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国家筹资10个亿,只为多给人民做两件新衣服!

中国石化 2024-06-04


现在衣服的款式越来越多了
夏天走在街上
姑娘们穿着漂亮的花裙子
一个比一个美
一个赛一个时尚

可是你知道吗
40年前
我们国家曾筹资10亿
只为了给人民多做两件新衣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许多人衣不蔽体
更谈不上穿暖、穿好、穿得体面
人们的衣服颜色
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
穿着千篇一律,被外国媒体称为
蓝蚂蚁”或“灰蚂蚁”。


1954年到1978年
中国人口净增3.5亿
吃饭穿衣都要靠土地种出来

有限的耕地
不能满足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况且
以粮为纲” “棉不与粮争地


两难困境:吃饱?穿暖?


作为布匹的主要来源,棉花是单亩出产率最低的经济作物之一。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棉花;即便如此,中国老百姓的吃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

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
对曾经那段辛酸往事一定还有印象
那时候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
就这,还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

化肥袋子做的裤子▲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在西方,有1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经13到15世纪的缓慢发展,最终在英国演变为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粮棉争地的矛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当时,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在没有化纤的日子里,棉布的确难以独力承受几亿人民穿衣之重。


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办法只有一个
无中生有!

化学纤维:向原油要布


归根到底
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
是靠化学纤维

化纤在20世纪初叶被发明之时,完全出于对蚕吐丝的模仿。


当人们发现,以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粘性,可以用来抽丝,人类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


还记得
“的确良”、“涤卡”吗?
的确良
原来是洋气的舶来品Dacron
最初在中国香港出现
人们根据广东话把它叫做“的确良”
因为它结实耐用,款式好看
家家户户都抢着买


女孩特别喜欢穿红裙子
男生特别喜欢穿的确良
在那个时代
如果能收到一件的确良衣服
回头率那是相当高!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中国考虑通过发展石油化工、化纤
来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但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科技还很落后
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
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
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原仪征化纤公司党委书记 龚伦兴

1978年
龚伦兴奉命筹建仪征化纤
目标是
要为全国人民
每人每年提供2件新衣服

40多年前
用十亿元人民币建一座工厂
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贷款建厂更是闻所未闻

这种独特的投资建设方式
当时被称之为“仪征模式”


作为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
仪征化纤承载着
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历史使命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缓解国内化纤供求矛盾
改变中国化纤工业落后面貌
的战略性措施


一期工程
每天仅债务利息就达32万元
这相当于一万多名员工一个月的工资
但压力也是动力
仪征人铆足了劲奋力拼搏

1983年12月, 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前夕,全国率先取消布票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


1984年12月30日
仪征化纤涤纶一厂
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全线打通
生产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这条聚酯生产线
至今还在运行

1985年涤纶一厂纺丝投产▲

1985年4月26日涤纶一厂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1989年6月,公司首次时装表演▲

到1990年
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这里已经可以
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
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
做一套“的确良”的衣服
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科技攻关:突破芳烃技术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
是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

而聚酯产业的重要源头
芳烃的生产技术一直依赖进口
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


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2010年之前
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
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
技术壁垒非常高 
尽快研发出自己的芳烃生产全套技术
成为中国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中
芳烃生产的一个重要难关
吸附剂
始终没有研发成功
没有合格的吸附剂
就无法获得高纯度的芳烃产品对二甲苯
经历数次失败
2008年第二代吸附剂研制成功

芳烃成套技术
只剩下最关键的一座堡垒
吸附分离装置没有攻克


因为国外技术的全面封锁
项目初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进行了几十年研发工作的专家学者们
都感到束手无策
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顶着各方的压力
科研人员从原理和功能进行分析
针对最关键的技术难点
吸附分离装置中承托着吸附剂的
一层一层格栅进行重点研究


2013年12月15日中国石化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中国石化
“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荣获2015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目前
全国对二甲苯消费量生产的化学纤维
相当于替代约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
芳烃成套技术
有效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
保住了18亿亩耕地主要用来种粮食

海南炼化▲


奋力追赶:改写世界化纤工业版图


在东海之滨浙江宁波
镇海炼化
全国最大的原油加工企业
乌黑的原油被炼制成
汽油、柴油和乙烯、对二甲苯

镇海炼化▲

1988年
镇海炼化在国内率先开展
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
开启了国内加工进口原油的先河

如今每天6万吨原油在这里加工炼化
中国石化工业奋力追赶
改写着世界化纤工业的版图

▲镇海炼化版《和光同尘》—中国石化工业之波澜壮阔

曾经的国民时尚“的确良”
如今已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中国的化纤产量也已达世界第一
不仅解决了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
还出口到全世界


评论互动

关于“穿衣”,你有哪些“年代记忆”呢?
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眼中的“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小石头将在评论区选出5名幸运读者,为每人送出“小石头数据线”一份,为你的美好生活加油充电!



———— / END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
来源:央视财经  仪征化纤  海南炼化 镇海炼化 
素材:刘玉福 刘丽芬 张凌志 董亚群
编辑:秦阿琪 谭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