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思辨:“智慧城市”将把人类带向何处?| 城市中国海外工作坊纪实

霍达 城市中国杂志 2020-09-12

技术与信息正在主宰和定义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大跃进背后,对于技术的反思和透视也在跟进,技术哲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哲学”。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为当下技术与智能化的系统工程,开始被大家认知、应用并不断产生互动,渗透到日常生命的方方面面。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有没有进一步的解决办法?这些手段又制造出什么新问题?我们如何反思技术带来的现代性,又如何想象人类的未来性?《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第四期工作坊即围绕以上议题展开。本文为工作坊讨论纪实精华。

工作坊主持

霍达,密歇根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嘉宾

马尔科姆·麦卡洛,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塔布曼学院建筑学教授

莫尼克·贝西,安娜堡Smith Group JJR景观建筑师

尼尔·凯斯勒,城市设计师、景观建筑师、校园规划师


牛绍博,密歇根大学塔布曼学院学生



未来/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当时想象出乡间可移动的带轮民宅,有等待出租飞机(Aero-Cab)的候机站,还有潜伏于水底捕捉海鸥的捕鸟技。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圣埃里亚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都对未来城市的楼房形体以及城市规划有所构想,楼房变得极其高,交通工具也因为速度和用途在空间上划分为不同的区间和楼层。建筑界的新陈代谢运动也在日本兴起,激发了人类的无限想象,城市空间也被应用到极致的程度。

20世纪各时期人类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图片来源/steampunkopera.wordpress.com)

 

到21世纪,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类单纯谋生居住的地方。它同时是测试前沿技术和检验最大人口容量的试验田,是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生活的乌托邦。从这一阶段开始,智慧城市真正地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安东尼·汤森在2014年出版的《智能城市》一书中指出智慧城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1950到60年代的控制论,它展现了对预测未来的渴望以及对一切的操控。另一假想恰恰相反, 新控制论强调利用技术治理,是一个依靠市民的再建设能力自发地创建社区的一个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智慧城市的目标在于达到如何让人更容易地交流沟通,更好地生活。不管未来趋势是好是坏,它都是个过程。但未来的人类是否会被各种技术取代也引发了消极的思考。有人称之为“毁灭性创造”(Destructive Innovation),比如食品自动化生产、无人驾驶、人脸识别、芯片植入等。而这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也许只是发展过程的一块跳板。

 

目前,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的供应商越来越多。其中IBM和思科位居头两把交椅。在葡萄牙北部,思科致力于建造一个PlanIT Valley的全球创新中心,发展为欧洲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试验地,展开对智能互联社区的解决方案的部署,同时也作为全球专业知识中心,把协作性和网络化的创新作为其他全球化项目的基础。

图片来源/connectedhomeworld.com

图片来源/visitoffice.com


IBM联手奥美公关打造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被看作是一场分享和鼓励新想法的活动。认知运算和公民参与建设能力为政府机构提供改善公民生活和商业环境的机会,提供个性化的体验,优化程序和服务结果。

 

这些技术是已然成熟抑或是在理论阶段?在实用层面上,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并且慢慢地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比如手机地图和导航。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城市的自动化交通系统正在建设中。2020年以前计划中无人驾驶车将但丰富运输网络,同时无人驾驶公交系统将连接城市周边的不同行政区域以及社区。同时,哥伦布正在做一个光纤电缆的项目。电缆可以读取到路面所有车辆的信息,实时数据会第一时间被传输到数据库中心,同时计算出最优的交通路线以分担高峰期的交通压力。

图片来源/columbus.gov

图片来源/wired.com

警惕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简化”

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各种信息系统正履行作为智慧城市必须要达到的职能,但如果有人本身不想坐无人驾驶车,不喜欢上下班被动地跟着车的节奏走,他们也应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总是太依赖技术。电子产品会由于更新换代淘汰很多零件产品,这些零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预估的。发达国家淘汰却无法回收的电子零件,它们都被运送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垃圾填埋堆(包括中国)。随着人类对科技产品的愈加依赖,这些填埋堆的数量会日益增加。

 

城市职能多样性的维持也将会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不断受到挑战。“隧道效应”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彼此之间会更为相似;相反,他们对周边的地区或环境的影响则没有他们互相影响深远。这种“隧道效应”挑战了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


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简化”也正在威胁人类的文化以及城市的历史沉淀。简化的过程,夹杂了很多错误的信息,让读者在不加分析的情况下信以为真。过度的简化也使得一些包含城市元素的记忆迅速流失。当大量信息在未加以精挑细选之前便通过互联网涌入到人们的生活,我们意识到那些通过人类智慧判断的语义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时代也许一去不复返。

 

未来的人也许会惊讶于以前的人原来习惯于吃肉。智慧城市中,各种工具项目会被冠以电能发动,担心了一个世纪的能源问题也将不复存在。机器不但能帮我开车,同时还能替我吃掉晚餐。但这样的未来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是否有一种未来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面对智慧城市,人类还能做什么?

2010年,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曾宣布:“我们如今在互联网上每两天创造出来的信息量等同于人类文明旳起始到2003年的总量。”我们面对的问题也许并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泛滥,甚至乎“未被应用的数据就会造成网络用户的焦虑”。在信息泛滥的年代,人类缺少了自己的价值观,认知和判断能力下降。面对冗余的网络信息,可能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网络监管部门的有效过滤以及网络用户的明确的无视忽略。

 

我们对未来的想象绝大部分是靠技术层面的新颖度,而非社交层面的推陈出新,或者政治社会改革。把现代性(Modernity)推断为主流风向标去对待也显得尤为古怪,甚至可以说现代性就是强加的一个观念,才有了所谓的现代性社会。当技术越强硬,自然界被人们的索取榨干的那天,就是“现代性”结束的日子。

 

建设未来的技术乌托邦的项目必然会面临环境诅咒,尤其是生物环境系统。每当我们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时,新的问题会接踵而至,比如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就真的能帮我们解决能源问题吗?但即便没有科技进步的推动力,自然界的“生命系统”也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成分。这些全都是我们解决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的方式。

 

另外,人口的失业率上涨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是必然的。开车不需要司机,做饭不需要厨师,邮递信件不需要了,货币也电子化,可以因此省下一大批劳动力,从而进化成一个精英云集的社会,人类整体智慧程度会得以上升。但大多数成不了精英的人则被淘汰出局,社会结构变得极化。

 

比如,目前建筑师看上去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如今3D房屋打印的技术已经从理论走到了实践的阶段。如果这种技术变得更成熟,在省时省力省成本的基础上,建筑师生存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少。手工劳动成果仍会受人尊重,但在以效率优先、资本决定一切的社会,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从设计施工到成型完工只需不到一天的3D打印。听着让人忧虑,但具体如何发展我们还需要边走边看。 


文字整理+编辑/宋敖  图片提供/霍达

/淘宝/

【城市中国urbanchina】http://s.odx7.com/h.vXiMwP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或复制这条信息¥JNZj0TmmuIc¥后打开手淘

/ App Store /

欢迎原创分享,白名单转载需保留公众号二维码。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