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方案!事关宜昌1万个5G基站、115个产业园......

宜昌发布 2021-07-10

近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能源提升、

新基建、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

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0-2022年)的通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能源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新基建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2月2日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能源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向国内同等城市先进水平迈进。建成宜昌煤炭物流储备基地,静态储煤能力达到158万吨。提升工业园区供电及集中供热能力;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推进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进能源绿色发展,建成一批风力发电项目。到2022年底,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及责任分工 
城市供电能力优化工程。围绕工业园区、重大项目用电需求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加快配电网提档升级。推进郑万铁路宜昌兴山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城网10千伏配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农村供电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电网工程建设,解决区域性电网薄弱问题。建设宜昌秭归东风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农网工程,改善区域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新增布点,合理优化网架,消除成片低电压问题,提高“两率一户”比例,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
煤炭物流储备基地建设。健全煤炭铁水多式联运体系,推进枝城港煤炭物流储备基地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集煤炭投资、采购、再加工(洁净煤开发)、销售、储备与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能源交易平台,保障姚家港化工园区、宜都化工园区及重点用煤企业煤炭供应。  油气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进入国家“十四五”页岩气发展规划重点建产区,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向自然资源部协调,进一步优化宜昌地区页岩气出让区块范围,加快推动页岩气商业勘探区块出让工作。推进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建成宜都红花套镇至五峰渔洋关镇天然气管道、秭归县移民安置区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提高“气化乡镇”覆盖面。以宜昌力能天然气储气调峰工程为重点,加快宜都、兴山、秭归天然气储气站等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建设,加快迁建中石油、中石化、中长燃宜昌油库。

新能源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进能源绿色发展。加快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山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推动中节能五峰牛庄、南岭,国家电投宜昌百里荒(二期),国家电投长阳、秭归云台荒,华润当阳景山,湖北能源集团远安茅坪场等风电场建成并网。积极推进宜昌市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
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快湖北祥临科技有限公司12MW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成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宜综合产业园集中供热项目及中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供电及集中供热能力。
 三、实施步骤 
2020年,建成长阳云台荒风电场220千伏上网线路工程、枝江余家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当阳干溪35千伏配电化变电站工程等电网工程。城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53公里、低压线路51公里;农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675公里、低压线路1052公里。实施华润电力铁路煤卸储系统改造,基本完成枝城港煤炭物流储备基地升级改造,静态储煤能力达到80万吨。开工建设中石油、中石化、中长燃宜昌油库迁建工程,实施宜昌市主城区天然气铸铁管网改造、宜昌城区(点军)高压管道工程、宜都燃气下乡及沿江村天然气管道配套项目。加快当阳市王店镇,枝江市七星台镇、姚家港化工园,远安县洋坪镇、茅坪场镇,五峰自治县湾潭镇等“气化乡镇”建设。启动建设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秭归县移民安置区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宜都红花套至五峰渔洋关镇天然气管道工程、长(长阳)宜(宜都)天然气次高压管道联接线及磨市工业园供气工程等油气管道。加快推进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山县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华润当阳景山,湖北能源集团远安茅坪场、宝华寺,国家电投长阳云台荒,中节能五峰南岭、牛庄等风电场项目并网。建成宜昌市天然气液化储气调峰基地LNG储罐扩建项目并投入运营,储气能力达到1800万立方米。建成湖北祥临科技有限公司12MW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并投入生产。
2021年,完成部分城网、农网10千伏配网项目建设,建成伍家岗合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送出工程等电网工程。城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47公里、低压线路12公里;农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901公里、低压线路137公里。建成宜昌港枝江港区姚家港作业区姚家港煤炭专用码头并投入使用,完成铁路煤卸储系统改造,全市静态储煤能力达到158万吨。争取建设宜昌市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启动建设宜昌市第二气源及配套门站、中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专供管道工程、夷陵区鸦鹊岭至当阳王店天然气中压管道项目、点军区城镇居民燃气管道(中压)建设及利用项目、宜都天然气场站及主管道改造升级项目,完成中石油、中石化、中长燃宜昌油库迁建工程,完成宜昌市主城区天然气铸铁管网改造,建成宜昌城区(点军)高压管道工程、当阳市王店镇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远安县鸣凤山路至洋坪供气管道建设工程、兴山县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五峰自治县湾潭镇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建设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启动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山县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宜综合产业园集中供热项目及中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推动国家电投宜昌百里荒风电场(二期)和秭归云台荒风电场并网。
2022年,建成郑万铁路宜昌兴山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扩建工程等电网项目。城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60公里、低压线路39公里;农网建设(改造)中压线路1102公里、低压线路250公里。建成点军区城镇居民燃气管道(中压)建设及利用项目、中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专供管道工程、枝江市七星台镇气化乡镇工程、姚家港双气源管道改扩建工程、紫荆岭社区等偏远地区供气工程、秭归县移民安置区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长(长阳)宜(宜都)天然气次高压管道联接线及磨市工业园供气工程、宜都红花套至五峰渔洋关镇天然气管道工程、宜都市LNG储罐及天然气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建设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和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推动兴山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
 四、资金筹措安排 
能源提升工程计划实施项目60个,估算总投资748亿元,其中:电网规划项目9个23亿元,煤炭储配项目3个6亿元,油气基础设施项目34个500亿元,新能源项目11个207亿元,集中供热项目3个12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190亿元、银行贷款558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支持城市电网、储气设施、油气管道、煤炭储备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成立能源提升工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统筹推进方案实施。
强化工作调度。建立“月监测、月调度、月报告”工作机制,全程跟踪推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落实政策支持。按照“一网通办”、“一事联办”要求,做好项目用地、路由、环评、资金协调和政策服务,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支持。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新基建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启动宜昌城区及夷陵区5G基站建设,新建5G基站2500个,宜昌中心城区及夷陵区城区全覆盖。在用数据中心机柜达到2500架。科学谋划智慧交通“四通”工程。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智慧机场和智慧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科学谋划城市大脑项目,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全市高铁骨架网和高铁通道项目谋划建设,加快建设郑万高铁兴山段。着力推进宜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2021年,全面推进县市5G基站建设,新建5G基站4000个,实现各县市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旅游景点、重点公共文体场馆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各县市城区范围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在用数据中心机柜达到1万架。加快建设郑万高铁兴山段和郑万高铁宜昌联络线,推进宜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2022年,新建5G基站3500个,全市建成1万个以上5G基站,各县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和建设水平全省领先。在用数据中心机柜达到2万架,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4。力争建设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AR/VR远程课堂达到10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及全市4000多家医疗机构全民健康信息网络覆盖。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及责任分工 
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5G规模组网,优先覆盖大型交通枢纽、重要公共场所、重点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等区域。强化典型引领和场景建设,推动5G创新应用,促进广电与5G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域北斗高精度导航、无人机航片与5G深度融合。
信息网络升级。加快光纤网络扩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加快部署物联网系统。推进典型应用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升级,推动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
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国内顶尖互联网企业,加快推进三峡云、三峡大数据中心、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等建设,提升云计算服务、数据存储能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积极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建立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电子证照、营商环境、交通运输、环境治理、医疗健康、社会管理、时空数据等信息资源库。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动跨部门、跨地域数据融合与协同。加快构建规模适度、共建共享、响应及时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布局。
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提升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服务能力,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支持龙头企业搭建2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千企上云”工程,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推广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汽车、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打造新型物联网,围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领域,规模化部署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传感器,实现大规模物物连接。建立对接国家标准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加强数字标识推广应用。开展区块链技术先行先试,打造区块链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场景体验中心等公共平台,推动区块链和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推进铁路设施智能升级,重点推进郑万高铁兴山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荆宜常段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有序推进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智慧交通。加快推进智慧交通行业通、部门通、区域通、社会通工程。开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数据中心升级扩容,提升交通云数据中心的运行承载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行业服务能力,打造危化码头港口智能监管平台和市级高速公路视频云平台,推进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和省市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船员远程培训点和船员远程培训考场建设项目。以宜昌港为试点,实施长江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程,推进港区5G建设和应用,打造智能导引、精确停车、集装箱自动装卸的智能化无人码头,推动智慧港口建设。以清江航道为重点,推进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航道智能监测、智能船闸等内河航道智能化建设。以三峡机场为引领,加快建设人脸登机、行李自助托运、智慧旅检通道等智能服务项目,推进智能分拣、智慧运维管理等新技术运用。实施宜昌三峡长江枢纽多式联运工程,实现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加大充电站建设力度,在主城区建设集中式充电站,在城市商圈、医院区域、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分布式充电桩,带动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
智慧城市。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智慧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网、智慧公安、智慧水务、智慧市政、智慧城管、智慧广电、智慧环保以及应急管理“智慧大脑”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主城区道路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停车场建设。加快公安大数据建设,推进“雪亮工程”深度应用。加快城市智慧综合管廊建设,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将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充分集成应用于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家庭护理、个人健康、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领域,完善社区治理平台功能,推进网格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APP、公众号、人脸识别等系统,探索“物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快重点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实现园区智慧管理、远程办公、移动安防、智能停车、高清视频等功能应用。由中国铁塔宜昌分公司牵头,成立智慧杆产业联盟,加快建设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整合利用路灯杆、信号杆、监控杆、电力杆(塔)、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推进“一杆多用”。
智慧医疗教育。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重点企业,支持临床诊断、突发公共事件、流行性疾病防控、健康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促进区域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签约、智能辅助诊疗、智能养老等发展。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应用,普遍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
智慧旅游。加快建设集旅游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全域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努力实现“一部手机游宜昌”。建立健全智慧旅游标准规范体系,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市县、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文化场馆、智慧旅游企业等建设。积极推广旅游一卡通,支持旅游景区利用网络直播、AR/VR等开展线上旅游,引导在线旅游企业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网络旅游套餐,提高旅游消费电子支付便捷化程度。推动现代科技在旅游景区预约服务、信息发布、流量管控、安全巡查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初步构建全域智慧旅游体系,进一步提高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和在线营销能力,增强旅游行业监管能力。
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级,优化整合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三峡大学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围绕特色专业及宜昌重点培育产业领域,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安琪酵母等创新型龙头企业组建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三峡水库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
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推动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宜昌市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宜昌市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三、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6月至9月)。谋划编制2020—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库,按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谋划推进项目三类,明确任务、责任、时限。加快项目前期工作,采取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项目落实落地。
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加快项目建设,对续建项目,加强调度,及时掌握进度;对拟新开工项目,按照“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要求,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加强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的跟踪衔接,力争更多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利用与银行建立的既有对接机制,将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纳入对接范围,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支持。对各地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谋划情况以及要素保障、政策落实、项目转化、实施进度、达产达效情况加强调度督办,加快建设进度。
总结提升阶段(2022年11月至12月)。总结经验,建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着力构建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四、资金筹措安排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实施项目210个(5000万元以上),估算总投资1627.98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筹措建设资金。其中,争取银行贷款794亿元、项目业主自筹833亿元(含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补助资金)。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宜昌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实施。将各地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谋划情况以及要素保障、政策落实、项目转化、实施进度、达产达效情况纳入市政府督查范围,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推动多元投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省预算内投资、省级专项资金,统筹市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投资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开放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以及公共楼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设施供5G建设使用,按规定免收基站租赁、资源占用等费用。加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降低落地门槛,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制定支持5G、大数据中心落户用电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落实各方责任。自然资源部门将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用地指标。住建部门将5G基站、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用地、环评能评等前期工作采取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县市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额度工作经费,支持做好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一、总体目标 
冷链物流设施。以整合存量冷链资源为主线,重点面向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建设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效率高、规模大、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的物流项目,培育一批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县域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城市冷链共同配送。到2022年,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
应急储备设施。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原则,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储备方式,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储备品种齐全、布局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和粮食应急保障中心项目,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保障中心和应急救援基地,加快建立统一、高效、协同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及责任分工 
(一)冷链物流设施。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聚焦宜昌优质生鲜农产品,依托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优势,将宜昌建成集基础性农产品冷链港口物流枢纽基地、公共性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基地和公益性应急冷链物流保供战略基地为一体的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11亿元。
加强县域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县城为主体,因地制宜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利用农产品产地仓储设施改造或者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支持西部山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片区。支持一批县域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建设统一分拨中转的公共配送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冷链共同配送服务。发展“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业态模式,推动供货、运输、配送终端的无缝衔接,形成“干线运输+神经末梢”的冷链共同配送网络。重点支持20个县域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28亿元。
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支持我市冷链物流企业申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的全国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星级评级工作。支持宜昌三峡物流园有限公司、湖北三峡银岭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当阳市万里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市内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配套制定冷链体系扶持政策。
(二)应急储备设施。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工程计划实施项目9个,估算总投资16亿元。其中,2020年推进实施项目6个,总投资9亿元;2021年推进实施项目3个,总投资7亿元。

建设省级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1个。按照“一个机构、四个中心”(应急指挥部和综合救援中心、物资储备中心、培训演练中心、航空保障中心)的功能要求,在猇亭区规划建设鄂西南省级应急救援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装备器材和信息系统。项目估算总投资3亿元,于2021年开工。  建设医疗物资储备库4个。在伍家岗区、当阳市、夷陵区、宜昌高新区建设4个医疗物资储备库,估算总投资5亿元。  建设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1个。项目规划用地100亩,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区、应急演练区、生产加工区、试验检测区、航空救援区和综合区,估算总投资2亿元。  建设仓储物流设施1个。在枝江市建设综合性仓储物流设施,配套建设供配电、给排水、道路、照明、消防、绿化等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1亿元。  建设市县两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在中心城区依托宜昌港口型物流枢纽重点建设中转储备、成品粮仓储、散粮(油)接发、粮油应急加工、物流中转配送等设施。在各县市及夷陵区建设粮食应急保障点,配套建设粮食应急加工、低温储藏、应急配送、应急销售等应急保障设施。构建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平急结合、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20年12月31日前):对成熟或已开工的项目加强监管指导,对尚未开工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立项、用地预审、环评、能评等)。  第二阶段(2021年12月31日前):落实建设条件,组织工程招标,取得施工许可证,尽早开工建设。  第三阶段(2022年12月31日前):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四、资金筹措安排   (一)冷链物流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工程计划实施项目21个,总投资3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
根据项目性质分类确定筹资渠道。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采取自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申请银行贷款等市场手段筹资;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由各级政府在既有政策框架内,通过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单位自筹、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资。  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省直相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财政专项等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省级预算投资、财政专项等政策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支持项目建设。  县级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政策要求,全面加强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合理确定分年度筹资方案,严禁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二)应急储备设施。应急储备设施工程计划实施项目9个,估算总投资16亿元。其中,医药物资储备类项目总投资5亿元;粮食储备类项目总投资5亿元;交通物资储备类项目总投资2亿元;仓储物流类项目总投资1亿元;应急救援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筹措建设资金。
根据项目性质分类确定筹资渠道。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可由各级政府在既有政策框架内,通过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单位自筹、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资;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可采取企业自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申请银行贷款等市场手段筹资。
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加强与国家、省直相关部门对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财政专项等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省级预算投资、财政专项等政策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支持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市直相关单位加强同国家、省直相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支持。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和行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做好项目储备、项目前期和项目开工建设等工作。
拓展融资渠道。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充分发挥财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对符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的项目,可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予以支持。对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发行方向的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扩大直接融资。研究建立市场化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加强土地供给。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创新用地模式,利用有效载体和多种渠道整合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优先用于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项目。对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的项目,在办理规划许可等方面给予支持。
压实各方责任。各地各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项目检查督导。注重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强化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宜昌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一、总体目标 

加快发展宜都化工园区、姚家港化工园区、白洋工业园区、猇亭工业园、双莲工业园区及鸦鹊岭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将园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推动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园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向绿色化、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将全市产业园建成产业关联度高、细分领域影响力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环境优良的承载地和集聚发展区。
2020年,重点抓好36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54个科技智慧园区、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2021年,重点抓好57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68个科技智慧园区、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2022年,重点实施22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1个科技智慧园区、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补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短板。坚持“新基建+老基建”融合发展,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当阳双莲工业园、夷陵区鸦鹊岭工业园等新工业承载区,基本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备、科技引领、智能先进的智慧高效产业园。全市三年计划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115个,计划完成投资377亿元。
打造科技智慧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重点在仿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园区。重点依托宜昌人福、东阳光药业等企业打造宜昌仿制药基地;依托中船重工、湖北力帝等企业加速发展智能制造项目。全市三年计划完成科技智慧园区项目133个,计划完成投资1000亿元。
加快建设绿色园区。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加强园区集中污水处理、环境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绿色发展。重点推进宜都化工园、姚家港化工园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生态含金量。全市三年计划完成绿色园区建设项目投资120亿元。
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一县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以园区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秭归脐橙产业园、采花速溶茶精深加工园、枝江安福寺食品工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综合实力。打造一批茶旅、橘旅、花旅农业农村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旅游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三年计划完成21个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特色小镇提档升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13亿元。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20年12月31日前):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的原则,分类编制产业园区提升工程三年项目库,协调推动2020年拟开工项目开工建设。
第二阶段(2021年12月31日前):加快完善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推动2021年拟开工项目开工建设,组织各县市区新谋划、储备一批成熟项目,滚动调整项目库。
第三阶段(2022年12月31日前):推动2022年拟开工项目开工建设,对2022年前完工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资金筹措安排 
产业园区提升工程计划实施项目269个,总投资约1490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筹措建设资金。
根据项目性质分类确定筹资渠道。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可采取企业自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申请银行贷款等市场手段筹资;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可由各级政府在既有政策框架内,通过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单位自筹、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资。
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市直部门加强与国家、省直对口部门的对接,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相关财政专项等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基建投资、财政专项等政策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支持有关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健全工作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协同配合,建立全市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推进工作机制,合力推进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要素保障。立足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面精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重点项目集聚更多要素资源。
强化项目服务。各地各单位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研究制定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升级、科技智慧化改造和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2月3日印发


点击查看

宜昌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小程序



来源丨宜昌市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丨好儿       编审丨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宜昌发布微信送福利!
马上就要过年了,宜昌发布微信公众号送福利啦!只要给我们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稿件留言,留言点赞排名第一位的读者,即可获取一份“宜昌红茶”,国内包邮。
领奖规则: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宜昌发布”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数排名前一位。2.集赞统计截至留言次日上午9:00,届时小布将回复您具体领奖方式。
2月6日中奖粉丝:西门少年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