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说环评只能做到35岁?

2015-12-19 570822 环评爱好者网

提示:点击上方↑↑↑环评爱好者网一键关注


无意中看到“环评人35岁以后...”的贴子,心情沉重,实在是不得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环评报告,我写到49岁(虚岁50),在此之前我也审别人的报告。我自认为所学的专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包括审和被审)和认真工作的态度,是我报告书的质量保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审别人的报告,对我是一个提高,我在审报告的过程中,确实也学了一些东西。当然,审别人报告时,更重要的是在开会前认真看报告,发现报告书中的问题,会上以平等的态度将问题告诉环评单位,并说明应该怎样修改报告。


大家对长期从事环评不抱希望,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对“专家”的失望:有的专家不写报告,甚至不知道环评应该怎么做,会上提的问题基本与环评无关,让环评单位无法进行工作,而有的专家不看报告,看不到报告书中已经阐述明白的问题,还让评价单位补充、细化。这是非常难做的,大家是知道的,未完善的内容是可以补充完善的,已经很完善的内容反而无法再补充。专家对所审行业不了解,提出的环保措施不可行或无意义,也是环评单位(包括企业)对专家非常失望和无柰的。


二、对“专家”态度的讨厌和反感:有的专家以不友好的态度对待环评单位,总把环评单位当作被告来审,让环评人十分痛苦,非常怕开会,这无疑是环评“专家”和“写手”(如果一定要这样分的话)共同的悲哀。


三、工作量大、无时间提高自己、挣得少:老板不停地接活,年轻人只能不停地写、写、写...... 没有时间充实自己,也没有时间了解项目、掌握工艺(这也是怕开会被问倒的原因)。尤其是私营老板,只知道挣钱,什么项目(包括一些风险项目)都接,项目负责人还得承担风险,劳动所得又基本上被老板剥削。环评界才会出现“卖白菜的钱,卖白粉的风险”的感叹。


四、工作成果无意义:看到同学或本院同事的成果,只能羡慕,却无法相比。如建筑师可以说:“我设计的什么楼成了地标”,工艺设计师可以说:“我设计的什么厂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想一想我那没有实际意义的报告书,心里好受才怪。


以上四条,除了第三条我都有体会(我在国企,收入要比卖白菜多得多),但我还是做了一辈子环评。当然,80年代做的环评要比现在有意义得多。


不管怎么样,环评还是取到了还向一些企业主进行环保教育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对环境保护一无所知的小企业主。


我是不让我的孩子做环评的。但既然我们从事了这一行,还是要将环评作为事业来做。环评不是吃青春饭的,35岁以后可能更有能力把握它的方向。只要用良心认真去做、努力去做,能对企业的污染治理有建设性意义,可减轻企业环境污染的环评,可能在你们身上实现。


若35岁以后成了“专家”,要照一照自己的良心,想一想以上一、二条,不要做让评价单位痛心的事。当然,对一些工作实在不认真、不用良心做事的单位和个人,还是要严厉一些,为的是帮助他们学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