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这是一条壮阔的道路,也是一段辉煌的征程。新中国如何一步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石化在其中又做了什么?今天起,与你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外国的技术作为秘密,一直在封锁中。中国人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突破了技术封锁,不仅著书成说,还用英语分享给世界。这种毫无保留、奉献人类的精神,值得我们点赞。这位中国人叫侯德榜,这项技术叫做……
侯氏碱法
1953年7月1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发明证书发字第壹号,发明名称为“侯氏碱法”。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发明证书发字第壹号“侯氏碱法”▲
化学课本上简单的化学公式、历史课本的匆匆一瞥,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风霜雨雪。起始于战乱 立志不苟且
青年侯德榜(右2)▲
1913年,侯德榜在清华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满分成绩考入麻省理工学院。1921年,已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受范旭东先生实业报国志向感召,毅然回国投身永利事业,共同创办永利碱厂、永利铔厂。
国难当头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逼近南京,侯德榜一手“孕育”的永利铔厂(今中国石化南化公司)开工不到半年,惨遭到轰炸。厂长侯德榜只好带领工人忍痛西迁至华西,重新开拓基本化工基地。
初到华西,人地两生,千头万绪。侯德榜肩负着华西化工基地建设的设计重任。大家或许不知道,酸和碱是化工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其中,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但在华西,当地的井盐却是价格昂贵,质量参差不齐,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索尔维制碱工艺不适用,欧洲的新法制碱没有把握,一时间陷入了困境。
1861年,比利时工人索尔维,在煤气厂从事稀氨水的浓缩工作,发现用食盐水吸收氨和二氧化碳时可以得到碳酸氢钠,于是获得用海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的专利,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索尔维制碱法”。
后来,法、德、美等国相继建厂,并组织索尔维公会,设计图纸只向会员国公开,对外绝对保守秘密,连一本著作都没有。除了技术之外,营业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办法,例如中国市场由英国公司独占。由于技术封锁,凡是不得特许权者,根本无从问津氨碱法生产详情。多少年来,许多国家要想探索索尔维法奥秘的厂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范旭东先生认为:“工程建设设计得法则能得到后来居上的可能,否则势必永远呻吟于落后的不利地位……只为‘要好’一念,不愿这样苟且,要抱定宗旨,宁肯不做,做就做好,做就做成。”
范旭东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力和不为困境所惑的坦荡胸怀,使候德榜豁然开朗,侯德榜毅然放弃二十年来最有心得的索尔维法,决定另起炉灶,寻找新的制碱方法。
当时欧洲的察安法已有小规模的工业生产。虽然察安法在工艺上并不完善,还处在间断生产阶段,但对华西来说,它的食盐利用率高,仍不失为很有前途的制碱方法,再加上抗日战争的局势,也不容许侯德榜按部就班地从头研究。为了早日建成华西化工基地,在世界制碱业久享盛名的侯德榜决心屈尊求教,准备赴德国考察并购专利。
侯德榜一到德国,当地各碱厂立即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并暗中监视、阻挠侯德榜参观访问,尤其涉及技术关键之处,均讳莫如深。
侯德榜▲
购买专利的谈判同样进行得非常艰难。德国方面先以高价刁难,随后又提出更加无理的要求:“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的这一条件,就是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领土。候德榜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十分气愤,当机立断,终止谈判。
义愤填膺的侯德榜在激动之后反倒平静下来,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中方代表团当即离开德国,决心自力研究新法制碱。
制碱试验首先在川西五通桥进行。然而工作一开始,立刻显出工业落后、长期闭塞的川西在资料、材料、仪器和通讯等方面的诸多不便。一支普通的温度计都很难得,试验必需的主要原料碳酸氢铵,更是见都没见过……开展试验,真是举步维艰。
1939年的春天,试验决定移到采购、通讯条件都稍好的香港。为了摸清察安法的秘密,候德榜决定进行反应温度、原料加入顺序、原料比等方面的基础试验。这一阶段试验了近500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取得大量数据,终于完成了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
为了表彰候德榜开拓新法制碱的功绩,1941年3月15日,永利公司举行厂务会议,全体同仁一致赞同新碱法命名为:
“侯氏碱法”(“Hou's Process”)永利公司董事会讨论决定侯德榜新研制的制碱工艺命名为侯氏碱法。
侯德榜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新法制碱虽比察安法有很大的突破,但还不够理想,他要寻找一种更理想的制碱方法,把制碱工业和合成氨工业有机地联合起来,使现有的制碱技术再向前推进一步。
侯德榜在供氨极度紧张的大战期间,想尽办法开展半工业性新法制碱试验,1943年,一个与察安法截然不同的氨碱联合流程——侯氏碱法,得到了最终的完成。12月5日,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侯氏碱法”首次亮相。该法将合成氨工业与制碱工业组合在一起,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利用了生产氨时的副产品CO2,革除了用石灰石分解来生产,简化了生产设备,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
制碱新法连续化生产试验装置,抗战胜利后该装置搬到南京铔厂进一步工艺完善▲
抗战胜利后,侯德榜选择了有合成氨装置、且技术人才和配套都比较成熟的永利铔厂进一步开展工业化试验,使侯氏制碱所有问题得以解决,打通了 “试验转为实业”的最后一关。
为了推广新法制减,扩大再生产,范旭东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号,在与世界银行进行1200万美元的贷款谈判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百般刁难,万般阻挠。范旭东心力交瘁,于1945年在重庆逝世,终年62岁。
1949年4月,永利铔厂解放前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对付永利厂守敌,只能诱至野外歼灭,不能强攻。如果破坏了永利厂,就是毁了半个南京城。”
很快,正在印度一企业履行技术服务合同的侯德榜得到了南京解放的消息,感到无比兴奋和喜悦,也有着一丝彷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这位开拓和振兴民族化工实业的科学家素怀敬意,派专人赴国外召请。
1961年,毛泽东接见侯德榜(左一)等科学家▲
1949年6月,结束了米达甫碱厂的公务后,侯德榜立即离开印度,绕道泰国、香港,转仁川,历时50多天,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祖国大陆。到达北京时,市长聂荣臻亲自到车站迎接。
侯德榜到达北京不久,周总理即前往北京东四七条永利办事处看望这位化学巨匠,代表毛主席对侯德榜的爱国行动表示赞赏,并邀请侯德榜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设计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几天后,毛泽东又接见了侯德榜,详细倾听了他对复兴工业的意见及范旭东拟建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毛泽东对侯德榜提出了殷切希望:“革命是我们的事业,而工业建设就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经历长期战乱、刚刚解放的永利铔厂,面临着原料运输困难、产品销路不广、资金周转迟滞等困难,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人民政府在收购产品、提供周转资金方面为永利铔厂发展生产提供了最大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委员会主任刘伯承从华北调拨1万吨焦炭,并指示电告铁路部门,优先配备直达列车,为永利铔厂送来了生产紧缺的原料。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氨碱联合制碱工艺在我国纯碱行业全面推开,目前侯氏“联合制碱法”仍然是国内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范旭东、侯德榜以及“侯氏碱法”为中国民族化工工业的崛起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垄断,索尔维法一直作为技术秘密,没有专门书籍。侯德榜多年研究打破这一技术秘境,著成《纯碱制造》一书,1932年11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打开制碱工程秘境给全人类。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又以中文写出《制碱工学》一书,对英文版加以修订,增加了碱与氯化铵联合生产的内容,把侯氏制碱工艺再次毫无保留贡献给社会。
侯德榜的伟大发明和伟大建造胜利“会师”,为中华民族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了光荣,更在世界制碱技术史上又树起一块丰碑。
198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纪念侯德榜的文章▲
来源:中国石化南化公司
素材:钱丽 吴秋艳
编辑:谭伟 秦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