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x自然|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个“非典型”公园的实现
自 2018 年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以来,城市如何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探讨不同城市的绿色空间营造策略,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策划了“城市×自然”系列活动,《城市中国》参与内容共建,将通过城市调研、案例分析、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以城市绿色空间作为话题切入点,构筑规划建筑师、管理机构、市民公众的多角色对话平台。本期选取成都作为研究对象,与深圳进行对话,探讨超大城市社区绿空间的营造策略。
《城市中国》第84期《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第41期《理性“低碳观”:重新定义中国城市》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城市中国》绿色空间/低碳主题包
成都向来是一个擅长打造生活场景的地方。从茶馆里的“休闲之都”到作为亚文化聚集地的“成姆斯特丹”,成都人在包容的场域里孕育着更多元、新潮的生活方式,也使城市真正成为了生活的容器。今年年初,随着环城生态公园的全环贯通,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与自然产生了更多的交集。
“巴适”的慢生活始终是成都的基调,也为年轻人和亚文化提供了更包容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各类潮流生活方式。这一点,与孕育了各色亚文化的阿姆斯特丹十分相似,使成都有了“成姆斯特丹”之名。上图为成都猛追湾举办的“青年音乐孵化计划”,下图为1968年开业的阿姆斯特丹著名演出场所Paradiso。(图片来源:四川日报,Paradiso 2022)
环城生态公园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8座桥将成都四环(绕城高速)两侧133平方公里的各个地块连接了起来,形成绕城一圈的慢速交通网络,也串联起沿线的121座特色园。(延伸阅读:成都:公园城市孵化场)
随着骑行、露营等场景在绿道上出现并掀起热潮,人们逐渐认识道:环城生态公园不是一个普通的绕城生态绿环,也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公园。
国人传统认知中的“公园”以各大城市的“人民公园”为典型,在城市空间中呈现出孤立、斑块化的状态。图为成都人民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环城生态公园串联了121个特色公园。其“5421”体系将打造500公里环城生态公园、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多样水体、10.1万亩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向市民开放,不收取门票,通过招商来自我造血以平衡运维和养护费用。(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在“绿道+”“公园+”这些关键词的背后,空间、场景、投资、运营……一系列综合性的创新缺一不可。这样一座“公园”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带着好奇采访了绿道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陈骋、绿道建设集团总工办主任潘霞。
采访嘉宾
陈骋
成都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霞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工办主任(主持工作)
特色园
是主题公园,也是产业容器
Q
环城生态公园串联了121个特色园,其不同的主题是如何策划的?
潘:我们集团的总体工作框架是“策、投、规、建、营 ”,“策划”是第一步,规划、投资、运营等都是在前期策划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在这121个特色园的策划中,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的主题,也更针对不同的客群。
举例来说,江家艺苑是以K12为主题,设置了迷你高尔夫、攀爬马术、科普教育等内容。百仁公园离三环路较近,对市民来说出行更方便,所以我们突出了老年关爱的主题,打造了适合“老带小”活动的场景,以及吹拉弹唱的小广场。考虑到现在“铲屎官”特别多,萌宠乐园就打造为了成都首个宠物主题的大型乐园,整体上按照小动物的活动喜好进行设计,打造了不少动物疗愈场景。
江家艺苑打造为了以艺术审美和自然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K12主题公园”(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萌宠乐园打造了“宠物+医疗教育”“宠物+商业”“宠物+酒店”3大功能组团,以及“宠物探险乐园”“锦鲤小院”“宠物房车营地”“宠物主题儿童活动”“小矮马乐园”“萌宠草坪”6大主题空间。(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陈:环城生态公园横跨了成都12个区,每个区都有其相对应的“十四五”规划以及重点产业发展项目。要解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与周边产业发展有所联动。因此在策划之初,绿道周边的产业布局便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比如,位于郫都区的大学生梦想聚落就辐射了其周边25万大学生群体,围绕大学生打造了一系列场景,也能够促进高校产业的发展。此外,郫都区的蜀绣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这一文化更好地推向市场,我们在绣里打造了相应的空间,如用以举办国际时装展的空间,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大学生梦想聚落将配套青年民宿、公园科学馆、大学生俱乐部、科学广场、大学生创想公社、运动综合体、稻田餐厅等业态(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本地社群
以小众链接大众
Q
环城生态公园上线以来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也从中看到来不少本地社群的身影。社群在公园的运营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本地社群在运营层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前期运营过程中,我们接触了成都本地的两三百个社群。与露营、戏剧以及街头表演等大量社群进行了深度的合作,也会采用低成本的社群品牌活动来进行园区的推广。当他们为公园引入了更时尚新潮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同时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场地空间等等,从而助力社群的未来发展。
我们对社群的定义是一种格调相对较高,能引领生活方式的群体。他们通过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也对所爱好的门类非常精通。虽然他们相当于是10%的小众群体,却有足够的能力吸引90%的人来关注和体验。这也是他们商业价值最大的地方。
2021年4月,天府绿道与脱口秀俱乐部“凡人喜剧”在锦城湖发起 “巧乐脱口秀”演出(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同时,我们希望将社群文化转化为园区内的生活方式,而非单纯的销售。比如我们引入了本地的咖啡社群,举办过咖啡相关的活动。市民如果用心体验,就会发现每个人做出来的咖啡都有不一样的味道,从而愿意走近这种生活方式。我们也举办过戏剧节,报名不到十分钟名额就满来。活动当天下着雨,但大家都冒着雨在户外看。我想这或许就是社群的魅力。
2021年6月,混搭了咖啡、电影、音乐和舞蹈元素的小隐草地咖啡集在桂溪生态公园热闹开场(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2022年五月于中和湿地举办的绿野戏剧节(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当然,我们对社群的关注也根植于“神仙日子,成都圈子”这一品牌体系,想要传递的价值观是一种“豁达享乐、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对当下年轻人总体诉求的洞察。社群则能起到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引领作用,也能够将环城生态公园的内涵进行延展。
以“生活方式”的植入
撬动传统公园模式的转变
Q
环城生态公园贯通后,我们观察到了不少新鲜生活方式的发生,例如骑行、露营等,这些内容是如何策划打造的?目前的运营状况如何?
潘:我过去也骑车,但当成都这座城市越来越“大”了之后,骑车其实变得很不方便。环城生态公园的区位和体量能够很好地支持“骑行”的发生——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环绕城市中心区域的绿环,且长度刚好适合一个普通人骑行一天。因此,我感到“骑行”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对成都人来说,周末出游从此多了一项运动为主题的体验,甚至也有骑行爱好者专门飞来成都打卡。总体上看,这其实改变了原先的生活习惯,普通市民的运动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有助于在长远期推动市民的低碳出行。未来,这或许能够成为成都除“熊猫”之外的另一个标签,对于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产业发展都有长期的正面影响。
不管是周末出游还是日常的短距离通勤,骑车又慢慢回到了成都人的生活当中。生活习惯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愿意购买专业的骑行装备。(图片来源:段任薇)
陈:在成都,很多我们所熟悉的,建设时间较早的公园,其草坪都是不能进入的,会有栏杆将其围起来。而反观国外的公园,草坪上往往坐满了人,年轻人也会在其中演奏不插电的音乐。在环城生态公园,我们希望能够形成这种更轻松的氛围。近年来,露营文化逐渐进入国内,大众也显然有亲近自然的需求。
要推动这些新生活方式的发生,也会在政策上遇到一定的阻力。公园管理的相关条例有不少是多年前颁布的,所针对的是先前围合的、封闭的传统公园类型。眼下,要满足年轻人对公园的新需求,就需要我们在已有的规范之内进行软性的探索。
青龙湖是露营人的首选地,五一客流量超46万(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我们会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和发布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游客来尝试露营等新的生活方式。当这些生活方式的场景建立起来了之后,也能够反向推动政策的变化和完善。
而“骑行”的火热其实也经过了我们一系列的前期策划工作,并不是绿道建设好之后突然出现的。在内容策划的过程中,我们对本地的几个自行车俱乐部都进行过调研,甚至也走访了一些生产骑行相关专业设备的厂商,从而有了对“骑行”生活方式深度理解。但在绿道贯通后,其火热程度确实也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智慧管理到及时响应
Q
通过这段时间的运营,你们对市民的需求是否有一些新的认识,如何应对一些市民反馈的问题?
陈:虽然我们前期对“骑行”有过深入研究,但真正开始运作之后,我们还是发现了许多之前考虑不到位的地方。通过市民意见的反馈和亲身去体验,我们又梳理了大量的改进方案,正在逐步推进各类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在各个点位布置充电宝,提供饮用水巧克力,途中的救援措施等等。
随着“骑行”的火爆,天府绿道集团上线了覆盖全环的紧急救援服务,并优化了沿途的服务设施。(图片来源:老车迷骑行俱乐部)
潘: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们面对的诉求也多了,运营压力其实挺大的。以“骑行”为例,以体验为主的市民可能骑了二三十公里之后骑不动了,有些人很难马上找到出口,有些人还需要请货运公司把车拖走。对于园区来说,我们需要思考提供怎样的服务来提升体验的愉快度,目前也正在考虑设置绿道周边的轻餐、茶室、售卖机、遮阳设施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园区内采取了智慧化管理的措施,配备了信息采集的末端设备,如智能物联杆、监控杆、慢直播杆等等,从而能实时监控园内的状态。(图片来源:成都天府绿道)
我们对市民的反馈也非常重视,公众号、小程序、APP、微博、小红书等各个渠道的反馈都会通过大数据汇总到后期运维平台,由专业的软件和分析师进行数据分析。有了反馈问题的数据分析后,我们会通过运营评估会、专题会议、紧急会议等等来研究问题如何解决。无论是运营的问题还是建设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联席的会议机制及时得到解决,而不需要冗长的传达与审批步骤。
绿道上的未来生活场景
对成都人而言,公园是个必须有社会属性的地方。当人民公园里的百年茶馆奠定着成都的传统人文底色,绿道上的骑行者们则在这座“非典型”公园里践行着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块存在多年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环城生态区被创新性地赋予了“公园”二字,也真正走入了市民的生活之中。天府绿道集团以策划作为基础,对周边产业、活动场景的设想被嵌入到了每一步的设计、建设、运营之中。在未来,随着天府绿道各级网络的建设逐步完善,环城生态公园的价值也必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当“公园城市”的理念在各大城市生根发芽,也有其他城市提出了相似的畅想。2021年,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至2035年,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形成一片环城生态公园带。
环城生态公园是可复制的吗?在“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核心表述之下,成都天府绿道集团所形成的“策、投、规、建、营 ”工作体系或许值得各个城市借鉴,但其中的具体功夫却无法被直接套用。城市与自然的结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一个复杂的命题,牵涉到政策、权属、管理、运营等多领域的协作。要打造具有在地性的公园场景,便需要从理解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真正诉求开始。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