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央和省内的30多家网络媒体聚焦宜昌,为了这笔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
9月26日,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来到宜昌,实地探访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验其独特魅力。
当日,来自中央和湖北省内的30多家网络媒体一行赴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和伍家岗区长盛川茶厂等地,实地体验考察了近年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际传播处处长程义峰(中)参观宜昌市非遗中心展厅。
长阳是国家级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组成部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来到毕兹卡民俗文化村,一曲迎客吹打乐《满堂红》让采访团感受到土家儿女的热情好客,在这里,采访团观看了土家族撒叶儿嗬、哭嫁和长阳山歌等多个非遗项目表演,全面了解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具有浓郁土家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了长江云、斗鱼等多家平台直播,网友纷纷为宜昌浓厚的民族风情点赞叫好。“这是一次穿越之旅,宜昌的非遗保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国际传播处处长程义峰表示,希望宜昌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长盛川青砖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承非遗传统工艺、运用现代科技赓续优秀民族品牌上颇具代表性。采访团一行进车间、访茶人、品香茗,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的交织中,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折服。
你知道宜昌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么?
有哪些国家级传承人?
别着急!小布给你来介绍
看你了解多少!
唐元和十五年间,时任归州刺史的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建屈原祠,并写下了铭文。每至端午,十里八乡的百姓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人们在屈原祠前祭奠屈原,并竞相争渡,形成了宜昌秭归端午独有的风情。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既保留了传统端午习俗,更体现出家乡人民对屈子的热爱和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
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区土家人的灵堂歌舞,民间又叫“跳丧鼓”。
撒叶儿嗬在孝家灵堂里进行。在亡者灵柩左则置牛皮大鼓一品,掌鼓师击鼓叫歌,男人们狂歌曼舞,亲邻围观助兴,通宵达旦。土家人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的变化,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是人生中的又一大“喜事”,值得庆贺。
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歌调为古老的特性三度,舞蹈语汇极为丰富,有“四大步”、“待尸”、“幺莲儿嗬”、“哑谜子”、“幺姑姐”、“摇丧”、“倒杈子”等二十多种套路,歌词以五句子歌为主。舞姿的顺、曲、颤态势,表现出藏缅语族舞蹈的特点,而其 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具有土家的民族特性。
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于 2006 年 6 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据当地资丘镇泉水湾村田氏族谱记载,南曲大约在明代传入长阳,距今约500 年历史。
南曲属曲牌体唱腔,以七字句式为主格。南曲分为“南曲”和“北调”两类,现存传统唱腔曲牌三十一个。其中,“北调”仅存一个曲牌。
长阳南曲最显著的特点是修婉细腻,优美抒情。在长期传袭过程中,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的乐汇及旋律音型。并通过增删去舍,渐变性地丰富了曲种唱腔和曲种音乐表现力。南曲表现力强,情趣多样,有轻松、愉快的;有活泼、风趣的;也有激情、热烈的。
南曲于 2008 年 6 月被国务院列入笫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林寺是位于宜昌市宜都高坝洲境内的一个村落。村民们擅长于制谜、猜谜、赛谜,痴谜成风。在青林寺,几乎人人能说谜语,全村上下,不论男女老幼,随时随地都能特有的“制谜、猜谜、赛谜”方式,来相互比试自己的得意之作。全村 1200 余人,掌握 30 则谜语的村民占 70%以上,掌握 30 至 100 则谜语的人占人口的 15%,掌握 100 则以上谜语的占人口的 5%。赵兴寿《青林寺谜歌选》《青林寺情歌》《青林寺礼俗》《青林寺谜语故事》《青林寺谜语•少儿读本》等谜书相继出版问世。
青林寺谜语于 2006 年 5 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悉,宜昌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现有联合国人类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19项(25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项目50项,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传承人103人,非遗保护成果斐然。
来源 | 宜昌发布
记者 | 荣飞、周扬 通讯员 | 王丰
编辑 | 李傲圈 编审|小凡
大家都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