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媒点评中国外交的强硬时刻 魅力外长王毅的成长经历

2016-06-03 新三板行业顶级圈 创星party


外媒:王毅怒斥加拿大记者充满“傲慢与偏见”

参考消息网6月3日报道外媒称,中国外长王毅6月1日公开斥责了一名向他提出中国人权问题的加拿大记者,指记者不懂得中国及对中国充满偏见。


▲6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左)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与加拿大外长迪翁举行首次中加外长年度会晤。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6月2日

在记者会上,网络媒体IPolitics的记者问王毅有关人权的问题,也提到因窃取情报遭中国逮捕的加拿大人凯文·高,令王毅大为不悦。他斥责记者不负责任。

加拿大外长斯特凡纳·迪翁也参加了记者会。

王毅通过翻译说:“你的提问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和从不知道什么地方来的傲慢,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报道称,王毅还问这名记者,你去过中国吗?知道中国让6亿以上的人摆脱了贫困吗?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知道中国已经把保护人权列入宪法当中吗?

王毅继续说,最了解中国人权状况的,是中国人自己!他说:“请你不要再做这种不负责任的提问。中国欢迎一切善意的建议,但我们拒绝任何无端的指责。”

迪翁说,他曾与王毅讨论凯文·高一案,也讨论了人权及领事相关的个案。

凯文·高与妻子在丹东开设了一家咖啡店,同时也参与协助朝鲜人的基督教工作。夫妇两人于2014年8月在中国被逮捕。凯文·高被控窃取国家秘密罪,其妻子后来获释。

在王毅访加期间,他还与加总理贾斯廷·特鲁多会面。王毅说,他相信中加关系将会进入新的“黄金时代”,并谈及特鲁多父亲皮埃尔·特鲁多推动中加于1970年建交的往事。

英国《卫报》网站 6月2日

中国外长6月1日在访问加拿大时痛斥一名记者就中国人权纪录提出“不负责任的”问题。

王毅在渥太华会见了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及外长斯特凡纳·迪翁。在王毅与迪翁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网络媒体IPolitics的记者阿曼达·康诺利在向迪翁提问时,提到了一名2014年在中国因间谍罪及窃取国家秘密罪而被捕的加拿大人的案件。康诺利还称,中国在南中国海为维护其领土野心采取了破坏稳定的举措。

迪翁说,他跟王毅谈到了该案件,并就人权和领事事务进行了“诚实坦率”的对话。

王毅对这名记者说,你的提问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他显然非常愤怒地说,最了解中国人权状况的,是中国人自己!

王毅说,请你不要再做这种不负责任的提问。中国欢迎一切善意的建议,但我们拒绝任何无端的指责。

法新社 6月1日

中国外长王毅1日表示,欢迎当前正处于紧张状态的中菲关系可能出现的回暖。

报道称,菲律宾当选总统杜特尔特日前高度赞扬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王毅在访问加拿大期间在渥太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与菲方对话大门一直是敞开的”。

他说:“如果菲方真心愿意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我们表示欢迎。”

他还补充说:“中菲之间通过直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争议,有利于打破近年来两国关系的僵局。”

杜特尔特5月31日称习近平是一位“伟大的主席”,这暗示这两个亚洲邻国的冷淡关系可能很快回暖。

在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任职期间,中菲关系恶化。阿基诺三世政府因中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向国际仲裁法庭提出了仲裁申请。

报道称,随着国际仲裁法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将于6月30日正式就职的杜特尔特也许要负责做出菲律宾方面的回应。与阿基诺三世不同,杜特尔特曾表示愿意就该问题与中国对话。然而,他也曾迎合民族主义情绪,说自己愿意前往南中国海的争议岛屿插上菲律宾国旗。

从王毅往前看,盘点中国外交的强硬时刻

6月1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与加拿大外长迪翁举行了首次中加外长年度会晤。

会后的记者发布会上,一名加拿大记者向二人提问,借“人权”问题向中方发难。王毅表态强硬,认为这个提问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不负责任,中方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毫无根据和没有理由的指责。


根据《卫报》、加通社报道,这名记者来自加拿大新闻网站IPolitics,她谈到了香港“失踪”书店老板,和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而被起诉的加拿大公民凯文·高(Kevin Garratt),并提问加拿大将如何“推动”中国人权发展。

在加方回答完毕后,王毅首先表示,“我必须说,你的问题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我不知道这从何而来,但完全无法令人接受。”

王毅随后表示,“关于中国人权状况,没有人比中国人民更了解,中国人民才是最有发言权和发言立场的。”外媒称,当时他面带怒色。

王毅说,“你知道中国已经帮助超过6亿人民脱贫吗?你知道中国已经把保护和推动人权写进了宪法吗?”

“我建议你,请不要用如此不负责任的方式提问。我们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毫无根据和没有理由的指责。”

外长王毅的强硬表态,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还有过这些强硬的时刻。

60代初,由于大陆经济困难,美国觉得有机可乘,积极支持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当时中美正在波兰秘密接触,周总理指示我方代表警告美国:"如果台湾胆敢反攻大陆,反攻大陆之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之日!"美方立刻表示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周恩来之后,新中国第二位外长陈毅是强硬派外交风格的代表人物。

当时,时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活动。在会谈中,赫鲁晓夫不时指责中国大陆1958年炮击金门是“冒险”的行为,是“好战”的表现,是对“对亚洲和平不负责任”。陪在一边的陈毅坐不住了,忍不住进行了反驳。赫鲁晓夫招架不住,急不择言地说:“好,我知道你是个元帅,我是个中将,军事上我的听你元帅的,但现在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你只是政治局委员,你应当听我的。”

陈毅依然不饶,不客气地回答赫鲁晓夫,“什么第一书记,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嘛?”

据《陈毅年谱》,此事曾是当年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邓小平的外交故事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1982年9月,在西方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与小平同志就香港主权进行谈判。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到1997年还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面对撒切尔夫人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香港治权的威胁,小平同志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1987年,菲律宾总统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 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邓小平提及钓鱼岛问题时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一些刺,来障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

被称为“铁嘴外长”李肇星,也是著名的“强硬派”,在面对国家利益、国家主权问题时多次强硬回应,甚至还让克林顿白纸黑字向中国道歉、舌战美国名嘴等。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前南联盟大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飞机轰炸,导致中方3人死亡,20余人受伤,当时,李肇星担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

“炸馆事件”发生后,美方将事件说成“意外事故”,并没有公开道歉。

8日晚,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紧急赶往使馆,希望与中国大使见面。李肇星则等到中国驻华盛顿的记者赶到后才与奥尔布赖特会面。二人碰面后,李肇星严肃地要求美方道歉,奥尔布赖特则答复说,克林顿总统和她本人愿分别同江泽民主席和唐家璇外长通话,向中方道歉。这时,记者们已纷纷赶到,围在会客室外。奥尔布赖特得知这一情况后问李肇星:“使馆有没有后门?”

李肇星回应道:“在中国使馆,你的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没有后门。”

于是,会见结束后,奥尔布赖特在一群中国记者的围堵下,“被迫”发表简短声明:“我今天来这里,是要重申美国政府早些时候对中国人员在贝尔格莱德的死难所表达的深深歉意……”这是美国政府主要官员在“炸馆事件”后的第一次公开道歉。

5月13日,克林顿在白宫会见了李肇星等。李肇星再次强调,“总统先生应该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道歉”。接着,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吊唁簿,对克林顿说:“中国人特别重视白纸黑字,所以请总统先生将道歉写下来。”克林顿沉默了一会儿,拿起笔在吊唁簿上写下“对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其家属和中国人民表示真诚的歉意”,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权威媒体追溯魅力外长王毅是如何炼成的?(趣图趣事)


曾有人评价出现自近代外交以来,中国一共只出过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分别是李鸿章和周恩来,民国顾维钧算半个。对于这位人气极高的现任外长,民间普遍期待王毅为中国外交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毅外长是中国著名外交家、上海人钱嘉东的女婿。钱嘉东长期在外交部负责亚洲事务,先后参与了日内瓦会议和中印边界划界谈判等重大活动,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的外事秘书,之后成为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有意思的是,作为钱老的东床快婿,王毅1982年进入外交部后,也曾长期在亚洲司工作,之后接过老丈人的班,于1995年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28岁的王毅经历了八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摸爬滚打,1981年9月,王毅(左一)等八人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在外交部中,像这样“子承父业”的高级外交官并不少。比如,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朝鲜大使乔宗淮,是前外长乔冠华之子,现任外交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刘海星,他的父亲则是原副外长刘述卿,后者长期负责亚洲事务。

有媒体人有一个判断,“或许是因为王毅进入了一个外交官家庭,对他职业生涯、成长积累,甚至日后行事作风都起到一定的影响。”

坊间有一个故事,是关于王毅如何在人才济济的外交部中脱颖而出的

上世纪80年代,胡耀邦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当时王毅还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小科员。胡耀邦在日本的某场讲话讲稿,要由王毅来起草。

一般情况下,由工作人员起草的稿子,要一级级由上级部门来修改,最后递到部长那里,由部长定稿后,才被交到中办那里。胡耀邦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据说外交部送到他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但由王毅起草的这个讲话稿,返回来时,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据知情人说,胡耀邦在这个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这件事情是否使王毅的仕途“加速”不得而知,但王毅从小科员到副外长,只用了短短19年时间。2001年,48岁的王毅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副外长。之后,王毅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并在2007年9月卸任回国后,被任命为外交部党委书记、常务副部长。由于当年即将召开中共17大,当时已有媒体称,这位仪表堂堂的高级外交官,将接任外长一职。

有意思的是,2008年,王毅被任命为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有媒体分析,考虑到美国、日本等国都在或明或暗地插手台湾问题,而国内少有在涉台和涉外领域都有建树的人才,而王毅显然具备了这种优势。5年之后,这位职业外交官重新回到朝阳门南大街2号,出任外交部长。

帅外长也曾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被“表白”

2015年8月东盟外长会上的花絮广为人知,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塔纳萨和王毅一起出席记者会,当塔纳萨回答到关于中泰关系的提问时。他说:“我们的关系是如此密切,超越友谊,可以说,我们就像堂兄弟,长期共处。我们之间不讲外交辞令,而是像私人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那样交流。”然后,停顿了一刹,他便说出了然后,他用英文向记者们说:“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会爱上他!”当时场下的记者们全都震惊然后笑声、掌声……

权威媒体追溯王毅的成长轨迹

王毅1953年10月生,北京市人,是朝鲜问题专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49岁开始担任副部长,是当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最年轻的一位。

1977年秋,王毅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据王毅当年北京二外的师友介绍,当时77届日语系共有三个班,每班有16人,王毅是二班,他一直担任该班班长。

按照其师友的说法,王毅这一批77届大学生,是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因此,这批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极具特殊性,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十七八岁,年龄大的,有二十五六岁。在入二外学习前,王毅已在东北建设兵团呆了八年时间,1978年3月正式入学时,他已有25岁,在同学中是年龄较大的。而当时外语学院招生,对考生年龄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过25岁。

日语系三个班级40几个学生的来源,很是复杂,工农兵各种身份都有,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刚刚中学毕业的,一种是外语学校毕业的,另一种则是像王毅他们,靠自学考进来。日语系的这三个班,正是根据这三种类型划分:一班是中学毕业的学生班,二班是由自学考来的学生组成的班,三班是专业班。专业班在1981年毕业。一班与二班的学生则在1982年毕业。

北京二外日语系现任主任秦明吾教授当年曾是王毅的日语教师,在他看来,王毅这一届大学生,整体素质都非常高。秦明吾说:“‘文革’后第一次高考,考生有应届的,也有老三届的,除应届的外,其他人参加考试,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考中的,他们肯定要在正常的工作、劳动之外,额外地多承担一些东西。他们平时就注意学习。在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要恢复高考了,能够考中,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毕业后,这四十几位日语专业学生,大多进入外事部门工作,有的进了外交部、外贸部,有的进了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有的则进入全国妇联、中国旅行社、高等院校。进入外交部工作的,一个是王毅,再一是一张姓女生。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大都已是所在岗位的领头人。而王毅,是其中较为出类拔萃的一个。

“笔头尤好”

考入北京二外前,王毅曾在东北建设兵团做了8年战士。王毅的同学邱华盛介绍,在兵团时,王毅像其他北京青年一样,政治敏感,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都颇为忧虑。这期间,王毅读了很多文史书与外语书,掌握了极具功底的文史知识。王毅喜书法,毛笔字写得很好。

邱华盛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考入二外前,在一家工厂上班5年。他与王毅同住一个宿舍,是上下铺。邱华盛介绍,在他们二班,王毅和他都是一般家庭出身,而其他同学,则多是“高干子弟”,有几位来自于外交官家庭。

王毅的师友介绍,在二外期间,王毅善于思考,兴趣广泛,对国内国际大事都很关心。他擅长写作,“笔头尤好。”

北京律师王小平是王毅当年的同班同学,他说:“王毅在‘文革’期间被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在兵团时学习条件不好,年龄又大,从学外语方面讲,他的条件并不好。王毅文笔很好,经受过社会磨练,阅历丰富,如果搞写作,具备很好的条件。”

王小平介绍,当时王毅已经非常“成熟”,相貌端庄,举止稳重,与众不同,在这方面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令王小平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班上举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会,在同学们的发言中,王毅的见解尤为成熟。

在王小平的印象里,王毅的毕业论文写了两篇,一篇是把中国历史与日本历史相比较,一篇则是写日本语言和中国朦胧诗的比较。王小平说:“他的视野不仅仅在日语专业上。据说当时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

秦明吾教授说,王毅的毕业论文质量非常高,中国日语界有个刊物叫《日语学习与研究》,是一份核心学术期刊,当时还是一个学生的王毅,把他的论文投到那里,结果被刊发了。秦老师说:“就我所知,学生能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直到今天还是很少的。王毅的论文被发表,使老师们印象深刻。”

从科员到副外长用了19年

王小平说,他曾为王毅设计过毕业后的发展路径,但是,王毅后来的选择,令他意外。在王小平看来,二外时期的王毅已很有头脑,主见极强,不随大流,对政治问题理解很深,见识广,文采斐然,综合素质很强。因此,王小平判定:王毅毕业后肯定要做干部,而且要做那种能自己说了算的干部。

王小平说,当时有部描写厂长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社会上极具影响,那时候,“文革”结束不久,很多部门仍是要绝对服从上级的,缺乏自主性,但是,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拥有了自主权,能使企业按厂长意图发展。因此,王小平就给王毅设计:王毅毕业后应去做厂长这种角色。

1982年,王毅毕业后入外交部亚洲司做了一名科员。这大大出乎王小平的意料。王小平出身于外交官家庭,深谙外交部情况。他告诉本刊记者:“外交部是个要求绝对服从的单位。我认为,王毅进外交部,会把他的才干埋没了,当时我觉得很可惜!”

令王小平再次感到意外的是,在外交部,王毅还是脱颖而出,成了外交部“升”得极快的一个官员,数年后,其职位甚至已经超过先于他进入外交部的65、66届的毕业生了。根据公开的资料,从科员到副部长,他只用了19年时间。

外交部一接近王毅的工作人员说:“在外交部,王毅副部长一直是很有名的!”

在王小平看来,王毅在外交部“有上有下”时基本上都上去了。王小平说:“这跟他的能力有关。王毅上升极快,绝对不是他被哪位高官看上的问题!”

外交部是个极其看重“笔头”的部门。王毅在这方面的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发挥。王小平回忆,1980年代,胡耀邦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当时王毅还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一个科员。胡耀邦在日本某场合的一个讲话稿要由王毅来起草。当时王小平戏问王毅在外交部“干什么活”,王毅说经常给领导起草这类稿子,王小平开玩笑说:“你成天写这种官样文章多没意思啊!”但是这个讲话稿,被王毅写出了名堂。

一般情况下,由工作人员起草的稿子,要一级级由上级部门来修改,最后递到部长那里,由部长定了后,才被交到胡耀邦那里。胡耀邦是个对工作极度负责的人,据说外交部送到他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但由王毅起草的这个讲话稿,返回来时,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

“这是罕见的。”王小平说,“我们还听说,胡耀邦在这个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媒体和同事怎么评价王毅外长

一位与王毅相熟的媒体人评价道,“之前的中国高级外交官,大多个人风格鲜明,其个人爱好多为大众熟知,相比之下,王毅很少向外界展示出其个人一面,他是一名非常‘职业’的外交官”。外界对他生活爱好的了解,也仅仅是喜欢跑步,而这个“情报”,是源自2007年的一幕场景——时任中国驻日大使的王毅,陪同访日的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东京市内公园晨跑锻炼。

还有两件小事,也体现出王毅中规中矩、专业化的一面。一件事,2013年6月17日,也就是王毅出任外长的头一年,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微博“外交小灵通”就发布消息称,王毅外长的公务用车即日起使用国产红旗轿车。另一件事,自王毅2014年两会首秀后,外长新闻发布会的地点,由原先的在人民大会堂金厅举行,换到了其他部长两会发布会地点——梅地亚中心。

一位外交部高官是这么评价他们部长的,“很能干、反应敏捷,很懂得中国外交政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所谓的创新发展,指的是在新时期,王毅领导的外交部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国家与公民利益,更好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而传承不仅指要继承好中国外交好传统、好作风,对于王毅个人而言,也颇有意味。

王毅部长一路走来,周围的同事、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乃至各国媒体,都认为他“形象相当好,外表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台媒大赞王毅长相英俊 举手投足颇像周恩来

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的王毅一直是台湾媒体的关注对象。台北《展望与探索》月刊今年7月号刊出文章,专题介绍其人其事王毅。该文章称王毅在大陆的形象相当好,外表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外交部的这位工作人员说,王毅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读书会举行什么大的活动,他只要有空,肯定要参加。王毅非常喜欢登山,外交部成立了一个登山协会,王毅是这个协会的名誉会长。

王毅工作亦非常勤勉,这位工作人员说,只要王毅在国内,王在外交部大楼四楼办公室里的灯总会亮到很晚才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金熙德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王毅在外交部日本处工作时,看问题就非常敏锐,在外交部属于那种早期就崭露头角的人,而非大器晚成。王毅不是那种专干事务的官员,还做研究,经常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如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等,金熙德研究员每隔半年或一年,就能看到王毅的一篇文章,如论亚洲形势等问题。

据金熙德研究员了解,在这几轮的六方会谈谈判过程中,各方对中国外交评价都很高,特别是日方,因王毅能讲一口熟练的日本语,有亲和力,有日方外交官在回国后,对整个中国代表团以及王毅本人的评价都非常之高。

日本《朝日新闻》报社中国总局长五十川伦义向记者介绍,前一段时间,他听说王毅生病了,在京做了手术,按常理,他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但六方会谈是被世界如此关注的大事,是一历史性事件,而且在朝核问题上,美朝之间又颇对立,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毅还是坚持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表现非常之突出,因此在五十川伦义看来,“他一定很累。”

(文章引用:参考消息网admin、凤凰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解放日报上海观察shobserve、瞭望智库、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