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专门为600人花180万修了一座桥!
有数百年历史的上少寨,被八舟河隔开了与外界的联系,村里人外出一直靠撑船渡河。
1934年的冬天,中央红军长征西进的先遣部队行至黎平境内时,被八舟河挡住了去路。为了让红军过河,村民自发从家里扛来床板、门板,冒着严寒和红军一块儿连夜架桥。当时村里50多户人家,有30多家把自己的门板给拆了。
就是这样一座桥,大约1米宽,由90多块4米长的枋板组成桥面,几十根碗口粗的圆木楔入河床作为桥墩,枋板之间通过钢丝牵引,横跨在80余米宽的八舟河上,称之为“红军桥”。
红军走后,寨子里的村民格外珍惜这座红军桥。桥不仅是军民情谊的象征,也架起了寨子与外界的联系。但是近几十年来,上少寨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集,桥对村里来说,越来越重要,而“耄耋”高龄的老木桥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冬天、夏天是桥的高危季节。
冬天,山里结霜,木质桥面也会结薄冰,每每这些时候,桥面就像镜子一样滑。因为桥面湿滑造成村民跌入河里的例子不在少数。
夏天,山里总要发几次洪水。水来得急时,就会把桥冲垮,把木板桥面冲走。有的时候,村里人刚凑钱修好的桥就又让大水冲得七零八落。有经验的老者要时常观察着水情,一旦河水上涨过快,就得赶紧敲锣,让村里的壮劳力迅速集合到河边,将桥板抢下来收好,待水退去,再把桥修好。
49岁的吴玉宏是村子里的致富能手,10亩果园一年大约能收获两万多斤橘子,差不多能有两万元的利润。看到吴玉宏种植橘子赚到钱了,村民们都开始效仿。可水果丰收时,村民却一筹莫展。
无法通车2万多斤柑橘只能靠肩挑背驮
木质的老桥,窄得只能两个人并行,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桥板咯吱作响。只有胆子大的年轻人才敢骑着摩托车快速穿行,年纪稍大的村民只能靠挑担子才能把水果卖到村外,可肩挑背扛难把丰收的硕果换成富裕的生活。
近几年,上少寨附近的不少村落都修起了石桥,一辆辆小轿车直接开进了村子。相比之下,上少寨的木桥显得有点“落伍”。因为没有一座能通车的桥,上少寨错失了好几次发展的机会。
清澈透明的河水、上百年的古树、丰富的红色文化让上少寨被纳入八舟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但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宣传,旅游业的发展停滞不前,青山绿水还难以换成村民们腰包里的人民币。
“红军桥”不仅不能满足村里发展的需求,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几乎每年都有人从桥上掉下。
让村民们更揪心的是,这几年村里的小学撤了,孩子们都得去乡里上学,桥是必经之路。村里有30多名小学生每天上下学时,村里都得派几个老人护送。
能架一座可以通车、安全的桥,可以说是村里几代人的愿望。可上少寨所在的黎平县原本就财政资金吃紧,真的拿不出资金建桥。
为了让上少寨的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中国石化响应中国青年报社、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倡议,捐赠180万元为当地老百姓修一座桥,新桥设计桥面净宽4.5米、高5.6米、长54米、承重能力为20吨,桥梁外观作仿木生态处理,与自然融为一体。
今年9月21日,中国石化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签署了捐资协议,上少寨修桥的资金终于落实。
“为缅怀当年的革命先烈,为点亮当地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我们捐赠180万元为当地老百姓修一座桥。”中国石化能源环境部副主任陈俊在捐赠仪式上说道,“当年上少寨百姓帮助我们党、帮助我们红军,今天我们也要帮助当地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陈俊相信,桥修好后,便利的交通加上清澈透明的河水、上百年的古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能让上少寨的村民依托青山绿水脱贫致富。
现在,红军桥修建选址工作已全部完成,桥梁设计工作还在进行,图纸确定就可以开工建设。只要这座桥修好,整个村子就盘活了,“活”起来是村子脱贫奔小康的关键一步。让村里每年产的几十万斤的橘子、柑能被运出,日子能更加有盼头,中国石化为上少寨600多位村民修的这座新桥仍叫红军桥!
八舟河上,新旧两座红军桥相距50米,穿越83年的历史隔水相望,一脉相承的是桥带来的希望。老桥带来的是胜利的希望,新桥带来的是富裕的希望!
来源:中国青年报、朝阳e站
投稿邮箱:weibotougao@qq.com
小石头微信:cuclaoq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