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寨沟地震,我们该如何高效的拯救受灾生命!

2017-08-09 爱思青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405m1eef7&width=500&height=375&auto=0卓明创始人郝南演讲视频(来自微信公众号“牙托邦”)



卓明?

卓明是郝南发起的“身边的救援队”项目,通过信息处理的简单流程,把各类灾害里有用的信息汇集起来,加以验证,把它们按条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多有质量的信息,从而把援助送到有用的地方。



据人民日报最新消息,截至8月9日12:30分,九寨沟县漳扎镇M7.0级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217人受伤。


湖南大水刚刚平息,茂县泥石流也刚刚过去

一场接一场的天灾在不断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九寨沟地震刚刚发生,许多公益行动就此展开,


爱思与小伙伴为九寨沟祈福的同时,也给前往救援的组织或个人带来了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拯救受灾生命方面的知识。


天灾面前

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地拯救受灾生命?



卓明:汇集各类真实有效的灾害消息


北大毕业留校从事牙医工作的郝南,经历了一次大家都知道的重大事件——汶川地震。当时全体国人都被地震震撼。

/救灾现场郝南老师,右二/


原本打算去灾区前线做医疗志愿者的工作郝南,到成都以后发现问题比自己想象中的、电视上展现的更严重,全国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质汇集,很多物资不知道向哪儿投放。这促使了他留在成都,开始了第一步的信息协调对接。并整理出一整套在灾害情况下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工作方法。同时郝南在网上也结识了一批和他做着同样协调工作的信息志愿者,他们组了一个叫“志愿者之家”的群,这个QQ群成为了现在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雏形。


2016年4月19日,救援人员带着搜救犬在厄瓜多尔地震后的酒店废墟中搜寻幸存者。


2010年,为响应玉树地震,郝南从“志愿者之家”链接资源,成立了一个专门致力于解决灾害信息不对称的志愿者组织,当时的小伙伴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卓明。成立7年来,他们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志愿者信息员小伙伴,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四川云南浙江、青海甘肃海南,也来自雅安巧家岷县余姚、日本厄瓜多尔意大利……,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是乡村教师,是夜班工人,是留学博士,退伍军人……他们大部分素不相识,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年龄甚至性别,但每到有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报到,开始几天不眠不休的忙碌。

/卓明团队合影/


7年来,他们已响应了大大小小60余次各类国内外灾害。2011年在盈江地震中我们开始使用微博,2012年岷县洪灾我们开始分析物资需求走势,在721北京洪灾中实时跟进一线队伍动态,在彝良地震他们开始进行灾情形势研判……在雅安地震中,他们把灾情挖掘到了村组级别,在威马逊台风和菲特台风中他们是NGO连接的节点,鲁甸地震时他,他们的救灾简报是政府媒体公众了解民间救灾和灾情的重要渠道,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卓明第一次正式响应国际灾害……


茂县救灾:一次有效的协调机制验证



茂县泥石流照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次茂县山体滑坡覆盖的区域和它的土石方量相当巨大,尽管如此,真正能够展开救援的作业面却是非常狭小的。然灾害发生之后,到达现场的却有2000多人,这么多人拥挤在几十米的窄小工作面上,怎样高效救援?


于是乎团省委授权几家机构在茂县建立社会组织协调中心,将社会组织集中安排在外围区域,设立了现场协调办公室。卓明会对想要奔赴灾区救援的队伍进行能力评估,将他们认为有能力参与救援的队伍和人介绍到指挥中心报道,再通过该指挥中心和政府的行动指挥中心联络,帮助他们在灾区能够各司其职,发挥特长。很快,一线的队伍人数就达到了饱和。四川省团省委下达指令,建议参与救援的志愿者,若无专业技能就尽快疏散远离灾区。在24小时之内,参与救援的80多个社会组织就已经被疏散了3/4。


达到这么高效协调如此多社会组织和人员,三个表格在行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志愿者个人信息登记表、社会组织响应行动记录表、社会组织信息登记表),它们共同解决灾害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社会组织救援队震灾救援协调机制草案


基于此,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份郝南分享的社会组织救援队震灾救援现场协调机制草案。



  • 协调要有方法和预案流程

(1)划分灾害级别,制定不同相应预案(根据不同级别灾害,制定不同响应预案,动员不同社会力量。)

(2)基于两个原则选择队伍(能力原则,即是否达到响应这次灾害的能力要求;属地原则,即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及时赶到现场。)

(3) 建立RDC到达与撤离中心(先于营地建立到达及疏离中心,责任是统计和接收从外地赶来的队伍,把队伍连接到一起,同时先到的队伍要开始着手营地的建立,选择好营地,沟通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4)建立协调大本营,发放行动备案表(属地团队和前期到达的队伍共同建造一个大本营,为接下来的沟通协调进行准备,所有后续参与队伍都需在这个大本营中一起参与到协调机制。在志愿队伍出发之后、之前,均要求填写行动备案表,协调中心在收到信息之后,可有效地知道有哪些队伍在出发,使队伍的方向更明确,以最快速度将组织集中协调在一起,开展有效的协调工作。)

(5) 建立前方指挥中心(协调前方的作业面参与情况,登记行动队伍,明确任务,对接信息组沟通联络,上传下达指令和现场信息。)

(6) 撤离(队伍任务执行完,或已达到工作极限,在撤离时要再回到RDC报道登记。)

(7) 总结(可根据行动记录进行队内的总结与反思,整理改进意见并制定计划。)


  • 基于现场工作的开展建立共同的工作话语、评价标准

在行动当中,所有的人要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整套通用的标准 —— 《环球计划人道主义宪章及人道主义响应的最低标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社会组织要做的就是讲经验和标准结合,采取标准中规范过的行动,这也是合规性的考验。)


  • 有共同参与现场协调的意识,并遵守相关规定

所有的队伍都应有意识地参与到救灾现场的协调中,并遵守相关规定。



关于天灾,有些你以为的其实是错误的


1:有时公众衡量一个灾害的大小,往往是看它的影响力,也就是媒体报道的频度。实际上,灾害影响的损失程度和对救援的需要程度,可能和这个没有关系的。也就说,我们关注多的地震不一定是损失重的地震,被我们忽视的地震或者我们关注不到的地方有很多非常严重的灾害正在发生。


2:大家在关注地震的时往往过分关注震级,实际上比起震级,造成损失更重要的因素是裂度。裂度就是地表加速度,就是地表震动频率的大小。裂度比震级更能清晰地体现出它可能带来的伤亡,以及对建筑破坏的分布性的影响。所以大家在发生地震的时候,第一时间应该关注的是裂度。




3:在汶川的时候,社会组织捐助奶粉被认为是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的民间力量,去解决一些为政府忽略的、特殊人群的需求。而实际如果没有考虑当地婴儿的习惯、当地的卫生情况的时候,这些没有经过清洁的奶瓶就有可能成为病原体滋生的培养皿,它使得本以非常脆弱的婴儿雪上加霜,如果不去更专业、更审慎地钻研实践,想当然地作出判断,往往会陷入误区,甚至好心办坏事。

.....................

特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别人远比自助要难的多。所以救灾的第一原则,是怎样了解当地的情况,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发展他们的自我建设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而不能代替他们做出一些判断。


最后爱思愿

我们所有的担惊受怕,都只是虚惊一场。

所遇的天灾人祸,都能劫后余生。


文图:网络/郝南/灵析/卓明

编辑:船长 

还可查看更多

你的城市“跨代共居”,我的城市“奶奶厨房”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过无时间感的生活

Library of Things——告别买、买、买

思想聚会 | 贺永强:脚下就是远方

一个普通青年的故事,真的很普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