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媒体点赞宜昌
今天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社区报》《湖北日报》
等主流媒体聚焦宜昌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14日 第19版
全文如下
☟
【深度关注·干部教育培训②】
湖北创新领导干部领学促学机制,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今年以来,湖北省坚持以“一把手”领学促学,创新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市州党委书记谈认识、讲体会、定方向;各市州举办相应层级的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县(市、区)委书记讲思路、明举措、抓落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领学促学,“一把手”上讲台
“我们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面融入数字、智能、低碳的发展大潮,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9月2日,武汉市厅局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举办,授课人是一位区委书记。
主课堂讲得生动透彻,分课堂听得津津有味——武汉市四套班子成员、厅局级主要负责同志在主课堂现场参训,各区四套班子成员、区直部门和街道(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等在分课堂线上聆听。
“讲台就像‘赛马场’,增强了学习的内生动力。”这位区委书记说。为了讲好在全市的这堂课,他多次与班子成员讨论,修改完善讲稿,展开深入调研,确保情况摸得清、问题找得准、学习领悟透。
今年以来,湖北相对固定地选取每周四下午半天时间,组织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作为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市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全员讲,以讲促学、以讲督学,营造出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这样的登台授课还是头一次。怎么才能讲出水平、讲出特色?不少领导干部直言:“本领恐慌,压力很大”。
“核心就是要深入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从中找准市级层面抓落实的具体路径,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坚决,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一位登台授过课的市委书记说。
8月24日,黄冈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结合本市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在省一级培训班作专题交流。课程开门见山,点出基本市情、主要问题、发展思路等。短短一个半小时,将当前面临的困难、机遇讲得实在,参训的领导干部听得认真、收获很大。
满满的干货,源于深入的学习和充足的准备。今年2月起,黄冈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省委关于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等工作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举办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等举措,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截至目前,湖北已有13名市州党委书记在省一级培训班登台授课。在“一把手”的带动下,各市州举办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通过组织领导干部上讲台,形成层层学习领会、层层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互学互鉴,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年销售花岗岩板材超过1.5亿平方米、产值300亿……石材产业是麻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
“坚持以供应链思维改造产业体系,促进对外开放,主动加入经济大循环。”省一级培训班上,黄冈市提出推动工作的几个导向,让麻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受启发:“要转变过去硬拼资源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式、蛮拼成本的招商引资方式、豪拼经济实力的城乡建设方式,推进理念更新、动力转换、模式转变。”
厘清了发展思路,推动工作就能事半功倍。麻城积极围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投资落户。
不仅台下听课启发思路,还要上台讲课谋划发展。不少县(市、区)委书记既是省一级培训班的学员,又是市一级培训班讲课的主角,学习、消化、吸收的闭环链条进一步打通。
在黄冈市县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市委常委围绕牵头负责的7个重点专题分别讲授辅导,每名常委讲授结束后,10名县(市区)委书记依次上台谈落实举措,现场打分、公开晒分。
就“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罗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结合所学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度思考,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力量做好农业产业体系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在现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找准定位,才能真正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是这次受访领导干部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宜昌的不少城市标签都与长江大保护密切相关。
在省一级培训班上,宜昌市以“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题作了专题交流,回答了宜昌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职能、必须干好什么等问题。
“加强发展战略的空间统筹,构筑典范城市的理想空间格局”“划定刚性管控底图,守牢典范城市的生态屏障”“强化主城引领,提升典范城市的功能品质”……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这一目标,对各方面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拆解。
以学促干,树立狠抓落实导向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检验培训成果如何,关键还要看抓落实是否到位。
今年是武汉光谷成立35周年。3月底,在省一级培训班上,武汉市提出要“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7月29日,在市一级培训班上,东湖高新区又阐释了具体思路举措。
“培训处处体现着狠抓落实的鲜明导向。‘一把手’亲自上台,紧贴工作实际谈思路、讲举措,围绕蓝图、规划图制定施工图、路线图,是一次紧密联系实际的经验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大量抓工作、促落实的‘金点子’‘硬举措’。”一位东湖高新区干部说。
培训结束后,东湖高新区坚持靶向施策、集中攻坚,针对产业链缺链、少链的问题,推出“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计划,制定全产业链发展方案;针对科技、产业“两张皮”,探索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体系,形成“需求挖掘—归集分类—供需匹配—实施推进—跟踪服务—评估反馈”的闭环链条。
如何把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变为现实?怎样把省、市的规划部署落实到区县一级?作为省一级培训班分课堂的学员,宜昌市猇亭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颇有感触:“关键是要在大局中找到自身发展的着力点,以学促干、狠抓落实。”
结合本区实际,猇亭区锚定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先导区”的目标,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智慧平台,对每个单元流域和管网出口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预警、溯源分析,实现了“一图感知、一网调度、一体联动”;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三项行动……
学习贴合实际,落实更有动力。“通过同台比学习、晒思路、亮业绩,领导干部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更深入了,谋划工作的思路更清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更实了,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我们要持续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在日常考核、巡视督查、专题调研中,加强对学习成果转化情况的了解和考核,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李林蔚)
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14日 第1版
全文如下
☟
六十载写就橘颂新篇章
——华中农大四代科学家秭归接力
启示录之一
在湖北秭归,有两尊铜像,一尊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另一尊是被当地百姓称为“橘翁”的章文才。
2000多年前,屈原为故乡秭归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独立不迁”,千百年来秭归始终带着橘的印记。
章文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1962年他第一次走进秭归,随后的60余年间,这所学校的4代科学家接续奋斗,让秭归真正戴上了“中国脐橙之乡”的桂冠。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村民何明国家里,一棵百年老树见证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大半个世纪的默默奉献。
1978年,章文才为这棵老树嫁接上了从国外引进的罗伯逊脐橙枝芽,当年结出的果子就卖了2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2004年,这棵树上又嫁接了章文才的学生邓秀新院士培育的伦晚脐橙,新品种每年可卖七八千元,“好的果子可以论个卖”。
这棵不断开枝散叶的老树,也映射了邓家坡村的变迁,因橘而兴,成为秭归甚至湖北第一个脐橙“亿元村”。
60多年来,秭归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柑橘研究的试验田,在那里,靠着不断创新的栽培、贮存、运输技术,催生了一幅小小柑橘和12个“亿元村”的神奇画卷,崛起了我国首个“四季有鲜橙”的县域产区,储备了柑橘品种资源126个,攥牢了柑橘种业的“中国芯片”。
科技绘蓝图,橘农尝甜头
《橘颂》给秭归“标注”的柑橘种植历史是2000多年,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秭归与“柑橘之王”脐橙并无多大联系,当地橘农主要种植的是普通柑橘,果实籽多,在国内没什么名气。
“是‘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把脐橙与秭归联系在了一起。”秭归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崔治龙回忆说。
《秭归县志》记载,1962年11月8日,在充分调研秭归柑橘生产情况后,章文才认为,秭归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脐橙,沿江两岸发展脐橙大有可为。他为秭归描绘了第一张柑橘“三化”蓝图——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
从此,章文才几乎每年都要来秭归,向农民传授脐橙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秭归柑橘产业走上漫长而艰难的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之路。
1967年,章文才与当地农技员宋鸿虎等闲聊时得知,他们1966年冬天在龙江四队建有一个两丈多深的地窖,贮藏柑橘一万多公斤第二年出售,好果率达70%,价格还翻了一番。
他立即赶到,深入地窖察看后,确认这是个实用的好办法。同时建议改进地窖,让其与外界通风,从而提高好果率。
章文才连夜绘出改造草图,指导柑橘专业队员建造地下通风贮藏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当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地下通风贮藏窖。当年,包括龙江四队在内,整个龙江大队建起的改良型地窖有3个。经实践,好果率提升至90%以上。
第二年,秭归按照章文才的设想,建起地下通风贮藏窖52个,在全县走出柑橘保鲜销售的新路子。
1977年1月,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柑橘树受冻严重,部分地区柑橘产业甚至濒临毁灭。彭家坡村总共180亩地的广柑就是在那一次冻害中全部冻死的。
绝处逢生。为了帮助秭归柑橘产业重整旗鼓,章文才为秭归一次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指导秭归建设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村便是4个试点之一。秭归“当家”脐橙品种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文才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
彭家坡村老支书彭洪国已年逾古稀,但总会想起1978年11月章文才第一次到彭家坡村时的嘱托,他把脐橙种植技法编成了顺口溜——“先开田,再种树。一年栽树,三年挂果,五年丰收”。
乡亲们心里却在打鼓——2000多年来,当地流传着“柑八年”的古谚,种树八年才结果。有人质疑说:“三年只要结一个果果,我手掌心里挖四两精肉你们吃。”
当年7月,只念过小学的彭洪国因为年轻又是村干部,被选送到华中农业大学培训了3个月,系统学习柑橘种苗选育、种植管理、病虫害治理等知识。随后,在章文才教授的多方协调下,彭洪国跟随秭归时任县委副书记田太炳到美国的脐橙园考察了5天。
回来后,彭洪国砍掉了自家一亩二分田的黄豆和高粱,又在水稻田种上脐橙,第二年这里开花了,第三年他就在自家地里收获了91公斤脐橙。
一棵树的收入抵得上一亩苞谷的收入,脐橙树变成了“摇钱树”,村民纷纷建起了橙园。
也就是从那时起,村民尝到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甜头,华中农业大学来的师生,被大家称为“来送钱的财神”。
因势利导,一年四季结出智慧果
1995年,秭归被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人说,这是章文才带来的。因此,秭归人尊章文才为“橘翁”。“橘翁”帮助秭归实现了柑橘产业的第一次跨越。
章文才先生也培养了大批果树园艺人才,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我国园艺学界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几十名研究生。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我国最早的果树学博士点,并在80岁高龄时,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位果树学博士。
20世纪末,“橘翁”过世后,他的学生、中国第一位果树学博士邓秀新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
当时,江西赣南兴起大规模的脐橙产业,而我国加入WTO在即,秭归脐橙面临赣南脐橙和洋脐橙的“两面夹击”。
邓秀新结合自己的“柑橘优异品种的创新选育及推广”等课题,在秭归选育、推广早熟、晚熟的高品质品种。
他实地调查发现,三峡库区蓄水后,冬季从海拔180米到35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箱”,有利于柑橘成熟后自然存放,挂树越冬。
在盛产柑橘的秭归,他带领团队利用这个“湖北冬暖中心”的特殊气候优势,选育了“伦晚脐橙”等晚熟品种,还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最终实现该品种成熟后最晚可到次年6月底采摘,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错开了脐橙大规模上市时间。
“秭归推广晚熟新品时,曾大量出现掉果问题。”湖北省现代农业体系柑橘创新团队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刘继红教授介绍,在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科研团队攻克冬季落果、枯水等难题,秭归脐橙获得越冬“神技”,奠定大规模发展晚熟品种的产业基础。
按照邓秀新的规划,秭归重新布局脐橙种植,“早熟上山去,晚熟下山来,中熟摆中间”。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
秭归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光国介绍,全县经过技术创新和布局调整,在海拔600米左右地区,种“九月红”等早熟品种,10月底到11月初成熟;中海拔地区种“长红”“纽荷尔”等中熟品种,11月上旬到12月底成熟;在海拔300米以下地区,种“红肉”“伦晚”等晚熟脐橙,次年1月到5月采摘。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长江三峡的特殊河谷冬暖气候资源优势变成四季产鲜橙的经济优势。
张光国手中有一组数据:秭归晚熟脐橙平均单产从过去每亩不足1500公斤,增至每亩2500公斤,为农户增收近六成,成为全国首个“四季鲜橙”产区,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在刘继红教授看来,这背后,华中农业大学的柑橘团队从“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开始,到邓秀新院士、70后“长江学者”程运江教授,再到如今的一批80后、90后教授,全校有400多人长期从事柑橘研究,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一代代秭归橘农把求索的足迹印在沃土上,才成就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上下求索,石头山上长出亿元村
金秋时节,三峡库首秭归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江两岸的橙树被沉甸甸的黄金果——秭归脐橙压弯了枝头,与一江碧水相映成画。
没有人能想象,昔日秭归的光景:八山半水一分半田,22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到处都是石头。
华中农业大学老一代科学家有个集体记忆——为了讨生活,秭归人在很陡的坡地上先用石头垒平一小块地,然后一背篓一背篓往上添泥土,如此一层一层垒,修成人工梯田。一亩这样的梯田需要600多个劳动日才能完成。有老科学家说:“远远望去,就像是石头上长出了果树,工程壮观,令人动容!”
譬如,三大险滩之一的泄滩所在村落陈家湾地势陡峭,坡度最高可达70度。有人形容,“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上山碰鼻子,下山杵腿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却“长出”了全国第一个夏橙亿元村。
今年5月25日,陈家湾村夏橙开园。绵延的山坡上,清香的橙子挂满枝头,一辆辆货车排队等候,农户忙碌不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技术,陈家湾512户村民在“挂壁山”上发展出夏橙7458亩。2022年,夏橙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
“上海大,北京富,比不上秭归的几棵树”。橙子价格一路看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当地果农中听到的这个顺口溜神气十足。
这个来自泄滩的新民谣,有一个出处:有位老人在家种橙子,儿子接他到上海去享福他不去,因为在家里一年收入150万元。
事实上,亿元村在秭归早已不稀奇。2018年,伦晚丰收,售价最高达8元/斤,邓家坡村成为全国首个脐橙产业“亿元村”。伦晚第一村、长红第一村、纽荷尔第一村……如今在秭归,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共有12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伊华林介绍,从最开始的栽培品种单一,到现在的品种多样化,“秭归是目前国内脐橙品种更新换代最成功的一个产区”。
数十年如一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四代科学家和秭归千千万万橘农一起,用智慧与汗水“捧”出了秭归脐橙这颗峡江“金”果;一根网线,则让秭归脐橙从峡江走向了世界。全县催生了电商企业2600家、网店80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年销售额超35亿元。秭归脐橙“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成为现实。
一橙带动百业兴。今天的秭归,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约10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全县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从事柑橘产业,26万人搭乘“橙色列车”增收致富。青山绿水、漫山橙色,成为推动秭归乡村振兴的亮丽色彩。(记者 刘世昕 雷宇 朱娟娟)
中国社区报
2023年11月14日 第1版
全文如下
☟
湖北宜昌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走深走实
湖北日报
2023年11月14日 第1版
全文如下
☟
扩大生物基因库、
关停化工企业、勃兴“茶文旅”——
治山理水的五峰“加减法”
今年6月,一条喜讯从武陵山脉深处传来: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5个新物种!
鄂西商陆、鄂西蝇子草、五峰黄鹌菜、后河吻虾虎鱼、褐翅拟沫蝉,5个生态新面孔的出现,令科研团队和当地群众兴奋不已。至此,该保护区发现的新记录物种达到2053个。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境皆山,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82%。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大“国字号”生态名片,让五峰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同时,这里也是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
治山理水与统筹发展,五峰如何做好“加减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五峰,深入调研。
生态的“加法”:
守好103.4平方公里生物基因库
“看,那棵树就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红豆杉!”深秋,徒步进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峡谷幽深,溪流清浅。溪岸斜倚的一棵树,立刻引起了后河管理局局长毛业勇的注意。
后河原始森林起源于1亿3千万年前,15万多亩无人区生长着百年古木,千年紫薇,万年珙桐。
1984年,位于三峡南岸的后河保护区建立,2000年晋为国家级,方圆103.4平方公里。
“一个地方生态保护得好不好,由‘生态公民’说了算。”毛业勇介绍,此次发现的5个新物种,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等全国十多家科研院所对后河保护区历时6年的本底资源调查。
2018年,科研人员首次在后河保护区发现我国特有濒危植物种群长果安息香。由于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这种白花、垂果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外繁育十分困难。
“绝不能让这个美丽的精灵从地球上消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李迪强教授说,为解决长果安息香的自然繁育难题,研究人员连续跟踪4年,进行了多轮种子繁育和扦插试验,帮助物种繁育。“最新繁育的种子,现在已经生根,存活率达到70%。”
科考发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3307种,珙桐、红豆杉、长果安息香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7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417种,林麝、豹、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66种。“2053个新记录物种在进化、迁徙和繁衍中,选择将这里作为家园。”毛业勇说。
后河管理局工作人员邓长胜介绍,这些年,森林里的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时常下山“偷”蜂蜜、拱庄稼,但没有一个老百姓伤害它们。后河保护区已成为全国黑熊密度最高的区域,国家林业局还将后河确定为华南虎放归自然的首选地。
数据显示,保护区现有户籍人口1087人,但常住人口已逐年降至几百人,出现了“人退兽进”的趋势。邓长胜说:“宁可人退,也不让一个物种失去家园。”
产业的“减法”:
12年未批1家矿企,全县化工归零
俗话说靠山吃山。全境皆山的五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32座。
连绵的山脉,为土家儿女带来了丰富的矿藏。全县已发现的煤、铁、重晶石、方解石等矿产地达137处,其中高磷赤铁矿累计查明资源量达1.78亿吨。
但过去12年,除建设必需的砂石料外,五峰却没有批1家矿企。
做减法,关闭非法矿山企业60余家,矿山规模压减60%以上;
做减法,县内煤矿企业全部关停,淘汰煤炭过剩产能42万吨,整体退出煤炭行业;
做减法,铁合金厂、矿石加工厂全部关停,全县化工企业归零。
矿业曾是五峰的重要支柱。关矿,对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山区县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尽管如此,不负“两山”的五峰,仍坚持将67.3%的县域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红线”。这一划,就是1593.19平方公里。
全县勒紧裤腰带,五峰近年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上的投入,已接近20亿元。
2022年,某养殖场曾计划投资700万元,在该县仁和坪镇杨柳池村发展肉牛养殖项目。牛场面积6000平方米,肉牛养殖规模200至500头,不光拉动就业,还能带来税收。
但经过环评论证后,五峰却叫停了该项目。“杨柳池虽无河流湖泊,但却在临近宜都市王家畈镇境内渔洋河河岸的高山上,一旦下雨恐有面源污染隐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唐守疆说,渔洋河是清江一级支流,流经长阳、五峰、宜都三县市,是五峰人民的母亲河。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各家只扫门前雪,五峰也绝不会让境内任何一条河流进“ICU”。
绿色的回响:
五峰生态价值达5000亿元
秋日的渔洋关,充满茶山风情的汲明茶庄园,茶香袅袅。在五峰,汲明、青岗岭等各具特色的茶庄园,如雨后春笋。
“春茶有季节限制,全县100多家茶叶企业,每年6月以后大部分要歇业。”五峰泗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学新介绍,如今县里推出了4条茶文旅旅游路线,将单一的茶叶加工厂打造成为茶叶种植、加工、休闲一站式服务的茶商文旅综合体。古茶树、茶道古迹、土家吊脚楼等,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体验尝鲜。
“五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但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键是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李伦华介绍,五峰正全力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茶叶是五峰的当家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2万亩,“茶文旅”综合产值已超过50亿元,“但五峰不能只吃茶叶饭”。
依托291万亩森林资源,五峰探索出“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在经济林木下种植草本中药材,周边配套养殖中华小蜜蜂,扩大亩产收益。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3万亩,人工养殖中蜂10万余群,年产值达10亿元。
抢抓“双碳”战略机遇,五峰充分利用峡谷地形、季风气候,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努力打造鄂西南清洁能源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80余座水电站、3个风电场,总装机近60万千瓦。
总投资150多亿元、总装机240万千瓦的太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计划2030年投产发电。全部机组投运后,年均可减少新能源弃电量17.09亿千瓦时,节省系统总煤耗72.7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2.56万吨。
经中国环科院定量评估,五峰生态价值达到5000亿元。(记者 李墨 金凌云 通讯员 向兴华 王登府)
转载须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