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彤戴自更徐世平董林陈朝华,从五位老兵没有直播的巅峰对话看媒体未来(精编实录)

2017-06-02 观媒君 传媒大观察

五位媒体大佬在巅峰对话现场(题图)


编者按:5月27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领袖、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剑。


作为国内媒体业内最顶尖的盛会,第三届观媒峰会特别呈现“媒体的名义”主题沙龙论坛,一点资讯总裁、凤凰网联席总裁陈彤;新京报社长戴自更;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林联袂登场,五位大佬巅峰对话,纵论传媒行业走势,掀起内容与技术谁与争锋的头脑风暴。江苏卫视主持人赵丹军主持对话。这场对话的实况并没有直播。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独家推送巅峰对话精编实录,呈现五位媒体大佬的激扬智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做媒体有很多事不足以对外人说


主持人:在座的都是大佬级的人物,经历了媒体的起伏,有着非常资深的媒体经历。各位是否可以把这些年做媒体的经历,用一句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在这其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点资讯总裁、凤凰网联席总裁陈彤

    

陈彤:这几年变化好快。三四年前我还在互联网的时候,看手机端内容已经看不下去啦。这不是新闻呀?!和15年、20年前相比,我们认为的新闻基本就是受众接受的新闻啦。可以说我选择了逃避,逃避到一个相对陌生而轻松的行业。因为各种原因,我又回来了。刚才您说一句话形容,百感交集,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主持人:从事媒体这么多年,百感交集。徐总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您刚才说混了20多年,越来越老了,但是我觉得您没见老。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

    

徐世平:确实,业界做过20年的不多了。陈彤不算,中途跑了。现在还在岗位上坚守的,我们叫“骨灰级”人物。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做互联网差不多有18个年头了。原来我经常写文章,总结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经常用筚路蓝缕来形容,很艰辛。至于说长得年轻,其实我也不年轻,主要是心态好。只有心态好,才能平复自己的心。

    

主持人:戴总,刚才您说到传统媒体,新京报创办到现在有14年的时间了,您几乎一直在这里,没有改变过。很多人说难以坚持,您怎么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这么有声有色?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

    

戴自更:做媒体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意思,可能我也坚持不下来。同时,(做媒体)也是有挑战性的一个职业,没有挑战性,每天都是重复的,可能也没有意思。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职业。我们看到过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晚报的崛起,一直到本世纪初,慢慢走向衰落,整个过程我们都经历过。人在其中,有的时候像坐过山车,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从原来的报纸到网络,到现在的移动端,再到视频、直播等等,这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作为新闻人可以全程的跟着这个时代往前跑也很有意思。当然,还有很多徐总讲的“筚路蓝缕”等不足以对外人说的事情。尤其是我这样的,不高兴的事太多了,数不胜数。我觉得在中国做新闻,注定你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但有的时候想,为了有一些自己渴求的东西,还是值得的。

    

主持人:觉得很多东西还是难以坚持,做不下去。您觉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陈彤:我特别同意戴总所说的。卖手机、卖电视的时候(陈彤离开新浪后加盟小米公司,编者注),我就说金正男死了和我没有关系,但是我回到媒体,他的死就和我有关了。我可以参与报道,作为比较权威的人士,以专业角度在饭桌上扯这件事,这就有意思了,这是我的擅长。

    

媒体融合要借着“互联网+”来改造我们


主持人:每个人各自的“意思点”不太一样,我们会找到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刚才也说到,在座的好几位都是从纸媒出来的,接下来请问董总,您如何看待纸媒的发展前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林


董林:关于纸媒的发展,刚才也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我在想,我们是否还有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融媒体、融行业,现在东方网和上海银行签约等等,已经是一个生态圈。我觉得我们要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就是我们放开,不要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新闻媒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非媒收入达到了65%,媒体收入仅占35%,我们也在做文化+旅游、传媒+财团,投了不少亿在金融机构里面。同时,媒体内部的融合也在做。6月1日是河南日报创刊68周年,“中央厨房”也要上线了。我觉得媒体应该敞开胸怀,拥抱更多的行业。实际上,媒体的行业界限在逐渐的模糊,我们可以更多的进入新兴行业、第三产业。

    

主持人:您是说纸媒的发展只有不断的融合才会走出这样的道路?

    

董林: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不能仅仅是小圈子的融合,我觉得还可以放大,有更多的融合,特别是借着“互联网+”来改造我们。实际上,互联网为我们打造了非常好的平台。


主持人:刚才说到了融合,请问陈总,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和很多人一样,都是跨界媒体人,而且跨了特别多的界。刚才我们所说的“融合”,这也是相融合。您每次跨界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挑战太大难以应对?


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


陈朝华:我一直在做媒体,一直把自己作为新闻人。我92年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周末》,95年到97年创办了南方周末上海记者站,97年参与创办《南方都市报》,98年到2013年见证了都市类报纸15年的辉煌,2014年做南都报系总经理等等,不管在哪个岗位都管内容。


2015、2016年转型进入互联网,从互联网公司,再去看一些传播,会有一些变化。当时我说我一是年纪比较大,二是不懂英文,不懂技术。那时候我45岁,当时他们和我说你不用讲英文,你做内容就可以了。现在又到了北京时间,如何定义呢?他们说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要建设新兴的主流媒体,北京时间奔着要建中国新兴主流媒体这个愿景去了。我会选择这边,因为这里有视频牌照、新闻信息一类牌照,我们可以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这是幸运的地方。


北京时间虽然刚刚起步,但是360公司导入了非常大的流量作为支撑,虽然我的title一直在变,但是我做的事情一直和内容有关。要说做了多少年,有什么感受,95年我在南方周末,每周开例会,经常怀念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

    

主持人:陈总,刚才说了百感交集,这是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东方网10周年庆生的时候,您来上海参加活动了,没有去参加重庆方面的一个会议,一定是觉得互联网领域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才会往这边走?


陈彤:因为我和徐总熟,和重庆不熟,呵呵。感触较深的一点,我离开媒体两年的时间,还是会有不少媒体朋友是会经常吃饭的。和很多以前的朋友交往很少了。北京的朋友不用说,但是徐总、董总,即使我离开媒体一线,我们一年至少可以喝一次酒。所以说,有些朋友还是要悉心维护的,不能趋炎附势。当然,早年多下基层,接触一线,广交朋友更为重要。



“技术在提高效益这块要比内容强很多”

    

主持人:刚才说到了关于内容的问题,陈总说他那时候就懂得内容,其它的都不懂。那么请问各位,在现在的媒体发展进程中,尤其是现在的融媒体产业的竞争中,您觉得内容和技术,你们更看重哪个?真正决定胜败的应该是哪个?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陈彤:这是一个大俗套的问题,在哪里都问。但是有没有一个人敢吹牛说“我懂内容”,我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大。因为用户的需求也不一样。15年前我敢吹牛,我认为这个新闻很重要。现在不敢了,可能这个新闻别人一点都没有兴趣。新闻要改成内容,改成阅读材料,这方面的变化最大。

        

陈朝华:相对技术而言我懂内容。从我现在负责的平台来看,我觉得技术肯定在提高效益这块要比内容强很多。过去我在传统媒体对技术不太懂,在搜狐时,从内容角度,有些内容需要实现时,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包括我到这边来,当时有人和我说,现在做内容也没有什么好做的,转型做产品经理可能比较有意思。现在有一个机会,代表做内容的人,至少是在我们团队里面产品技术,提一些来自文科生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听一部分。因为很多公司,产品系同学的一套逻辑,不一定和做内容的吻合。我有些感触,技术在提升效益这块是很重要的,在产品创新、用户体验方面,包括要讲一个准确的答案,技术的重要性要比内容大一点点。

    

主持人:戴总是否会有不同的看法?

    

戴自更:我觉得技术和内容,要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像徐总、陈总这样的,他们身处互联网平台,技术显然很重要。有了技术,才能把我们做的内容放到他们那边,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播的效果可能会提高。以“内容为主”的人来讲,可能还是要把内容做好,这是我们的专长。

    

刚才陈总、徐总讲了专业主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说明我们做内容,还是要把内容的专业性做得更到位,更好,再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分发、传播,这也是一个办法。

    

主持人:早餐的时候,我也和一些同行们聊,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技术为主的。也有同行说,做互联网,最开始的时候更倾向于技术,但最终还是要走向内容为王的道路。这个徐总认可吗?

    

徐世平:准确的讲,媒体的传播、技术的赋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这么迅速的前提下,技术赋能相当相当重要。第二句话,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头部的内容议价能力越来越强,这也是近年来的事实。所以,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因为今天是媒体论坛,在座的有很多是来自传统媒体和有传统媒体基因的新闻网站,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技术是严重匮乏的。从我们当前的业态来讲,技术更重要,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失误是跟风”

    

主持人:今天之前,我们分享了东方网的很多胜利成果。有没有失败的经历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让我们从中得到经验。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徐世平:我记得我们一个周年庆的时候,内部有一个讲话,没有讲成绩,都是讲我们的失败。我自己总结,我们最大的失误其实就是跟风。东方网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什么活都干过,什么事都干过。所以,我们做媒体需要盯紧风口,但是不能成为跟风者,我们应该成为追梦者。


我们把这10多年来所有跟风做的事情梳理了一遍,花了大量的时间,关了很多我们不擅长的应用。也就是说,吃了15年的苦头才刚刚悟出一些道理,互联网行业有多难?这样说你们就明白了。

    

陈彤他们做博客,我们也做博客;他们做社区,我们也做社区;他们做邮箱,我们也做邮箱。投了很多钱,现在都关了,因为这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东西。我们后来明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徐总说,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失误是跟风,这其实也是提前给在座同行一个经验教训。我们要找到最适合的事情,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大家经常看手机,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也是最大的弊端。融媒体时代,是否人们已经无法离开手机?

    

陈彤:我认为手机更多的是消耗了大家的生命和时间。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了什么东西?可能大家现在已经忘记了。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约个饭,一个电话就把饭约了。发短信,不到3分钟把饭约了。微信时代约的饭,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吧?本来很简单、可以很高效完成的事情都成这样了。很多人3分钟一看手机,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估计一段时间之后会好转。像周末,我半天或者是两三小时可以不看手机,我觉得很幸福。

    

主持人:网络媒体应该给受众提供更有价值、更有营养的内容?

    

陈彤:没有那么多更有价值、更营养的东西。周末的时候,有的时候听会儿古典音乐等等,不要有什么主持人的解说,纯音乐听听就行了。我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会慢慢的、理智的使用手机。现在“病态”感觉更多一些。


纸媒突围要打开变现和跨界融合的任意门


主持人:戴总,您的报纸这么多年来一直发展得很好。您感觉有危机吗?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戴自更:危机感很大,好的时候我们一年利润有1.6亿,去年是4000多万。我想,再往下走的话,是否也要进入到亏损或者是不挣钱的境况?很难说。但也许能够找到一个变现的途径来弥补报纸本身的亏损。


我认可董总刚才的说法,媒体总是需要的,但可能需要跟传播方式结合起来。现在,对传统媒体来说,最大困境可能还是内容变现的问题。新京报总的来说没有太大问题,目前单报纸的广告投放大幅度下滑。我们可能比别的好一些,但趋势依然很严峻。


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变现,来弥补报纸广告下滑的部分,但这条路比较难走。要建立好的媒体生态,必须要把原创内容和平台互动结合起来,我为平台提供好内容,平台能够支付我们相应的补偿,这样才可以把整个媒体生态往前推进。新京报正致力于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版权方面的坚持,可能还是要比其它媒体更讲究一些。

    

主持人:说到纸媒的突围,也说到了跨界融合,董总说坚持跨界,融合才能有发展、有出路。您觉得这个融合,关键是什么?如何融合?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董林:刚才您提到内容和技术的重要性问题,我认为,不同的人,看的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刚开始发展,技术很重要,之后的技术就是傻瓜型、智能化的,这时候内容就很重要了。不同发展阶段,看的东西不一样。

        

至于媒体融合,我认为还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刚开始做互联网,那是1998年,一开始我们在体制内觉得什么重要?资金重要,没有钱做什么?后来觉得不是这样一回事,我们觉得技术重要,有技术也不行,再后来觉得是体制机制,一定要突破才能干成。


再之后是经营、文化,再后来是媒体融合的生态环境最重要,就像你呼吸的空气一样,就像你所有的动作和肌肉记忆,都要是融媒体化的。一定要互联网化、融媒体化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融合。


媒体走向的整个环境并不那么乐观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想请几位做一个预测和判断。媒体今后的发展会是怎样的态势和走势?你们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媒体会走向怎样的开始?戴总刚才说到了报纸的发展前景,您预计媒体界下来会如何走?


戴自更:我对整个媒体的环境不那么乐观。媒体,在国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做了30多年媒体,一直在思考这个事。一开始明白,后来越来越不明白了。媒体,是产业吗?是一个文化现象?还是生态里面的一环?好像都不是。放在大的宏观环境下,是遵循新闻规律重要?还是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要?我总认为这个事情很纠结。难道新闻规律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吗?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允许新闻规律的存在?每天为这件事纠结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痛苦。

    

主持人:这样纠结的状态下,如此痛苦的状态下,你的报纸还可以做得那么好?

    

戴自更:痛苦时候,才可以产生好的作品。艺术家也非常痛苦,但痛苦中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因为是原汁原味的。

    

主持人:著名的画家、音乐家,很多时候是处于分裂的状态。

    

戴自更:媒体大框架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让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觉得有些茫然。也许陈彤或者是徐总,他们搞互联网的,对未来媒体情况更清晰。但我这个做传统媒体的人,总是处于纠结的状态。这是中国当下或者说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痛苦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这个东西解决不好,对整个媒体生态、媒体前景可能都比较迷盲。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痛苦状态会持续多久?

    

戴自更:我想我退休之前,至少一直会纠结。

    

主持人:您觉得会一直纠结到退休?

    

戴自更:我是开玩笑。我做媒体这行的时间长了,确实不太乐观。可能我对新的科技知识、新的媒体了解不到位。这段时间,有时候我会接触创业投资,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未来的发展,我的脑子当中觉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不知所措。

    

主持人:我们听听其他几位的看法。

    

陈彤:我觉得记者是一个很高端的事情。我还没有拿记者证,但是人人都是发布者,10多年前我就这么说,当然我不是第一个说的。


特别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太容易了,传播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刚才我在急速的思考,现在只有一种情形传统媒体有优势,就是内部会议。有些通告,现在可能传统媒体还有优势。


徐总以前是知名体育记者,以前大家看电视,一线体育记者特别有优势。现在,我坐在家里可以看几万公里外的巴西足球。我需要采访的话,你只需要和足联有些私交就可以了,不用去现场。所以,媒体可能留下来的,只有像新京报这样最顶尖的。


再比如说,中国媒体很多,电视台包括县级台有3000多个,但是美国呢?没有几个。媒体,本身也会“去中心化”,会出现一些小作坊,UGC会变成PGC,单独的UGC也特别难,UGC做火了一定是PGC,这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再说得更细一些,短视频是一个发展方向。5G的到来会比大家想像的快。进下半年很多人会用5G手机,速度快,资费非常便宜,少到你没有必要再用WIFI。那时,视频内容的门槛就很低很少了,做这个方面我觉得可能还有点意思,这是一个趋势。

    

主持人:陈总,您如何看直播平台?


陈朝华:我对直播并不是非常看好,我一直认为直播是耗流量产品,而不是拓流量、拓用户的产品。所以,一定要有大平台出现,而且最好有付费用户。

    

我在互联网的时间不长,我觉得年底或者明年,所有的信息流,所谓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分发等等,可能是标配。不管是平台型的执行应用,还是做地方或者垂直领域的应用,基本上都是标配。变标配之后,就没有故事好讲了。


接下来,专业表达和跨平台整合的精细经营能力,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新机会。不一定说只能靠自己平台内的商业变现方式,媒体这块可能只是很小一块。昨天、前天,我和南方报业的老同事说,现在我在互联网做了2、3年,再让我做传统媒体,我觉得传统媒体并不见得是活不下去。它反向整合能力很多,并不是要靠传统的变现方式、商业模式来存活,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主持人: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多的突围机会,只是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

    

董林:我还是对传统的媒体、内容的生产者持乐观的态度。就目前形势来讲,一定会逼着内容生产者进行内容升级,成为社会观察者、解读者,甚至是人类命运的解读者,因为人们需求在升级,内容生产一定会跟着它走。我们需要更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一点。

    

第二点,视频,肯定是下一个风口,而且现在也真是风口了。我有一种警惕,人脑想到的所有东西,视频一下子全部满足你了,会不会使人类思维退化,导致人只会看电视、看视频了。强调一点,视频的发展一定不要放弃对文字的追求,因为那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源头。

    

主持人:徐总,你怎么判定接下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徐世平:我有一个观点,媒体这个形态是会一直存在的,媒体一定是以品牌作为重点的。然后,通过多终端来呈现,未来的用户可能更关注某一个媒体的平台,而不会去在意他是通过什么载体、什么媒介传达的。


专家也讲,地球上有三股基本力量,军事、金融、媒体,作为三股力量,决定人类社会向前的发展。媒体这个形态,既然是基本力量,一定是重要的。


但这里我跟其他一些嘉宾也有观点不同的地方,纸质媒体的形态一定是不行的。这个话我17年前就讲过,也有辩论。“毛笔论”,传统媒体越来越会像一只毛笔,不会消亡,但是用的人会越来越少,在座的有谁做记录是拿毛笔,没有,它存在,但是受众会越来越少。但是用户会用别的形态接受内容。至于下一个方向是不是手机,也有人提出来手机的时代终结了,下一个载体真是未知数。


李彦宏曾经说,他认为手机的红利快没了,手机时代终结了,但是媒体这个形态,媒体的力量始终会存在的,至于什么终端、什么媒介,我们是可以讨论的。但我觉得媒体的力量一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做媒体不用痛苦。



[观媒推荐]

山东新闻联播头条播动漫

观媒峰会聚焦媒体深融

长江日报集团“党端”上线

做媒体和单身有必然联系吗

中青报“融媒小厨”开班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张少杰  shaojie@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