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学而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好未来 2022-04-11

本文带你寻找学而思名字背后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学而思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如果不是这两年节节攀升的股价市值、频频发力的教育科技产品以及与教育改革有关的热点话题,学而思可能会继续低调潜行。


但是,现在它低调不起来了。在外界眼中,它犹如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庞然大物,引发种种好奇与揣测:学而思是谁?它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

“学”的三个层次


创始人往往给一家企业打上很深的烙印,追寻学而思的起点时,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投向它的创始人张邦鑫,那个和学而思一样神秘的人。


以数学起家的学而思,充满理性气息,张邦鑫也是典型的理科男,平和内敛、少言寡语。偶尔,他也会在不经意间抖落感性的一面。


那天傍晚,在黄昏的余晖中,谈起读书的感受,他眉宇间透着雀跃:“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学自由自在的读书时光让他念念不忘,四年间,他读了几百本书,从文学、历史、哲学到社会学、逻辑学,涉猎广泛。那时,他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不知疲倦。读书的时候,他感觉像在和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优秀人物对话,喜悦无以言表。浩如烟海的书籍,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他在家乡的江南小镇难以想象的。


他自幼喜欢读书,家中寥寥几本书,他读了十几遍。家境的窘迫,也让他从小就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他依然记得,很多年前父亲跟他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他学习一直很拼,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四川大学生物系。


四川大学图书馆(来源/中国图库)


上大学以后,他感觉“精力无处释放”,常常泡在图书馆大量阅读,还跑到数学系蹭课。他逐渐对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他的哲科思维。后来思考公司战略时,他常常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问题,这让他比很多人看得远。


学生时代的张邦鑫书不离手,父母叫他“书呆子”。他不服气,开始思考如何把所学的东西跟生活应用结合起来,把书读活。他也看到很多学校里的好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变成了差生,他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他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虚怀若谷,保持空杯心态,这样才能不断学习。其实,他很早就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上初中时,当他听到语文老师讲“见贤思齐”时,很是震撼。他觉得能够向那些贤能人士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他满心向往。这也让他开始跳出对学习的原有认知——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一切人学习。


与人交往时,他总是听得多说得少,他常常含笑不语聆听对方,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东西。但凡他觉得有启发的地方,他都会接受,然后按照那样做。他的学习能力极强,和他打过交道的人会有这种体会,每隔一段时间,他的观念都会完成一次更新迭代。


2002年,张邦鑫从川大毕业,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由于做家教做出口碑,学生越来越多,他只好中途退学与同学创办了学而思。从上学到办辅导班,他们从未在教育之外待过一天,却从一种逻辑跨入了另一种逻辑。


办学之后,张邦鑫才发现自己阅历太浅,对管理、运营、市场、社会关系很多东西都不懂,要学的地方太多了。他逐渐意识到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学习的理解也越发深入,他总结出学习的三个层次:向书本学习,向一切人学习,向一切事物学习,“向书本学习是学习知识,向一切人学习是学会做人,向一切事物学习是向万事万物汲取营养,所谓一叶知秋,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来,便知道秋天来了,是一种很强的洞察力。”


受其影响,学而思的学习氛围一直很浓,大家在一起谈论最多的都是读了什么书,上了什么课,见了什么人,总之都与学习有关。


十多年前,白宝印来学而思当保安,他一来就被周围人的状态吸引了:财务老师在准备财会考试,前台老师在练习咨询业务,教研老师在钻研教学大纲,大家似乎永远在学习。耳濡目染的他,每天回家后背招生简章,很快学会了咨询业务,随后又自学电脑知识,成为网络服务中的骨干。


这种通过学习逆袭的故事,在学而思不在少数。好未来助理副总裁王伟,加入企业之初担任一名教务,出于对教师的向往,苦练讲课,前后试讲十多次,终于达到教师的录取标准,登上了讲台。


学而思老师清晨备课


“邦鑫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自学都是从他那边带起的一个风潮。他本来学生物,对互联网感兴趣就自学计算机,天天钻研网站,早期的页面动画都是他设计的。”好未来资金管理经理徐麟回忆。


一个内部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张邦鑫考上北大研究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电脑,然后三天看完一本编程书,七天开始写代码,不到一个月建立了个人站。“非典”期间,他鼓捣了一个奥数网,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答疑服务。起初三年,他一个人包揽了代码编写、产品运营、服务器维护、内容编排、版本更新等所有工作。


学而思的互联网基因也与此有关,与很多教育机构不一样的是,学而思长期坚持探索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虽然历经艰难,但推出的高清视频、直播+辅导模式对行业影响很大。在张邦鑫看来,跨行业学习很重要,行业交叉处容易产生创新。


每年,他至少去硅谷两次,拜访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他把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创新做法带到了学而思,在做一款新产品时,他们会从世界范围内把能看到的竞品都研究一遍,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位80后创始人长期保持着清教徒般的自我克制和严苛,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爱折腾的CEO,他常常通过不同的方式逼迫自己和公司走出舒适区。


2010年8月,他在邮件中提出“学而思人不可一日不学习,不可一周不反思”,要求高管以周报形式把学习和反思的内容向团队分享,这个传统很快从高管扩散到干部和员工中,成为学而思的标准动作。


在一次给新员工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在这里,你必须非常虚心、每天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如果慢一点,也许你一时没有感觉,但几年后因为学习的差距,两个原本“不相上下”的人会变成“天上地下”。


近年来,学而思发展迅猛,一跃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教育机构。组织的快速成长,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张邦鑫担心,如果组织只长身体,不长脑子不长心,是很危险的事情。为此,他和高管们做出了一个规定——学而思的干部晋升必须有转岗经历,部门负责人任期最多两届,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员工不断学习新东西,激活组织的活力。


学而思的员工也已习惯了这种折腾。前不久,学而思网校研发总监张国辉在十年司龄典礼上感慨:“过去十年,每一年都有特别多的压力和挑战,总认为现在是最难的时候,结果总是发现接下来一年更难,这样的折磨逼迫你不断突破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什么事都能做了。”

“思”的三重含义


学而思2003年创立,但直到2006年还没有名字。一天,刘亚超送给张邦鑫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张邦鑫给它对了下联“思考成就未来”,于是决定公司叫“学思”,由于读起来拗口,便加了一个递进关系的词叫“学而思”,寓意学习和反思。


相比学的主动,思的形成有些“被动的主动”意味。在学而思的语境中,“思”更多代表反思。


《学习改变命运》一书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喜怒哀惧,它们让我们心中蒙上了灰尘。我们每天都会洗脸,但很少去洗刷心里的灰尘。”于张邦鑫而言,反思是一场心灵解压,让他放松,带给他能量,否则很多东西积压在心里会出问题,这缘自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上高中时,他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神经衰弱,看了很多医生也不见好。大学期间,他选修了一门精神分析课,那位老师讲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就跟着老师学习,慢慢把自己的神经衰弱治愈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观照内心和审视自我。


其实,反思的种子早在少年时期就已萌芽。初中语文课上,他第一次听到“吾日三省吾身”时,特别受触动,他觉得曾子每天这样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太了不起了。这个叛逆的少年,想起自己干了那么多“坏事”,应该好好反省才是。多年后,这句话成为他人生的一个原则。


现在,反思成为他的必修课。无论再忙,他每天都会让自己静下来想想: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他享受这样的时刻,一个人面对真实的自己,审视自己的好与不好,然后接纳它们,改善它们。


随着经历的增多,他越发感受到反思的力量,他意识到反思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把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这一认知,是从挫折和打击中得来的。


故事还要从2004年冬天谈起。那时学而思学员刚刚突破1000人的生死线。然而,一个寒冷的冬夜,两个最牛的老师带走了200个最好的学生。


这对稍有起色的学而思,可谓沉重一击。那年,张邦鑫24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当时学而思没有多少老师,最好的老师带走了最好的生源,其他老师会不会跟着带走学生?机构还能不能存活下去?一系列问题让他寝食难安,也在焦虑中陷入思考。


“我们可以说那两位老师不顾职业操守,但事实上我们跟老师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和制度约束。”张邦鑫反思,这件事让他们意识到管理中的漏洞和对老师的忽视。创业初期,这些老师和创始人一样,每天从早上九点钟忙到晚上十一点,太辛苦了。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建设,与每位老师签订劳动合同,并且重新梳理管理体系,按教研、教学、学科分工,进行矩阵化管理,这样老师不那么累了,效率也更高。


在应对打击的过程中,张邦鑫和团队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无意中种下了学而思的“反思”基因。2007年夏天的同行挖角,让这种基因进一步强化。


当时,北京最大的一家培训机构融资2000万美元,挖走了学而思5个核心老师,很可能挖走更多老师。这对学而思冲击很大,他们一度想正面迎战。那时,学而思规模虽然没有对方大,但是满班率高,营销成本几乎为零,如果挖对方老师,也不是不可能。但张邦鑫转念一想:如果一个老师多给些钱就被挖过来了,那他对企业没有忠诚度可言,是很悲催的事。与其攻击别人,不如从自身找问题。


起初,学而思只想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仅在北京海淀区开了7个教学点,招了1万多名学生。公司规模小,工资涨幅和岗位提升很有限,核心老师成长空间不够。


“我们那时只关注到少数人的利益,觉得公司有收入,有利润就行了,却忽视了那些一路跟随我们的老师,你要留下他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的发展。”张邦鑫回忆。这迫使他们开始思考扩张、融资、上市这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思考如何做强做大。


经过反思,他们还做出两个决定:一个是全面改善薪酬体系,增加教师的涨薪频次,为他们设置成长通道。另一个是成立师资培训学院,这样一旦有老师离开,很快能有人接应上来,这保证了学而思从当初几十名、几百名到今天上万名老师的稳定。

 

张邦鑫在给老师做内部分享


在教育培训行业打拼多年,张邦鑫目睹过很多机构的沉浮。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生存成长实属不易,危机无处不在。作为学而思创始人,他时刻保持着一种危机嗅觉和反思意识,这让学而思常常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危险,比如2011年那次“大跃进”。


2010年,随着学而思、学大、安博、环球雅思4家教育机构赴美上市,潮水般涌入的资本,开启了行业的狂飙突进。无论是已经上市,希望和第二梯队拉开距离的学而思、学大等机构,还是拿到融资、冲击上市的教育机构,甚至行业老大新东方都在加速扩张,行业进入大跃进时期。


当时学而思打出“百亿学而思”的目标,开始大量铺设教学点,不停的招收老师和学生。在扩张巅峰期,每季度收入增长60%左右,员工总数从2000人激增到6000人,但利润率锐减,口碑也在下滑。


很快,张邦鑫和部分高管觉察到大跃进带来的隐患,2011年秋天停止了扩张,全体高管在北京香山开了三天会议,高管们纷纷批评集团的冒进。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管理增长”,把“百亿学而思”的目标改为“百年学而思”。当年年底,张邦鑫提出“让教育回归教育”,关注健康数据,如果师资教研跟不上,宁可不增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日后漫长的征途中,学而思的每次成长,几乎都是在挫折和打击中的自我反思带来的,“很多时候,挫折或打击都是时间的礼物,它的包装可能很丑陋,但是当我们打开它的时候,未必不是另外一个惊喜。”张邦鑫说。



 相关阅读 

学而思的第1个学生——学而思起源揭秘

学而思的第1批老师——学而思起源揭秘II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还想读更多好未来故事

记得把好未来设为星标哦

↓↓↓

喜欢记得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