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人过得也太好了吧!几千年前就用上了天然气,你敢信?

中国石化 2020-09-12


小的时候

小石头总是趴在灶台旁边

看着蜂窝煤幽幽的冒着红火苗

问妈妈饭菜什么时候能好

后来搬了家,用上了煤气

妈妈说煤气有毒,很危险

让我躲远一点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

家里又换成了天然气

红火苗变成了蓝色

再也不用等很久

一桌饭菜就做好了


有些人以为:

天然气是个新鲜东西,才使用没多少年

果然还是太年轻

其实中国很早之前就开始使用天然气了

你不知道吧?

来,和小石头一起,穿越一番吧~



要说天然气呢,我们要先从盐说起。

盐有什么好稀奇的?

要知道,在中国,不是任何地方都产盐的

但是盐作为普通百姓吃饭必备的东西

一般都认为临近海边的地方才有

这可怎么办?



三国时期,位于如今四川的蜀汉实行“联吴抗魏”的政策。为了表示对确立蜀吴联盟关系的祝贺,蜀国派大臣邓芝带去了当时四川的特产——蜀锦。而吴国的君王——孙权因对四川了解太少,误以为蜀汉缺盐,就派回访官员张温携带两担盐作为礼物来到蜀国。秦宓是蜀国著名的谋士,看到此景他十分生气,让人抬上来200担井盐,还让县令陪张温参观了临宏火井。


这个临宏火井就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工厂里热气腾腾,一口口大锅依次摆开,锅内的卤水滚滚地开着。张温十分好奇:为何锅下面没有柴火,仅有几根管子,便问那是什么。陪同的官员告诉他,那是地底下冒出的可以燃烧的气,叫作地气,这套工艺叫作火井煮盐。


邛崃火井镇的古火井纪念碑▲


其实聪明的古人早已发现,食用盐不一定来自海洋,也可以从地下卤水中获取。三国张温参观的火井,就是现今我们所讲的天然气井。在古代,火井多用于煮盐,也被称为盐井。


火井怎么来的?


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代孝文王时期(公元前250年,三国时代四百多年前),任职蜀郡太守的李冰率领当地居民在广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和双流区)一带开凿盐井,在钻井过程中遇到天然气并引起大火——火井就这样诞生了。


在今天邛崃火井镇的油榨乡,

埋藏地下的古代陶制天然气管道▲


那时的川盐开采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这些盐井为大口浅井的雏形。大口井的井径一般在5米至8米,井深一般不超过15米。东汉是中国大口浅井型盐井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盐卤。


在张温参观完临宏火井后大约过去了七百多年,中国进入了宋代,当时的统治者沿用了唐以后的盐井制度,但是大口井开凿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开凿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大的开凿深度不过200多米。


其次,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不断的开采,浅层卤水已逐渐枯竭,而埋藏在深处的卤水受技术限制无法开采使用,因而大口井逐步走向衰落。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卓筒井(又称“私井”)诞生了。


《天工开物》中的火井煮盐情景▲


卓筒井的钻凿口径只有碗口那么大,主要钻井流程包括开井口、下石圈、锉大口、制木竹、下木竹、扇泥和锉小井口等。熟悉的人是不是都要震惊啦?因为那会儿钻井,除了动力是用人力或畜力,其他的与现代的钻井程序已经非常接近啦。


宋代有个官员叫杨佐,他来到陵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任官后,发现当地产盐的陵井破败不堪,急需修护。但井中毒气弥漫,派人下去修井就会必死无疑。怎么办呢?


据《宋史·杨佐传》记载:佐教工人以木盘贮水,穴窍洒之,如雨滴然,谓之雨盘。如是累月,井干一新,利复其旧。


杨佐教工人用一个木盘,盘中盛满水,盘底凿些小孔,水像雨点一样洒出,安放在井口上,称为“雨盘”,让水整天不停地洒下。这样连续数个月,木板被换成新的,陵州盐井又被重新利用起来了。


既然天然气是无毒的,那为什么这里说“毒气”呢?大家可能都猜到了,这里所说的毒气其实是硫化氢,经常伴随着天然气一同产出。人只要吸入一点点硫化氢就足以让人丢掉性命。


因为硫化氢易溶于水,下雨时,硫化氢的浓度就会降低到使人致命的程度以下。等到天气放晴,气温升高,水中的硫化氢又会重新释放出来,加上天然气喷出时重新携带新的硫化氢,它的浓度又会急剧提高。雨盘的发明是人类征服天然气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为作业工人的安全作业提供了保障。


解决了毒气,天然气井后来怎么样了?


据清代吴鼎立《自流井风物名实说》记载,由于井越来越深,地下淡水不断地渗入到井筒里面,干扰了继续打井。为了避免渗水,当时人们就发明了一种叫木竹的东西。木竹是用木材或者珠子做成的,下到井里来隔绝某一个深度上的水层,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套管。


在清代的时候,古人还学会了依据钻井内捞取出的岩石碎屑分析各种岩层情况,留下了原始的井下地层记录。从清朝开始,井上建立了岩口薄,相当于现在的录井。


古人用牛作为动力钻井▲


卓筒井的钻井设备与工艺在实践中逐渐被完善。踩架相当于现在的井台,天车滑轮相当于现在的井架,只是当时没有电动机,绞盘只能用畜力来作为动力。这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是一大进步。到11世纪末,我国已在陕北延安等地钻了第一批采油井。


1835年,自贡燊海井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


随着顿钻钻井技术的发展,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35年四川地区钻成世界上第一口井深超过千米的天然气盐井。


小趣闻

你可能还不知道,四川省自贡市的名称怎么来的?自、贡两个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盐井名字合称而来。要说自贡,就不能不说“火井王”——磨子井的故事。这个井在自贡数千口天然气井中产气量最大、压力最高。


清朝,一名陕西籍杨姓商人在今天自贡市东方锅炉公司招待所附近开凿盐井,但几年下来,耗尽家里所有积蓄,盐井仍然未开凿成功。清道光三十五年(1855年),杨家对工人说,他家只剩下一副石磨可卖了,把它抬去卖了一起打顿牙祭,大家就散伙。工人有感于杨家开凿盐井的执着,在酒足饭饱后都愿意再为杨家凿一个时辰,不料竟然几下就把井打穿,大火喷射而出,声音惊天动地。该井也因此被命名为磨子井。


磨子井是一口天然气井,开凿之初每天气流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20余年后的光绪二年(1876年),清朝湖南布政使李榕到这里考察时,亲见该井还可烧盐裹400余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熊楚调查自贡盐场时,称该井为“古今第一大火井”、“火井王”。150余年后的今天,该井仍然在出产天然气。


如今,天然气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为越来越多的人服务,这其中也少不了中国石化在其中的努力。普光气田,元坝气田,正在将清洁能源通过管线,翻山越岭,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




现在,看着自家的天然气炉子

是不是感觉有些不一样了呢?

虽然电磁炉,微波炉越来越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还是用火做出来的饭菜最香

你对自己家的炉子有什么难忘的回忆吗?

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 / END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

文章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编辑:谭伟


 你不看我不看,小编就得去要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