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剧透 | 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先行实践

城市中国 城市中国杂志
2024-09-07

刘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规划一所所长,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陈晓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规划工程师,规划一所主创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景观硕士。

深圳市根据自身人口结构特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自2015起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中国最早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城市,制定战略规划、行动计划与九大领域的指引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其他城市借鉴的对象。深圳规划院自项目启动、概念生成起就深度参与了深圳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从毫无经验与国内参考案例的摸索阶段,到形成全面宏观的大尺度规划以及公园儿童游戏场的小尺度设计均积累了案例,在此过程中也建立了回访机制与形成了反思。儿童友好更大程度上是公益行为,放任资本介入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规划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相配合,对过往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契机

深圳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崛起的城市。自六普以来,十年间,深圳人口增加了713.61万人,增长68.46%,一方面是由于优厚的人才政策,拉动了其家庭人口与相关服务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于深圳占据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与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发展前景,吸引更大量人口的涌入。


庞大的流动人口催生了城市中处于弱势的流动儿童的问题,让深圳成为中国流动儿童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深圳当下高速发展的红利得益于其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但如果深圳自身欠缺培养与塑造人才的良好环境,这样的发展红利恐怕很快就会到头。基于深圳自身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如何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让深圳的下一代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延续这个城市的辉煌,都是摆在深圳面前必须思考的课题。因此,深圳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针对“儿童友好”议题的探索。2016年,“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被纳入了深圳市委全会报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启动了在中国率先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历程。


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政策与规划经验,深圳市规划院受到市政府的委托来研究这一概念在深圳落地的可行性,决定从制定“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开始,来进行顶层设计工作方案的研究。由于国内规划师没有经验,一开始大家只能拿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个行动框架》以及一些国外经验作参考,经过国外实地调研与多次头脑风暴,最后确定了将儿童参与、社会保障与服务、空间发展作为战略规划的三个方向。


首先,儿童参与一直是儿基会强调的重点,也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基石,并且在国内是短板,值得探索落地模式。深圳有着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常年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60%以上,儿童议事的素质较优,十分适合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纳入儿童参与。其次,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与服务是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对社会领域的细节缺乏了解,在儿童的社会保障与服务层面,我们参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与《深圳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国家、省、市三级《儿童发展纲要》中涉及的医疗、教育、卫生体系等一系列指标纳入战略规划中,并对其中的一些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空间发展是战略规划中的一个创新,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环境对实现其福祉有着重要影响,儿童权利若不能从空间上得以保障便不具备真实性。因此,深圳市规划院在战略规划中构建了市、街道、社区三级儿童生活圈,以便从空间上更好地为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在这之中,由于社会保障与服务部分存在基础,并且各委员会与市妇联之间已经形成了标准体系,我们更侧重的是儿童参与和空间发展这两部分,尤其是在空间层面,发挥了做规划设计研究的长项。


为了让战略规划得以落实,深圳市规划院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行动计划,以期将“儿童友好”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各个项目中去推进,从而确立整个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大框架。第一版的行动计划是从2018到2020年,形成了全市范围内的行动项目库,项目类型涵盖儿童安全保障促进行动、儿童友好空间拓展行动,儿童参与实践行动、儿童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儿童友好宣传推广行动、儿童公共政策研究行动。目前,这个行动计划已经更新到2.0版了,在第一版的方向上做了新的分类与进一步的细化,涵盖了2021到2025 年的行动项目,包括儿童友好制度深化行动、儿童友好空间拓展行动、儿童友好服务提升行动、儿童友好参与共建行动。


早在2018年的行动计划出台后,我们便根据这个框架,进行了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图书馆等项目的试点研究,之后又做了相应的指引。2019年时,这些指引已经包含7个板块:《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建设指引(试行)》、《深圳市儿童友好出行系统建设指引(试行)》和《深圳市母婴室建设标准指引(试行)》。后来,今年我们又发布了《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和《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指引(试行)》,深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381个各级各类儿童议事会,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基地201个、区级159个(截止2021年6月),支持儿童在社会事务、社区事务、学校事务、家庭事务、网络事务等之中的参与,向儿童提供图书阅读类、展示互动类、文艺剧场类、体育运动类、自然生态类、综合服务类、社会体验类基地的高质量供给。


虽然国际上儿童友好城市实践并不要求全领域,但基于深圳这40多年来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儿童几乎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我们从顶层设计上等于做了全领域的推进。在深圳,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儿工委办)作为行政体系内的协调单位,本身分管儿童领域的工作,拥有大量基层工作经验,承担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作用,深圳规划院作为咨询与规划编制单位参与了顶层设计及后期很多公共空间的详细设计。后来,这种妇儿工委办与妇联作为总牵头单位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模式,在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中得以推广,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

儿童游戏场地与公共空间详细设计的探索

在深圳完成战略规划后,我们将“儿童游戏场地”作为突破口,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儿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处于一种“不被看见”“不被尊重”的状态。深圳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之前,几乎没有公园,全市仅有的儿童公园、儿童乐园,与日常生活脱钩,因此应从儿童游戏场地入手。


第二,由于我国城市所使用的标准体系多延用上世纪的产物,没有针对儿童游戏场地的直接规定、规范甚至相关认识,因此更值得在城市配套的公共空间建设上进行相关实践,并推动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深圳建成区缺乏可供玩耍的空地,且可达性差。深圳现存公园数量有1206个,数量上看还比较多,但其中大部门没有专属儿童游戏的场所。在这样的现状下,深圳的儿童无处可玩,最后只能回到各种电子设备;因此也缺乏健康的社交渠道,加剧了虚拟的世界中的精力投射,或者集中到补习辅导班上,出现了严重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因此,选择以“儿童游戏场地”作为切入口的初衷,一方面在于向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然游戏空间,以此缓解与治愈儿童及其周围的成年人的自然缺失症,即使目前的城市绿色空间质量可能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完善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空间,让社区的孩子们能有交往、相见、玩耍、形成朋友关系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儿童友好应当是公益性的。儿童的需求往往是回归人性、本质性的朴素需求,不掺杂太多“欲望”,一旦搭建商业口径,转移成利益、消费导向,便完全偏离了“友好”的初衷。在这种意识之下,我们决定先做“示范”,便有了宝安区人才林公园的实践。


宝安区凤凰山人才林童趣园目前已经建成开放,由于它拒绝了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设施”堆砌,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遭受了比过去更多的阻力。施工方对儿童友好的理念不太理解,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对于用一些简单的木桩木块搭建成的游戏场景的可玩性表示质疑,且对一些细节的反复处理失去耐心。经过项目组与施工方的多次沟通和现场把控,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这也让我们认识到“儿童友好”的理念在基层群众中普及的必要性。


在项目建成后,我们对场地进行了定期观察与回访。根据项目团队的观察,使用场地的儿童多集中在1-10岁,场地中的微地形、沙池、钻洞、过家家小屋子、蹦床和秋千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地方,还发明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玩法。在微地形中穿梭、追逐和游走是大多数孩子最爱的游戏方式,孩子们对此的热爱度高于很多具体的游戏设施。

自然化的游戏场地/孩子们在场地中快乐地玩耍

我们在设计中也兼顾了监护人的休憩设施。家长对场地中的休憩设施使用率很高,对桌椅组合的家具、有遮阳棚的位置更为偏爱,许多家长携带小麻将、扑克牌和食物等在休憩区等候,同时自娱自乐。另外,有家长提出需要增加更大孩子玩耍的游戏设施、游戏设施区域遮荫不足、场地需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和维护等问题,为我们今后的场地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面向游戏区设计的、方便看护的休憩区域/家长们在休憩区打麻将

有了宝安区凤凰山人才林童趣园的经验与教训,项目组在后续几个儿童游戏场地与公共空间的详细设计项目中进一步细化了儿童参与的方式。另一个项目是宝安区福永街道立新湖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这个项目目前也已经落成,成为宝安区第一个无塑料的儿童游戏场地。为了充分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邀请福永街道的孩子们参与公园设计,让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寻找最喜欢的一棵树”、“感受自然五分钟”和“设计理想中的公园”三个环境来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们理想中的公园/孩子们绘制的想象力丰富的图面

在寻找一颗最喜欢的树的过程当中,90%的孩子都表达了对场地中大榕树的喜爱,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中保留并充分利用了这棵大树,为孩子们创造了环树游戏、与大树亲密接触的机会。

场地中的现状大榕树/环绕大榕树设置的游戏空间

在另一个正在开展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项目中,考虑到居住区与城中村混杂的现状,项目组在设计前期对社区进行了两次访谈。第一次访谈召集了社区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区书记、妇联主席、心理咨询师、社工、网格员、保安、楼栋长等,对社区概况、儿童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社区空间的紧缺,如何在有限的、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是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为复杂特殊的是,该社区新型居住区和城中村混杂的环境,让居住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难以彼此交流,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社区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和谐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社区儿童存在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包括沉重的学业、家庭矛盾等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如何通过社区环境的改造和社区服务的提升为孩子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也是我们后来思考的方向。


第二次访谈是专门针对上述社区儿童的访谈。项目组在社区中征集了4组儿童代表,以边游戏、边聊天的方式展开,孩子们一边摆弄手中的积木,一边跟我们聊天,我们发现孩子们玩积木的过程透露着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轻松的聊天方式,我们了解到他们对在社区中学习、生活和游戏的真实需求,并在接下来的项目规划中纳入考虑。

孩子们用积木搭建的水池

在城市的尺度上,儿童游戏场地与公共空间建设最关键的有两步。第一步,要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包括深圳在内的中国各城市,过去没有或者很少配套儿童游戏场地,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儿童游戏场地对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社交问题以及为儿童提供快乐童年的空间的作用,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解决得好”。第二步,是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更倾向于自然生境的游戏场地。现在很多城市公园可能很“美”、很“漂亮”,但公园里没有自然生境,比如没有虫子,公园的管理方式仍然是喷洒农药,公园被做成了盆景……这也是目前面临的普遍困难——推行“自然化”的儿童游戏场地。借着政策风口,各种设备商也一拥而上,而各个基层在做儿童游戏场地的时候,可能尚未具备自然化场地的意识,技术支持也不强。我们倡导自然的颜色体系、土质、软木……这些自然的材质所形成的“设备”,有山有水,并配合可持续的后期维护。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性实践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城市。在此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形成了儿童友好城市领域的主干性内容,特别是完整包含了空间领域里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目前这一轮的全国范围内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其他城市也都在向深圳学习经验。有些城市可能学习深圳经验的系统性,有些城市可能学习其中的局部(如社区方向)。


深圳第一版的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已经给全国提出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囊括宏观与微观的框架借鉴。其中系统性的构建,各个板块包含的操作路径,最早都是深圳市妇联和深圳规划院一起提出来的。通过第一版的规划,深圳确定了整个大框架,进行了配套的研究与设计,制定了相应的指引与评估体系,形成了深圳模式可作为其他城市的参考。在一些细节点上,由于深圳的操作比较系统,从交通街道到公共空间均有一定的经验与教训积累,可以为各个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当然,在深圳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财政资金在整个领域内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妇联是一个群团机构,每年被划拨到的资金量是有限的。在很多项目中,我们需要协同各个区域与机构一起研究,在如此有限的资金支持下,难度非常大。新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涉及了完善财政支持的内容,部分缓解了目前资金困难的现状,但作为一个意见性的指导,很难深入落实到一个具体项目的指导上。对于全国现今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如何配套相应的资金支持,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街道基层既没有技术力量,也没有理念认知的深度,以及对理念如何再转化为空间的语言或社会服务体系没有方法。他们往往渴求一些标准指引,对于流程有高度的依赖惯性,而忽略了因地制宜地发现辖区内真正的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提供定制化的空间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体系。同时,也有一些城市在毫无基层实践的情况下,就急于制定一套儿童友好城市的标准。上述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实践方式在儿童友好城市成为政策风口后,容易形成一种运动化的建设。


中国的规划转型向规划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规划师向社区下沉、向社会工作者转型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入社区,远超过去规划空间层面的范畴。这对规划师过去传统的、几乎不接触基层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反思。基层对儿童友好有热情的组织与群体非常多,但中间缺少将顶层的支撑、基层的需求与相应的服务团队链接起来的力量。这种时候,规划师就应当成为他们的纽带与桥梁。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大方向,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与公园的自然化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寻找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也是深圳目前在探索的方向。未来,如果二三线城市能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城市均衡化水平更高,未来的年轻人完全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过诗酒田园的生活,孩子与成人都能和自然紧密接触。从远景上来讲,它或许是一个未来的蓝图,这种外溢性会逐步显现,让城市与自然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也让儿童有更加放松的环境成长。

本文为部分内容试读,全文见092期《向我们的下一代学习:共建全龄友好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中国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