内容建设上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发展路线——本土化。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越来越多人希望通过媒体了解广州。为此,大洋网坚持明确自身定位,进一步凸显广州主流新闻网站的本土优势,讲好广州故事,借助广州的城市影响力,推升大洋网的传播力。

 

Q:如今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很多门户都发力打造了自己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产品,大洋网发力移动端打造了哪些产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您对网站传统的PC端和移动端建设分别有哪些思考?


A:自2016年以来,广州日报大洋网一直致力打造的移动端产品就是广报汇。网站的PC端突出的是本土化,移动端突出的是针对本土用户的服务性。这两者,都是基于大洋网“地方党报所属新闻网站”的地位、还有过去20多年里《广州日报》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确立的。


在PC端,大洋网主打“广州24小时”、“广州各区”等本地资讯版块,提供贴近性和实用性强的的新闻、生活和商业资讯等。大洋网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央编辑部一起,积极策划推出契合广州主流受众需求的原创内容,通过挖掘广州本土题材,制作既受广州本土用户欢迎,又形式新颖、形态多样的产品,彰显与广州文化相符、传统与创新相融的气质。


在移动端,“广报汇”客户端致力于通过“媒体+电商”的形式,力推城市资讯和社区服务。在推出停车场、违章查询、水电气缴费等城市服务的同时,与电商合作推出加油、餐饮、超市抵用券等电商服务,满足用户对本地生活资讯及服务的需求。为了让资讯推送和服务更加精准,广报汇通过LBS的定位,在广州11区的基础上,将区域定位细分到“街道”一级,用户进入“各区汇”后,即能看到所在街道的贴身资讯和服务。

   

Q:前不久搜狐首页改版放弃海量新闻模式,引入机器推荐。这种门户改版新模式,是否大洋网以后也会尝试?您认为传统主流媒体网站是否会往搜狐这种模式转变?


A:相比“今日头条”等移动客户端的机器推荐,门户网站引入机器推荐的模式更值得观察。如果PC网络的信息更新方式由“人工编辑发布”,转变为“人工干预头部核心内容+机器推荐长尾内容”,就是希望改变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搜”新闻的习惯,意味着用户将享受到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PC网络用户的身份识别,不像移动客户端那样明晰。移动客户端可以通过捆绑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手机号等,来锁定用户、实现画像。但是PC端的用户如何锁定呢?我问得再直接一点:有多少人还在登录门户网站、通过浏览特定网站的PC端获取信息呢?


广州日报大洋网目前也在围绕首页推荐模式进行改版,计划推出“洋10条”——借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全网点击率高的新闻进行排序,在首页重要位置推出并实时更新。同时加大图片、视频等内容形态的比重,编写简练的文字信息辅助阅读,提升用户体验。

 

Q:媒体融合关键在人才,您怎么看待最近几位门户总编离职的现象?


A:呵呵。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对这个提问的第一反应是:门户总编离职与媒体融合未必有什么关系。

 

Q:今年两会高科技采访设备“钢铁侠”爆红媒体圈,但也引发不少争议。您怎样看待当前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上过度注重技术比拼的现象?


A:这些高科技设备出场的出发点,往往并不在于它们真正能为现场报道带来多少变化,而在于满足在转型中受困的媒体人“尝鲜”的愿望,就必然引发“哗众取宠”的现象,某些高科技采访设备是为“表现”而“表演”,为“技术”而“技述”。新技术的出现令贪鲜者一哄而上,例如H5被看作是内容呈现的新方式,前段时间极受欢迎。不管做什么主题的内容策划,都首先定个制作H5的计划。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H5去呈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同样道理,在直播上也一样。大热了一段时间之后,已经有分析认为,直播的流量红利期已经过去,内容才是重要的。事实上,技术和内容都必须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终极目的。没有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定位和生产模式的改造,只能是为技术而技术、或者为内容而内容,都是自娱自乐,都没有意义。


Q:您的2017媒体融合关键词是什么?请做简要解读。


A:标准。一是讨论了那么多、“摸索”了那么多,媒体融合到底有没有标准?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实现媒体融合了?二是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不同媒体是否还有特殊性?比如说报纸和电视台,实现媒体融合之后,还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注: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往期回顾

北方网韩颖新:不能完全靠机器推荐

大江网练蒙蒙:始终会坚信内容至上

华龙网李斌:中央厨房可常态化运行

东方网徐世平:红日计划扶持自媒体

大众网林忠礼:未必适合商网信息流



报名请长按此二维码并扫描



[观媒推荐]

直播App和网红直播当道

河南报业成立宅配联盟

东方网推出“红日计划”

华龙网李斌谈中央厨房

练蒙蒙谈媒体深度融合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陈浩洲  haozhou@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