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9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全国报业大调研:技术驱动转型的“新华工程”

中报协调研组 传媒大观察 今天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了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按照大调研的日程安排,第27站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新一轮媒介革命中,该集团将技术视为重要推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拓宽传播领域,拉长技术体系短板,推动融合龙头工程——中央厨房建设,将先进技术、内容建设打造成媒体深度融合的“两翼”,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龙头,带动全省各地市党报集团在互联网时代的“冲浪”,体现了省级党报集团的责任和担当。请看本期调研报告。


全国报业大调研:

技术驱动转型的“新华工程”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新一轮媒介革命,技术是重要推动力,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拉长技术体系这块短板,推动融合龙头工程——中央厨房建设,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


江苏是全国报业大省,2016年在苏注册登记、持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报纸有142种,其中省级报纸25种、地市级报纸55种、县级报纸12种、高校校报50种。当年全省报纸开通官方客户端36个,总下载量为1574.05万次,活跃用户为432.53万人次;官方微博账号86个,微博账号订阅量为5869.85万人;官方微信公众号数量为180种,订阅户为1370.69万人。




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为龙头,江苏14家党报集团均已建立由微博、微信、客户端组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发力建设与融合传播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一、迎头赶上的平台建设

去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率考察组赴上海报业集团、浙报集团、人民日报考察学习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经验,并形成八点经验,其中包括加快中央信息厨房升级、加强技术力量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构建新型技术支撑平台、新型融媒体人才平台等“七大平台”;下大力气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央信息厨房进行深度改造,加强技术力量、开展全员全媒体技能培训,这些成为集团加快发展的重要共识。


《@所有人,报出坐标,共同祝福党生日快乐!》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聚力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今年以来,技术体系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领导总结集团发展面临的问题时,不避影响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短腿”。“中央信息厨房”的概念,最早正是新华日报提出来的,但醒得早、起得迟,反而失去先发优势。至于大数据运用,比兄弟媒体慢了几拍。通过技术迭代把现有传播矩阵升级为智慧化、交互型的聚合传播平台;加快全媒体指挥中心建设,力争在今年底前建成投用,这些被纳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年度重要工作。


拉长技术“短板”,必须“一二三齐步走”,即:建设好一个项目——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全媒体指挥中心必须满足今后若干年集团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架构需求、流程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适应集团运行模式的变化。加强集团顶层规划设计。在集团层面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加强各类新闻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的制度设计、流程设计,加强各类媒体内容产品的运营模式、业务逻辑设计;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规划,以确保系统建设的整体性。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遵循技术发展规律,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应用一个,保证良好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坚持开放性和标准化。系统设计应充分依照国际、国内的相关规范、标准,选择开放的系统软件,采用开放的技术,实现整个系统的开放性,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坚持技术先进性。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满足集团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发展需要。既要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


整合利用好两种资源——努力提高技术能力。克服研发力量严重不足的困难,打造一支能支撑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技术团队。适度整合利用既有技术资源。集团已积累一定的技术系统资源和技术力量,应对此进行整合,建立系统运维、技术研发团队,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团队。


创新三项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技术队伍管理机制。建议改革技术队伍管理和薪酬体系,适度与市场接轨,设置技术系列岗位,建立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以岗定薪,严格考核,多劳多得,增加流动性,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技术研发机制。以项目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与外部技术公司共同开发,集团团队深度介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促进队伍成长;创新激励机制。通过适度投入,配合一定的项目激励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帮民兵老王升旗,我们都是守岛人》


作为江苏最有影响力的移动新闻主流媒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鼎力打造的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近3年,下载数量突破1600万、激活用近1000多万,日活用户超过60万。去年9月,交汇点2.0升级版上线后,将媒介新技术应用作为重要突破口。目前,从文图特别报道、专题到直播、短视频、H5、创意长图乃至全景摄影、AR,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产品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已在交汇点形成应用。H5《帮民兵老王升旗,我们都是守岛人》因参与性强,点击率超过100万。

二、中央厨房的新华实践

在国内传媒业界率先提出建设“中央厨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确“醒得早”。2011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央信息厨房”立项,2012年一期建设启动,并在2013年和2014年全国两会、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国家公祭等重大主题报道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二期项目按“全媒体、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全扩展”要求,进行全媒体采编升级,增加出版安全管理系统、新媒体矩阵发布管理等功能。2014年底,“中央信息厨房”系统平台全面上线。2016年,中央信息厨房三期建设启动,当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当天,三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


2015年,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评选,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央信息厨房”项目获一等奖。这是对媒体融合先行军“先知先觉”的褒奖。应该说,经过5年的推进,在新闻资源聚合、多平台融合、移动化操作等方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央信息厨房”取得突破。依靠“中央信息厨房”的技术驱动,打破内部资源分割,实现报网端微一体化运作,开始破题并初见成效。“中央信息厨房”设立集团共享稿库,集团各媒体记者投稿时可选择“共享”,稿件入库,由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等各媒体选用;在党代会、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集团全媒体矩阵生产的文字稿,全部进入共享库。此外,采编会议展示、选题报送、版面成品监控、移动采编等功能的实现,对于新闻生产的数字化、移动化改造已见成效。


适应媒体移动化、智能化发展需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央信息厨房”进行改造升级,主要包括:对接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系统,实现信息情报整合化、现场情况可视化、指挥处置高效化;建设基于全网重点内容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用户阅读行为数据库,提供新闻线索、舆论跟踪、热点分析、传播效果评价等智能分析服务。这次升级的核心是嵌入大数据应用及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经营等环节全部上线智能驱动。


报网端微一体化运作,全媒体指挥中心是“大脑”。去年初,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进行全媒体指挥中心规划,当年7月21日形成立项报告,经方案论证、现场调研,12月获得省里批复立项,项目概算总投资9300万元。经过“走出去”考察、内部政绩需求,全媒体指挥中心项目设计完成,方案正在报批。


《全景看两会: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按“建设国内一流,立足服务全省”的要求,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实现集团报网端采访协调、编辑发布、报道活动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后续将扩展成全省设区市媒体提供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传播的融媒体平台。项目主要包括:实时指挥系统、升级超级门户建设,升级中央信息厨房系统,完善大数据应用系统,完善全媒体考核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全媒体指挥中心将汇集采编资源、业务资源、数据资源,实现工作流、数据流的可视化、扁平化管理,形成以数据为核心,具有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的内容生产指挥调度系统。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体系建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平台。集团旗下报网端微各个媒体,从新闻生产到经营管理各种业务,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防止各自为战形成“技术孤岛”;2、多域管理。考虑不同媒体的特点,在底层技术一致、数据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功能开发适应不同媒体的需求;3、创新引领。适应媒体融合的现实需求,集纳比较成熟的媒介新技术,同时适度超前,引入部分前沿技术,以引领媒体融合与转型的进程。


适应深度推进媒体融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去年底重组组织架构,整合报网端微,组建“1+9”内容生产架构体系(见下图)。其中,“1”是党委领导下的全媒体指挥平台(集团编委会),“9”是集团新闻办、全媒体编辑中心、全媒体采访中心、全媒体视觉中心、地方全媒体中心、新华传媒智库、都市生活类和专业类报纸的全媒体矩阵、全媒体技术中心、全媒体运营部。各全媒体采访部门除给新华日报供稿外,承担建设交汇点频道、开设微信公号等任务。



图1: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报网端一体化架构图

三、需突破的瓶颈及对策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当前亟需突破三方面瓶颈制约。


第一,投入巨大,难以承受。浙报集团上“媒立方”,已投入1.6亿元。这个数字,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难以想象的。以中央厨房建设为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投入最多的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网络、服务器、电脑投入。这样的投入,显然不足以支撑技术平台的持续升级。相比之下,13家市报集团投入能力更为有限,多数没有建立网端一体化采编平台,各个端口各自发稿、分散加工,“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元发布”无从谈起。


在移动新媒体冲击下,报业生存状况持续恶化,发行量下降、营收下滑。2016年江苏报纸经营总收入为36.17亿元,较上年减少6.88亿元,降幅达15.98%。其中,发行收入、广告收入降幅均超10%;报业增加值为14.97亿元,较上年降低12.14%;利润总额为22.96亿元,较上年降低27.76%。14家省、设区市党报有5家亏损;12家县报3家亏损,1家零利润。推进媒体融合,各级党报是主力军,随着报业经营压力倍增、亏损面持续扩大,很难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平台建设。


第二,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全省报业集团中,能适应全媒体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奇缺。在省内人才实力最为雄厚的报业集团,采编人员占38.6%,经营人员占16.7%,管理人员占8.7%,新媒体人员占16.2%,技术人员仅占1.9%。集团技术人员只有30人,其中能做小程序的仅七八个人。支撑新媒体矩阵,运维人员加技术开发人员需300人。浙报集团拥有1000多名技术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1700多人。不包括上市公司,浙报集团本部技术团队达200人左右。上报集团即便不含澎湃、界面这些新媒体,技术人员也有150多人。全省报业新媒体工作人员1130人,其中13家市报新媒体从业人员仅294人。


新闻业态的深刻变化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对报业集团的人才队伍提出新的要求,但受制于投入能力不足,新媒体采编人才、技术人才短板难补。浙报集团技术人员年薪20万元,仍低于50万元的行业平均水平,人才流失不可避免。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招聘技术人员,能开出十万年薪已属不易,这样的薪水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建军节,我们一起来当兵!》


人才是第一资源。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人才队伍。新华报业集团提出四项举措:


一是加大名记者、名编辑培育力度。通过举办文化人才培训班、青年记者培训班,与高等院校、互联网公司合作等形式,培育更多名记者、名编辑,让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实战成长,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众号和移动网红。


二是推动传统媒体人才转型。加大新媒体技术、采编业务等培训,引导现有人员尤其年轻人向全媒型人才转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开展新媒体技能全员培训,推出全媒体人才培训系列课程。培训紧扣H5制作、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公众号运营。集团做了内部调查,摸清员工需求。在此基础上,安排了11节课,内容涉及大数据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对媒体生产的辅助、出镜记者素养和现场掌控、短视频制作等,授课嘉宾主要来自今日头条、梨视频、一条等新媒体富有实战经验的一线人员。金陵晚报记者、编辑经过培训,几乎都能进行文字编辑和视频制作。


三是培育技术研发团队。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把更多资源投向新媒体人才团队建设。利用高校新闻学院的平台优势,结合媒体的资源优势,创新开设融媒体实验室,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战演练等各个环节,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全媒人才。


第三,技术建设碎片化,统筹规划缺乏高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有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已是传媒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尤其报业集团大多未制定发展规划,走一步想一步,新媒体建设见效慢,经营转型突破慢。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全面转型,顺应媒体数字化、智能化演进的趋势,系统规划,避免只见“功能盆景”不见整体平台。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实战能力,建立与新闻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再造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脱离媒体融合的实践,“技术引领”就是高速路上跑空车;强化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共享技术红利。报业集团应立足品牌优势与内容生产能力,与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共赢;省报集团主动“走下去”,市报县报主动“接上来”,共建共用“中央厨房”,避免遍地开花建“厨房”造成资源浪费。(执笔:孙巡 丁和根   编辑:周劲)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媒融中对”。

从业多年记者玩自媒体不如留守农妇

王晓伟:2018年营收目标是2.28亿

周秋含:内容与渠道在一起才是王炸

滴滴事件中社交媒体的几副面孔

听说,谷歌又要“重返”中国了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