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曼:深入把握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要求丨政策解读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并将其置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广大青少年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必须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落实《纲要》精神,就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部署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意在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重在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程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目的在于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切实增强学法用法尊法守法自觉性。
这一系列任务,都围绕着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来进行,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并贯彻始终。
不断优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途径。依据不同学段和各级各类学校特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纲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思路的同时,《纲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特点,遵循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注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小学阶段注重感知体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关系、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初步了解;中学阶段注重历史、国情教育,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学阶段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意识。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育内容与重点设计,为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要不断丰富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纲要》强调要加强学科融入、专题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落实《纲要》要求,既需要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也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统筹协调推动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往期精彩
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这底气背后有这样一个人:生命最后的10小时,感动全中国
5.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