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你看过环评报告吗?
点击标题下「环评爱好者网」可快速关注
小编注:
昨天爱好者公众号发布了“白岩松:环评变坏评?,微信朋友圈转发反响强烈。面对媒体对环评的一轮轮讨伐,环评小伙伴们展开了激烈回应。
小编整理了一下,大家一起说说吧:
envir :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中的DR魏以“坚持专业判断”自诩,绝不受现场观众和其他评判的诱惑,更不打感情分,我以为这是“Talk show”式的浪漫,聚焦在穹顶之下的环评一旦走进演播大厅,或许比他更高尚。例如,当白岩松3月28日在央视《新闻周刊》“视点:环评变坏评”?一番慷慨陈词之后,绝不会想起2007年12月14日,同样在央视播出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由他宣布原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集体荣获“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如此健忘,情何以堪?
从环评工作者的专业角度,“红顶商人”和“嫡系部队”的消失只会催生更冠冕堂皇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掮客和刀客。利益输送的暗度陈仓和明修栈道并无本质区别。顶层设计和市场规范不作为,有如曹操百万军前割发代首,说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与痛痒无关。
糯米卷2002:
白岩松,你知道环评是有多么不容易吗?你知道一个基层的环评人员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吗?你特么不知道就乱喷!!!![衰]你特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蒋婷婷婷:
我出现在这段视频中,所以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未必央视就是真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们用的是地方台的一些视频然后剪辑了,配上他们想说的,被采访人说的话并未被完整播放,而是截取了他们想要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文博大精深 经常会用“但是”来转折 而他们只截取他们要的。
作为一个环评小喽喽又上电视了,还是央视,哎,感觉好悲哀,只敢拿最软的柿子捏,请问那些未批先建的项目是环评单位允许他们上的吗,请问环评单位有权利强制一个未批先建的企业先做环评吗,无法面对这些个接近病态的媒体人,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剪辑视频,然后配上他们想要的语言。
一生有米:
无力吐槽。只想讨论一点吧,央视诸多冠冕堂皇的观点中有一点是:自环评法实施这么多年来,就没有通不过的环评,由此可以佐证,环评在我国是失效的。
社会普遍对于环评的期望真是太高了,什么问题都期望环评来解决,环评真的已经不堪重负了。
任何方法论,我们都不能期望它能够一步到位解决所有的问题,它的作用只能使我们离目标的距离,从1000km缩短到800km,而不是100km!真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那就需要其他的方法论共同起作用。所以,真的不要把板子全部打在环评上,这真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近乎于不讲理的耍赖,环保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请再看看可研、监测、审批、验收、环保局督查等等,这些工作是否有发挥本应该有的作用!
还有,理论上说,绝大多数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只要措施设计合理、经济可行,就是可以下生产可行的结论的!所以真的真的不要武断下结论说环评不负责任,请好好翻翻报告,看看里面的措施到底写的什么,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否准确,再对比一下实际落实情况如何,就可以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
真心希望环保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力推进环评的基础研究工作上,为环评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持,为环保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半叶枫:
现阶段我觉得环评改革中,“环评落实”才是关键,其它都是浮云。
至于什么红顶蓝顶,无所谓的,换半天还是有人会把这个钱给挣到,关键就看相关部门的速度啦……
至于如何落实,这个命题,又回到了“环境监理”这个概念中,试点那么几年,完全可以出强制性文件了,但是却没有出来,以“推荐性”出现的文件,基本属于废的,相关强制性法规法律等都应先研究起来,建立完善制度。
环评这玩意,还去挑骨头,已经意义不大,无非是利益转嫁的过程……
zhengjiang12387:
环评只是一个前置手续,提了一堆措施,后面验收部门和监管部门不落实,有个屁用啊!环评又管不到!我擦,什么事情都落到环评上来!其实说真的,质量好的环评报告还是大部分来自事业单位的环评报告,私人环评报告就更是纯粹为了利益!
hngsdgw:
几乎所有的污染类项目、产能过剩项目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环评文件提出的环保设施和措施要靠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才能落实的。现在的舆论一边倒、穷追猛打、上纲上线!偏离了问题的根源。
哭过的阳光:
以后业主环评费用打到支付宝,如无技术问题否掉项目费用一样支付给环评机构。
wb6017913:
干环评的同志们,为什么要与这些非专业的理论呢?纯属浪费您们的口舌。环评是要给政府背黑锅的,记住自己背黑锅的角色,就不会有那么多疑惑了。白不批评环评,你难道让他把环境污染的问题怪罪到政府和总理身上??背着黑锅,挣着钱就可以了。
geguangrong: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中确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但并未真正理清产生问题的环节和根源,一味的都推到环评上无异于自残——将原本为保护环境而设立的制度妖魔化!
环评乱象的实质是参与其中的各方利益相互纠缠,为了利益而损失环保,其中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环评报告,但祸端远不止于此,参与方建设单位、环评单位、评估机构、评审专家、审批机构及其所掌控的部分权力,均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漏洞并不仅仅在环评报告编制这一个环节上。
水中鱼:
他们也知道环评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他们也不是傻子。但是,既然连周老部长都说:“不方便说什么,希望你们理解我”。那么,面对上怒下怨的形势,总得找个替罪羊吧。环评单位这个无权无势,两头受气的软杮子,就替政府、利益集团当这个出气阀、背这个黑锅吧。
当然,不像电影中黑帮小弟顶罪后,老大会安排好狱后事和报酬钱,环评单位就无声无息地当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吧,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夜风_飞:
白岩松同志,你真正了解普通环评人的现状么,你知道一个普通环评人在为了一项环保措施与企业的据理力争么,你知道一个普通环评人在你所描述的如此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所为中国环保事业坚持的职业操守么,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么。
静金金:
本人提出几点吧。
1、真正的红顶中介一般都是政府部门内部人,或者是收了好处的。一般的环评机构,主管部门和专家从来没给过好脸,每份报告都得有监测数据而有些环评机构根本无需监测的,这是什么公平啊。
2、环评技术上的理论数据要求越来越细,而且大部分数据正确率真是令人质疑呀,研究人员只是给予培训,没有大方面的针对实际实施过程中问题,而环评真正的作用应该是实施过程中做到的,有些东西各种原因根本没办法实施。
3、有些企业一旦投资那是弹尽粮绝从办理备案,到环评政府跑断门槛不说, 钱花的都快追上实际工程啦 最后你让他们拿一个批不下来的答案,让人家是拿钱砸自己的脚吗,让人怎么去发展、生存,尤其那些贷款、借账的让人家怎么活啊。
4、环评单位拿的是企业的钱,就像业主说的 你们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就是为了拿到批文,否则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个钱。而且大部分项目都提前给环保部门发给交流单 或者打过电话的才敢接的,如果说不接项目总会让那些政府下属单位高价接上,落了个做不了的名声,越来越不景气,没项目就没钱,工资发不起,生存都有问题还谈环保?
5、政府部门来说也有难处很多实际情况他们也不懂不知道怎么办,考政府单位一般都是靠行测和申论 针对专业性的很少,就算学习也有个过程吧,动不动让专家评审,无形中企业的费用又加大了,大部分的专家只会提问题 不会解决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环评人员自己不知道吗,但是怎么解决呢 怎么平衡企业投资和审批通过问题,总不能让投资100万的项目上个100万的装置吧,有些企业一技改就得倒闭啊,得给人家饭吃不是。
蓦然-伊桐:
不想说什么太多的话,感觉什么都挺无力的,环评从业人员,现在更多的是无奈,但是我也相信,任何一个环评人,都热爱环评,就算没有了这个行业,我们也可以活的很好,如果这样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改革,那么,离开又何妨?我不怕失业,我只怕不能成全更好的自己!
Jim-Ming:
说到“体制”首先作为的最高喉舌cctv,肯定不会拿体制说事;其次没有官场经验的陈部履新不到一个月就动了本部门“极具灰色领域”蛋糕,你可想其中的阻力,但陈部能推出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在的政治氛围,重特大环保事件在之前有,中央巡视之前也都有,可都没有让环保部做出壮士断腕的所谓改革
古德蛮凌古大爷:
环评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已经经历过很多环评不通过的项目了,环评机构也很给力,现实情况不行就如实反映到报告中,我们的成果得到认可,我们也很欣慰。
大米饭886:
大家要有信心,白岩松最后一句:拜托,并且加油!
猛戳左下角,说说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