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整视频来啦!20分钟,宜昌40年!

宜昌发布 2019-04-20

 改革开放40年

一场场风云激荡

一次次愈难愈进

荆楚大地、巨变沧桑


40年间

宜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又经历了哪些实践与思考呢?


12月15日

特别报道《沿江看改革》

来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



这里是世界水电名城,也是全国文明城市,但同时这里也面临着化工围江、新旧动能转换等亟待破解的难题。改革开放40年,宜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经历了哪些实践与思考呢?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

带大家换一个视角,

来看一看宜昌,

说一说宜昌的改革故事。



张家胜:


下面就是我们长江,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一江清水东流,现在就是这个效果。我们要围绕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我们这个水资源,集约开发,高效利用,我们的山水文章应该做的还是比较坚决。我们“河湖长制”全面落地,我们的11个重点湖泊,全部明确了湖长,我们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治理,应该说率先动手,目前治理的效果也很好,所以我们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我们是有决心、有信心。



水的问题,根子其实是在岸上。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宜昌最大的难题也是在岸上。在这座“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城市的地下,蕴含着全国两成以上的磷矿资源。这些天然资源让化工产业成为宜昌首个过千亿的支柱产业,2016年的产值占到宜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湖北化工产业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低端的生产方式,化工产业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最大痛点。





做“减法” 

长江沿岸一公里“留白”


主持人:

宜昌的原本的这个支柱产业,化工产业是在进行着整治和转型,这对宜昌的经济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家胜:


正像你刚才说到的,这个化工产业在我们宜昌占的分量很重,但是这个宜昌的化工产业是存在这样几个这个问题。第一是安全隐患大,环保欠账多。第二个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布局散乱。第三个是我们整个产业链,(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就是传统产品,传统化工比较多。



这个我们响应了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坚决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所以我们选准了化工产业的整治与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坚决地推动我们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来推动我们宜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主持人: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GDP的这个数据应该是有波动的,您压力大吗?


张家胜:


这个实话实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这个压力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无形的也就是思想观念上面,就是真正的落实新发展理念,要真正的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我们宜昌能不能做到?我们当初这个基础确实是比较差,欠账很多。



第二个是操作上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能不能达到我们关的下来、搬得出去、改得到位,我们转型能够转得到位这样一个目标。


破局“化工围江”,关键时刻需要“壮士断腕”的改革魄力!田田化工——一个在长江边“住”了47年化工企业,让他说再见,难度可想而知。而宜昌,却偏偏选择他作为化工转型要闯的“第一个关口”。 



张家胜:


田田化工是2016年10月份,我们宜昌关停的第一家沿江化工企业,留着一个烟囱,做地理标志,以后也会把它拆掉的。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啊,我们正在做土壤的整治和修复。当初关掉它的时候,它的这个每年的税收,要超过2000万。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就是要体现在这个具体行动中,所以把田田化工作为宜昌化工(转型)“第一关”。



宜昌先后出台《长江大保护宜昌实施方案》和《关于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并承诺到2020年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宜都、枝江2个专业化工业园区,支持企业实施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搬迁入园。




张家胜:


绝不简单的,仅仅只做企业物理位置上的这样一个迁移,通过我们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既实现我们搬到园区来集约、集聚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同时也在搬迁中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整个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化工它不意味着低端,也不意味着污染,不能简单的谈化色变,还是要真正的让化工成为一个绿色产业,成为一个生态产业,成为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占全球化工市场的三分之一。但放眼全国,化工产业由“灰”转“绿”,却仍是共性难题。在宜昌,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正在做着破题的尝试。



张家胜:


这就是我们兴发的猇亭厂区。也是4月份习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他们响应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主动作为,拆除了沿江950米。临江的厂房设备全部都拆除出来,他们按照那个打造滨江生态公园的这样一个标准,把它进行了生态复绿。



兴发变“绿”不仅是在外貌上,近两年,企业关停了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装置,转型升级建设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混配化学品等项目,向高端电子化学品要效益。



不仅是兴发,2017年,宜昌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而精细化工占化工产值比重提高到30.2%。一个既要“颜值”,也要“产值”的新化工产业,正在宜昌,向上生长。




做“加法”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考察时的话,掷地有声,掌舵导航。但是对宜昌来说,什么样的道路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主持人: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只是依靠化工企业,那么这些方面咱们怎么去选择这样的产业呢?


张家胜:


一个是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这个是坚坚定不移,同时我们根据宜昌的市情,结合我们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谋划在工业领域中重点发展,一个是生物医药,一个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新材料。



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玻璃行业的龙头企业——南玻集团,在宜昌建设了3家工厂,是他们在单一地区投资最大的产业基地。这里生产的0.2毫米超薄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玻璃新材料领域的翘楚。



0.2毫米的玻璃有多薄呢,这里啊就是一块新下线的玻璃。我们来看看,他只有两张A4纸的厚度,甚至呢还可以弯曲,主要是用于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的显示屏。那围绕着像这样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宜昌市正在成立专班,开展全产业链招商。



做好产业方向的选择题,是宜昌转型的第一步,而做好助推产业发展的“加法”则更为关键。今年7月,《宜昌市专业招商工作方案》出台,由广汽、东阳光等龙头企业根据产业链需求“下菜单”,甚至直接锁定招商“目标”,再由宜昌的发改、经信、科技等28个市直部门成立14个招商专班去照单落实。



主持人:

我们去到南玻,参观了一下,他们的负责人就跟我们说,咱们招商上面是基于他们来进行的一个全产业链的招商,所以我在想咱们在招商这一块,是不是也有自己独到的一些思路?


张家胜:


这南玻是一个例子,像枝江他做新能源做锂电池也是这样,他围绕锂电池,把锂电池的这样一个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包装材料,全产业链全部招到枝江,无中生有做出来一个新的产业。



这就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个“三全”,全要素、全地域、全产业链这个要求,我们还推动我们宜昌飞地经济,就是在整个宜昌市域之内配置要素和资源。



依托人福医药,依托安琪酵母,依托东阳光,把我们生物医药产业再发展壮大,我们提出来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的仿制药生产基地。第二个,我们以广汽宜昌基地20万辆汽车项目为依托,打造我们汽车和零汽车零部件产业,这是千亿级的这样一个新的产业。 




做“乘法” 

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近几年来,“抢人”大战席卷全国,作为三线城市,宜昌又该怎么办呢?


张家胜:


我们大力地引进人才,同时放手地使用人才,支持人才在宜昌这个地方干事创业。今年上半年,我们留在宜昌的大学生1.93万人,是仅次于武汉市之外的最多的城市,也是创了历年来的新高!这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个人才的这个吸引力在增强。



主持人:

吸引力在哪里?是什么吸引他们呢?


张家胜:


我们宜昌专门设计了一个“宜才宜用——人才回归工程”。各个县市区也根据他们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各自的这样一个专项的人才工程。



枝江籍的创业者杜冯林,跟枝江市政府签订协议之后回枝江投资兴业,这个枝江市政府也用极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为他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也感受到家乡的诚意。所以杜冯林回家乡创业之后,所以应该说是“一花引来百花开”。


予我长袖,我必善舞。宜昌给予人才的“长袖”被总结为“双招双引”建机制,“宜才宜用”搭平台。所谓“双招双引”就是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宜才宜用,关键就在于一个“用”字。让人才在宜昌,尤其是在宜昌的经济建设一线,在宜昌的企业中,舞出精彩。



张家胜: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来整合资源,推动我们技术创新。所以我们要打造的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平台,我们就是设计的第一个平台是在安琪酵母,做的是这个生物技术的公共创新平台。10月份第二个创新平台是人福仿制药的创新平台。



把我们的这个龙头企业的作用发挥出来,我们整个产业的创新,有了一个坚实的人才支撑。



做“除法”

 转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主持人:你好,打扰您一下,您这是在办什么呢?办个企业核名,企业核名是吧?那我看您今天已经是来领了是吧?



办事市民:已经办好了,十几分钟就办妥,十几分钟就办妥了。



张家胜:你这个准备是新办一家物流公司是吧?在这办事,还有什么觉得不太方便的地方,还有哪些我们需要改进的?


办事市民:没有啊,已经很方便了。


“已经很方便了”,看似简单的评价,却来之不易。就在三年前,一个建设项目审批至少需要120个工作日,这让很多项目对宜昌望而却步。不革自己的命,就没有出路。如今,宜昌全面推进“3550”改革,即企业注册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项目审批50个工作日内完成。



张家胜:


原来串联地办,要的时间相对来说长一点,现在我们把它优化之后,能够三个工作日之内,把这个企业设立的这样一个事项全部办完,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这样一个政务服务环境。要让这个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获得感。



我们宜昌这个地方是率先发出三证合一,27证合一的地方,现在我们多证合一,应该说这个水平呢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比较先进的,我们电子证照这一块在全省全国是领先的。


主持人:

您觉得,对于宜昌来说“改革再深化”的探索需要怎么做?


张家胜:


探索还是围绕那三点,一个是流程的堵点。第二个市场主体的痛点。第三是人民群众办事的难点。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这个这三点,我们就朝着这三个地方动刀子,把这个改革往前推。



以问题为导向,哪里的骨头硬,就在哪里下功夫。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韧劲,使得改革能够不断向前推进,这是宜昌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沿着这样的脉络,40年里,宜昌的中心城区面积增长了17倍,GDP增长了390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65倍和115倍。



1979年,中心城区10平方公里,2018年,170平方公里。

1979年,宜昌GDP是10亿元,2017年底3900亿元,增长390倍。

1978年,宜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1元和132元,到2017年底,达到了3.23万元和1.53万元,分别增长了65倍和115倍。


 

正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图片展”上,来自宜昌的这些珍贵图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向世界讲述着宜昌创造的历史和期许的未来!



张家胜:


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宜昌高质量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承担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样一个责任和使命担当,那么在改革过程中,就是要坚决地改,主动地改,自发地改。



宜昌万人马拉松后

地上竟然没有一片垃圾

文明、自律的宜昌人让人钦佩



宜昌在一些公园和景观道上

开启“落叶不扫”模式



体贴、细致的城市管理

体现了宜昌的文明程度


这两件事,不大,

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

一种有信心去追寻美好生活,

也有能力建设美好生活的力量。



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

有这样的力量存在,

宜昌的发展,值得期待!


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

《沿江看改革》播出时间

★精华版

湖北卫视 首播 18:30 重播 次日7:00 

公共·新闻频道 重播 当日22:35  次日7:05

★完整版

公共·新闻频道  首播 20:10 

重播 当日23:20 次日12:30  18:30


来源丨宜昌发布、湖北广播电视台

编辑丨婷婷         编审丨水仙

留下你对2019市政府工作意见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