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刷刷!宜昌又一次在全国刷屏!

王丰 宜昌发布 2019-04-20

宜昌刷屏啦!

8月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整版推介

《湖北宜昌用好绿色政绩考核指挥棒

破局“化工围江” 提高生态颜值》文章

《中国组织人事报》整版推介宜昌经验

正文如下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浩荡长江,神奇三峡。

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首站到湖北宜昌,对该市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引导向高端产业发展给予赞许,这样做才是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曾经“化工围江”,如今“生态革命”背后是落实党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决心,是高举绿色政绩考核指挥棒的实际行动。响应共抓长江大保护决策部署,2017年,一场“清零行动”在这里打响——化工产业专项整治行动,计划3年内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涉及企业134家,资产1284亿元。目前,已关停25家。

即看“面子”又看“里子”的考核指标、立体化近距离的考核方式、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广大干部树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政绩观,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绿色循环化发展,带动宜昌转向高质量发展。


往下滑动可查看更多

从量到质的指标

取消5个山区县GDP考核,
新增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结构性指标

新增“厕所革命”“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等内容
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15项
将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水共治”等重点任务纳入考核内容


“猇亭化工产值占工业产值80%以上,2016年提出‘化工猇亭’到‘绿色猇亭’,许多干部认为难度大,没信心,甚至质疑。如今,我们不仅决心啃下沿江20家化工企业关转搬的‘硬骨头’,还要在转型升级上走在全市前列。”猇亭区委书记胡志莉的话折射了两年来宜昌市许多干部的理念转变。


宜昌是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肩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任。该市磷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化工成为首个过千亿支柱产业,2016年产值占全市工业近1/3,占全省化工近1/3。“化工围江”成为威胁长江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如果抓不好长江宜昌段的生态治理,这种污染环境的GDP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否决性的指标。”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抓生态环保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是机遇、不是包袱,发展与保护是有机统一体、不是割裂对立面。”


宜昌市把绿色发展作为“富万代”工程来抓,确定“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战略目标,编制《宜昌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推进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如何把党委、政府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内化为各级干部入脑入心的理念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2017年,宜昌市建立完善“1+2”制度体系,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力度。“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重大改革83项举措,每一项都有考核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权重达20.58%,较2015年提升78.6%,5个山区县考核权重达23.5%,宜昌市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


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2017年,宜昌市共有52个总投资234.34亿元的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新项目被坚拒门外,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下降超过10%。

2018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宜昌市召开干部大会,掷地有声地对全市干部讲:“发展既要看‘面子’,更要看‘里子’,要既好看,更要耐看经看。务必透过表征看质效!”今年,宜昌市取消对5个山区县的GDP考核,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的含金量。经济发展指标方面,新增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投资占比、技改投资占比等结构性指标,且只考增速不考总量;“四个全面”指标方面,主要评估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等指数,新增“厕所革命”“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等内容,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15项;重点工作指标方面,将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水共治”等重点任务纳入考核内容。

远安县委书记张立新说:“市委铁了心搞绿色发展,我们有了‘定盘星’,生态环保这道考题不仅要必答,而且要答好!”

指标引领目标。截至目前,宜昌市取缔长江干线支流151家非法码头,关闭29家磷矿开采企业,淘汰602台燃煤锅炉,关闭煤矿11处。


见人见事的考核

平时运用“在线督查—目标管理”软件平台,加强过程管理

深入县市区和生态环保、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专项调研,听群众讲鲜活故事

建立整改清单,组建6个督察组,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开展督察

班子和干部能否在绿色发展上担当作为,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为了考准考实绿色政绩,宜昌市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既考班子集体的完成率,也察干部个人的贡献率,不少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目标管理在线督。年初制定县市区绿色发展项目清单,平时运用“在线督查—目标管理”软件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对绿色绩效外显和非外显指标进行差异化查访核验,并建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监测分析平台,对生态文明建设等指标实时监测分析、预警督办。去年以来,已对督查发现的环保任务完成滞后的22个地方和单位,下达整改交办通知单85份,约谈提醒责任人13人次。因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两个县的政府主要负责人接受约谈后表示:“现在生态环保责任实打实,考核硬碰硬,我们抓绿色发展的压力更大、干劲儿也更足了!”

专项调研深入听。去年,宜昌市开展“工匠+猛将”型干部宣讲调研,深入县市区和生态环保、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以实绩为导向,不设框框、不带目的,听群众讲鲜活的故事,让群众更精准地给干部画像,掌握了一批推进绿色发展的“工匠”“猛将”。在乡语口碑中,专项调研组了解到,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为推动香溪化工拆除工程,10多次到现场办公,研究推进每个环节的拆除和地平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宜都化工企业关闭清理;枝江市委书记刘丰雷多次为开元化工转型升级“把脉问诊”,帮助引进三元锂电池的专家团队和项目,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上升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干部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活情况”跃然纸上。

重点工作一线察。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督察意见后,宜昌市建立整改责任清单,组建6个督察组,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各县市区整改工作及“一园两水四行业”专项行动开展督察。去年12月25日至29日,督察组兵分六路,深入重点排污企业、乡镇污水处理厂、采石场区、饮用水源地,排查问题隐患62个,现场下达督办通知23份,按照“一条也不含糊、一件也不耽误”的原则,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秭归县环保局局长许雷感慨:“督察在一线、在日常,倒逼我们抓生态保护更精细、更严实,打不得半点儿马虎眼!”

教育培训全程考。以用为训,训用结合,安排干部培训观察员,是宜昌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一大特色。去年12月,该市组织49名干部赴江苏昆山举办“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对比思考宜昌绿色发展之路。无论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还是小组研讨发言,两名观察员对学员表现都全程跟班考评。短短一个星期的培训,“生态环保专业素养较高”“环保执法果敢坚决”“产业转型见地深刻”“争取项目有钻劲、有闯劲”……一个个见人见事的评价,反映了干部专业化能力。参加培训的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表示:“专题培训有实效,考察干部有实招。”

树旗亮规的导向

将专业能力过硬、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市县环保局领导岗位

坚持“三不三看”,对推进绿色发展、转型跨越实绩突出的192名干部予以提拔重用

对辖区和责任领域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一律取消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当年推优评先、选拔任用等资格

宜昌市港航管理局原局长胡朝晖,敢于攻坚克难,坚决取缔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192个,督办拆解“三无”船舶,在长江流域率先启用“扫码岸电系统”,有力推进了长江宜昌段生态修复与治理,被重用为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在该市进一步强化了敢担当、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去年9月,宜昌市委出台《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见》,围绕打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市委旗帜鲜明地提出,鼓励争做“工匠+猛将”,坚决不用“庸官”。

建设生态环保铁军,首先选优干将。宜昌市将专业能力过硬、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市县环保局领导岗位,较短时间开创了环保工作新局面。同时借智借力,建立专家顾问制度,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王浩等11位环保和化工领域高级专家顾问,举办宜昌高质量发展专家论坛,有效促进全市干部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转型。

宜昌市树干事创业之旗,亮公平公正之规,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三不三看”,即不唯票数、不唯年龄资历、不求全责备,看实绩、看能力、看潜质。2017年以来,该市对推进绿色发展、转型跨越实绩突出的192名干部予以提拔重用,一批埋头干事、善作善成、敢于碰硬的干部脱颖而出,引起全市干部群众热议点赞。

铁心,铁面,铁腕,铁纪,铁痕!宜昌市推行“环保+公安”执法模式,市县两级组建环保警察队伍,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化工企业偷排偷放、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2017年以来,“环保+公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36件,侦办污染环境案件52起,其中刑事案件27起,对56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形成了强大震慑。

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强化环保刚性约束。宜昌市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辖区和责任领域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一律取消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当年推优评先、选拔任用、申请市级各类扶持资金等资格。去年,该市对3家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严肃责任追究,查处党员干部33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11人,问责处理22人。11月底,市正风肃纪专班督察发现,圣火矿业长期在禁燃区内违规生产、销售蜂窝煤,西陵区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不知情,被媒体曝光后仍未当回事,受到全市通报批评的问责处理。整改工作以来,已有86名干部因生态环保问题被追责问责,3名县市区党政主职因环保问题未获提拔重用,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营造“严紧硬实”好作风。

“政府企业合了心,不愁江水不变清!”当前,宜昌市正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级干部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能力不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明显提速。2017年,全市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产值比重由13.2%提高到20.3%,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9%。今年上半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88个,工业技改投资299亿元,同比增长92.7%。


延伸阅读

考核“催化酶”激活发展动力▲▲▲

何勇


激发绿色发展动力源,需要软硬兼施,思想教育为“软”,引导干部形成“绿色发展该抓”的思想自觉;考核指标为“硬”,推动干部形成“绿色发展必抓”的刚性约束。湖北宜昌市建立绿色政绩考评体系,提升绿色发展含金量,成功打造绿色发展动力源。

考核是根指挥棒,一定意义上讲,“考什么”决定了“干什么”。正因如此,考核指标调整广受关注,成为调转主攻方向、人财物投入力度的风向标。宜昌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权重提高到20.58%,引导干部将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抓在手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成了“关注点”“重头戏”。

考核是剂“催化酶”,使各级各地干部与重点考核任务发生着化学反应,令人对原本不受“待见”的工作骤然起劲,继而想方设法去抓好抓实,哪怕“脱身皮”。宜昌市聚焦绿色发展调整考核指标,让干部有了“定盘星”,继而向污染企业“动刀”,让青山绿水回归,这种砍掉支柱产业的做法,是曾经想都不敢想、也广受质疑的大动作,源于考核指标的催化。

考核是道必答题,只要考核指标确定,涉及的单位和干部就要来答题。拿宜昌市远安县委书记张立新的话说,生态环保这道考题不仅要必答,而且要答好。确实,考核部门是出卷人,职能部门就是答卷人,试卷已敲定,答题就必须,而且要答好,不然就得不了高分。宜昌市以指标引领目标,答好了绿色发展必答题,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掌握“活情况”需实打实▲▲▲

容剑锋


绿色政绩观不是一句口号,必须通过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实干实效体现出来。考准考实干部的绿色政绩,同样需要实打实,真正见人见事见成效。

既要看“怎么说”,也要看“怎么干”。干部对绿色发展的思考、见解,往往是干部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保专业素养、推动高质量发展态度等的外在表现。安排干部培训观察员,能近距离掌握、分析干部的这些表现。当然,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切实把绿色政绩考核落到干部干了啥、干得咋样、干成啥上来,防止“喊起来当当响、做起来挂空挡”现象。

既要看“硬指标”,也要看“软实力”。绿色发展的“颜值”高不高,数据指标最直观,公众感受最真切。因此,要列出绿色发展清单,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等这些“硬杠杠”,实施监测督办,既考班子集体的“达标率”,也察干部个人的“贡献率”,不仅顾及经济的“脸色”,更维护生态的“气色”。组织开展“绿色政绩”专项调研、专项测评,通过明察暗访、实地察验、蹲点调查等方式,获取干部绿色政绩的乡语口碑,考察推动绿色发展的“软实力”。

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功”。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仅要考察环境治理、环保执法、环境质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也要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切实为广大群众守护一方碧水蓝天,把干部业绩刻在百姓的心坎上。



把生态环保干部选上来▲▲▲

胡军


坚持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既是对事业最直接的推动,也是对干部最有效的激励。宜昌市委围绕打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旗帜鲜明地选拔使用专业能力过硬、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工匠+猛将”,树立了敢担当、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只有大力选拔敢打污染防治硬仗、善打生态保护胜仗的精兵强将,才能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突出政治标准,注重专业素养,坚持公道正派,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敢于亮剑、善于治理的干部搭建舞台,把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推上前台。通过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导向,大力选拔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干部,让那些面对环境治理不敢迎难而上、不能发现问题、不会对症下药的干部靠边站,真正让建设生态敢抓敢管、保护环境能防能治的干部有作为。


以用人导向引领生态风向,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干将选上来,也要把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庸官”拿下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干部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严要求、一种硬约束,倒逼领导干部树立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来源丨中国组织人事报 
通讯员丨王丰

编辑丨杨杨         编审丨水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