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蓝顶模式” 中国艺术区的另一种可能——成都蓝顶艺术区风雨十年路(一)
蓝顶旧馆(图片提供/蓝顶美术馆)
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作用,艺术区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像北京的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宋庄艺术区以及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等。西南地区的艺术区,当以成都的蓝顶艺术区为代表。
全国各地艺术区都发展迅速,但随着资本的介入,一些艺术区不可避免的陷入地产商拆迁、产权纠纷、商业气息过剩等各式问题当中。此前频频曝出诸多艺术家工作室暴力拆迁事件,使得工作室的角色变得有些“敏感且尴尬”,精心布置一番后却被告知无法继续租赁,亦或被周边环境所困扰。如何才能使得艺术家安心于艺术创作?这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然而,这一棘手问题,在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看来,却不再是一个问题。
蓝顶当代艺术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锦江、龙泉三交界的双流县新兴镇,距离市区十公里,占地面积1500亩,规划区域被国家4A级风景区三圣花乡所环绕,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充满野趣。区内规划包括公共艺术机构、美术馆、艺术中心、产权式工作室和租赁式工作室,雕塑、摄影、动漫等相关衍生行业基地和时尚商业、旅游业等服务机构。
工作室分产权式工作室和租赁式工作室两种,这就意味着艺术家不仅可以租赁,而且可以买下属于自己产权的工作室。这一模式乃全国首创,形成独具代表的“蓝顶模式”。2013年5月开启的首届“蓝顶艺术节”,作为以往蓝顶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的升级版,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与成都市政府合作的文化项目。蓝顶目前已吸引超过200名艺术家入驻。
蓝顶艺术区因何而来?新旧蓝顶是如何过渡,走过这十余年的?政府和开发商在这其中又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蓝顶与其他艺术区又有何区别?
蓝顶艺术区(图片提供/蓝顶美术馆)
从沙子堰到老蓝顶 工作室升级为艺术区
据周春芽回忆,最早在成都做艺术区的想法其实是向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宋庄、798艺术区学习而来的。90年代初,他与叶永青参观了方力钧和丁方在圆明园画家村的工作室后,羡慕不已。随着圆明园画家村的解散,艺术家陆续搬至宋庄,周春芽也见证了小堡村从只有一个很小的餐馆到后来逐步发展的过程。他发觉艺术家生活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1994,何多苓、张晓刚都在成都,由于家里的工作室太小,便一同寻找新的工作室。最终,他们在玉林西路的沙子堰小区寻找到了大面积的房子,那会大概有十几个艺术家共同把工作室驻扎在此,朋友之间可以经常一起聚会交流。那会艺术家的名气不像现在这么大,整个社会都还不知道还有“艺术家”这样一个群体。慢慢地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方式便体现了出来,白天各自画画,晚上一起喝酒聊天,大家都觉得生活很有意思。
随着艺术家的增多,沙子堰的工作室也变得小了起来。于是,新一轮的寻找工作室的道路又开始了。
最初开始寻找新工作室的艺术家有杨冕、赵能智、郭伟,他们在机场附近找到了一所装修不错的工厂,交了房租后才发现被厂主骗了,原来此处即将被拆迁的。半年之后,征用修机场路,半年之后,他们被赶了出来。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使得艺术家们更想寻觅一处稳定之所。此后,加上周春芽,这四人继续寻找着工作室。位于簇桥乡的一座老厂房在这时被发现了。因为屋顶是蓝色的,所以被取名“蓝顶”。这就是最初的“老蓝顶”。此刻的时间是2003年8月。此后,蓝顶艺术区迅速发展,同年11月,艺术家罗发辉、舒昊、杨徐明入驻蓝顶艺术中心A区旁的厂房,并取名B区。2004年,艺术家何多苓、屠宏涛、符曦、唐可、郑德龙、吴建军等入驻蓝顶,并陆续建立C区、D区。加上之后的E区,老蓝顶形成了五个片区,聚集了50多位艺术家。
较之此前的工作室,老蓝顶在工作环境和面积而言已经非常好了。那时艺术家们所举办的一些展览包括“居住在成都” 都吸引了大量关注。用周春芽的话说,他认为成都媒体比较开放,对当代艺术或“暂时看不懂的艺术”还是很宽厚的。然而,更实际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空气污染。附近的劣质家具厂,每天都散发出甲醛味道和装修所产生的强烈噪音,让艺术家们无法静心创作。 “基本上我每年都会生病感冒三次,咳嗽一个月”,周春芽回忆道。周边糟糕的环境成为“老蓝顶”一大问题。
老旧的“老蓝顶”年久失修,未能抵御2011年7月3日的那场暴雨,给老蓝顶艺术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万,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衡量。这使得艺术区的安全性能受到质疑,再加之房租涨价等因素,老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的需求了。种种因素,加速了大家的撤离。
艺术家坐拥工作室产权 新蓝顶模式开启
谈到艺术家的社会生存问题,周春芽提到了三点:第一,创作要自由,这不是艺术区的问题,也与国家体制、政策有关;第二,心情要舒畅,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都要和谐;第三,环境要舒适。2005年,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政府邀请蓝顶艺术家在三圣街道荷塘月色2号坡地建立艺术家工作室,三圣乡政府觉得将众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其打造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也为三圣乡的城乡统筹之路提供了契机。
三圣乡在成都是有名的“花乡”,环境宜人。于艺术家的到来,当地老百姓表示出了他们的善意。他们觉得艺术家从空气不好的老蓝顶来到花香之地还是好的,也能为这里带来艺术特有的活力。蓝顶是以艺术家居住、工作为主题的艺术区。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在周春芽看来,艺术家一定要安定下来,如果艺术家为了生活、住房、吃穿而操心,没有安全感,就还是动荡的,这样并不好。“艺术家要热爱这片土地,在好的环境氛围里安心创作。另一方面,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政府,也要热爱艺术、热爱艺术家,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如果单纯的把艺术区作为一个商业项目,不一定就能做好。”
新蓝顶艺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室分产权式工作室和租赁式工作室两种,这就意味着艺术家不仅可以租赁,而且可以买下属于自己产权的工作室。
2006年11月,周春芽等14位艺术家委托四川中国西部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三圣街道办签订在“荷塘月色”建设新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的协议。2007年5月,新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蓝顶美术馆在“荷塘月色”破土动工。2009年1月12日,艺术基地一期工程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落成。蓝顶领军人物周春芽、何多苓、杨千、郭伟、罗发辉、郭晋、吴建军、赵能智、杨冕、吉磊、唐可、郑德龙、屠宏涛、李胤等14位艺术家入住,蓝顶美术馆正式开馆。
2010年6月26日,蓝顶青年艺术村(4号坡地)正式开村,这标志着成都蓝顶艺术区第一批租赁式工作区正式对外开放;12月,蓝顶艺术新村(3号坡地)正式破土动工。刘家琨担纲蓝顶新美术馆设计师及3号坡地建筑设计总顾问。
2009年9月,成都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与成都市双流县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联手打造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双流蓝顶艺术新村正式进入筹备阶段。11月,蓝顶当代艺术基地总体规划通过政府规划评审,规划总面积1500亩,将建成一个集当代艺术、创意产业、时尚风潮、当代生活、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当代艺术与创意基地。这可以被看做是“蓝顶模式”在双流的复制利用。
2013年5月,首届“2013成都蓝顶艺术节”拉开帷幕,80亩产权式工作区首次开门迎客,蓝顶美术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蓝顶艺术区及蓝顶美术馆继续保持着活力,周边环境设施也越来越完备。今天,蓝顶艺术聚落十年磨一剑,已聚集了三百余当代艺术家、建筑师、创意人士和机构,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蓝顶艺术区”,被誉为“成都文化艺术的高地”,“中国艺术家工作区的新标杆”。
周春芽工作室(图片提供/周春芽工作室)
郭伟工作室(图片提供/成都K空间画廊)
图文选自067期《798与创意集聚之困》,全文《蓝顶模式” 中国艺术区的另一种可能》,文/李璞,编辑/李娟
回复“课题”、“栏目”,阅读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