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78岁从宜昌走红全国,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宜昌发布 2019-04-20

半个世纪,很长,也很短。

因为对于她来说,

50多年

不过是如一日地奔走忙碌。


千里平畴,很大,也很小。

因为那千亩农田早已被她

装进心底,走在脚下。



年近耄耋,很老,也不算老。

你瞧,她78岁仍能穿行田野,

步履稳健,笑若稚童。

她,是谁?


她就是人们口中的“草帽婆婆”

“棉花奶奶”——李文英。


▲李文英。记者范长敏 摄


2011年6月,这位在枝江田间默默奉献了50多年的78岁“农民义工”首次通过三峡日报“走红”,她的故事才终于被大众熟知。


▲2011年6月1日三峡日报报道李文英事迹。


回首去看,

我们要感谢那些文字、图片,

正是这样的记录才让好故事得以传播。

时至今日,

我们没有忘了她!


▲李文英。资料图


今晚在宜昌剧院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新编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再次把李文英的故事搬上舞台。该剧曾于2017年9月24日在枝江大礼堂首演。


▲以李文英为原型创作的大型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记者宋志豪 摄


▲以李文英为原型创作的大型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记者吴延 摄


来吧!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农民义工”

看一看“棉花奶奶”李文英的故事

……



人物档案

李文英,1957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枝江市农业局退休高级农艺师。1990年退休后,她依然奔走于田间地头,投身棉花种植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先后荣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科技服务标兵”“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最具慈善爱心行为楷模”“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第三届宜昌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李文英。资料图


2011年12月,李文英荣登 “中国好人榜”。2012年6月,李文英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无私奉献的“农民义工”


如果把李文英的一生分为在职和退休两段,前一段虽不显赫,但有辉煌;后一段虽非轰轰烈烈,但充满了奉献与执著。


1957年,李文英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其后一直在宜昌、枝江与纯朴的农民打交道。


▲李文英。资料图


如果一定要用一张图概括李文英的工作生涯,那么一定是这样一张图。广袤的田野里种植的,正是李文英苦研10年,成功选育出的棉花新品种——“鄂枝03”


▲李文英和“鄂枝03”。资料图


这一成果推广后,让全省8个县成千上万棉农受益,一亩棉田年增收30%以上。此后,她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成为高级农艺师。


▲李文英(右三)与团队成员正在分享科技成果奖。通讯员刘卫东 摄



可亲可敬的“棉花奶奶”


1990年,李文英退休了,但她与这田间地头的故事并没有完结。退休后,她选择留在枝江,无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李文英在田间地头。资料图


如果再要用一张图概括李文英的退休生活,那么就一定是这样一张图。


▲李文英为农民讲授棉苗抗旱技术。记者范长敏 摄


1990年-2017年,退休27年来,发生了太多故事。


▲2011年6月,李文英在枝江查看棉花长势。


李文英扎根基层50多年,是农业科技推广战线的一面旗帜。退休27年来,李文英累计下乡2500多天,走过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李文英在田间地头。资料图


退休27年来,李文英先后在百里洲、董市、顾家店等5个镇,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


▲李文英(左)在枝江市董市镇洪治村检查太阳能杀虫灯的杀虫效果。通讯员刘卫东摄


▲李文英(左)在田间地头。通讯员刘卫东 摄


退休27年来,李文英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的作物面积超过了1200亩,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


▲李文英在田间地头。资料图


退休27年来,月退休工资仅1600多元的李文英,为农民服务贴进去的车船费、试验辅助工工钱、扶困种子、肥料钱和资料费等,不低于10万元。

▲李文英在田间地头。资料图


退休27年来,李文英运用《中国棉花》、《湖北植保》上介绍的棉花新科技助农增收,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中棉12”等新品种33个,推广性诱剂等适用新药、新肥50多种。


▲白天当“农民义工”,回家在自己的“斗室”整理技术资料,这是李文英晚年最主要的生活状态。记者范长敏 摄


一个人能对这片土地爱到何种地步?

工作笔记就能看出她的情之深、意之切。


▲李文英工作笔记摘抄。资料图



她走了,却被永远铭记


令人惋惜的是,2017年7月1日,这位无私奉献的“农民义工”还是走了:李文英因肺癌晚期救治无效在枝江市去世。


▲李文英。资料图


但她留下的故事还在,并且这些故事将一直传颂下去。


李文英的事迹被三峡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网易、搜狐等多家媒体报道,她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2011年6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将用棉花和棉花籽做成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匾送给李文英。


▲来自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为李文英送上用棉花和棉花籽做成的匾牌。记者李风 摄


▲李文英在华中农业大学讲座。记者李风 摄


▲李文英回到华中农业大学,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握手。记者李风 摄


大家被李文英的精神感动,各地掀起学习“李文英精神”的热潮。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给老校友李文英写信。资料图


兴山的一位读者打电话给专栏编辑说:“感谢《三峡日报》为读者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专栏,在这个专栏中,我们读到了学习的榜样!”


网友“宜昌人”在三峡宜昌网上说:“《三峡日报》最近报道的李文英、李国楚等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一位党员,再次借三峡宜昌网向所有党员致敬!”


网友“外地打工者”说:“一颗红心向着党,向宜昌党员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祝福中国,祝福党,也祝福宜昌!”


2011年6月7日,受到李文英事迹的鼓舞,枝江市57岁的共产党员吕万芹交纳万元特殊党费,她表示,今后要向李文英那样,尽力去帮助困难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957-2017

工作在田间地头

荏苒时光

她来了,又走了。

但她的故事,

将永远被人铭记。


有人问我,你不收报酬值得吗?我的回答是,只要对农民有利,我付出就值得,我从不后悔。又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在退休后仍坚持在农村又干了这么多年?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承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持,再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出最后一把力。

——摘自李文英2008年工作总结


按照指示进行星标置顶

每天和宜小布不见不散


来源丨宜昌发布、三峡日报微信

文字 | 宋志豪

图片 | 范长敏、李风、吴延、刘卫东

编辑丨婷婷        编审丨水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