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84期 | 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
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规划中增加绿色空间俨然已变成这个时代的“政治正确”。这句话的背后天然地包含了两个内涵,其一是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其二便是其社会属性。前者在《城市中国》第75期《中国国家公园进行时》中,已经对大面积、成体系的生态绿色空间做了讨论;而本期课题则着重将这种目光转移到城市中更加微小的绿色空间。
高密度城市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绿色空间的营造困境,种种限制之下,一批新型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口袋公园、高线公园、垂直森林、屋顶花园、宅间绿地、社区菜园……保证城市密度与扩张绿色空间,看似有着天然冲突的两者在这些方案下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平衡。
无论是系统性的大型城市绿地,还是零散的都市微绿空间,这些新型绿色空间在高密度人际空间的语境下不再仅仅强调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效用,而是更多地承载了作为人际互动场所的社会功能。在此背景下,绿色空间的营造和维护不再只是政府的责任,强调包括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政府、NGO和普通市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将成为绿色空间的转型方向。然而,实践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除了出资人的问题以外,一个几乎横亘在中国城市管理各个领域的难题是——物权、管理权、使用权的分离。这个难题也同时发生在绿色空间管理领域,并且更加典型。
建在高速路之上的达拉斯城市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活动的场所(图片来源/Klyde Warren Park)
问题
绿色空间的社会性与系统性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倾向指导下,国内不少城市政府开始执行地产限购政策,以及意识到招商失灵的情况下,把政绩出产的目光转移到了大片绿色空间的建设之上。于是 我们又陷入了另外一种误区,即城市只要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就是有效且正确的。殊不知,大面积的绿色空间在进入性、交通组织、维护、安全、成本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劣势,而真正有效的方式实际上是将绿色空间看作城市中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系统,等同于燃气、水、电一般的城市系统,来展开组织和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绿色空间一般是城市政府兴建的具有景观价值、生态意义和公众休闲功能的公共场所,而高密度城市创造的新型绿色空间,兴建主体公私皆有,融合了当今人群的多元诉求,也保障了资本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期望实现的产出,因而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层面的特征,如社会融合、社会生产、文化构建、空间正义等社会互动属性。
——《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的社会互动属性》
以流动和运动为核心,城市景观基础设施促成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之间功能性、社会性和生态性的互动,为空间进一步开发创造条件。景观不再被理解成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且只被场地本身所定义,而是在区域范围内由一系列网络化的交换活动构生。
——《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策略性绿色空间规划》
(上下滑动查看)
形式
都市绿色的多种可能
屋顶空间、社区夹缝、街道角落,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灰色地带,“绿色”都能以其特有的方式落地生根,满足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这些微绿空间成为了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
作为在绿化和文化层面有着双重甚至多重属性的异托邦,屋顶使不同阶层的视野通过花园、菜园、废墟等多种形式汇聚于城市迷宫之中,不断挑战传统的空间定义:私人、公共,文化、实用,消费、工作等二元对立。
——《从灰色地带到绿色空间——屋顶上的异托邦》
将社区低效绿地和空地变为菜地,用设计手段提高菜地观赏度,形成可食地景,正成为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绿色趋势。改造社区公共空间为菜地,一方面丰富社区的景观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农耕的方式,让更多城市人参与自然教育,促进社区邻里融合交流。
——《夹缝中的社区菜地:困境及出路》
(上下滑动查看)
路径
多元角色参与绿色建构的方法
在地自治组织、社区居民组织、市级NGO、官方背景事业单位、开发企业如何与政府共同营造公共绿色空间? 市民如何真正参与到公园管理中?英国和日韩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思路。武汉解放公园和徐汇中城绿谷是国内城市公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的先锋,这两个样本对当前政府主导的“公家”思维进行了突破,或许传达了未来城市公园建设运营的某些趋势,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铁路高架是固定、有形、具有确切功能的建筑物,而“低线计划”的目标,是在有形的周围增加无形、开放、流动和不确定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人们忽略主动融入的绿色,将其模糊在背景之中,让绿色的存在不具备某种特定功能,而是为其他功能的出现创造可能。
——《南岸都市森林:多形态街道的绿色角色融入》
草原公园留下了大家二十多年的记忆,在这个能共享信息的共有空间里,一直在培育一种“公共性”。虽然大家都忙,不能参加所有活动,但有空时就会过来,用自由和多样的方式参与。草原公园希望创造出真正的公共空间——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和试验到底什么是“公共空间”。
——《自由参与 市民共创:基于东京与首尔的经验》
除与使用者、投资者的交流外,共享空间的持续发展,还有赖于社团的组织维护,也赖于每位使用者的持续使用,从而保持场所的活力和生机,进而使公园成为社区和政府持续关注的场所。
——《多元协作,传统城市公园的治理药方》
相较于传统公园,中城绿谷尝试结合新的城市生活需求和方式,丰富其作为公共场所的功能。拥有以阶梯式广场为主的户外演艺表演区,可容纳500人的艺术展览中心,以及以植物自然教育为目标的特色的植物园,囊括水生植物园、岩石药物园等。
——《徐汇中城绿谷:企业运营公园的日常打开方式》
(上下滑动查看)
文+编辑/潘晔+崔国
回顾《城市中国》083期《温州在哪——中等规模城市后发现代性图景》,请点击 阅读原文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保存二维码
打开手淘
(12.12 前有效)
微博 | @城市中国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