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年的南大街,看着看着看着就哭了②

太行日报 2020-08-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晋城摄影 Author A13935663334

 微信广告合作/13903568008、13663561666


为什么有个地方会让人终身难忘因为那里曾镌刻生命的印迹许多老晋城人的回忆里总也绕不过南大街南大街不仅是一条街它更是一道生活长廊壁上挂满岁月的画面南大街是晋城的心脏是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你还记得小编之前推送的那年的南大街,看着看着看着就哭了①(点击查看详情)


今晚小编为您推送第二篇《南大街的记忆》作者:赵欣带您重拾回忆一起阅读、怀念那时的情形

南大街的记忆

作者:赵欣


南大街的曾经,繁华且舒缓,北高南低,平均宽度十七八米。整条街正南正北,体现着小城人性格的中规中矩,从北面大十字到中段小十字,再到南头的新市街,夹杂着众多大小宽窄曲直不等的胡同、小巷。



镶嵌在主街上密集的商业店铺似一朵朵绽放的花蕊,和隐藏在巷子里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以及各种为维持社会运营而设的配套机构、服务单位,共同描绘出了一幅老晋城的“清明上河图”。就拿位于小十字西面的巷子说,里面不但有政府大院、招待所、武装部、还有一个综合食品厂。老晋城人习惯把那个厂叫做“蛋厂”。


夏季,南大街茂密的树荫下,总有几个人推着小车卖蛋厂生产的冰棍。蛋厂是响当当的地方国营食品企业,不光冰棍做得好,罐头也是顶呱呱,生产的红果罐头,甜甜酸酸黏黏爽爽,晶莹剔透,口感极好,汁液透过玻璃瓶散发出诱人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是实实在在的拳头产品。



卖蛋厂冰棍的人无需满大街跑,南来北往的,口渴了、嘴馋了,自然会递过去五分钱:“来根牛奶冰棍!”于是,一块包裹着绿色印花包装纸的小长方体被从白色的隔热箱里掏出。把纸一揭,瞬时,白白腻腻的牛奶冰棍上便腾飘起一袅冰爽的烟儿,那个漂亮,含到嘴里时的美味,成了很多晋城人的记忆。也有人舍不得吃贵的,会掏出三分钱对着卖冰棍的人说:“水果的,来一根!”



好女不愁嫁,好货不愁卖。一箱冰棍往往用不了两个小时就会销售一空。当然,卖冰棍的人也有一怕。


暑季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热得人汗流浃背,转眼间就已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大街上的人乱纷纷东躲西藏,跑进沿街的门面店铺里去避雨。只见豆大的雨点争先恐后从天而降,穿过厚厚的树冠,摔在地上撞击出密集的水花。雨越下越大,水花变成了汪洋,裹挟着上游路面上荡起的黄土尘灰煤渣灰,像一头小狮子顺着马路由北向南横冲直撞倾泻而下,一条旱路秒变湍急的“黄河”。



我和几个小孩暑假没地方玩,趴在我妈缝纫店二楼的窗台上观赏雨中即景,眼见一个男人坐在自行车上,冒着倾盆大雨,由大十字方向顺流而下疾驰而来,只见他两手紧握车把,两脚高高扬起,像一架湿漉漉的小飞机从窗前一闪而过。


雨过天晴凉风习,夜幕降临,门店纷纷打烊。晚饭后邻居们坐在家门口青石凳子上唠家常。卖冰棍的桂英姨“咣当、咣当”推着小巧的铁轮轱辘车回来了,她打开隔热箱从里面掏出冰棍分给在场的街坊们:“天不好,没有卖完,再放放就化掉了,你们抓紧吃了吧。”



我妈上班的缝纫店属于集体经济,位于大十字下面文化宫南侧一处门面房里,楼上下六间。师傅徒弟加起来一共八九人。师傅年老退休,大家推选我妈顶上去当“领导”,带着一群妇女兢兢业业维持店面。那时候她们虽然还没有打破大锅饭,却也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多挣得多,偷懒耍滑几乎没有,性格急的妇女为了多挣钱,恨不得把活全揽到自己手里!为了避免矛盾发生,我妈不得已经常出面调解,帮大家维持工作秩序,保证每个人每天手上都有活干都有钱赚。



有一天,我爸对她说:“今晚看话剧,下班早回家。”长治话剧团的《灵与肉》《一双绣花鞋》在晋城演出曾名噪一时,谁舍得错过,于是,她加快了手头上的活,争取按时回家。下班时间到了,却有一个男人走进店来取衣服,我妈凭条对号提取出制作好的衣服递给了他便匆忙回家。


第二天上班后,有人报告货架上少了一件衣服。我妈慌了神,丢失的那件正是她做的活,当时最昂贵的小纹哔叽布料,照价赔偿的话就意味着自己半个月的工资没了。正在东翻西找心里发慌之际,前一天来取衣服的那个男人又来了。手里拎着一个兜,笑盈盈地对我妈说:“昨天晚上回到家打开包一看,发现里面多了一件,怕你们着急,今天专门请了假过来送还。”我妈狂跳的心镇定下来,感激的话连说了好几遍。回到家后,我爸说:“不能光说好听话,咱得写封感谢信寄到人家单位去。”于是,我爸妙笔生花,一封充满激情洋溢的感谢信寄给了当时在晋城发电厂上班的那位工人。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在观望。二姐正好中学毕业在家待业,我爸就在临街的路边搭起一个小小的服装摊,让她负责守摊。摊上摆挂着的衣裤都是我妈晚上下班后在家里点灯熬夜缝制的。那年月,卖啥都赚钱,也不愁销。慢慢地,我妈做衣服的速度就赶不上销售的速度了,那两年大姐二姐晚上回家后也帮着做些手工锁扣眼、针线缝裤边的活,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经营买卖,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数南大街上的人最精明强干。一街两行的门面房,集体经济普遍,国营经济领先,不管大集体还是小集体,都是家家生意兴隆。我的舅妈在小十字附近的一个烟酒糖果小门店里工作,距离我上学的小学校不远。


每天放学,我都会拐进去向舅妈问个好,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便投其所好塞给我一两颗糖块吃。随着在学校里增长了见识,慢慢地懂得那糖块是公家的东西,我不可以再去占公家便宜,放学路过时,就不再进去。不过,后来才知道,舅妈每次给我的糖块,都是她掏过钱的,哪怕近水楼台有条件品尝几粒小小的糖块儿,她也会从已秤好的戥盘里取出不属于自己的,撂回到货柜里去,公私分明、不占便宜。



烟酒糖果小门店斜对面的水果店生意异常兴隆,每年夏天,虎皮花纹西瓜堆满货仓。放学回家的路上,国营老字号“顺兴永”的门口也是必经之路,伸长鼻子闻一闻里面飘出的烟酒糖果味,可以满足一下嗅觉上的享受。


我同学兰兰家就住在“顺兴永”对面的胡同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大街南头的华街广场上涌现出一批夜市饭摊,兰兰她爸经营的是素丸子汤。课余时间,她会到摊上去帮忙。说也奇怪,素丸子有个啥吃头,可他们家的摊子上每天里三层外三层吃客不断。我爸说:“这家的素丸子,功夫在汤里,味道厚重!”确实,他爸调制的汤不但调味品放得到位,还能捞上来几粒香喷喷的花生米和完整的虾米皮儿。



兰兰家在夜市上卖素丸发家致富,生活条件好了许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场上的夜市规模越来越大,可以选择的食物花样也越来越多。吃腻了北方的糖醋溜丸、过油肉,也逐渐尝试南方风味,趁着美丽的夜色,吃一碗精致的馄饨、醪糟、汆米粉、溜年糕。后来兰兰爸爸去世了,兰兰家的素丸子生意也就此结束,但每次逛南大街时,我都会忍不住往她家的胡同里望上几眼,想起她爸爸卖素丸子的样子,回味起她家素丸子的味道。


我爸我妈都是城里长大的,肚子里有点小墨水,精神文化需求比较高,业余时间电影院戏院没少逛。无形中把自己生的孩子们都带上了精神追求多于物质享受之路。南大街的新华书店,是我爸经常逛的地方,我们家的一整套《红楼梦》就是他从那里买回,传了三代还在翻看。南大街上的文化宫,也是不少城里人必不可少的精神乐园。



滚滚红尘似水流,时光飞逝,思绪穿梭,老城依旧在,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南大街通过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正在对沿街两侧的街面房进行立面改造,改造效果初见成效。



今年,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上午,当我随着城区文联“建好会客厅,勇当排头兵”暨“三服务”诗词摄影采风团再次踏进这里时,眼前为之一亮,像注入了活性炭的功能,一条老街,被岁月涤荡之后,如出水芙蓉,令人耳目一新,如此温馨,更加美好,不觉得让我生命里的血脉再次喷张,记忆里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任思绪信马由缰。真可谓:老城新貌新韵味,人文情怀情更长。


关于南大街你还有故事和我们分享吗请留言告诉小编说不定下一个上太行日报头条的就是你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图片:朱和平、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编辑:白慧 / 责编:杨裕峰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