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武直10...30位大师独家授课,给孩子应该讲这些故事!

好未来 2022-04-11

“大约是在1976年,一架直升机着陆在我们学校操场,我和同学们围着它不停地跑、不停地看。后来直升机执行完任务飞走了,声音很响,轰轰轰的。当时我不懂它的型号,只觉得很震撼,我想,以后我一定要做直升机。”


2019年,当问起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的总设计师吴希明时,他这样说起他和直升机的缘分。


邢继和核工业的缘分也起自童年,那时他被电视上的核爆炸场面震撼,后来,他成为“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亲自主导世界安全级别最高的核电工程。


林鸣刚毕业时,在武汉江边设计一只锚,那时他可能不会想到日后将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的身份,与这座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大桥相遇。


谢晓尧在日复一日的计算里,和宇宙交流着。作为“天眼”FAST早期数据中心主任,他期待着有一天能真正接触“无损”数据,“也许那里就藏着外星人的秘密”。


他们和自己的人生闪光点相遇的时间不同,起点不同,经历也不尽相同。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抓住了每一个机会为未来做准备,当机遇到来之际,排除万难,奋力一搏,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9月5日,《强国课堂》课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青年报社、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学而思网校联合举办的青少年公益在线素质课程《强国课堂》正式与大家见面。


受邀的30位“强国讲师”包括超级总师、两院院士、大国工匠、文化名家,是全国各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行业翘楚,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矢志报国、实干创业的榜样人物。



他们或理想坚定,或实干报国,身体力行的真实故事能给孩子带来强感召力,帮助他们思考“小我”与“大我”,树立远大理想,拥有筑梦现实的决心与能力。


精彩课程预告片抢先看,听听“大先生”们对孩子们说的心里话!


第一批与孩子们见面的,将是四位“大国重器”背后的大师: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华龙一号”是怎么建成世界上安全级别最高的核电工程的?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爱画画。


2016年,他画过一幅画,《华龙2016》:天空下,“华龙”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可黑压压的云朵正从远方赶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当时真的很压抑,工程刚开始不久,土建施工、设备采购、设计等问题集中爆发,在既定的工期目标下,每个问题都很棘手。”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对社会来说,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核泄漏事件给社会带来的阴影如乌云压顶,也是留给“华龙一号”项目的前车之鉴。


“‘华龙一号’可能承载的是中国30多年核电行业实现自主核能技术发展的梦想。因此,它必须具有世界级的安全标准。”


“华龙一号”原型


“我们要考虑各种各样假设的场景,保证在各种事故发生以后,都有可靠的应对措施。比如地震。”


福岛的示例在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不仅整个核电站需要在地震情况下保证安全,构成核电站的很多关键设备和系统都必须具备抗震的能力。



光抗震还不够,福岛核事故带来的直接经验反馈是,当极端自然灾害发生时,电力系统全部丧失,安全系统也会随之失效。


因此,“华龙一号”还必须保证在断电情况下,有保障安全的能力。


在邢继的带领下,“华龙一号”采取了能动和非能动两种措施的结合,即便是丧失了电力系统,通过自然循环依然能够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我们的核电站有三道安全屏障:燃料组件、压力边界和反应堆的安全壳。在任何核事故下,只要这三道安全屏障有一道是保持完整的,就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017年,邢继在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节点“穹顶吊装”提前封顶时,又创作了一幅画,画面上,“华龙”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一轮硕大的太阳正从海平面升起,照亮了核岛及其脚下的海面......



这堂课,“大先生”邢继将和孩子们分享中国核工业的奋斗的“小故事”。看他如何将专业知识、责任、使命,充满热情地投入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大历程,实现中国在世界核工业从“陪跑”到“领跑”的飞跃!



直-10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

 武直10如何“从无到有”?


“最英俊的孩子”,是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对武直10的爱称。对他来说,武直10的美源自“极致”,“任何东西做到极致都是美的。”


直十、直十九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 吴希明


直-10的研制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吴希明说,研制直-10,第一层次的直接配套单位就有100多家,实际参与研制的有10万人左右,前后经历十几年时间。
“不光是直升机产业、其他配套产业都要建立起来。光主机成熟不行,航电、机电、材料、工艺,包括武器等等,所有的行业能力都要建立起来。


直-10是国内第一种专业武装直升机


“开始我们没有基础,只有通过大家反复干、反复交流、反复迭代、反复提升,去推进,才能做起来。 ”——在直-10首飞之前,每年只休息两个半天,是整个研发团队的常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过国际上严苛的立项认证条件,也因为不满足整个设计,而将整个方案全部推倒重做,但他认为这不是颠覆,“这是应该,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一个精神和对待事情的一个态度。”


首飞当天,直-10冒雨试飞,一鸣惊人。这让吴希明十分激动,这是10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从小的理想梦想成真的一刻。



“我很幸运,因为我从小就想干直升机,喜欢直升机,所以干的事是我感兴趣的事情,干的事情再苦再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


这堂课,“大先生”吴希明将展示一个人 “热爱”的“小故事”。他将身体力行的告诉每个孩子,当热爱和梦想终于成为一生的事业时,它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不仅事业有所成就,更会收获人生幸福。



港珠澳大桥

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

在珠江里“挖坑”,被珠江 “挖坑”,哪个坑更难?


林鸣拿下港珠澳大桥的投标时,也没有料到珠江会给他挖这么多“坑”,以至于他调侃后来的七年建设过程就像“西天取经”。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 林鸣


后来被称为“首条海底深埋的沉管隧道”,正是他亲自带队挖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坑”——事实上,这并不是当时中国人擅长的技术。


林鸣说,这是由港珠澳大桥的设计构想决定的:这座桥为香港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因此对桥的选址、主航道、桥梁的跨径、桥塔的高度都有特殊的需求。


经过三地政府的反复论证,他们选择了对珠江水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即沉管隧道。



随之而来的,是珠江口带来的各种难题,形如一坑接一坑。


珠江口有复杂的海流结构,尤其汛期,洪水是淡水,潮水是咸水,如何在这种复杂水流结构里做深埋?


做桥墩,水流、地址对桥墩都有不同的影响,碰到好的地质,桥墩就好做,碰到异常情况,困难就会非常大。


通过新的方法,半年时间建成两个人工岛,为的不仅仅是保证大桥的建设工期,更为了不为珠江口这个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域带来交通安全问题。


人工岛


还有台风,珠江口平均一年五六个台风,工程每天都在和台风抢时间、抢节奏。


还有环保问题。一部分桥墩在香港海域,如何保证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



“工程难题,只要知道是什么问题,解决起来的时候资源是很多的。但最怕就是不知道,没发现这个盲区,没意识到这里有个小陷阱。”


林鸣说,在这七八年里,他们从来没有一刻放松,每天都提着一颗心,时刻扫描工程中的盲区,将各种损失做到最小。


直到2017年的亮灯仪式顺利完成,他才第一次松了一口气。


这堂课,“大先生”林鸣将带领孩子回溯他与港珠澳大桥步步为“坑”的“小故事”,并将大桥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环保价值一一铺开,“一桥飞架三地”,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情怀。



“天眼”FAST

早期数据中心主任谢晓尧:

数据里到底藏着什么?宇宙奥秘真的能“算出来”?


和大多数孩子对天文学家的想象不同,FAST早期数据中心主任谢晓尧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计算。


FAST天眼早期数据中心主任 谢晓尧


建在贵州平塘的“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口径达500米,形似“大锅”。


对谢晓尧来说,与其说“天眼”是一只望向太空的眼睛,不如说是一只耳朵,它接受自己所听到的来自太空的微弱电子信号,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计算来发现外太空的奥秘。



谢晓尧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原来天文学家要用眼睛来看,现在用人工智能把特征一一找出来,能识别的更快。


通过计算,谢晓尧看见了更多的星体。


 “我们是做计算的,协助天文台计算,2016年到现在,一共发现了74颗候选脉冲星,其中有55个已经认证,同时还发现了好几颗毫秒级的脉冲星,这是非常重大的贡献。”



FAST带来的数据是惊人的,但现有的条件对数据还是会带来一定的减损。


如果有一天,通道全通,直接处理原始数据,“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里面会有外星人来的信号。”热爱计算的谢晓尧,非常期待那一天。


这堂课,“大先生”谢晓尧将带孩子发现 “计算宇宙”的“小故事”,启发他们仰望星空的兴趣,掌握迈出太空探索的第一步。



一课一世界,一师一人生。


怎样的老师和怎样的课,才足够在孩子的起步之初和理想初定的关键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得来自榜样的正面力量和受益一生的能力?


在“强国”的主题之下,学而思网校和“大师”们注定相遇。


他们是伴随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所付出毕生心血的人,他们也是伴随国家重归世界强国之林的一代人,他们同样,是肩负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的一批人。



在中国青年报社、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学而思网校的邀请下,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


“大先生讲小故事”,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带给孩子强感召力,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小我”与“大我”,拥有筑梦现实的决心与能力:


原来 “积跬步”真的可以“致千里”,原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也不是一句书上的经典语录,原来有这样的一群人,正在身体力行地写自己的人生传奇,他们虽然不唱歌、不演戏,但是他们“酷”得无与伦比!


开学季,系列强国课将正式在学而思网校平台和中青在线上线,并面向全国所有青少年免费开放,第一季共30期。9月5日,学而思网校首批将推出4位“大国重器”重磅嘉宾及课程。


他们将共同带孩子解构超级工程背后的核心原理,在通识教育中感受基础学科知识的链接和贯通,培养跨学科能力,并以他们的职业故事成为孩子的“精神供养者”!


了解课程详情,请关注学而思网校微信服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