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国务院拍板核准 如今2亿多人从中受益
今天是2017年4月9日
正值国务院核准“川气东送”工程十周年
十年时间
铺设了2229千米管道
年输气120亿立方米
惠及6省2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
几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从中受益
既缓解了各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
又为改善这些地区的环境作出重大贡献
“川气东送”工程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前期工作,2007年2月完成共12项专项评估,后经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2007年4月9日国务院正式核准“川气东送”工程,并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
一头是地处巴山蜀水间的深山小镇,一头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条全长2229公里,横贯我国西、中、东部地区的绿色能源大动脉。
这是中国石化第一条长距离、大管径、高压力输气管道,其跨越巴山蜀水、鄂西武陵、江南水网等复杂地形地貌,共穿越长江7次、山体隧道72条、大中小型河流501次、公路铁路1238次,最大坡角85°,施工条件之恶劣为世界管道建设史所罕见。
川气东送工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普光气田勘探、开发以及气体处理工程,另一部分是从普光气田到上海的长输管线工程。工程总投资626.76亿元,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8省市,管道全长2229千米,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是连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唯一的天然气长输管线。惠及亿万城乡居民,被视为等同于三峡枢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的国家重大工程。
2007年8月31日,川气东送工程开工仪式在北京举行,标志着该工程全线正式开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把气田主体范围查清,把气田储量搞实,这是川气东送工程的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仪式。
2010年3月29日,川气东送建设工程只用了三年时间建成投产,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超百亿立方米的酸性大气田、世界第二大高酸性天然气脱硫净化厂和我国又一条横贯东西的长距离、大管径、高压力输气管道,并于同年8月3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川气东运工程投产以来,中国石化以及中国油气行业乃至全社会一直在持续受益!
川气东送工程的顺利建成投产,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天然气管网,提高了沿线各地人民生活质量,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速页岩气商业大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益一: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制于资源条件等因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2%、60%和70%,受酸雨污染的国土面积已超过1/3,不少煤炭矿区出现了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川气东送工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天然气是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据测算,燃烧同样热值的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炭少40%,比石油少25%。如今川气东送工程已形成120亿立方米净化气的输送能力,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受益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管网建设是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重要措施,川气东送管线是继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条输往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一方面,该管线的开通将有利于实现中东部地区气源供应多元化,增强资源供应基础;另一方面,川气东送管线通过与西气东输已有管线的相互连接,将有利于形成区域性联网供气的格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此举对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增强应对区域天然气供应风险的能力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5年12月17日,一笔2100万方的天然气自由合约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线上交易平台达成,成交价格为2.18元每方,合约交收地点为上海。该笔交易是中国石化川气东送首次实现线上平台交易,为实现多气源市场化竞争格局奠定基础。
受益三: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6年12月12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在北京中国人寿中心进行增资项目签约。根据协议安排,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国投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28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3.9%和6.1%,成为中石化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重要股东。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继续推进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以及扩能工程和储气库等建设,社会资本的介入也将有利于提高中石化天然气管网建设能力和市场化管理运营能力,助力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国人寿等社会资本参与油气管道建设项目,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在战略性重大基础项目上的影响力和活力,也为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新范例,可谓是多赢之举。
受益四:加速页岩气商业开发
2013年9月,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涪陵输气站临时流程投入使用,开始接受涪陵页岩气并向本地用户供气。
2014年3月,中国石化率先取得页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涪陵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2014年、2015年经国土资源部分别评审认定,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储量达3806亿立方米,成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
2015年3月,川气东送管道干线与涪陵-王场输气管道不停输带压开孔作业顺利完成,实现两条管道互通,标志着川气东送管道具备接受涪陵页岩气条件。
2015年5月,涪陵输气站完成由临时流程向正式流程的转换,涪陵-王场输气管道正式投运。
2015年6月初,川气东送管道正式接受涪陵页岩气供气,标志着我国页岩气提前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10月11日,天然气分公司川气东送管道分公司累计输送涪陵页岩气突破30亿方。
2017年3月21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立方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加速迈进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涪陵页岩气田日销售页岩气达1600万立方米,相当于3200万户居民每日用气需求。涪陵页岩气田目前年产能70亿立方米,预计今年将达100亿立方米,相当于建成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
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成为中国石化“气化长江经济带”行动的重要资源基础。涪陵-王场输气管道与川气东送管道已实现互联互通,页岩气通过川气东送管道,源源不断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惠及沿线6省2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从中受益。
中国石化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川气东送”项目,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源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川气东送”工程具有气田储量规模大、单井产量高、下游用户对气价承受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也可以向中国石化沿线炼化企业供气,替代原料及燃料油,降本增效,改善环境。
“川气东送”的成功运营在天然气方面打开了重大缺口,与“西气东输”横贯东西遥相呼应,不仅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管网连接、为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在途经地区实现了多气源联网供气的格局。同时,对处于高度垄断的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川气东送”“西气东输”满负荷输气、涪陵页岩气田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我国从西亚、中亚等周边国家天然气进口量的加大,使我国在进口LNG方面也获得了较有利的价格,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