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5万,卖你100万,你买还是不买?”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微@国资小新 的一段话,让小石头感慨万千……
回想起去年12月26日中国制造日,小石头也第一时间“忆当年”:
@中国石化:我们用40余年成功开发出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每年可替代约2.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
所以,说起发展,从来就没有什么相同的起跑线,也没有轻而易举、理所当然、一蹴而就。我们一次次被“卡脖子”,换来了一项项科技自立……也正是有这样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让中国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屹立不倒。
前路漫漫,从来都不是什么康庄大道。中国石化诞生之初,一代代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拼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面对外国各种技术封锁“卡脖子”,我们退缩了吗?没有。每一个石化人都一同冲破阻碍,走过艰难岁月,现在终于能自豪地让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
钻头:为什么要国产化
“钻头不到,石油不冒”。在新中国石油工业起飞的时候,井队上就数钻头金贵。然而那会儿,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没有钻头,只能找国外购买。贵就不说了,技术、人员全都受到外国的各种限制和轻视,也影响了我国钻头的研究和发展。这种“卡脖子”的感觉,难受。
凭什么国产钻头矮人一截?是我们技不如人吗?也许过去是,但不会永远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石化胜利油田的科研人员一咬牙,一跺脚,自主研发喷射式聚晶人造金刚石刮刀钻头。1979年的春天,新型胜利钻头在新义11-1井一次下井进尺2901米,创造了该类钻头单只进尺世界最高纪录!
胜利人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继续正视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奋起直追!伴随着改革开放,胜利钻头经过40年的开发和培育,不仅走进胜利、大庆、吉林等国内市场,更闯入蒙古、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卡塔尔、埃及等国际市场。2005年,胜利博丰PDC钻头首次进入长庆油田,打破了国外专家认为长庆气田无法使用PDC钻头的论断,被称为“长庆气田钻井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看看胜利钻头40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未来可期。
芳烃:美丽不再依赖进口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医药、国防等各大领域。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上世纪70年代,在当时缺衣少食,粮棉争地的情况下,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的“的确良”和“涤卡”,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光鲜和靓丽。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芳烃主要品种对二甲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但是我国对二甲苯自给率仅为5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芳烃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相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芳烃成套技术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也成为几代石化人的梦想。经过40余年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中国石化终于成功开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并在2016年1月8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套技术的国家,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
40年的成果,证明了创新就是话语权!创新就是定价权!完整的创新背后所支撑的成套技术就是化工强国的底气!
可燃冰取心:十年磨一剑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能源之一。2007年,中国借助国外取心技术,首次在南海探取可燃冰样品,证实了我国南海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可燃冰属于国家战略资源,不能总依赖国外技术搞勘探开发。取心是勘探开发的首要前提,可燃冰取心的相关技术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制约了我国能源事业的前进步伐。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掌握核心科技,摆脱被西方卡脖子的命运,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取心人在没有任何资料借鉴的情况下,立项国家863课题,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自主研发之路。可燃冰取心不同于常规取心,必须保证取出的岩心状态与海底原始温度压力一致,对工具密闭性、隔热性要求非常高。3000多个日日夜夜,几代人焚膏继晷,相继研发出保压取样工具、送入回收装置、集气点火装置、带压转移装置,并于2017年与中海油联手,在不借助任何国外装备、技术、人员的前提下,成功探取南海可燃冰样本,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十年磨一剑,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可燃冰保温保压取心技术的国家。
生物航煤:环保技术得来不易
地沟油上天?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然而现在正变成现实。在镇海炼化厂区内,中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化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生物航煤,就是以可再生资源(如椰子油、棕榈油、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生产的航空煤油。与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可减少50%以上,环保效益高。
然而这项更加环保的技术,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国送给我们的。
2006年,中国石化启动生物航煤研发工作。2011年9月,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建成一套生物航空煤油工业示范装置及调和设施。3个月后,该装置首次生产出合格生物航煤。
2013年4月24日,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在上海虹桥机场由东航成功完成技术试飞,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芬兰之后第四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此后,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还经历了由海航执飞上海至北京的首次商业飞行、北京至美国芝加哥的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
要知道,2018年我国航油年消耗量以3500万吨跃居世界第二。若我国传统航煤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每吨生物航煤至少减排35%,一年可减排近4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超3亿棵、200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这一抹绿色,得来不易。
长城润滑油:60年奋斗硕果
润滑油是用在各类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辅助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润滑油消费国。由于缺乏先进的高品质基础油生产技术,导致我国基础油结构失衡,高品质类基础油75%依赖进口。同时,我国润滑油产品标准和评价方法长期跟随国外,自主技术产品开发严重滞后,使得我国润滑油产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并未放弃追赶全球最高标准的脚步。在2019年3月,长城润滑油发布两款新品润滑油,均通过全球最高柴机油标准API CK-4规格认证,全面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发动机要求。节能型的配方设计,可以保证更好的燃油经济性,“环保+节能”两不误。从源头上解决高排放、高能耗等问题,助力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长城润滑油作为中国航天全面战略合作伙伴,60年服务航天无一例润滑事故,以满分的成绩证明了其中国航天60年“模范生”的身份。2019年1月3日,嫦娥4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成为了中国的骄傲。这个背后,就有长城润滑油的功劳。由于研发的技术门槛过高,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杜邦、日本大金,意大利苏威以及长城润滑油四家企业具备航天润滑油的核心技术。
孙同根操作法:10秒破偏见
催化裂化技术,是石油炼制过程之一,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也是石油二次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说到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就不能不说说孙同根。
孙同根,是中国石化金陵石化的首席技师,30多年来,他一直痴迷石油催化裂化技术,从一名普通的车间操作工逐渐成长为技能大师。
有一次,孙同根应邀前往韩国一家石油炼化企业参观,那家企业全套使用的都是美国的机器和技术,对中国同行的到来有点不屑,参观时甚至不让中方人员下车。后来经过协商,企业才同意中方派出3名代表进入他们的中心控制室参观,孙同根就是其中之一。在参观的时候,孙同根对韩方技术人员说,希望看下机器运行时的数据,只看10秒就好。仅仅10秒钟,孙同根站起身,一边走,一边对韩方技术人员说出了这套技术设备操作存在的三个问题,并现场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一举动让韩方技术人员大吃一惊,因为这正是他们目前所遇到的难题。
因此,孙同根成为业界汽油精制的“男神”,被全国炼化企业争相邀请指导,他创作的《孙同根操作法》被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孙同根创作的操作法和他精细管控装置的工作法,开始走入更多企业。就是这个“中国创造”的操作法,中国石化自有知识产权的催化吸附脱硫新技术的应用,各项数据已经达到的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中国石化油品质量升级的一个奇迹,这份“made in China”成为了“magic in China”!
碳捕集技术:赶上先进水平
根据《巴黎协定》要求,2030年全球最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14年减少20%。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
2010年以前,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只掌握在英美等少数国家手里,国内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工程示范处于空白。为了实现燃煤电厂烟气碳减排并进行油藏开发驱油,中石化节能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奋起直追,大力开展技术攻关,走上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全流程工程技术的自主研发之路,并不断在该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目前,中石化这一技术实现胜利电厂4万吨/年、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应用,二氧化碳捕集率达到90%以上,纯度达到99.5%以上,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与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加拿大技术相比,中国石化这一技术的二氧化碳产品气纯度和捕集率达到同等水平,但再生能耗比其下降17%。
近年来,中石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在碳减排与驱油封存的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分子筛:中国原创,国际盖章
分子筛,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它是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过程,是一种可以筛分分子的无机晶体材料。新结构分子筛的创制及工业应用往往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十分重视新结构分子筛的创制和应用研究。据了解,在国际分子筛协会此前确认授予的235种结构代码中,埃克森美孚获得21种结构代码,雪佛龙获得18种结构代码,走在世界的前列。
历经5年,先后进行2000余次试验,上海石化研究院终于在2018年5月15日,宣布成功开发一种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SCM-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这意味着中国石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近日,中国石化新分子筛开发再传捷报:新结构分子筛SCM-15已通过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委员会的认证,获得结构代码SOV。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该分子筛的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力争形成原创性石油化工新技术,引领世界石油化工行业的变革。
几十年前
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但从未屈从于外国的“卡脖子”
经过几代中国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中国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将“中国制造”带向全世界
向那些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科研者们
致敬!
———— / END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
素材来源:胜利油田-刘梦雪 王宁 镇海炼化-刘丽芬 金陵石化-张霄敏 石油工程公司-苏豪鑫 易勇 长城润滑油 中国石化报
视频:中国石化抖音号 央视视频
编辑:谭伟 秦阿琪
你不看我不看,小编就得去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