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伦敦城市更新中的日常性:Smithfield Market的形成和关闭 | 海外观察员42

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3-09-19

菜市场,因国人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被人们非常轻易地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也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首批被关注、被改造的空间之一。但改造过程中,忽视居民真实诉求的一厢情愿式的视觉化改造却大肆流行,造就了一批“网红菜市场”(延伸阅读:城市更新“网红化”)。反思的同时,我们愈发意识到: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单在于“新”,更在于延续城市生活的日常性。菜市场也是日常性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一支。当菜市场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化身为中产阶层的城市情怀,我们一方面需要警惕对日常性的筛选、美化、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直面菜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作为伦敦最为古老的肉类生鲜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Market)所经历的兴衰、冲突和更新,体现出城市更新面对城市日常性时的谨慎态度。本系列的四篇文章,将通过四个重要时间节点:12-19世纪、19世纪后半叶、二战前后与当代,来讲述Smithfield Market的兴起与发展。作为本系列第一篇,本文则将从12-19世纪时Smithfield Market的形成说起。

本文作者

李秀政

伦敦大学学院 巴特莱特建成环境学院 建筑城市历史及理论专业 博士研究生(在读),《城市中国》第五期海外观察员

城市中的食物空间

2021年九月底,上海的Prada × 乌中市集快闪店的迅速走红,引发了一系列公众对于菜场这一传统城市食物空间的讨论与重新认知。食物一直是城市空间营造与日常运行的一条重要线索。CJ Lim教授在《食物城市》(Food City)一书中评价食物系统是奠定城市诞生与繁茂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交通系统、日常文化、公共健康等等。

2021年9月底开放的上海Prada X乌中市集 (摄影:崔国)

上海真如高陵集市(图片来源:大公报)

在各类食物相关的城市场所中,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菜市场的重要性。一方面,诸如Prada X乌中市集以及真如高陵集市等国内“网红菜场”的走红,让人们开始认识到菜场所蕴含的激发城市活力的可能,也引发了一部分人对网红菜场流于表面、视觉重于体验的空间形式及不接地气的运营内容的批评;另一方面,建筑师及学者也逐渐开始从建筑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城市菜场的日常性及旧菜场改造的方法与模式进行研究及实践。


菜市场,长久以来作为城市居民购置每日食物原材料的主要场所,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建筑师维克托·格鲁恩(Victor Gruen)认为这一类城市市场空间在满足人们基本购物需求之外,更是一种能够塑造城市文化、社会与文明的重要机会。


世界各地的城市往往都有蕴含独特历史和文化的菜市场。但是随着城市化及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人们的日常食物消费习惯及城市的食物系统正在被重新塑造。与之相对应,许多存在并影响我们生活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市场正逐渐消失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

正在拆除中的崇文门菜市场(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是,被拆除并为其他城市功能腾出场地并不是这类空间唯一的归宿。一种以食物为线索的城市空间重新认知及更新,正在赋予这些历史市场新的活力与角色,重新影响人们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日常生活实践,从而丰富我们的城市文化与体验。


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与相关学者都开始关注菜市场等食物空间的历史、现状与潜力。本文将以伦敦最为古老的市场之一——Smithfield Market为例,向大家展示食物售卖活动与菜市场是如何影响城市空间及文化的形成,并在当代持续影响城市更新的过程,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对食物驱动下的空间营造产生关注与兴趣。

史密斯菲尔德市场:伦敦最为古老的市场之一

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Market)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外法灵顿区(Farringdon Without),是伦敦乃至英国现存的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肉类生鲜市场。该市场作为售卖肉类的场地已经具有超过800年的历史,而从露天市场转变为有覆盖的固定市场也有超过150年的历史。其部分建筑在二战期间因受到德军飞机轰炸而损毁,并在战后被重建。随后该市场一直作为伦敦最重要的肉类生鲜批发集散地直至今日,影响着伦敦人每日的饮食生活,并通过食物作为一条线索来构造城市空间及城市文化。

史密斯菲尔德市场区位示意

如今的史密斯菲尔德市场一角 (摄影:李秀政)

史密斯菲尔德市场航拍 (图片来源:Tom Lowe 2020)

牲畜路的终点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伦敦作为英格兰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中心,就已经成为了该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官方记录,伦敦市区人口在十六世纪初便达到了20万左右,随后快速攀升,在十八世纪中叶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便已经突破六十五万。


对于大量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人口来说,他们每日所需要的食物仅仅依靠伦敦近郊的农田和牧场供应是难以满足的。因此,从很早的时期开始,支持伦敦每日消费的食物系统中便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乃至外国所生产的食物,经由商人转运实现供应。


就大不列颠本岛而言,从中世纪开始,威尔士及苏格兰高地地区的牧场便开始向伦敦地区大量运输牲畜用于宰杀以为城市提供鲜肉。史密斯菲尔德市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由于早期较低的运输能力及落后的食物保鲜储存技术的限制,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铁路交通普及之前的这数百年时间里,威尔士及苏格兰地区的牧民必须将活的畜群从牧区驱赶几十乃至数百英里至伦敦城市近郊的畜栏,在那里进行短期的饲养育肥以恢复牲畜路途中的消耗,之后再进行宰杀售卖,从而能够为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肉类。而对应这一类活动,最重要的空间场所便是道路。

二十世纪早期英国的牲畜路场景 (图片来源:The Border Collie Museum)

描绘19世纪早期史密斯菲尔德市场狂欢的画作(图片来源:伦敦市博物馆)

根据历史学家James Alboneka考证,在中世纪早期,丹佛地区的牧民就开始利用罗马不列颠时期罗马人所修建的遗存道路用于将牲畜群驱赶至伦敦。但随着伦敦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的需求上升,牲畜来源地变得越来越远,同时运送牲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最终在威尔士及苏格兰等地区到伦敦之间形成了宽度约在12至27米左右,区别于普通交通道路、专供牧民及牲畜群交通所使用的所谓的“畜群路”(Sir Addison, 1640)。而这一系列兴起于十二世纪,极盛于十七世纪前后的畜群路,由于串联了不同的牧区及大小城市,形成了独特的交通网络与人文景观,具有相当的历史、人文及自然价值,先后被英国风景画家、历史学家、景观学者与城市学者们所重视并研究。


在这些“畜群路”的终点,不同道路交汇在伦敦近郊的空地,形成集畜栏、屠宰场、肉铺及集市于一体的市场。

Ralph Agas绘制的伦敦1560年木刻地图,图中框出的位置即当时的史密斯菲尔德露天市场 (图片来源:Marks Stephen Powys, 1964)

由于其地理位置位于伦敦老城区西北,所以能够很好地承接从西部的威尔士及北部苏格兰地区被赶来的畜群,因此很早便发展成为伦敦牲畜交易的露天市场。一份由当地教区管理员William Fitzstephen 在1174年的记录描绘了该市场“每至周五,大量的马匹、被屠宰的猪肉和牛肉在此被交易”的场景。同时,他用于描述这片区域作为畜群路交汇场所的词语“Smooth Field”即“平整的场地”在撒克逊语中对应的是“Smeth Field”, 因此也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是现在名字“Smithfield”的来源。

露天市场的关闭

由于在此进行交易的人数不断上升,开市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史密斯菲尔德市场于1327年正式从伦敦市政府获得了国王特许状,成为了合法设置的牲畜市场 。一份完成于十五世纪中叶的伦敦地图中便绘制并标识了该露天市场的位置。而获得合法地位的史密斯菲尔德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一份1848年的市场委员会报告,当年有超过23万头牛以及140万只羊在这个占地约五英亩的露天市场上被售卖,并随后由市场周边的肉铺屠夫进行宰杀。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伦敦城市的快速扩张,原本处于城市西北近郊的市场很快被蔓延的稠密居民区所包围。由于从牧区运送来的牲畜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往往需要进行短期育肥以恢复体重,牧民及当地商家就在史密斯菲尔德市场修建了大量的畜栏用于继续饲养这些牲畜。但是饲养过程中所带来的大量污水、动物粪便、气味等都严重影响了周边居住区的卫生及安全,因此导致了市场同周边居民之间持续并且愈演愈烈的矛盾。

 由画家 Thomas Rowlandson于1811年1月绘制的一副关于史密斯菲尔德露天市场场景的画作 (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846年一副描绘史密斯菲尔德市场发疯的公牛造成破坏的插图 (图片来源:牛津大学女王学院)

起初,伦敦市政府由于每年可以从该市场的交易之中获取大量税收与管理费用,拒绝回应当地居民呼吁迁移市场的请求。但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之中就借奥利弗的眼睛描绘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史密斯菲尔德市场占满空地的畜栏以及开市之后的杂乱场景。除此之外,脱缰的公牛、稠密的畜栏、屠宰带来的血腥气味以及充斥在市场上的奸商或骗子,也一度出现在他的许多小说中(譬如《远大前程》、《尼古拉斯·尼克贝》、《董贝父子》等),用于展现当时混乱的伦敦所描述的场景或形象。同时,他也撰文批判了这种将生畜市场设置在城市中心的做法,认为这种放任混乱的市场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是在唯金钱论与物质至上驱使下对社会的冲击与消解 。

由Richard Doyle于1849年绘制的关于史密斯菲尔德市场版画。图中,大量牲畜横行,其中两个人物捂上了鼻子。(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在这种状况下,当地居民通过长期分发宣传单、向议会和政客施压游说以对这种环境进行抗议,最终在1852年促使议会通过了《史密斯菲尔德市场搬迁法案》,将饲养活牲畜的畜栏转移到了更远的伊斯灵顿区。这一区域一直处于荒废状态,直至14年之后,新的市场在这片空地之上重建。

描绘史密斯菲尔德露天市场关闭前最后一天场景的绘画 (图片来源:伦敦市博物馆)

一位迁移市场反对者创作的诗 ,题为“史密斯菲尔德的最后一天”(图片来源:伦敦市博物馆)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 Gruen, Victor. Shopping Town: Designing the City in Suburban America. U of Minnesota Press, 2017.

2. Lim, C. J. Food city. Routledge, 2014.

3. “Smithfield Market And The Metropolitan Market.” The London Times Issue 20760 (Thursday, Mar 27, 1851): 5col D.

4. 钟菡 张熠 简工博《这家“上海最美菜市场”还卖化妆品?市民:网不网红我不关心,最重要是菜新不新鲜》, 上观新闻,2020-10-20

5. http://www.demographia.com/dm-lon31.htm

文/李秀政

编辑/张晶轩

UCO海外观察研究

海外观察员项目是《城市中国》围绕“全球视野,中国目光”这一目标的探索与尝试。自2016年1月首次发声至今,《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项目已经招募了五期,携手来自全球19座城市、23所知名高校、总计47名青年学人,搭建了一个海内外青年学者的交流平台。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城市伦敦」系列文章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