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精选】何艳玲|以品质成就自主:何以建构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2022年第4期

何艳玲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08-28

以品质成就自主:何以建构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 何艳玲

【作者介绍】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2006hyl@163.com。

【引用格式】何艳玲. 以品质成就自主:何以建构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2,11(4):15-18.


—文章结构—


一、如何定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自主”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

三、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

四、推动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走出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聚焦公共事务、关怀公共治理问题的社会科学学科,这一重要论断,为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 如何定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自主”


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概念是自主。我认为,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研究中国场景中的真问题。何为真问题?真问题意味着真的了解中国公共管理的现实世界、真正置身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场景。在实践中让我们深感困惑的问题,一定是真问题;而从文献中来的问题,是一个逻辑严谨的问题,但不一定是真问题,即这个问题未必在中国场景中成立或者并非特别重要。许多基于国外的公共管理实践的大问题,未必会在中国场景中出现,更未必是中国情景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公共管理可以讨论的问题本身都是非常丰富的, 因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基于中国场景的社会实践。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否反映了中国场景下的重要实践, 往往比讨论一个大而空的”假”问题要更为重要。


其次,研究有品质的问题。由于公共管理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质和应用导向,有品质的公共管理问题应该是对实践有价值的问题。有品质的问题首先要经得起实践者的”常识检验”,不能空有理论纸上谈兵,更不能不接地气与现实脱轨。有品质的问题应当是一个有竞争力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理论的发展应当有贡献,最好是与此前观点有所不同的并且带来新的有趣发现的,其观点和视角应当富有洞见或给人启示。此外,有品质的问题应当是具有一定预见性的。其不仅有清晰的逻辑和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机制,更是前一个研究和下一个研究的桥梁,尤其是可以推动下一个研究的开展,甚至创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议题。以品质成就自主,这是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首要前提。


最后,将中国问题置于国际视野之中。理论建构的基础是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建构的逻辑和脉络。将基于这一问题所建构的知识放在学科的普遍性知识体系中去。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从未正式在行政学史中出现的国家类型,中国的全新问题和全新任务能够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话语体系构建,并推动本土实践与世界理论的对话,以此让学科发展不仅解决中国之问,也要回应世界之问。对新时代的中国学者来讲,不仅要努力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实践,从中国的情境性走向国际的一般性,将本土知识国际概念化,在国际公共管理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为提供人类知识公共产品作出更大贡献。


二、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


中国知识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可以体系化的阶段。当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出现了全新的并可能对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革新与变化,大国转型已经为我们提供许多精彩而细微的”社会事实”,已经有部分”中国经验”逐渐上升为一般的发展规律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文化。当前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知识生产工作,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将知识体系化。


体系,是指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而言,应该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实践,进行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逐渐发展成一个架构清晰的、结构完整的、层次丰富的知识体系,并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建构。构建中国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其基本方法包括对以下问题的关注和投入:

首先,关注中国当下的问题。要始终把握中国当下发展的新变革和产生的新问题,聚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十四五”时期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我们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格局、新发展动能、新发展活力、新优势、新局面;另一方面,更多的社会治理问题会不断涌现,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是给公共管理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


其次,关注中国的特色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一直以引鉴、学习和吸收国外理论为主。但改革进程带来了更多经验层面的新事实,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难以使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情境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多其他情境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之罕有的中国奇迹,这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亦有很大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显著特点。中西方差异表明,中国的治国理政面临一些不同于西方的特定问题,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需要从中国经验的角度创造和发展公共管理理论,去总结、提炼并开展对话,为人类公共管理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关注中国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指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的枢纽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充分条件。比如,就我个人的关注点而言,目前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的政策目标。中国的一个特色情景就是由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各类社区组织的动员和激励,激发基层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社区党建平台为载体不断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基层党建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治理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组成部分。


二是政策创新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要通过有效政策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并引领创新。新时代的到来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政府来说,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离不开政策创新,也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是市场规制与经济繁荣。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要做好市场规制的工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无边界的,更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政府可以撒手不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有效的政府治理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要求,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本质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经济规制与经济发展是经济问题的一体两面,应当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四是现代转型与转型秩序。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所谓”转型”,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这个大变局的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国际大环境给中国实践带来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既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又要准确把握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挑战性,恢复好经济发展秩序。


三、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


具体而言,到底如何推动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建构,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创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知识创新是建构中国自主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本体论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不断塑造着学科理论的发展,研究的方法则是促进理论建构的助推器。


一是基础概念的知识创新。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在逻辑上,如何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本质涉及两大核心问题:首先,创造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公共管理学知识;其次,发展什么样的理论才是适合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如果有现成的学科概念可准确指称一种特定的中国现象,那当然可以直接使用以便衔接理论和对话;但大量的中国实践并不能简单借用西方理论中的概念进行解释,因此需要重新建构基于中国情境的概念。当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生产和知识积累,未来应该不断将知识创新体系化、完整化。


二是体系化的理论创新。当下全球共有的新时代、大时代正在为经典理论的产生和出场缔造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只有重大的社会转型才可能产生重大的理论。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因此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理论创新的关键是学科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


三是中国特色的方法创新。使用方法的目的是发现或验证理论,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想在理论上取得贡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一原因,还需关注研究方法的选择。从方法论上来看,”中国情境”中还存在着许多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资源,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治理实践,还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全球范围内更为复杂的实践。因此,在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国情境”这一概念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尝试。从理论角度讲,它意味着对现有理论进行一种批判性思考;从应用层面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历史维度”,不只是把历史事实带入到研究中,而是把中国的方法带入到研究中去,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从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角度,近年来有非常多的定性、定量之争,但无论选择哪种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研究来说,长期实地调研和田野扎根都是非常必要的。要构建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要研究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公共管理理论,其首要标准还是在于是否精细地解释了中国情境,以及是否能够被这种情境中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方法是寻求真理的工具,在中国治理的广阔田野之中,单纯地将一种已有方法运用到新的研究情景之中未必是一种好的选择,应当不断寻找适合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的方法发展还是蓝海,蕴含着巨大潜力,还有诸多丰富的研究问题值得去讨论和深挖。反思已有的研究方法,使其更加符合中国情景的特点,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恰当的研究方法去解决中国政府实践中的真问题和新问题,有助于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四、推动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走出去


基于以上工作,要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构建中国自主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不仅是将公共管理理论与知识本土化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与国际公共管理发展对话、为公共管理研究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过程。


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出去,一方面,要扎根中国文化,立足本土实践。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在内容上蕴含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我们无法诉诸历史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是可以从历史中寻得借鉴与启示。据此,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还要拥有国际视野,把握学术前沿。社会科学难以在国际上发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外话语体系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对话平台。如果无法将中国问题和中国话语与西方主流理论连接起来,无论研究问题多么好,这类研究都不太会有人感兴趣。因此,要开拓国际视野,构建能够产生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搭建起国际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


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全文

本期目录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本期专稿


孙柏瑛丨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严金明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

杨开峰丨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何艳玲丨以品质成就自主:何以建构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专题研讨:技术与治理研究


孟庆国、王友奎、陈思丞丨官员任期、财政资源与数字时代地方政府组织声誉建构——基于2000万条省级政府网站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鼎祥、刘帮成丨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

张权丨政府公信力变化的微观考察——一个典型案例研究


专题研讨:注意力分配研究


赵继娣、何彦伟、汤哲群丨街头官僚优先处置何种任务?——一项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任务选择逻辑研究

陈那波、张程丨“领导重视什么及为何?”:省级党政决策的注意力分配研究——基于2010—2017年省委机关报的省级领导批示


论文


杨志云丨开放的务实主义与策略性收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理阐释

周凌一丨正式抑或非正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选择——以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市级政府为例

吴高辉、郭小聪丨党建何以引领脱贫目标的实现?——政党引领与国家基础权力比较视角下的多案例研究


研究综述


李晓倩、戴乐融、刘小雨丨实验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基于国际期刊发表(2017—2021)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微信推送·2022年第64期

编辑:吕雯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