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会】陈振明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与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构建丨2022年第1期
党的百年奋斗
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高端圆桌对话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历史关口,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编辑部特别策划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圆桌对话——党的百年奋斗: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力邀(拼音排序)陈振明、丁煌、姜晓萍、肖滨、薛澜、燕继荣、杨开峰、郁建兴等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开展交流并贡献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与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构建
陈振明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明确了第二个百年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场景,注入了新活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需要分析研究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特别是党的百年治理经验以及我国治国理政的历史传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决议》的精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家治理的新实践,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南和依据,推进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夯实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话语、理论、学术及教材体系。
《决议》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一个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宝库,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基本内容涉及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方方面面——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引领、目标指向、制度基础到治理的主体、范围、体制、机制、职能、过程和方式等。下面着重谈谈《决议》在基础理论构建方面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思考与选择。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建立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学以及它与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区别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哲学与方法论层面认真思考、把握和处理好学科发展中的学术与政治、科学和意识形态、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成果为指引,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理论架构、核心观点。
(2)制度基础与治理效能。这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与研究主题。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基础和依据;国家治理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实现方式。《决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提出了“高效能治理”的命题,彰显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新征程及新发展阶段,必须高度关注如何夯实公共治理的制度基础以及如何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重大课题。在实践上,要进一步夯实公共治理的制度基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制度执行力。
(3)党的领导与管党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做好国家治理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国国家治理突出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及其作为国家治理核心主体地位,这与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有着本质的区别。《决议》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及其理论建构必须高度重视党的领导与管党治党以及腐败治理方面主题的研究。
(4)人民至上与美好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或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决议》指出: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人民至上、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以及全面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公共治理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和最终归宿,是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及其理论建构的题中之义。
(5)民主治理与公共价值。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他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指的是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也就是中国式的民主治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就是这种民主治理模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6)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维度,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既要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解决中国问题;又要树立世界视野,跟踪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提高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国际化程度和世界影响力。根据《决议》的精神,中国走的是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政党的建设会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对后发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要注意提炼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丰富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理论内容。
总之,中国公共管理学者需要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直面公共治理的现实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主动回应新时代和新征程的新需求,研究和解决公共治理的重大而复杂问题,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注重挖掘传统、总结经验,把握当代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发现、寻找、概括和提炼中国公共管理的本土化话语表达,提出关于公共管理的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丰富公共管理理论内涵,推动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全文
本期目录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本期专稿
陈振明、丁煌、姜晓萍、肖滨、薛澜、燕继荣、杨开峰、郁建兴丨党的百年奋斗:治理经验与历史成就高端圆桌对话
专题研讨:基层治理研究
周振超、黄洪凯丨条块关系从合作共治到协作互嵌:基层政府负担的生成及破解
吕德文丨监督下乡与基层超负:基层治理合规化及其意外后果
田先红丨中国基层治理:体制与机制——条块关系的分析视角
杨华丨“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
专题研讨:危机治理研究
陈扬、赵漫、欧阳桃花、曾德麟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研究——四川省新冠疫情案例
郑思尧、孟天广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与治理效度——基于一项调查实验
山少男、段霞丨复杂性视角下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行动路径——基于元分析与模糊集QCA的双重分析
论文
严金明、董立宽丨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战略背景、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
宫晓辰、孙涛、叶士华丨政治关联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生存能力吗?——基于收入多样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曹海军、陈宇奇丨部门间协作网络的结构及影响因素——以S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例
研究综述
刘伟、王柏秀丨国内学界的网格化管理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