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新移民,正在取代新西兰的中产阶级

先驱酱 新西兰中文先驱 2019-03-29


2017年,IT工程师William(化名)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搬到了位于奥克兰“富人区”Remuera的新家。这栋三卧室的房子位置很好,不仅离市中心很近,孩子们的学区也不错。

 

此时,William一家刚刚拿到绿卡,来新西兰不过两年。虽然这套房子价格不菲,但拿着8万纽币年薪的William并没有太大压力。

 

更让他轻松的是,孩子们上的公立学校基本免费,他的妻子也可以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们,不需要工作了。

 

曾经在国内长期加班攒下的经验,让他在新西兰找到一份高薪稳定轻松的工作。这里的生活,对他来说非常自在。

 

“我不算富人吧?” William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也就算中产阶级吧”。



William觉得,同事Mark才是真有钱。Mark的两个儿子都就读私立学校,妻子是资深会计,家庭收入相当不错。Mark和妻子是留学的时候认识的,两个儿子都出生在这里,“基本不说中文”。

 

之所以花钱读私校,是因为“公立学校啥也学不到,就是玩,私立学校学费也不贵。”Mark还给孩子们报了补习班,希望他们将来去美国读书,常春藤是最低要求。

 

不过,Mark也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和真正的富人还差得很远,倒是满意自己“中产阶级”的地位。



同样把自己描述成“中产阶级”的,还有Mary Moeke,一名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毛利女性。

 

作为新西兰MIT(Manuka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名教师,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工资虽然不低,但她的生活非常艰难。

 

她需要用自己的收入,养活三个儿子——分别3岁、6岁和8岁。她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公屋里,里面大部分东西都是别人捐的。

 

“我很害怕,很孤独。做一个单身妈妈,很没有安全感。”她也不懂,自己是如何从中产阶级,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Jenny(化名)是一名注册护士,每周能挣$800纽币。她有学历、有技术,有一份相当体面也相当紧缺的工作。不过,在交完每周$500纽币的房租后,她只剩下$300块钱,用于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活。没办法,她只好申请了Work and Income补助。

 

“听到别人说,你工资这么高,还要领福利,我就觉得很难过。”

 

Mary Moeke和Jenny,都处在新西兰媒体总结的“新城市危机”(New Urban Crisis)当中。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早已过去,但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仍然在没落。而2012年起新西兰的经济复苏,让工资追不上房价、物价增长的速度,事实上加大了贫富差距,让富人更富,让穷人更穷。

 

而这十年,正是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的十年。“携资”来到新西兰的中国新移民,不仅不再是社会底层,反而取代了原有的中产阶级,甚至加速了新西兰的阶级固化。

 

房地产红利的溢出效应


William并不否认,他是卖掉了国内的房子,才在新西兰付了首付。国内飞涨的房价,让他的房子价格不止翻了一倍。

 

“我身边的人都是这样,都是把国内的钱换过来,才能付得起首付。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多个银行账户,人人都在算着外汇限额,从黑市换钱的也有听说过。”William觉得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因为这只是常规操作。

 

在奥克兰房产市场欣欣向荣的时候,好的房子都是要拍卖的。在洋人中流传着一句话:看到中国买家,就别举手了,因为在他们眼中,中国买家都是“财大气粗”,会为了一套喜欢的房子不断抬高价格。



但是William说,自己在国内根本不算是有钱人。“我是工薪家庭出身,勉强算是小康吧,父母打拼一辈子攒下首付,我在国内工作还不错但是非常辛苦。”但是在国内买了第一套房之后,他的家庭财富几何级增长,成就了他现在在新西兰舒服的生活。

 

和以前的中国移民不同,新移民鼓胀的腰包给了他们成家立业的基础和勇气。相比之下,本地人反而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独善其身 VS 抱团养家


49岁的Joanna住在奥克兰西区Henderson,她每周全职工作40小时,税后工资$550纽币。而她租的房子,每周租金就要$530纽币。

 

辛苦工作一周,交完房租只剩20块钱。她只好申请Work and Income补助,一周$70纽币。但这仍然不够支付账单。

 

两个儿子都在上大学,每个人每周付给妈妈$140纽币的房租。“他们负担不起更多了,他们也是穷学生。”更麻烦的是,如果孩子们要搬走,她就再也负担不起这里的房租了。事实上,她付不起一周$25纽币的停车费,只好骑自行车上班。

 

“我真希望工资能翻倍,那我就能活得很好了。”但显然,这并不会发生,所以她只能继续捉襟见肘地活着。



如果是中国人听到这个故事,一定会问:孩子的爸爸呢?孩子的爷爷奶奶呢?孩子的外公外婆呢?就算离婚,难道不出钱吗?

 

这就是洋人和华人的区别——洋人习惯小家庭生活,孩子长到18岁就要经济独立,父母有再多的钱,也倾向于自己养老。这种模式在新西兰运转了上百年,但在房价飙升的今天,显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

 

Oliver是土生土长的奥克兰男孩,父母有好几套房子。他和女朋友住在其中一套房子中,但每周要给父母付$500纽币的租金。因为工资也不高,Oliver只好把多余的房间租出去。“租金刚好可以给爸妈,这样我轻松多了”。

 

这样的操作在中国人心中是相当难以理解,但在洋人中却是普遍现象。

 

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新西兰人总结的“有钱人”是这样子的:

 

没有债务

有钱应急

能负担得起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家庭朋友


另一份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新西兰人,银行存款不超过1000纽币。这样的他们,如何在房地产市场中和华人竞争?


牺牲生活质量?不可能的


William的邻居是一户“老移民”,除了自住的房子,还有两套房子在出租。不过,自住的房子里招了两个房客。

 

为什么这么有钱,还要找房客跟自己一起住?其实原因很简单,房租可以用来还房贷,工资除了支付生活费,剩下都可以攒下来,再买一套房。

 

至于隐私?生活质量?他们并不在乎。辛苦了一辈子,他们希望能给孩子们多留一些钱。对于这种想法,William表示无法理解。

 

“我们移民新西兰,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否则何必折腾?说实话,还挺想念国内的方便和夜夜笙歌的。”



和以前的华人移民不同,中国新移民不仅有钱,更加有知识、有学历、有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吃糠咽菜攒钱买房,不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刚买房时,Mark也找过室友,但是“挣那点钱,还不够操心的,生活方式太不一样,实在是不舒服。”他家里空着的房间,专门给太太当成了画室。“反正生活过得去,不会为了这点小钱牺牲生活质量。”

 

他们的房子是新的,家具也是新的。“你不要想着换算成人民币,其实这里的生活并不贵,一张床也就一千纽币左右,桌子椅子几百刀就有,何必从国内运过来那么费劲。”至于洋人喜欢的每天一杯咖啡、晚上喝点酒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是有样学样,“我觉得洋人很潇洒,有钱干嘛不花,我现在不喝咖啡简直没法上班,咖啡店里的和速溶咖啡就是不一样。”


新西兰的阶级固化进行时


新西兰曾经是一个相对平等的地方。一位十几年前来新西兰的“老移民”说,曾经的新西兰人不多,房价不贵,物价不贵,工资差距也不大,不管是白领蓝领,只要工作,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甚至不工作,领着福利也可以过得很开心。”

 

美国科学家调查了近万名的家长,追踪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三十年以后取得的成就。他们发现:影响孩子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家长的教育程度,和家长的收入,以及家长的社会阶层。

 

也就是说在美国的社会,阶级已经固化了,精英阶层的孩子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能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更容易进入以后的精英阶层。

 

现在的新西兰,就正在发生着这种阶级固化。



21岁的Timoti Wharewaka和爸爸妈妈姐姐住在奥克兰南区,他喜欢科技,现在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现在他的生活不错,不过他说从小到大,在家里、学校和社区,没有人能带领他了解科技。

 

他的爸爸有糖尿病,妈妈只能拿基本工资,Timoti从小就读Decile 1分学校,也就是很多华人眼中的差学校。但是让爸妈骄傲的是,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非常努力。

 

高中毕业后,Timoti在奥克兰理工大学(AUT)就读信息技术专业。据2015年数据,在新西兰所有就读ICT专业的学生中,毛利人只有不到1%。

 

靠着奖学金和打工,他完成了本科学业。但奋力脱离了南区生活环境的他,也难以脱离家庭的负累,而像他这样的聪明努力的人,并不多见。

 

Mark说,儿子们的私校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华人很多,我们华人家长聚在一起,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他的目标是给两个儿子各留一套“像样”的房子,他很看好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在这里长大,想法很Kiwi,教育资源也不错,我想他们未来应该可以在这个社会立足。”

 

即使Mark们和William们只是中产,他们的孩子也会比较容易跻身新西兰的精英阶层。而这样的起点,是20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华人移民,无法想象的。




近期热门



想拍摄视频,将您公司举办大型年会、隆重晚宴的盛况记录下来?想制作VCR,向重要客户和市场推荐宣传您的精彩业务、辉煌成就?


二十余载严肃媒体经验,功力深厚,运化于无形。中西跨界美学视觉角度,创意无穷,举重而若轻。从创意到脚本,从摄录到后期,为您抽丝剥茧,为您厚积薄发。无论最正规的体裁,还是最时尚的风潮,我们都能驾驭自如。全程囊括或细分制作,均可承揽;无人机设备一流,360度全视野航拍;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全平台全过程发布覆盖,可涵括报纸、微信、网站、杂志等媒介。


电子邮箱:video@chnet.co.nz

直线电话:09 366 1386

微信:先驱酱(cnzh68)

办公地址:Level 1, 6 Kingdon St, Newmarket, Auckland, New Zealand

邮件地址:PO.Box 99063 Newmarket, Auckland, New Zealand 11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