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刊发校长汪劲松、党委书记张炜文章《“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杂志(2021年第三期)刊发了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党委书记张炜的署名文章《“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全文如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国防军工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国防军工高校既面临着战略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认真审视自身定位,辩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重点关系。
关键词: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21)03-0050-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国防军工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办以来,始终与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度参与了一系列国防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为国防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国防军工高校带有明显的军工特色,突出体现在办学的目标和定位上,即主要面向军工行业培养人才和开展研发。因此,其体系也相对封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军工高校经历了多次主管部门的转变,在管理体制、高校学科结构、学校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改变,一批高校走上了转型之路。进入新时代,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国防军工高校必须回归大学本质,围绕“坚持特色、建设一流”这个主题,增强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建设活力。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案例,具体阐释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如何辩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重点关系,协调好当下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一、辩证处理好满足行业现实需求和引领未来社会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高校办学水平、声望和地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急需大批建设人才,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走出校门就能“上手工作”发挥作用的人才。与此同时,国防军工高校以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的行业性和目的性很强,专业对口教育的理念体现并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这一办学定位下,国防军工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工程师”,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由此产生的效果不容置疑。
习近平同志在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系统回答和解决新时代高校使命、任务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应适时作出调整,认真反思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所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应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度推进,国防军工相关领域逐步开放,很多综合性高校也进入了国防军工领域。近年来,许多非传统国防军工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于国防主机院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国防军工高校受传统惯性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培养的“专业对口”本科毕业生越来越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凸显了国防军工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调整的滞后。要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就必须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级人才,更好地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国防军工单位也需要更多的能在十年、二十年后担任领军任务的跨行业、跨领域总师,而不再是仅仅满足于行业现实需求。在这种情景下,国防军工高校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定位,辩证处理点与线、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018年10月,“史上最牛航空班”5381班的三位总师——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和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在学校8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上同台朗诵《致远方》
为此,西北工业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广泛开展调研,认真总结行业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其及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学生增强核心竞争力。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沃土中精耕细作,瞄准未来行业“总师”级人才,组建试验班,探索新形势下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和联合培养,不断巩固学校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学校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大学之道,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成才的角度出发,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完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搭建各类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培养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1月,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大讨论动员大会
二、辩证处理好承担国防工程项目和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基础研究水平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的导向性日趋明显。随着国防军工领域的壁垒被逐步打破,非传统国防军工高校积极参与国防军工科研,同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资金、平台、保障机制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些国防军工企业的工程能力不断增强,工程任务逐步让位于国防军工企业的趋势已初显,这些均给国防军工高校的传统科研模式带来了挑战。
2020年12月24日,西北工业大学第六次科技工作会议开幕
长期以来,国防军工高校拥有自己的科研体系,基本是以从事国防工程项目和型号任务为目标追求,特色优势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军工高校为国防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前沿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成为其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做工程项目不完全等同于做学术研究,科研经费也不完全等同于科研水平。这亟须国防军工高校调整科研价值取向,处理好承担国防工程项目和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承担国防军工项目与从事前沿基础研究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享誉世界,该校非常重视基础研究,正是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的相互支撑与配合,成就了其辉煌。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前沿的学术水平,承担的国防工程项目就不可能达到最前沿、最先进的水平。反之,如果国防军工高校瞄准国防工程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得早、研究得深,持续挖掘工程项目背后的深层次理论和原理,就可能会成为前沿、特色优势,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为此,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西北工业大学一方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追求卓越,创出特色,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环境,支持一批教师在宽松的科研环境中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推出系列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价值取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抓好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的协同,既鼓励教师潜心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也支持其瞄准装备研制需求,形成充足的技术储备,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学校加强前瞻布局,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超前培育,鼓励开展基础性、支撑性、战略性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按照“三个面向”要求,加紧谋划长三角研究院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平台建设和内涵建设,汇聚前沿学术资源,全面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努力产出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
三、辩证处理好学科单一和学科综合的关系
学科是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载体,学科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核心举措。从国内外高校发展的历史和实践来看,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大学建设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要求,“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高校要不断加强“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以“高峰”学科带动“高原”学科,打造一流学科。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学科交叉和特色学科将成为趋势,学科布局将不断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已有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高校现有的学科体系和布局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国防军工高校虽整体实力较为雄厚,但因长期立足单一行业,故行业痕迹明显、优势学科较为单一、学科面狭窄、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学科布局失衡,加之“办大学就是办学科”的学科逻辑不断强化,既不利于科技创新取得大的突破,也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且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国防军工领域任何一个系统都涉及若干个学科方向,单一学科已无法满足现代国防军工发展的需求。
2020年,19位院士齐聚西工大对2016—2020年学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都在认真总结提炼、大力发展自身学科特色,重点突围,努力优化学科的生态,在特色或优势学科的带动下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以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做强传统优势学科“高峰”的同时,形成若干学科“高原”,以构建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特色学科群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国防军工高校也不例外,在学科规划上,国防军工高校不能把坚持学科特色简单地理解为单一或狭窄的学科布局;更不能把学科综合发展理解为放弃学科特色。从世界著名高校的发展轨迹来看,没有一所学科面窄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事实上很多一流大学都是在一流学科引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独特优势的。如美国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都有力地证明了学科综合性与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构建一个一流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布局。国防军工高校在处理学科关系的时候,应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一致性的原则,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科整体优化的视角来统筹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多学科发展生态,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非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使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建学科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形成既有特色学科又有交叉学科、既有重点学科又有支撑学科的发展态势。
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祥受聘担任西北工业大学相关研究院、学院院长
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按照“新兴、交叉、融合”的思路,进一步夯实“强基、固优、扶新”,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工、理、文、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一方面,采取“老树发新枝”的方法。持续加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群)建设,大力提升主干学科优势,强化此类学科的集聚协同、交叉交融,强化国防特色学科优势,打造学科高峰。超前谋划具有战略潜在应用背景的学科增长点,在传统学科中挖掘新内涵,打造一批支撑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新兴国防特色学科。比如,成立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在无人机研制中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实力,拓展无人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打造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另一方面,采取“移大树、种树苗”的方法。聚焦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借助他们的研究优势和影响力,拓展学校相关学科方向。借助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瞄准相关新兴方向,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和前沿探索,拓展医学、生态学、柔性电子、极端力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新学科、新方向,推动一流学科不断发展进步。
2020年6月29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智能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结题会议召开。
需要注意的是,国防军工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自然发展形成了以行业型学院和学科型学院为代表的两种组织结构。为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审视和辩证对待两种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推动二者协同发展和创新。行业型学院要以行业需求为牵引,联合学科型学院,进一步强化协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继续发挥好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学科型学院要更加注重学术前沿,夯实基础研究,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学科高峰,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创性问题,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隶属于某个行业不是行业高校的特色,特色不会先天存在,需要高校努力塑造。有些行业院校的特色尚在形成之中,而已形成特色的院校则需保持优势、依托优势,在特色发展中实现跨越。国防军工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时代机遇,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辩证处理好转型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抓好大趋势,下好“先行棋”,不仅要有服务国防军工领域发展的意识,更要有追求卓越、引领社会发展的意识,加强对国防军工领域发展趋势的把握、研究,关注和分析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地调整办学定位,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往期精彩:
版权所有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图片|往期推送
编辑丨王翠萍
审核丨刘建平
责编丨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