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本期主题: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主持人:陈法春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博士生导师、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的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以来,作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高校设立的唯一的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引导研究基地的全体人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和导师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将中英文版纳入教学和研究内容,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研究”国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养,探讨如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项目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为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7月24日,学校党委举办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座谈会,本期择取部分师生代表发言的主要观点,与读者分享。
// 姜雅明
///
NOCITCE
抓住思想实质,突出价值引领
姜雅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再次为我们学习提供了重要教材。如何把握其思想实质,将理论学习和政治文献翻译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是值得思考的课题。对此,我有三方面的体会:
第一,要注意把握住思想体系的本质,其中既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有“天下为公” “民惟邦本”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影响当代世界局势发展变化的新思想、新理念,它们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住理论中这些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政治立场,使之成为理解文献、翻译文献的基本遵循。在面对中西意识形态巨大的差异的政治文献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力。
第二,把握翻译本质,实现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有效转换。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其本质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转换。对政治文献翻译及传播而言,既有本文内容涉及的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也有语言形式中蕴含的(政治)语言文化,即要研究建构中国特色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研究如何用恰当的外语表现形式呈现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实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语义,以及修辞、语体等各个层面的文化意义转换。因此,学习中要注意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他强烈的问题意识,注重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领会他独具魅力的话语表达方式所传达出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中外语言文化尤其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的不同,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就是要探索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恰当转换的理论、原则、策略和方法,以便达成不同文化思维、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价值观的读者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善于抓住政治文献的语言文化价值、民族思维方式是我们做好翻译的关键。
第三,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培养具有较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坚实的语言学、翻译学基础和扎实的中外语言基本功,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政治文献中的翻译问题,培养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促进“文明互鉴、文明互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的任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放在外语教学工作的第一位,把分析不同民族的价值观、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教学重点,把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价值转换作为研究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研究政治文献翻译的核心问题,促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必须系统学习理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政治语言文化的本质,以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态度,不断探索政治文献翻译教学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不辱使命、担当作为。
// 汪淳波
///
NOCITCE
独上高楼,为“译”消得人憔悴
汪淳波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主任、教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于近日出版发行,本书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近成果,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是我国新时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总书记的这番话,为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向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照这番教导,本人感触颇深。回顾过去二十年翻译经历,我好像一直在努力攀登文明互译的高楼。我登上的第一层楼:在21世纪初为商务印书馆翻译的两部西方经典名著《福利制度的政治学》和《人的需要理论》,这是我国第一套社会政策丛书中的两部,为我国制定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福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二层楼: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我校奥运翻译团队,翻译了《奥运报告》和大量文献资料。第三层楼: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丛书的翻译工作,系统翻译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第四层楼:近两年来,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我翻译了《国际反恐合作的中国方案》、《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合作的中国方案》、《中国对外开放40年》等贡献中国方案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著作。第五层楼:目前我正在翻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主持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和该校张云飞教授撰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必须用明德引领风尚,以精品奉献人民,甘愿为“译”消得人憔悴。具体而言,就是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的翻译水平和翻译效率,时刻自觉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翻译出版高水平的译著。为了译文的准确与权威性,我曾经为了翻译一句马克思的话下载了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中大海捞针找到这句话,然后再到互联网上大洋捞针找到英文版中对应的句子。我也为了方便查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利用几个夜晚制作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句对齐平行数据库,总数将近6000句对。在过去的五年中,身处翻译这座在学术价值上备受冷落的高楼上,我不忘初心,不计得失,翻译了十二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字数超过150万,平均每天翻译两三个小时,酸甜苦辣,自得其乐。然而,正是这份执着和坚守,才取得了今天的一点成就,蓦然回首,隐约看到一丝灯火阑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论述,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定位、目标和时代责任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和翻译工作中,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做一个有灵魂的翻译工作者。
// 李钰婧
///
NOCITCE
架起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李钰婧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日本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感触最深的是第17个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在当前这个被口罩遮挡的特殊时期,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无论住在哪片陆地、哪个国家,我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人类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共同体。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达到不同文明、文化的互鉴,架起民族间、文化间沟通的桥梁是最重要的一环。当前,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然离不开翻译实践与研究。2012年,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原)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同建设了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运用最新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有效途径。我有幸于2014年成为天外博士生队伍中的一员,在学校与(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共同关怀与培养中开始了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的研究。
我们深知,我们面向的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构建视野于国际,追求真理于世界”的全新时代的要求,所以时刻未敢懈怠;我们进行的是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为对象的研究,所以时刻充满自豪。作为我校首届博士毕业生,我们不敢忘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潜心钻研翻译理论与实践,努力为中国声音的世界表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我的博士论文:“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著作日译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例”中,我以前沿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立足跨文化交际视阈,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为目标,针对以《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代表的中央文献日译进行了大规模实证研究,初步提出了适用于中央文献日译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原则。论文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被评为2019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天外的博士同学们尽心竭力,努力拼搏,撰写了多篇高水准的博士论文。以日语为例,就已有六名博士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毛泽东著作、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著作翻译研究。
如今,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翻译研究,更是由学业变成了本职工作。在我校高级翻译学院任教的同时,我有幸被派遣至日本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在跨文化交际的第一线,我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积极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在教学中,坚持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各个层面对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思考。
今后,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我会继续努力成为文明互鉴、中外互译的使者,为架起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 华云鹏
///
NOCITCE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
华云鹏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在读博士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的发行,为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得到世界理解搭建了新平台,将进一步拓宽中国国际话语空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该书的出版,不仅是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央文献外译的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新时代下中央文献的翻译。
从宏观视角来看,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并拿起话筒的今天,翻译已不仅仅是纯语言或纯学术活动,中央文献的外译已成为一种国家行为,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必要桥梁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工具。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回信中提到,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的中文《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毛主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翻译就没有共产党”。在新时代,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和其它国家除了物质上的交流,精神上的交流也越发频繁,我们有必要通过文明互译,形成文明互鉴,把自身优秀的文化介绍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从中观视角来看,翻译的过程亦是译者做出一系列决策和选择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外译要深入研究目标语受众的需求和接受效果。译者要在忠实传达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更新翻译策略,用海外读者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寻找国际化视野下融通中外的新表述。与此同时,译者还要对原文作者负责,将中央文献的语言风格在译文中重现出来,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意象,弥补读者的文化空白。总之,我们需要在“机械”和“自由”中找到平衡,采用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而又不失我们立场的翻译策略。
从微观视角来看,中央文献外译工作对译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必须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操作中摆脱文本层面的粗浅转换。译者也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政治表述,译者不能一味试图迎合国外受众,对于翻译过程中通过搜索、验证可能会出现的平行文本,译者不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而需要判断这些文本的表达立场,有选择地借鉴。
宏中微三观由指导到操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宏观视角制约中观策略,中观策略决定微观操作,三者共同构成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我们要从宏观切入,经中观过渡,以微观为归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译”和“译何为”,以译者的匠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排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2020-04期,总第4期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首期开篇:专家与您共话文明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